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27日龙泉日记

(2010-12-28 14:54:04)
标签:

大寮

龙泉寺

佛法

生命

发心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2月27日龙泉日记

 

大寮年终总结

  下午两点,居士楼212教室,在大寮承担的义工们分享了一年来承担中的收获,禅兴法师和几位在大寮承担的法师、沙弥师参加了总结会。

  马师兄到龙泉寺三天就被调到大寮,感觉在龙泉寺成长很快,虽然遇到过很多境界,但是在同修们的帮助下,比在山下成长不少。感恩承担中的成长,感恩很多人配合大寮的工作。

  李师兄在伙房烧过火,把炉灶比喻成道场,里面的柴禾就象同行善友,大柴禾就象一种有大愿力、大修行的人,小的柴禾就是目标相对局限一点,小一点,湿的柴就象受过污染,需要善法的熏习,需要火来烤干,才能着起来。干的柴好象利根的人,很容易就着。火焰就象善的力量、光明、智慧。  

12月27日龙泉日记

 

  胡师兄感觉自己烧的火做饭,把做好的饭菜供养给大众,广利有情。做了一件利他的事情,强调说“利他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林师兄刚开始不知道做事怎么去缘法,后来承担备菜组的组长,发现要想快乐,就要多为别人考虑,用一颗利他的心去做事,包括同行的配合。承担卫生,让自己收获到: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方法的。以前不知道什么是感恩,包括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但是现在感觉身边的同行善友都是宝贝,都是学习的对象。承担多了,也在僧团学了更多的法,每天的事项就会有计划了,自己的视觉环境更宽泛些。大寮里承担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谦下。法师说,如果一个人有慢心,什么法水都不入,如果把自己放低,就会看到同行很多的功德,才能与同行更好的相处,更好的沟通。

 

12月27日龙泉日记 

 

  张师兄第一次接触大寮的工作,感慨为了僧俗二众的吃饭问题,大家能有这么大的承担,功德非常大。在参与过程中感觉做事不容易,做好事很不容易,能正确的用心做好事更不容易。

  王师兄通过学习师父的开示,懂得如理作意。看到上位同行的承担,感觉到做管理非常不容易,很多的境界,一定要考虑到整体,保证如实如量的提供大众,还要学会和大家沟通。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浪费了很多有限的生命,在寺院学了很多法,觉得习气减轻了些。

  刘师兄体会到在大寮一起承担,大家很团结和合,相互之间都很关心,相处得非常好,学习交流中也成长不少。对于学佛的情况,有自己的规划:先要把以前的经历、习气清空,每天把工作安排得满满地,每天就是发心干活,心先静下来,安住下来,把自己以前的思想先清空,打算适应环境以后再慢慢学,慢慢装东西---学习佛法。

 

12月27日龙泉日记

 

  郑师兄随着自己对寺院了解的加深,和同行善友彼此相处,也通过学习师父的博客,感受到这个道场真的是很有“法”,真得是自己能够安住、安心、定在这个地方去修学,去完成自己一生的道业的道场。练习在境界里成长,选择在承担中面对,在承担中成长。

  王师兄从同行身上学到很多,牢记着禅兴法师的一句话:要把心放低,心低了,集资粮才快。

  蔡师兄体会到:为大众做事情,一定要认真,学会止语,专心做事,合理安排时间,努力集资粮,珍惜生命,忏悔业障。印象最深的是周师兄教做馒头,当用手把馒头捏成莲花的形状,想到:“我们在娑婆世界虽然很苦,但是在佛菩萨的加持下,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心,借大寮这么好的机会,传递佛法,传递爱,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在学佛的路上走下去。”

  

  张师兄看到大家工作时认真精进,服从管理,卫生做得非常好,都在止语、止语用心干活,少了很多烦恼。自己应该每天反省,动笔写下来,积累一些东西,否则还是老样子,没有成长。对师父一些话很有感触,“每天做第件事都要计划去造作,遇到特殊的事情有调整。之后要加以反省。明确宗旨,正念分明,勇猛精进。恭敬才能安静,才能寂静,才能清净,如果你内心志注,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表示以后就要身体力行实践师父的这些话。

  吴师兄感恩同修们的帮助,在大寮学会了烧火,劈柴,包括用柴刀,电锯等等。在承担中多多用心体会,体会之后明白了,原来的那些祖师大德劈柴、挑水皆可成佛事,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体悟。比如烧火,当心力强的时候,很快能把火烧起来,心力差的时候,火生得很慢,很小,所以心和外境是有关系的。在大寮的工作,配合很重要,洗菜,烧火,备菜等,都体现了众缘和合,并且在大寮积福报真的很快。心力方面,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能观察更细微,以后培养自己做事的勇悍心,学习谦下。

  韩师兄非常受用一句禅兴法师的开示:用我们的智慧去观察这个活怎么去做效率更高,而且要做到止语。所以非常希求法师们到大寮的开示,能让大家工作的时候都能缘到法.

 

12月27日龙泉日记

 

  徐师兄分享说:“我终于找到了一种爱,我无时无刻不在被这种爱包围,这种爱来自佛菩萨,来自同行善友。以前会顾虑:来这里不是抛弃了自己的家人吗?不是不负责任吗?后来我有一种感受:我以前的家,我对家人的爱,家人对我的爱,是狭隘的,是有独占性的。因为我心量太小的,只爱我们的家人。而法师们出家就是舍弃了这种自私的,小我的爱,把自己的爱扩大到对众生的爱,我也发心向法师们学习,把以前自私的、小我的心,逐渐去扩大、扩大,一点一点做起,直到自己也能为众生去奉献这种爱。”

  禅兴法师非常赞叹同学们内心的心路历程,包括内心的境界,怎么转的;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坚定对三宝的信心,对佛法的坚定的信仰。开示说:“大家来龙泉寺学习佛法,都是自发的发了这个心,正是自己发心来的,大家得到了世间得不到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可以多多去思考:我到寺院发心,不论是出家,做义工,还是临时体验生活,来到三宝地,到底我要得到什么东西?到底什么才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最重要的?大家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想明白,我们这条路才会走得更坚定,或者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追求在哪个层次上,这就决定了学佛之路能够走到什么地步,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求的问题。”

 

12月27日龙泉日记

 

  “那我们生命到底追求什么?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最可靠的?我们很多人在世间都是有追求的,或者学业有成就,或者事业有成就,或者家庭圆满。这些追求到底能不能真正给我们生命带来快乐,到底是不是我们心灵追求的。有的人在世间很有成就,但是他来到龙泉寺,很赞叹,觉得这里的人,这样的生活模式,这样一个氛围,给他们造成很大的震撼。我们这里的追求和世间意义上的追求有一个根本方向上的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讲是类似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求快乐的,这是我们每个有生命的个体,有生命的有情,追求的基本动力都是这些,包括动物也是这样的。但是在世间追求快乐的方式有一个根本的差异,世间的快乐都是向外求的,靠外在的一种拥有来得到快乐,佛法得到快乐是向内求,要抓住我们内心最真实的东西,这个东西找到了,我们快乐的源泉就有了,这个东西找不到,我们会向外求。如果向外求,短暂的时间内可以得到一些,但是得到这些快乐会付出很大代价,会造作很多痛苦,对别人的伤害,也许越求越求不到,越求越苦。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快乐的方式全部是在向外求,向外追求,向外索取。向外追求,向外索取,必然和周围的人竞争,竞争多了,就会引起斗争,再往上提高一个层次就会演变成战争。为什么人类会战争,中国历史几千年,战争数不胜数,根本的原因都在于人与人的竞争、斗争,因为要追求自己的一已私利,所以就要拥有更多的东西,就要和别人发生矛盾,争斗,到最后就是残酷的战争,自害害他。佛法呢,最快乐的追求,一定是向内心来求?是什么让我们真正得到快乐,这要看我们对佛法学习的程度,这里面也有不同的层次。

 

12月27日龙泉日记

 

  “追求佛法最基本的就是相信无限生命,无限生命对一个学佛人来言,是一个第一位的概念,这个概念没有的话,我们对佛法的用心就用不对,就会用错。有了无限生命的概念,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决定的,业力决定的,现在我遇到一切境界都是过去世我所作的业感的果报。反过来说,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勾画我生命的未来,都在造成我未来生命的种种的因;现在我做的善恶一切决定我未来的苦乐,我现在的苦乐是我过去的因决定的。这个无限生命的概念,因果的概念建立起来,面对种种境界,我们的心就不会去往外缘,不会去抱怨别人为什么这么对待我,不会抱怨为什么命运这么不公平,因为我们对无限生命、因果很相信。遇到逆境,遇到困难,一个修行人首先想到的是因果,想到因果,想到自己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自己的苦乐是自己来负责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别人,抱怨外境,只有一点,从自己的内心找原因。首先为什么会痛苦,是因为造恶业,造恶业的原因是伤害别人,是因为一已之私,只缘着自己伤害别人,造恶才有苦报,反过来,想真正找到快乐就要发善心,帮助别人,我们付出越多,得到快乐越大,我们的心缘得越多,我们的快乐也越多,所以真正的快乐,最大的快乐,最圆满的快乐就是发起菩提心,真正无私的为众生付出,为别人付出,这种心要是真能发起来,我们能得到最大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也越大,这种快乐越真,越纯净,反过来,内心越缘着自己,越缘着自己,越有私利,我们越得不到快乐,得到的快乐也越狭隘,越不真诚。有居士分享得很好,我们的生命就是不断要超越自我,超越一个一已之私所蒙的小我,把这个心开发的越来越广大,真诚的为别人付出,这时候我们生命是最无私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在佛法里就是菩提心,在世间语言讲就是爱,大爱,或者儒家讲就是仁,其它的宗教讲博爱,总得来讲,所有伟大的宗教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真的就是说,不要只缘自己一个人的苦乐,当我们的心真正缘到别人,缘到更多人的时候,对自我的这种贪著,这种名利就可以放下,这时候反而生命会得到一种最大的超越,这就是佛法告诉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师父讲过,外在无常,只有心灵最亲切,最可靠。我们外在所拥有的任何东西,最后都会变坏,消失,我们的亲人最后会离我而去,拥有的物质、财产这些东西,到我们死的时候,都会离我们而去。我们死的时候,什么能带到下一生,什么能对我的生命提供最真实的保障,只有我们最真实的善业,只有这种真实的善业,也是真正伴随无限生命的资粮,才对我们最可靠的,反过来讲,恶业,是把我们带到更痛苦的地方去,所以真正对我们内心最真实最可靠的,只有我们造作善业,发真正的善心,真正一颗为他人付出的心,一颗利他的心,这种东西最终生起来,我们生命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安乐。反过来,只缘自己的一已之私,越缘自己越痛苦,越缘越容易出偏差,所以我们真正学佛修行就要真正把握这些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把握住之后,我们生命才有越来越正确的方向”

  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用心的地方,禅兴法师鼓励说:“师父有一些教授指导,大家一点一点去实践,实践中我们一点一点的转变我们的心性,获得我们心灵的成长。”

 

12月27日龙泉日记

 

  接下来针对师父的一句开示“生处能熟,熟处能生。”法师跟大家讲一下自己的分享,“不论学习、做事、修行,都有一个广义的次弟。就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处能熟,第二个是熟处能生。以做事为例,‘生处能熟’是,我们大家做事的时候,一开始是不会的,从来没做过,第一阶段做得就是生处能熟,要去请教有经验的人,教我们把做事的套路搞清楚,由不会变成会,由不好变成好,由不熟练变成熟练,这是第一个过程,生处能熟,不是很难,只要我们用心,就可以做到,第二个阶段就更加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我们还愿意向别人学习、‘’请教,但是当我们做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能力,渐渐就会生起慢心,生起满足感,所以当我们真正做‘熟’了之后,有一定能力之后,恰恰就是我们慢慢变得不会用心的时候,或者不知道应该怎么用心了,因为这些东西都熟了,习惯了,越是习惯的时候,我们的心反而用不上,这时候就是修行的一个瓶颈,是我们要突破的地方。修行真的要往上突破,往上走,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如果这些东西,我都是‘熟的,用这种心态去对待人,我们的心就会麻木,对周围的人也麻木,越来越难以超越自我,这时候怎么办,怎么在这种境界中去超越呢?这时候就要对我们平时已经很熟练的境界,找到新的用功的点、新的成长的点,这就很重要。怎么讲,就是增上意乐,就是不断改善的一种心,这是什么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就是在我现有的基础上,怎么样我能用心的更好,怎么样对自我一个更大的超越,这就要对自己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比如事情我熟练了,那么我在做事的时候能不能让我们的内心保持专注?不一定,比如熟练了,可能会一边做事,一边脑子溜号,边做边聊,散心杂话都出来了,所以我们做事熟练了之后,能不能对我们的身、语、意更加的观照,让自己内心更加志注,更加寂静,修行就是戒、定、慧。通过做事来培养戒、定、慧,内心越来越专注,越来越安住,这就是戒和定。然后我们做事的过程中,是不是有这种观照力,来观照这些因缘,让这个事情做得更快,更好,更有效率。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力完成最多 的任务,对自己、对周围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是一种增上的、自我超越的一种心,这种不断的保持,就能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得更快,更好,同时让我们内心更加专注,更加寂静,更加有力量,对缘起的观照更加敏感。不仅对自己能观照好,对周围的境界还能观照好,跟周围的人更好的配合。所以当我们事情做熟了,人员也稳定了,这个时候就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深入挖掘,深入用功的时候,但这个前提一定是先要生处能熟,如果前面还不会做,什么都不清楚,人与人之间都不认识,都不会配合,那也不行,所以第一个阶段,生处能熟先要做好。在大寮里面做事,和在其它地方也一样,都有这样两个阶段,生处能熟时要人员稳定,事项熟悉。我们作为一个团体,人员相对要稳定,人经常换,不可能生处能熟。刚来两天,跑了,来了新人,又不会了,所以生处能熟时要做到人稳定,事熟悉。第二个阶段,熟处能生,这就要带头的人,自己首先要去实践,领头的先实践了,有了体会,才能去领众,才能让大家一起熟处能生,所以对我们大寮领众的同学,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真正做到了,我们自己不仅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心灵成长更快,积累资粮也更快,把大寮这个团队带得更好。我们每一个堂口,每一个班级,每一个部门都能这么做的话,寺院的学习修行的状态会上一个更大的台阶,所以我觉得师父这个开示非常重要,也是对我们现实的缘起来做的,我们应该多去揣摩师父的意思,多去实践,把善知识的法用在我们心里面,自己内心才能得到更大的受用,积累资粮才会更快,同时我们实践好了,才能得到师父更多的开示加持,得到更大的提升。”

 

 

重新审视“2010冬季送温暖”活动的意义

  12月27日下午四点,基金会衣物组召开“重新审视‘2010冬季送温暖’活动的意义”的主题会议,林老师到会。

  召开此次会议,大家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本在20日筹备组已奔赴送温暖所在地张家口尚义县做了实地考察,回来后大家正准备进行志愿者招募时,22日晚,项目组收到了林老师发来的指示,让大家好好讨论一下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如何从师父对基金会的定位上来重新规划和实施。活动因此暂停。项目筹备组的成员开始反思,究竟哪儿出了问题,为什么被叫停了?

  会议一开始,活动召集人袁方便请林老师给指指问题症结,林老师回问“你找到问题了么?”袁方说,这个活动是年初就定下来的任务,必须要做的,自己觉得今年已经做了很多活动了,自己已经成长了,但是这个活动还得做那就做吧,所以自己发心出了问题。也因此影响了整个团队。活动总指挥郑荣珍老师随后说,跟召集人袁方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导致最后活动推动不了了,自己在向上汇报方面做得也不好。秘书处的赵丽娜说,自己非常迷糊。林老师问“什么东西迷糊了?”丽娜说“不知道怎么跟上位沟通,猜不透他是怎么想的。”“你每次跟他们沟通都是用猜,不是用问的,是吧”林老师一语触动到丽娜的“短板”。负责财务的肖翠英随后说,自己对财务知识一点不懂,刚收到任务时,压力很大,后来就不断地去请教懂财务的同行,慢慢心里才稳下来。林老师便回问丽娜“你觉得肖老师的思维背景跟你有什么不同”,丽娜一时答不出,“肖老师他去找人,你是用猜,这就是思维背景,这决定了你许多许多的做事习惯”,进而林老师总结,我们都是在搞“个人中心主义”,都是我觉得怎么样,也不去沟通,最后烦恼、障碍就来了。

  对此次的活动,林老师做了方向性的指导。

师父:“理是理,事是事”

  林老师说,对大家能积极开展这次活动,有这样的发心很欢喜,今天能有这样一个会,大家能坦诚来说说对方的缺点,就像在僧团里羯磨,大家可以坐下来说谁谁你犯了哪一条戒,对方听了不是喷火而是感到清凉,这就是和合团队、团队和合的非常重要的开始,但是,是不是我们有发心就足够了呢?是不是事情的成功就不重要了呢?以前请示师父“做事跟缘法,做事跟说理的关系”,师父不假思索地说:“事是事、理是理,不要混在一起”。但我们同时也不断得到教授要对境练心,用境界把烦恼引出来用正法把它净化,这跟师父讲的有没有矛盾呢?我们常常觉得事项成功不成功不重要,关键是内心有没有成长?当我们还不会做事的时候,你在说这句话时,我们内心看一看,是在给自己找理由还是深信业果、观待缘起呢?“事项能不能成功不重要,关键是内心有没有成长”?是在逃避事情做好的责任,为做不好找借口。

以做事为主线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才是真正的去体会法的时候。你是以做好事情为主线,去体会那个法,我们会发现许多法就纳进来的,自己是能有感受的。你如果安立说要拿某一个法类,我现在去做事实践,以我们目前的功夫上来讲,基本上就会把我们自己做飞掉。

  做事情我们尽可能的去思考,这件事情它整个的系统,所有方方面面的事情,就是训练我们关照缘起的能力,那这件事情从宗旨、目标、到最后效果的达成,这中间怎么样把东西串起来,这就是学习道总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运用,这个过程中轻重缓急、次第、先后等,它就是让我们建立有次第的概念。佛法如果不能用在我们工作、生活上就等同闲言语。《广论》讲,最下佛法就是“远一分过,证一分德”,而不是什么勿从天上来,是一点点断证来的。所以说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先缘宗旨目标,从宗旨目标出发看这件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去做,你有很深入地去思考就会不一样。对于“从新审视‘2010年冬季送温暖活动’的意义”,谈到“意义”我们一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意乐、内心成长”,但不仅仅只包括这些,首先是要表现在事项的成功上。意义怎么体现,要从外在的效果上呈现出来。我们能不能有成长,也是先看我们又没学会做事,依法抉择把事做好。我们做结行的时候,不能只是不痛不痒的观观某人功德,要对着当初的策划一个一个地对,当时是一,做出来是三,为什么是三,出什么问题了,出现什么缘起了,可以给下次再做留下些什么;修行也是一样的路径,修行绝对不是打哈哈,修行要下真格,怎么下真格呢,从你对待事情的心态开始,然后对待无心无相的心才有下手方法,对治自己的问题如同执行一个艰巨的项目,有规划有次第有方法。因此首先要训练自己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态度,以及什么步骤、方法来面对。基金会未来的结行,要从正行前的流程开始,第一步物资采买,原来规划什么时间什么人来做,花多少钱买回来什么东西什么质量,实际发生时是谁去买,买了什么样的东西,质量如何,花了多少钱,有没有超过,为什么超过,是原来预算没做清楚呢还是后来到现场发生了变化,情况都要标清楚,前后都要存档。这是对待一个事情的基本态度,对事会这样,对心也会这样。做事与修心是一样的,但修心是看不见的,你要想在修心上面培养能力是很不容易的,但至少现在做事,这个看得见摸得着,有同行参与,互相拉拔的事情上培养能正确做事的习惯,这个是可以做到的。等我们要做一个规划对我们的心下手,这个规划才不会乱作才有可能。

怎么来做事

  做事,首先是发心,在这样的道场,团队,师父给的法门通过“慈善”、承担,那我们要怎么做你要熟悉吧,事情不熟悉,要拿法来对,是迷糊的,无有是处。事情不清楚,心能看清楚么?不可能。那个“小我”太狡猾了,所以我们要从做事项开始。

  看我们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每个项目都不同,我们这次的项目是不小的项目,30多万的开支哪。首先我们有没有考虑到可行性的条件有哪些,这些我们准备了哪些,还需要其他人准备了哪些,能不能准备,这个自己要清楚,然后要去请益。这是次第。那反看我们这次的活动,项目立项都没做,就把包括法师在内的许多人都绑上你的规划了,这是做事的次第,组织的伦理吗。另外,项目管理三要素,人、财、范围,都要规划到,没有要你去找30万回来,但你要规划进去,而不是那是基金会的事,基金会是谁啊。还有要看事情的敏感度,这都是项目主管人要考虑的。之后,才有可能来展开推动这个项目。

  就此次活动的具体问题,林老师从师父给基金会“四个定位”方面予以了细致的指导。同时,对作师所喜,做法师所喜方面也予以了殷重的教诲,尤其建议大家再去看师父在《苦乐人生》中所开示的“突破个人中心”。

  最后,林老师说师父的“以信仰为根本,以解脱为目的,以教育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是我们践行“人间佛教”的定海神针,也是我们项目开展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