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倾听佛门内的声音

(2011-06-18 08:30:40)
标签:

大寮

龙泉寺

连续出版物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6月17日龙泉日记

 

倾听佛门内的声音

 

 

倾听佛门内的声音

  为了作一个关于佛教的封面报道,我们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两位记者——周末版记者站唐跃和摄影部的同事崔萌于6月15日下午来到龙泉寺采访。不想文章做得浮皮潦草、不接地气,采访就不能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因此,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和寺里联系好,要在此住上两天,和僧团居士同吃同住,一同诵经劳作,以充分观察和体验寺里的生活,了解庙宇内出家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虽然在来之前通过媒体报道、网络博客等对龙泉寺已经有所了解,但来到这里寺里的很多事物也让我们“眼前一亮”。从大寮门口贴的八个语言版本的指示牌,到设有五种分类的垃圾箱,从图书馆、电脑房到视频直播室,让我们觉得寺里有些地方的现代化并不逊于山下的高等学府;于此同时,僧人们对于各种戒律的严格遵守、对于佛门清净的用心维护,又让我们看到龙泉寺的佛家弟子在学诚法师的带领下,对于如何在当代寺庙生活中取得现代与传统的平衡作出的开创性的探索。

 

倾听佛门内的声音

 

  相比寺内建筑、设施,决定一个寺院的根本气质和特点的还是寺院里的僧人。在短短的两天内,我们和学诚法师、禅兴法师、贤立法师、贤健法师、贤书师、贤仁师、贤逊师、贤志师等多位僧人及董居士、张长海、温锦华等几位居士进行了交谈,从言辞语气中,都能充分感受到大家的温和、善良、谦逊、慈悲。

  在所有的交谈中,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是和贤仁师、贤逊师两位沙弥的对话。贤逊师和唐跃同岁,生日相差不到一个月,入大学也是同年;贤仁师也是年纪轻轻。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自然也激发起了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在出家之前,和我们有着一样的习惯,相同的爱好、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诚挚的他们,也和我们分享了出家之后所经历的内心的变化,包括学习佛法带来的欢喜和宁静,也有学习和适应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努力。它可能是小到早起这样的生活习惯,也可能是学习中的困惑不解,虽然我们不是佛弟子,不能完全体会他们的每一句感言,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眼神中的诚恳、喜欢他们的真诚可爱。

 

倾听佛门内的声音

 

 

  短短两天时间对于了解龙泉寺千年的历史、领略佛教的博大精深还是远远不够,但能通过尽心尝试,在文章发表之后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一个真实的龙泉寺、倾听到来自佛门内的声音,也算不虚此行。

  最后特别感谢禅兴法师、董居士、张长海居士两天以来在采访过程中提供的大力协助及在生活中的悉心照料。

 

 

 

国家图书馆之行(四)

  2011年6月14至16日,龙泉寺图书馆馆长贤才法师带领贤耿师再赴国家图书馆,参加为期三天的“中文连续出版物管理与编目”培训班。

  此次培训,从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杂志、会议记录、论文集以及其它连续性出版物)的采访登记,一直到典藏流通各个环节都有较详细的介绍,其中主要讲了连续出版物MARC数据编目以及工作过程遇到的典型问题。课程由马静老师(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和杨静老师(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文采编部中文报刊采编组组长)讲解,两位老师对报刊数据编目以及流通均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经验,讲解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对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培训内容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倾听佛门内的声音

报纸记到卡片

 

  对于图书馆来说,报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它反映了最及时的信息以及科研成果,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是学习与研究中利用率很高的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其价值还优越于图书。对于我馆尽可能地收集全教内的报刊资料也显得意义重大,在服务学修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播佛教文化。

  16日下午,杨静老师带学员到各个相关办公室实地参观。大家的学习气氛很好,自发组成许多小组,交流工作经验及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倾听佛门内的声音

期刊分类库房

 

  自今年3月以来,这已经是第四次专业培训。四次培训的内容,分别是图书分类法、主题标引、图书馆咨询服务以及连续出版物的管理与编目,几次培训具有比较严谨的次第,涉及到采购、编目、典藏、流通等图书馆整个工作环节,每次派哪几个人去,贤才法师都作好了计划。法师站在纵观全局的高度一步步推进工作,一点点的引导我们,促使我们不断成长。回想自己参加培训的心路历程,真可谓一波三折。

  刚开始听说要参加培训的消息,心里面很不情愿,觉得出家人应该修行,干嘛还要学习这些世间法?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太正确,试着进行调整,好像自己就说服了自己。但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没能转心,消极被动,对培训内容没什么感觉,法师的用心也根本体会不到。甚至承担心也发不起来,处在一种烦恼的苦受中。

 

 

倾听佛门内的声音

业务交流

 

  端午节师父早斋开示,讲皈依与发心。师父说承担心发不起来是因为皈依心不够,只有修好皈依心这个基础,才能安住,才能发起承担的心,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听师父开示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苦受越来越小,甚至一下子超越了困扰自己的烦恼。一种欢喜的感觉慢慢生起,心越来越清凉,越来越有力量。这次培训期间,自己把这段感受向贤才法师汇报,法师很高兴。法师说成长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种是闻思,一种是历事炼心。在闻思的过程中慢慢认识烦恼,认识我们自己,然后就要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学到的法,对治我们的烦恼,对治我们的习气。如果学了很多,没有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那只不过是一些知识罢了。出家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专门的行持,可以不断把理论付诸实践,转化成自己内在的体悟,这比什么都珍贵,这是修行的过程。

 

 倾听佛门内的声音

装订的报纸

 

  以前也听法师讲类似的内容,但没有什么感觉。现在重新听,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听闻的状态真是太重要了。从自己转心的经历来看,同样是一段话,不同的听闻状态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与结果。难怪很多同学平时分享经验时说,修行的基础是能够听懂善知识的话,能听懂善知识的话是很难的。

  在承担的过程中不断用心体悟,才会不断领悟善知识的意趣,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境界,最终获得心灵的成长。

  闻思佛法与历事炼心,一样都不能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