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僧人参加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业务能力”培训

标签:
龙泉缘起参考咨询预见能力二乘比丘戒出家佛教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5月27日龙泉日记
北京龙泉寺僧人参加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业务能力”培训
5月23日至27日,贤才法师、贤伟师与王光霖一行三人,在国家图书馆参加
此次现代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业务能力培训,地点设在国家图书馆老馆学术报告厅,全国各省市地百余人参加。
国图新馆
23日报到,24日上午9:00开课。
国图参考咨询部赵红老师讲社科文献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午餐后到新馆古籍厅参观古代医药善本,大多为宋元时期孤本,还有李时珍先生手书善本《本草纲目》,以及罕见的明清年间中医书籍英法等外文的译本,令人叹为观止。
古人仁心爱物、悬壶济世之精神,创造出中华灿烂的古代文明。忆起五年前尚在心慕古人于自家书堂所拟一联“怀度人志,坐对青莲邀月影;有济世心,南华虚枕纳溪声”,至今思之,自觉愧活五年矣。
晚上在维也纳酒店,见贤伟师以手接水拭面,全屋只开小灯一盏,连续五日都是如此。贤伟师仿效古德惜福习劳,令人叹服。
早晚课
25日全天课程为北大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素清老师讲“虚拟咨询质量控制和课题查询”。
最后一日随众参观北区新建总馆。是馆为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历四年于2008年6月竣工,主楼地下地上共计八层,主要包括《四库全书》书库、展示区、学术交流区、阅览区及服务区。其建筑追求文化历史二者的紧密结合,外观呈水平伸展的态势,其简约的风格,充分展示了穿越“过去,现在,未来”的设计思想。
体验
总馆内配置524台电脑,日均接待读者约1.4万人次,以服务读者为宗旨,充分体现当今中国人本思想。
所谓参考咨询服务,通俗来讲可理解为:针对用户通过到馆咨询、信件咨询、电话咨询、电子邮件咨询、虚拟咨询等方式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智力性解答的一种服务。参考咨询馆员被称为“尖兵”
由此联想到师父每天都要回答许多信众的博客留言,也成为是网络环境下佛教领域内参考咨询服务的典范了。师父所接收的大多是综合性较强的咨询,只是博客留言的信众越来越多,师父所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繁重,真不知师父的心力现在已经提升到何种程度。作为弟子,惭愧的同时,更应该倍加精进才是。图书馆所能实施的是充分利用馆藏,利用网络资源,满足大众所需基础文献、信息知识检索的服务。
超越无知,通达无我
缘念后,图书馆订做的藏经柜样品送来了,师父很关心藏经的安放,早早地来到图书馆察看。贤然法师向师父报告情况,师父不时指出柜子的瑕疵:供养藏经的柜子不能太粗燥,还要与整体环境保持协调。随后,师父指示了具体改善的办法。
贤然法师非常敬佩师父对缘起的观照,抓住这个机会向师父请益。
法师:师父,怎样认识缘起?
师父:《摄大乘论》讲,缘起有分别自性缘起和分别爱非爱缘起。分别需根据万法,法住法位,根据万法自性本身而作分别。平常人是根据自己的情绪来作分别的。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分别,肯定会出毛病。
法师:就是说不能将自己放得很小的话……
师父:所以要通达方便智,即使你有根本智,没有后得智、没有方便智,你一样对缘起分辨不清楚。很多东西你都不认知,怎么能做事情?
法师:哦。
师父:没有后得智,即便你开悟了,你一样做不了事情。你很多东西你都不认识,难道你开悟了就会讲外语了吗。
法师:这跟我们根本的一些错误知见很有关系,我们觉得要是开悟了就不必做事情了。
师父:开悟就会打电脑,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学怎么会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说没后得智,你一样都不行。佛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原理、这些方法,这些认识事物的原理……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法,一个部门也有一个部门的规章,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理解和素质。再者人也会变,他今天这么讲,过一段时间他又那么讲。而且你还要有一定的预见能力,缘起法就是包括你要有预见能力的,事物会向哪方面发展,你要有这样的预见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要有预见能力。包括你种菜,我们多少人,大概要吃多少菜,需要多少地,这也是对事物的预见能力、预判能力。你有预见能力才能有预判能力,有预判能力才能下这个结论,这才叫做智慧。不是说:好,你一次吃一斤米,这样吃下去,肚子可能就出问题了。这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讲,学佛法不是那么学的,那学得都很有问题,对缘起法也不是那么说的。
法师:我现在听到缘起法我都有些害怕,觉得它太复杂了。
师父:缘起是跟无我联系在一起的,缘起是跟性空连系在一起的。
法师:师父,这句话怎么解释?
师父:缘起无自性,没有一种固定的东西,缘起的东西都是组合的。这样,你发心做这些事,这些事的组合才和你有关系;如果没有去发心,别人做的事情和你是没有关系的。
法师:那么怎样从中体会无我呢?
师父:因为缘起本身就是无我的,所以才能组合。如果有我,你怎么组合呢?
法师:缘起要是无我的话,又是谁在组合呢?
师父:什么是我——我就是实在性;其实是不实在性,本身就是虚幻的,我并不是一个什么东西才叫我。
法师:哦,可不可以这样讲,我也是一种缘起?
师父:当然是缘起。你看他的条件不就是缘起吗,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明天的我都不同,乃至现在的我都是在变化当中。
法师:那就是把我也要排到缘起的组合当中去?
师父:那当然。
法师:哎,这个……
师父:把你锁到房间里,你现在的事情一样都干不了了,这不是缘起吗?
法师:这不太好懂啊
师父:把你的手给捆起来,就只能干坐,也是缘起。一切法都是缘起。五蕴法不是缘起吗?我是五蕴和合而有的,这不就是缘起?我也是缘起法中的一法。众生怕无我,所以才说这个我。
法师:哦,接受不了无我。
师父:实际上面是无我,众生是把无我当成有我。我都是一种假名、一种代号,代号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东西。代号可以改啊,这不就是无我?
法师:但我们都会很执著这个我。
师父:就是了,每一个人都这样,所以就会有烦恼、有痛苦,有分别、有好恶、有爱非爱。如果你能够通达分别自性缘起,就能够成就很多事、很多事业;通达不了,事情一多、人一多,就麻烦,绝对会糊涂,会应接不暇。
法师:师父,我感觉我可能有一个错误的知见。我做事情是为了达到这种通达缘起和空性,但是我感觉您刚才的开示是说,即便达到了这种东西以后,还是要不停地做事情,那这个动力在哪里?
师父:这本身,很多人对缘起的了解就是错误的。明白吗?
法师:不太明白。
师父:因为你认识到通达了缘起无我,才能够成佛;那你通达不了,这本身就在流转,爱非爱缘起都是流转的缘起、轮回的缘起,这种缘起就会导致你去轮回。分别自性缘起,无我,才是灭轮回的,才是不会轮回的缘起。两个缘起是不同的。世间上面是因为有我,所以他做事,越做障碍越大;佛门里面是无我,所以越做障碍越小。
法师:我觉得人的这个能力都是被这个我制约住了,如果没有这个我的话,才会发心、发愿……
师父:这样,个人才能消融于万物之中,才能够达到圆融无碍。你到处有我,就会有很多事相,就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我相就会有人相,就会有众生相,就会有寿者相,就会无常。寿者相就是无常。
法师:师父,后面的就听不懂了。
师父:寿者相,就说刚刚那个柜子好了,我们都说这个柜子不好,它寿命就完结了。被很多事相上的名言评价体系捆住。
法师:哦!这个,就是特别在意别人怎么评价我啊。
师父:这都是分别爱非爱缘起,不是从分别自性缘起上来认识问题。做一个事情,是应该做的,值得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你认为你做的过程当中遇到很多人都有意见,有意见应该怎么办?想清楚了,那么你遇到这些情况都是在意料之中,就不成什么问题了。就像我们做护坡一样,本身这里面有很多大的障碍和问题,那么你可以想办法解决,对吧,他也就不成什么问题了。你如果没有这个预见性,那你去做就会障碍,到时候石头都搬不上来。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也是一样的。砌墙、盖楼、做事,它里面都会有这些障碍,你能不能把这些障碍观察到,并且认识到这些障碍是无我的,是缘起无我的就能解决了。你没有办法观察到缘起无我,那这个东西是很实在的问题,实在的话就把你障碍住了,你就没办法了。
法师:是不是说把这个我拿掉了,这个缘起就是肯定能够了解的,这些问题肯定都是解决?
师父:因为你本身思想就想不开,遇事一想就是:哎呀!这个对自己好不好啊!这就有很多分别心在里头,很多自己的好恶在里面。
法师:对、对,确实是这样。遇到困难确实是抉择:“对我有利啊,还是对我不利?”
师父:遇到困难主要就是你没真正想怎么去解决。
法师:对!
师父:这是主要的。真正想要去解决,困难就不成困难。
法师:没有困难?
师父:对。
法师:!听着很令人心动。
师父:我们现在在学习佛法,很多人有的误区。人成即佛成,这就是《广论》。菩萨是因佛是果,学《广论》本身就是学菩萨法。那你说我学菩萨法,最后你学的是二乘的法,这就不是学大乘法。这个从人一下就到菩萨,不需要再经过二乘。它只是“共”,共下士、共中士,只是“共”。这些法它是与二乘共同的,无常、无我,外道也谈无我,二乘也谈无我、防护根门、不净观啊等等。这些东西是共二乘,但不是二乘。包括出离心,大乘的出离心和二乘的出离心不一样。大乘的出离心不粘着,二乘的出离心是完全离开世间的。是不一样的,你要学错了,就会思想矛盾;思想矛盾,自己内心就想不开;想不开这个人最后的知见就出了问题;知见出了问题,行为也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法师:师父咱们现在《广论》学习可能有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从下士道听完中士道要经过很长时间。
师父:这没关系,问题就是你的认知、你的知见。学习佛法长期熏习的目的,就是要把佛教这些观念熏习成自己的知见。如果我们学了佛教的这些义理,不能熏习成自己的知见的话,那么,学的这些意义就不大。有些人听了一句,马上成了自己的知见,就很有用;有些人学了十几年,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见,实际就会越学越怀疑。
法师:是。
师父:对吧,越学越怀疑,那就学错了,学的也就没用了。你看六祖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但是要注意,他没有听,就开不了悟;只有听到,他才能开悟。
法师:这个缘,很重要。
师父:需要这种缘起。
法师:师父,现在我们大多数的同学上士道听过一遍的都很少,所以对整个的菩提道没有概念。
师父:读得越久的人也许越糊涂,执著某一点。法无高下,药无贵贱。好比头痛,头痛里面有多种痛法,对不对。不能说你脚痛用头痛的药,头痛用治肚子痛的药。这个药是正对治你的痛苦,就是好药。这个药对治肚子痛,你拿来对治你的头疼,那你这是用错药。所以不能认为说大家只能吃头痛的药,或者只能吃脚痛的药。这本身都是方便,四悉檀中对治悉檀。要有一个最根本的判断,大乘佛法的根本就是菩提心,这是与二乘不同的地方,二乘不发菩提心,没这种理论。做事情到一定程度不通达缘起是做不下去的,这个人找你,那个人找你。没宗旨就没有菩提心,没菩提心就没有发心了,所以要不断策发菩提心,要有学修的氛围,氛围养成了以后,人的心才不容易退;没这种氛围,一个人不容易发起。要成气候。在国外读博士、硕士,一般也就两三年,最后还懂了几门外语,论文也写了,甚至还写了书。像我们这些同学去读,肯定没什么问题。不能乐简畏繁,心里要清楚,要通达。我们山上要建立一个好的平台,广做弘法利生的事,利国利民。法师:师父能不能开示一下‘心文化’从哪个方面饶益众生?”
师父:“你种菜就能饶益众生,建房子也能饶益众生。一样一样把它做好了,绝对不能好高骛远,好高骛远就得不偿失了。一步一步做它就成功了,一个理念的传播,开始它只要有这个口号就行了,当然整个的实践过程都是在这个口号下面的,口号越简单越好记越好,但是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实践的动力,实践的成果,实践与教与民有益,才能说你这个口号的价值……原理都是相通的,很多都是说法不同,但它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规律性的东西都能用到,一通一切通的。但是你用到的领域是不一样的,应用的领域不同,规律都能在不同的领域中总结出它共同的特性;在不同人的身上能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规律,不然怎么能成佛呢。法就是规律,法用到人身上去就和合了,不和合就证明这法没有学好。经常闹矛盾的人,烦恼重,佛法学得不好。僧是和合众,和合就是众缘和合,众缘和合才能符合规律,这样人和事才能成。只要很多人来努力,不闹矛盾,最后事情就做成了,就是这种道理。
法师:就您讲的在做事当中就能够体会到,最初级的,我觉得就是:把自己放得越低,痛苦就会越少。这个是实际的感受,但是怎么样能把各种缘起组合,还没有发现缘起的能力,谈不到组合每一个事情又代表一个什么样的缘起?
师父:这个就简单,比如你买那个柜子来讲,要买一个什么样的柜子放在里面才是比较恰当。第一种是什么样的、第二种是什么样的、第三种是什么样的,三种肯定不会是一样的,这个就不能混谈,三种当中只能用一种,不可能用三种。打比方放在一层二层,那么放在第一层来讲,我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柜子放在这里面是最理想的,必须心里面有数,你不能光问别人,否则这个事情肯定是干不成的。那你可能通过比较,什么样的材料啊,什么形状啊,用多长时间啊,多少价格,怎么保证时间等等,这都是缘起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老认为“我做哪个东西好,哪个东西便宜”,本身就是错误的判断,对不对?
法师:综合的考虑。
师父:当然,它要综合考虑,没有综合考虑,放进去的东西肯定就不合适。就是要综合考虑,综合因素的考虑本身就是这个事物缘起的一部分,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就跟周围的因素有关系。
法师:师父讲的这点我真的没有考虑到。
师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在团体当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你的行为跟别人的行为是有关联的,别人个体的行为跟其他人也是有关联的,必需要这么去考虑,然后才知道说自己应该怎么办。
法师:感觉自己要是越大的话,看事情越是孤立。因为它跟我相关,然后那颗心对我特别执著,就忽略外在的缘起,环境的因素就忽略掉了。
师父:最后就不行了,容易导致失败。一个大楼,需要有无数的零部件来组合;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非常多的人来支撑。成功的不是只有一个人,需要有无数人来支撑。下面支撑的点越多、支持的人越多,越能够成就广大事业。否则你再历害,就一两个人支持,又能干出什么事呢?
法师:是。
师父:好,我要去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