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512汶川地震3周年:以平常心观待无常

(2011-05-13 22:09:32)
标签:

孝德镇

二十四孝

石料

常乐我净

寺院

512地震

仁爱

情感

分类: 龙泉每日

●5月12日龙泉日记

写在512汶川地震3周年:以平常心观待无常

 

以平常心观待无常

  2011年5月12日,万里长风劲吹,所有能被撼动的物什,都在呼呼作响的大风中不住地摇曳。本来,无意间各处已然悄悄挂满了白色的槐花,正让人于欣喜中发现:原来周围这么多花满枝头的都是槐树;然而经过今天这么一场无情的猛风,槐花也纷纷飘坠,看着黄白相间的槐花散落满地,又被风的旋流聚成一团,让人莫名地有一种身处仲秋的感觉。于是不禁一声轻叹,所有的繁华都难以久住,所有的盛事亦皆仿似烟云。萧瑟的大风,强劲的撼动,令人深省——是否天公有意安排在5月12日——这样一个曾经在国人心中留下创痛的日子,警醒我们静下心来观待无常,警醒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省思!?无常降临之下,众多的生命仿似这枝头的盛放的花叶般,在一阵劲风的遽然奔袭之下,即于瞬息间纷纷坠落。唯愿有一只无限温存的大手能为我们捧接,留住这似锦的繁花,尽管我们深知无常与业果的真实义谛,深知正是于每一期生命的盛衰更替之中透显真常,唯有所造之业犹如难收的覆水。

  今天出现了一点小的无常——当值的禅兴法师外出办事,僧众的缘念交由贤启法师带动。透由这个无常,贤启法师为大众开演“无常”。

  贤启法师说:今天是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日子。仁爱慈善基金会在赈灾时设立的仁爱孝德奖,就得名于孝德镇。在仁爱基金会的志愿者路孝德镇过时,看到位于汶川附近的孝德镇却没有在这次大地震中严重受灾,那里的房子几乎没有倒塌的情况。原因是孝德镇以孝为荣,普通人家的墙上都有《二十四孝》图,每年还有关于孝的评选。历史上《二十四孝》中的两个孝子就出自孝德镇。他们能够幸免于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孝悌的传统。

  佛经中有四句偈曰:“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必死”,如何观待无常?师父讲过“外在无常,心灵最可靠”。心灵的成长需要善知识的引导、需要师友经验的传递。无常故苦,常乐我净曰乐,我们要离苦得乐,所以来到寺院出家修行,就是为了寻求这种师友经验的引导,让自己的生命有一个依靠。所以,对于我们佛弟子而言,孝悌的内涵就是依教奉行、作师所喜。

  落实在我们每天身语的造作之中,时时反思我们每天的修行是否得到了师友的指导和印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由常住安排,我们能否配合到状态当中来,我们当下所做的事情及方式是否得到师友的认同,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得到师友的引导,才能保证自己修行上的提升,最终达到常乐我净的终极目标。否则还是在照自己的相应的方式、依着自己的习气去做。要么盲修瞎练,要么随自意乐,这就有悖我们来寺院出家修行的初衷了。而我们无始以来随自意乐的结果依然是在随业流转,生命的格局没有得到突破。

  我们思维无常,然后要落实到修行与承担的下手处。我们当下的依教奉行、作师所喜,就可以渐渐离苦得乐。

  上午来到工地,看见一向精进修行、勇悍承担的贤立法师站在工地上方的坡崖上,强劲的大风中,法师的身影更显其勇悍。法师对工地进程的专注,是什么也吹不散的;转眼间,法师又下到工地中来回穿梭,拿着盒尺从几块石料堆中挑选合适的石料。就在几分钟内,法师可能出现在工地上任何一个场景中。这样快速的切换,很容易让人有一种蒙太奇般的感觉,若想尝试跟上法师步伐,一般人是不太可能做得到的,至少我就是那种所谓一般的人。

  

写在512汶川地震3周年:以平常心观待无常

 

 

  看着法师这样的忙碌,会发现法师在快速的调度几个石料堆中各种尺寸的石头,安放在不同的砌石墙上。要做到这一点,法师脑海里需要对各个石料堆中的石料的体量和各个施工现场需要的尺寸有清晰的记忆。不同场景的切换也同时在法师的脑海中显现,并且他的体力与行动力还要跟上在他脑中敏捷的思路。这样的调度,看来是已经深入到一些微观的层面了——法师何以愿意牺牲大量的修学和休息时间在这些石头间来回穿梭呢?因为工人们在工地干活是以局部的视角,虽然有的已是从业上十年的老工人了,在他们眼里砌墙就是施工行为,就是工作;而在法师眼里,这就不仅只是一道墙,而且是他的修行用功之处。对于细节上的把控,一是为了让施工速度有效地提升;二是为了让砌筑的墙面结构更合理、视觉效果更好。放手给施工单位去做,与法师关顾到每一个细节做出来的效果,是两种不一样的呈现。

  随着施工的进展,一座座建筑屹立,因地取材,用岩石开凿石料作为建筑的大部分用料。石料的立面上有一道道手工开凿的痕迹,这是石匠工人们留下的。再看垒砌出整齐的墙面时,这又是法师用心的痕迹。看似质朴、自然与有序的建筑在蔓延开来,但这些的出现,是在无中发生的。只是后来出现了,在观者的眼里看着很自然罢了,其中的过程也容易被认为是轻松的。

 

写在512汶川地震3周年:以平常心观待无常

 

 

  这些自然的得来,往往是在多次的重复拆卸中实践出来的。很多不自然、不舒服的景象,已被工地上的法师一次次地阻隔在了历史片段中。就像今天围墙工程的收尾处,突然高出来的新围墙,延伸到了地藏殿的后面,怎么看都觉得突兀;至于如何收尾,这并不是施工难题,却是成为了设计难题。聚集多方思路,仍然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但照一直以来顺利进展的工程来看,许多曾经让人费解的难题都悄然抹平了、理顺了。呈现出来的,就是结果的舒服与自然。

  寺院建筑的过程,也是法师和居士们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全身心地投到实践中去,这就和世间的建筑工程是不一样的,发心不一样,过程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因为寺院的建筑凝聚了很多人修行用功的痕迹,所以寺院的建筑一般都会经过千百年岁月的考验而保留下来。

  在工地的最下游有一些穿着工作服的居士的身影,有的在工地上帮忙倒水泥浆,有的在清洗小石块,这个流程是为了石块在上水泥浆时有更好附着。他们由善行组组长带队,在法会忙完后,来工地帮忙出坡。而且这些细致的活,也正适合细心的居士,他们可以轻巧地完成。其中有刚上山不久的,有曾经是都市中的白领,辞掉工作,到山上来融入这个不一样的团体。浣洗着手中的石头,更像是浣洗自己的心上的尘垢,即便是在阵阵的风沙和耀眼的阳光中,依然展露着明澈的笑容。

  寺院的建筑工地是块修行的大资粮田,不同的人在其中种不同的因,收获不同的果。而总体呈现出来的结果,永远不是设计好的。就像种下一棵小小的树苗,虽然可以预见将来长出来的会是一棵大树,但你却不不一定能想见它的形貌、想见它将会如何的茂盛。寺院就如这棵大树,种下的是师父的悲心宏愿,经大众的心业力的凝聚与营造而不断地生长,你可能难以对生长的结果作一个真切的预期。如果你不愿只是旁观,那么你也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这股善业的洪流之中。

 

写在512汶川地震3周年:以平常心观待无常

 

 

  无常不断地演绎,日常的一切亦一如地延续。正如这枝头的槐花年年如期绽放,此际又随风纷然坠落;而我们的生命境界,却随着龙泉道场的日渐庄严而逐日得以提升。无常不是我们消极避世的借口,而应成为我们提策道心的缘由。于大乘行人而言,了知无常正是生命提升的凭藉。因为无常,我们可以在无限生命中通过断恶修善、净罪集资,透由善业的造作,逐渐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直至证得究竟的涅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