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领诵《地藏经》的缘由

标签:
沙尘暴法会512地震仁爱云南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5月11日龙泉日记
场地组恢复场地
浴佛节法会圆满结束,寺院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5月11日,早斋后,法会场地组、山上善行组的几名义工到西跨院恢复场地。
西跨院供台上的鲜花鲜艳如初,一盏盏的酥油灯整齐摆列,中间拼成一组大字“觉悟之道”。酥油灯里融化了淡黄色的酥油,跳动着橘黄色的火苗,这些酥油灯是昨晚传灯晚会的杰作,一盏灯就是一个众生的心愿,一个心愿就是一份对佛法殷重的期盼。
为了圆满大家的心愿,酥油灯保持原位,一直等到每一盏灯都燃尽再收起来。义工们把盆栽鲜花搬到一起,浇上水,再把一些桌子、凳子送回到斋堂。最后,场地组的几名义工又来到见行堂佛堂,把佛堂的拜垫套子撤下来。蒋居士和王居士夫妇两人昨天参加完法会就下山了,今天一早又特意上来取一百条被单和一百零八个拜垫套,发心带回家去洗。方居士是坐公交车上来的,2009年为了响应环保把私家车卖掉了,出行都是坐公交车和地铁。她很惭愧地说,因为要坐公交车下去,不能带很多垫子套,只能随份随力地洗一些。
方居士是这次法会场地组的组长,这次法会流程紧凑,场地转换频繁,场地组的义工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方居士真诚地感恩法会中承担的义工们:虽然紧急情况下,场地组的工作量很大,但是因为有很多人发心来做,所以法会的工作非常圆满。方居士分享说:自己以前并不懂感恩,后来通过学习佛法,参加法会,在一点点的承担中学会了感恩。
以前的自己是很冷漠的,很少主动跟人打招呼。遇到别人跟自己打招呼也会作意:你跟我热情,肯定有企图,你肯定要利用我……而且自己只想着自己好,别人好不好跟我没关系,别人得听我的,等等……一直到有机会接触了佛法,学习佛法,参加法会,承担法会,在承担中学会了去宽容,学会了跟周围的人善巧地去接触,慢慢地自己改变了。
办一场法会非常不容易,在每个角落,第个人都在发心做事,都在发心付出。参与撤座垫套的还有宋居士。他以前经常参加法会,现在是山上的常住义工。宋居士说:经历法会,当你真正关注义工们做事的时候,就会跟自己对比,对比心的那种力量,对比他们发心上山来做义工,他们发心就如同当初的自己,看到他们就会想到自己当初是怎么发心的,现在自己发心做常住义工了,对照当初的境界,是不是还能找到当初的那种发心呢?是不是在每次做事的时候都把心用到了?所以每次看到上山的义工都会很感动,他们在帮助自己反省,提策自己不要忘记初发心。这个时候,境界对自己的系缚都消失了。没有了对外境的执著,也就没有了烦恼。
法师领诵《地藏经》的缘由
上午九时许,陈居士、马居士一家人随贤俊法师来到地藏殿。他们这次来龙泉寺,找到贤俊法师,是想为身患癌症的马居士母亲减轻痛苦、消除病障。
来到了地藏殿,贤俊法师教两人按照佛门中的仪轨跪拜、祈请、发愿、诵经乃至回向,法师亲自带领他们一起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大约四五十分钟后,一部经诵完了。回向后,三人来到观音殿外,每人请了三炷香。大家来到大雄宝殿前。法师教陈居士和马居士如何上香,然后一起向三世佛上香。
三人上香之后,贤俊法师向常住义工介绍了这次领诵《地藏经》的缘由:原来,法师与马居士的哥哥是发小,从小在一起长大,如同亲兄弟一般。这次马居士的母亲不幸身患乳腺癌,医院除了常规的手术、化疗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这时,马居士他们想到了来龙泉寺向贤俊法师请求帮助。
贤俊法师说:“这次老人家得了癌症,而且比较严重。他们到龙泉寺,也是想通过佛法能够实现转变,消除病障,恢复健康。老人家就像家人一样,如同自己的母亲。”这时,法师露出稍显欣慰的神态:“今天的因缘也非常凑巧,我们祈求佛菩萨之后,不可思议的是——只剩下最后一本《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最后一张地藏王菩萨圣像。菩萨慈悲,都被我们请到了!”
两位居士随法师诵完《地藏菩萨本愿经》,到流通处请购了念佛机。念佛机的功能很多,除了念诵四字洪名、六字洪名的佛号外,还能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他们回去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着念佛机诵经,听念佛机的念诵。
广义而言,一切病都是因果病。而这方面,佛陀大医王已经为法界众生开演得十分透彻。《佛说佛医经》中讲到人得病的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佛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谈到了诵该经的二十八种利益,其中第六就是“疾疫不临”。弘一大师在《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中也说:“礼拜地藏菩萨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能普度众生,冥阳两利……”这次贤俊法师领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可见其对陈居士一家人的慈悲之心。
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之一)
每逢法会之后,没有了十方檀信的海会云集,寺里大抵都会显得十分的静谧。此刻与以往不同的是尚未停息的沙尘暴。
傍晚用完药石,来到五观堂东南隅的平台上的石栏前,看看熬狱沟工程的进展情况。转身准备回到楼里,一抬眼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贤健法师正如往日般,在院里经行。
法师见我走来,便道:“你看这些大树,有的已经承受了千年的风雨,还是岿然不动。这是为什么呢?”停了片刻,未待成蹊琢磨得分明,法师继续说道:“这是因为他们有根!”
成蹊依旧默然,唯在心中暗暗思忖。
法师出家数载,前几年大力承担,而今所学之教亦日渐富饶。看似一性情中人,却不乏理性缜密的思辨。每每于日暮之时于院中经行,或念佛,或持咒,或思维,或参究,恒常于心地上用功夫。
许是加我有些疲累,法师说:“咱们出去走走!”
路过大雄宝殿时,法师驻足道:“佛经中说,凡遇佛塔皆应礼拜,而律仪又云于师不宜隔门而礼,你说咱们究竟礼也不礼?!”
成蹊自叹学浅,且法师此语似有些许禅机,无奈之下信口应道:“
法师:“左人右弗。”
成蹊:“弗者不也,佛者非寻常人也,故礼亦可,不礼亦无不可。”
法师:“如此,吾等礼罢。”
遂与法师面大殿礼佛而去。
穿过西南隅的耳门,沿旧大殿基址北侧西行,远远望见五六位老菩萨自西面上方的菜地下行。及近,与师父母亲与于居士等相互致礼问候。
法师:“老菩萨,您手中拿的是什么?”
老菩萨:“刚摘的莴笋。”
法师:“这是可以吃的吗?”
老菩萨:“当然。”
法师:“您看,这草与地下的草,为什么一个能吃,一个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