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2日龙泉日记

(2010-12-03 12:30:45)
标签:

龙泉

生命教育

德凤

思维模式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2月2日龙泉日记

 

12月2日龙泉日记

 

  早上九点多钟,唐工开始指挥几名工人准备把从河北运到寺里的一对石灯安装在见行堂广场。

  天气很冷,风很大,恶劣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工作。因为运送石灯的车停放在通往居士斋堂的甬路上,需要用起重机把石灯的各部分提吊到广场,再用小推车运到指定地点组装。唐工现场指挥,不断地在两个地点之间跑来跑去,“几点了?”有人问。“九点四十”唐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然后伸出手,看表核实,居然不差一分,“习惯了,每天会有很多工作,必须清楚什么时间安排什么,上下不会差五分钟。”唐工十年前就开始参与寺院的修复和建设,他指着身后的房子说,“这些房子都是我们盖的”。

  轻轻的几句话,一个挥洒自如的生命状态就呈现在眼前,而在修学的道路上,也有那么一种状态,由于对境界清晰的认知和彻底的超越,我们可以面对自我和外界的种种纷扰,不必选择或者判断,甚至不必动用一点点意志力量就可以轻轻化解。只是在通往这个境界的路上,需要提菩提心灯一盏,引导更多的人接近,点燃,照天照地照大千……

 

 12月2日龙泉日记

 

香灯义工素描

 

·与哼哈二将做朋友的德凤·

  “这一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拿着那一大串钥匙,晃啷晃啷的,然后去开各个殿的大门。”说这话的时候,德凤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德凤是香灯组义工,他们组有五个人,主要看护各个殿,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轮流在早斋之后打开所有的殿门,有大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哼哈二将殿,还有魏老爷殿。“这世上,人家有这有那,我都不稀罕,最希求的就是拿那串钥匙。每天早上第一个看到佛菩萨,特别幸福。”刚开始,看到哼哈二将,德凤还有点害怕,尤其是冬天,开门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后来慢慢地就觉得他们像老朋友似的,有的时候,有些话不敢给别人讲,就给他们说说。”

  开完殿门,德凤通常拎着一只桶到开水房提水,擦完供台,就在各个殿里一一供水。供水的时候,心要非常清静而专注,之前他会做意佛菩萨的大悲水洒向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得到甘露的浸润,身心轻安,离苦得乐。

  很多居士或者游客在拜佛的时候会供上一些供品,有时是很小东西,比如几粒糖,德凤都会默默地找来托盘,恭恭敬敬地摆上。“东西虽说不多,但是人家发的心可能很大。庄严道场,就是庄严每个人的心。”

 

·护灯使者李会·

  李会是组里公认为护灯最专业的,不论酷暑严寒,常见他守护在一盏盏燃烧的灯前,有时静静地调着灯芯,好让火苗着得亮亮的,有时擦拭玻璃或者铜制的灯具,连摆放灯的架子也总是擦得一尘不染。夏天,小虫多,有的不幸掉进了灯油里,他总是心疼地小心捞出来,轻轻放在旁边的古柏下,为它们念诵《往生咒》。

  刚开始护灯的时候,李会按照自己的习惯,觉得把事情做利索就行了,后来天天总做这件事,脑子里就不断在想:供灯到底是为了啥呢?虽说天天都在念:“燃起佛前灯,灭除心头火,愿以大智慧,照破众无明”,可自己并没有什么感觉。慢慢地,他感受到,其实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处于一种无明和烦恼状态,执著于很多外在的东西,自己却意识不到,也不会向向内心找原因。而佛用燃灯这种方便法门,启发众生要观到自己内心的烦恼,要用智慧之光照破内心的无明。

  李会说,自己有时候想:我怎么干了这么多活儿,还没有智慧啊?“现在读了《百业经》,才知道佛生生世世做了那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就明白自己不得智慧的原因了,更体会到佛圆满的智慧是多么宝贵。”

  开法会的时候,有时候举行供灯,那时他会一整夜在大殿前守着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因为专注于灯,不知不觉中就迎来了黎明。“望着那一盏盏静静燃烧的灯,感觉它们在静静地诉说着无数的心愿,表达着无数的期盼。”

  

 12月2日龙泉日记

 

 

·重新站起来的杨善·

  去年7月份,杨善来到寺里。之前,他刚刚经历了一场病魔的折磨,加上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漂泊已久的他觉得好累,好苦,甚至萌生了放弃生命的想法。

  “来寺里之前,我承受不了任何一句刺激的语言。当时我被分在栗子园,主管法师是贤明法师。他知道我的身心几乎被压垮了,很悲悯我,总是温和地和我说话,常常鼓励说:‘你要加油,加油,你要站起来!生命很宝贵,要好好珍惜,不管怎么苦,都要坚持下去!’法师虽然很年轻,但是感觉就像是家长一样关心我,包容我,不管我是做错了事,还是顶撞冒犯他,他都不会在意。

  我刚来的时候,走路像幽灵似的,就是那种随风飘的感觉,没有力气。晚上常常睡不好觉,因为很久以来心里总是有种莫名的恐惧感。后来看到好多法师每天都在猛力干活儿,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我’,无私地付出,我也就拼命干,每天什么都不想,后来身体竟然慢慢地好了起来,睡觉也踏实了。

  来到寺里以后,法师一眼看出我的性格比较爱争强好胜,就说:你要把自己一天一天放低一点。当时我不太懂法师这句话的含义,就想,我现在变得一无所有了,怎么还要放低呢?我要变成什么样子呢?

  去年十一的时候,寺里的栗子丰收了,法师让我给山下的居士们和游客结缘栗子。那些日子,我每天就是高高兴兴地给人家鞠躬,把人家当成佛菩萨,就想多结缘一些栗子出去,让人们都和佛菩萨结一个善缘。

  来这么长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心清静了,也很快乐。我以前爱生气,常问自己,我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呢?现在我的感受就是,在做好事的时候,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心里是最快乐的。所以,我每天就想认真地做事,想依教奉行,虽然还有很多做不到,但能够很专注、很清静地去做,没有太多的杂念。”

  这两天大风降温,杨善的腰痛又犯了,只能躺在寮房里休息。这让他有些郁闷,因为他很想把各个殿的门栏、窗户缝,所有的犄角旮旯都精心地擦拭干净,很想回到上学时那种废寝忘食的做事状态。

  虽然暂时不能回到庄严的大殿了,但可以在心里忆念师父。“刚来的时候,我对师父不太了解,后来越观师父的功德越多,我觉得自己的心在一步一步地靠近师父。”

 

 

倒尿桶的不同感受

  今天,狂风呼啸,吹得人睁不开眼睛。然而刚过七点,工程部的同修们照例缘念完之后便投入工作,有的清理水包底部的废料,有的在新建围墙周围的山坡上搬石头,还有的在东配楼旁边前两天开挖的管道沟边回填土。这是对见行堂的一个污水管和一个废水管的改造。由于在护坡墙上要做一些景观设计,路面需要整体下降,而之前管道的位置偏高,所以挖沟,重新再连一个管道。

  王师兄是一位净人,以前在世间是做室内设计的,现在在工程部负责画图。最近法师要他也做一些采访工作,记录整个施工的进度以及工程中发生的故事。说起自己做净人的感受,王师兄也很坦诚: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成长挺快的。刚进来的时候,干活儿还是挺被动的,现在越干越欢喜,内心很安稳,每天很愿意去做事承担,有时自己都很惊奇,怎么内心力量这么大了?以前只是嘴里谈一谈,没有真正体验过,现在一步一步走过来之后,发现这种真实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从干活儿中,确实能够得到很大的净罪集资。我们是净人,就是要净除罪障。我想内心的安稳、安住,应该是修行最基本的一个前提吧。”

  说到自己的变化,师兄还举了一个例子:“前天,见行堂的厕所因为挖管道停用,法师让我去倒公用的尿桶。如果是以前的话,就是在家,冬天的时候,我父母用的尿桶我都不愿意倒,感觉很脏,很恶心,去倒也很丢人。但是这次法师给我说了之后,我立刻就感觉非常欢喜,觉得法师还想着我呢,让我去干这么好的一个活儿,可以集到很多资粮。所以,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

  那么,对于出家的路怎么想呢?

  “当然是坚定不移的,这个非常明确。”王师兄开心地笑着说道。

 

 

生命教育报道

  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林秘书长在北京师范大学给来自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带去了一场名为《生活的方向——谈谈大学生人生规划》的精彩讲座。这次讲座是仁爱慈善基金会的仁爱生命教育的第一期讲座,源于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团委及辅仁人文学会的邀请。

  仁爱的生命教育,围绕中国传统教育中“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人生的五个阶段,分四个板块进行,儿童教育、大学生教育、企业拓展训练、老年关怀;今天就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环节。

  教育在当今社会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生命品质的提升。林老师以“我们为什么活着?”为切入点,引发大家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方向,我们人生向来就是要学习的,但是很多人步入社会是为了生存而生活着,多数人都过着这样的重复生活。

  仁爱生命教育,从认识自己开始着手,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找到学习生活问题的下手点,培养更有力的心灵力量,活在每一个当下,用人生智慧来做抉择。

  首先,林老师讲了确定目标对大学生的成才十分重要。他举了哈佛大学的一个跟踪测验。3%有非常笃定目标的人最终成为了社会的精英,10%有短期目标的人成为社会的专业人士,60%没有明确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27%没有目标的人最后生活在社会的下层。一个人在大学中是否确定了目标与他的成功息息相关,而目标的确定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生命教育何其重要。

  林老师说,现在我们很多习惯都是已经在幼年时期养成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全部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并且强烈地影响着我们以后的生活。每当我们遇到目前的一个境界时,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在大脑里面搜索以前的记忆,并且对未来做出判断,所以人常常不能很好地活在当下。而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就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断地通过对外境的接触,带来“感受”;“感受”产生苦或乐等分别,是苦就讨厌,是乐就喜欢,于是形成并加强了记忆。当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境界时,就会不断地反馈,加强我们这种判断和对苦乐的分别。这种分别就是我们产生痛苦和烦恼的根源,也是我们断绝烦恼的地方!林老师教同学们学会不做分别,当下是什么感受就接受它。比如,天气冷了,有的人说:怎么这么冷,真讨厌!有的人认识到有点冷,就穿厚点,该干什么干什么。第一种人的思维模式,难道不是在责怪天气吗?是不是很无聊。而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无聊。

  怎样的人生才是更快乐的呢?就是面对顺逆境都很自在,不产生分别,这样的心态是需要训练的。我们只有有非常强烈的心灵力量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做事的方式才不会落入到0—3岁就形成的那种状态当中去,就不会活在一种情绪里面。

  林老师又讲了我们行为形成的模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习惯——行为重复。前者决定后者,而最终行为的重复加强之后又对世界观的形成有影响。

  现场林老师和同学们还进行了互动,帮助几位同学通过自身经历梳理了从小的价值观的养成到现在的行为习惯,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现在的自己一直是童年时候养成的思维模式的重复。留在我们脑海中一个记忆,却是今天行为习惯的核心主导。大家纷纷举手,想让林老师协助认清自己的“真面目”。一直到讲座结束都依依不舍。

  仁爱的生命教育将会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和实践,陪伴大学生成长,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构筑正确积极的思维模式,解答成长过程中的疑惑,让年轻的生命得到更好的修护和改善,吸收充足的智慧,收获幸福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