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龙泉日记

标签:
玄奘大师仁爱基金会评估小组同修北京龙泉寺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1月8日龙泉日记
立冬前日的一场秋风,吹落下来满地的银杏树叶。金龙桥头,西跨院内,大地变成一片金黄。
这种情景,不禁令人想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看到的王安石咏菊诗中“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名句。所不同的是,千年前的遍地金是菊花,如今的却是银杏叶。而且,在它这一期生命的终点,默默无声地诉说着世事无常。奇哉!这地球的活化石,2亿年后仍在向我们示现着佛法的真谛。
今日的银杏树,唯有高高枝头上仍存留寥若晨星的银杏树叶,倔强地坚守着最后的一班岗。
7:10,日出时的朝霞分外奇特:太阳在层层密云中突破重围,射出万仞光芒,旭日上方的彩霞像是一只金翅鸟在展翅高飞。
甚深见 广大行
上午8:00,在流通处旁的接待室,文化部召开了博客书工作进展例行交流会。会议由主管法师贤启法师主持,负责僧团校对工作的贤彦法师及负责编辑、排版的主要义工参加了会议。同修们向法师分别汇报了第六套至第八套博客书具体的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大家的身心状况。在对后续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安排后,法师主要针对最近个别同修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做了交流,在让每个人发表看法的同时,法师也谈到自己在学佛和依师方面的经验和感受,其中颇多发人深省的益语良言。
因为有同修近期下山调整身心,引发了对于如何安住道场和避免观过的讨论。有的同修说有问题时应该多和人沟通,不要独自承受;有的说工作压力大时要及时说,可以让大家一起分担;还有的说也许是缺乏关爱,需要我们平时多给予他爱的滋润……另有一位同修谈了他最近的心理变化,他感到要减少观过、让身心安稳,首先需要降低自己的慢心。当他感到自己其实是很平凡时,就会对周围的人降低要求和期待,不会用一种索取的心对待别人,认为人家应该怎么对自己。如果这样,当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待自己时,那肯定就会观过、不满、抱怨。相反,如果认为自己很平凡,就不会过多要求别人,这样当其他人对自己关心帮助时,会觉得是意外的收获,很惊喜,很感恩。其次,这位同修还谈到师父 “十一”法会开示对自己的启发。师父的开示让他明白,自己一直在追求外境的改变,希望通过改变外在环境来解决痛苦,其实这是很不究竟的。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问题,所以会一直挑剔环境,当遇到烦恼时,不会观心、用心,只会想到要换一个环境或者换一件事情做,以为环境和所做的事情变了,心情也会改善。由于这种向外看、向外追求的心理模式,就非常容易对周围的人和环境观过,内心和外境处于对立和冲突的状态。而现在意识到,不应该去要求环境怎样,其实寺里提供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而应该让自己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承担、用功。
听了大家的讨论,贤启法师也分享了他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对师友的信心,有问题时一定要依靠师友,要能听进去别人的劝告。这样就不会陷在个人的思维模式里一意孤行,以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远离团体。而对师友的信心需要平时经常观功念恩,最好坚持写善行日记。谈到观功念恩,一般人很难做到观功念恩,是因为方法有问题。不是硬要找出对方身上有什么好处,而是先要明确人生的宗旨,是带着宗旨来看待别人、对待同修,这样就很清楚自己是为什么与人相处,就会真的生起感恩同行的心。因为是同行的境界在提醒自己怎样修心,在顺境和逆境时怎样实践佛法,通过与同行相处来感受佛菩萨的加持。所以,没有同行善友,自己无法修行,自然就会感到周围人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有同修问,怎样在安住的同时,还能保持不断向上的心,因为觉得心态虽然比较平稳,但好像又缺乏了活力。法师答道,向上的心要依靠善知识。只有不断体会善知识的功德和心意,与他同心同愿,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和信心。同修又问,法师总是心力很强的样子,您是怎么有这么强大的动力呢?法师答,内心动力来自对宗旨的确定,宗旨明确的人一定很清楚自己每一天要干什么。
一位同修说,自己现在体会到了一点师父让大家通过做事来修行的用意,以前觉得没有法师带着听经研讨,好像没有修行似的。现在感觉到,修行正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来用心,否则很容易变成一种理论。法师说,是这样的,个人的道次第一定要和团体的道次第、及佛教发展的道次第结合起来,否则会慢慢脱离团体的共业,落入自己的一套体系当中。所以,衡量学佛修行是否进步的标志有三个:一是看自己是否越来越能体会到自己的无明和问题;二是看自己是否越来越能体会到师友的功德;三是看自己是否越来越能感受到众生的恩德。
同修还问,感觉法师对师父的信心很强,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法师明确而果断地答道:“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感觉师父的心愿与我的心愿很一致,都很想要通过佛法修行来回馈社会、利益众生,帮助到我的父母以及许多有恩于我的人,净化和推动这个时代朝更加善良的方向发展。另一个原因就是,我感觉师父的悲智力功德都远远超过我,所以我非常愿意接受他的引导。”法师还讲述了师父平时对自己的引导方式——比较平淡,甚至会在汇报成果的时候泼冷水。这与某些人的想象大相径庭,还以为经常在师父身边应该有很多“特殊待遇”,足以令人羡慕。没想到是这样的方式。非常随喜法师能在师父的长期“加持”下保持如理作意,法师说自己很感恩师父对自己的冷淡,因为这样可以防止自己增长慢心。
美好的时光总是飞快,转眼都上午十点半了,感觉与法师的交流非常受益。一般人看到贤启法师,总是风风火火、忙个不停,好像没用多少时间来研究经论或个人用功,但发现一旦谈及修行体会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法师总是思维清晰明了,信心十分坚定,能感受到法师内心的力量和宗旨的笃定。正如师父所言,甚深见必然有广大行;有广大行,背后也必然有甚深见。我们于贤启法师精进不懈的行持中,亦可感受到这一内涵。
见行堂前的鱼梆子
刚刚立冬,见行堂前东侧石台阶上竖立起一个木架子,上面挂起了鱼梆子。只见木架子宽、高各在二米开外,上方横梁两边各雕刻着一只活灵活现的龙头,下方大约20公分处还有一条沉重的木横梁,上面有九颗铜铆钉。第三颗、第七颗铆钉下各有一纵穿横梁的铁环。铁环下面的铁链子,恰好穿过鱼头后方与鱼尾前方的铁环,将深棕色的鱼梆子牢牢固定。鱼梆子张着大嘴、瞪着大眼,仿佛不情愿被缚在上面。
鱼梆子是怎么回事?它的来源、用途又是什么呢?
维那师贤益法师介绍说,这是一个法器,原来在五观堂,现在挂在了见行堂前。它也叫饭梆,一般的丛林或者子孙庙都有鱼梆,作用主要是集众。这个法器在寺院里是比较重要的,一敲它就是用斋了。除了集众,它还起到警策作用,这是因为鱼梆雕刻的鱼眼睛总是大睁着。我们诵经时敲的小木鱼也是提策大家保持精进,切勿昏沉。架子两边雕刻着两条龙,意为鱼化成龙,转凡成圣,意在表法,具有象征意义。
鱼梆子的缘起,《增修教苑清规·卷下法器门》这样介绍:古称鱼鼓、鱼板。指鱼形木制之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原系寺院内为召集大众而击鸣之物。今日诵经时所用之木鱼,为二首一身之龙,龙头相向,共衔一珠,作成团圆形。而集合大众时所用者,称之为鱼梆(饭梆),系作成长鱼形,平常悬挂于食堂、库里之长廊,饭食时敲打之。作鱼形系缘于晋人张华作桐鱼攻石鼓之典故,或说鱼昼夜张目,故木雕其形敲击,以警醒修行者之懈怠心。
书中有一个传说:有一名僧人违犯其师教诲,毁坛戒法,不但堕入鱼身受恶报,而且背上还长了一棵树,风涛摇摆时,皮肉更加苦痛。其师渡海时,大鱼遂作巨风浪而说:“往昔你不教导我,以致令我堕鱼报,今欲报此怨。”其师问他:“汝名什么?”鱼回答后。其师令忏悔,又为其设水陆追拔法会。后于夜梦间,大鱼自称已脱鱼身,可将其背上之树木供养寺众,以亲近三宝。其师后果然见至鱼尸背之大树,即刻成鱼形,悬挂警众。
木鱼的由来还有另一个传说。玄奘大师的《指归曲》中记载:玄奘大师自天竺归,途经蜀道时,巧遇一长者。此长者丧妻,有儿甫三岁,其后母恶之,趁长者出猎时,从楼上将孩儿掷入水中。长者哀其子故,为其设斋供僧。此时适遇玄奘大师到来,长者欢喜迎请第一座,然而玄奘大师却不食。并告诉长者:“我长途跋涉,非常疲劳,希望能得鱼肉吃之。”在场者闻言皆大惊,长者欲出买鱼,玄奘又嘱咐他:“一定要大鱼才好。”长者于是买回一条大鱼,才割开鱼腹,就见到自己的孩儿在鱼腹中啼哭:所没之儿啼在鱼腹中,长者大欣欢。玄奘大师说:“这是此儿夙世持不杀戒果教,所以现今虽被鱼吞,却得不死。”长者问:“如何报鱼恩?”玄奘大师告曰:“以木雕成鱼形,悬之于佛寺,于斋时击之,可以报鱼德。”这就是现在的木鱼。
贤仁师的学佛三部曲
步入佛门
上大学的时候,贤仁师学的是中医,从上大二起便开始参加中医界的各种研讨。对于中医的那份喜爱,不仅是因为认定治病救人是自己的追求,而且还深受身边同学的感染。他们很希望借助中医振兴传统文化,有的同学甚至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破冰船。
与佛法结缘,源自上大五时的一场重病,当时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书。学校里有位博士师姐,跟他并不认识,听说了他的病情便来看他,还送给他一本《药师经》。这是贤仁师接触到的第一本佛经。贤仁师当时对佛法一点也不懂,也没有去读,可是却恭敬地摆在床头,冥冥之中感觉它一定能保佑自己。病好之后,又见到了博士师姐,她建议有空时可出去爬爬山,调节一下心情,并善巧地推荐了龙泉寺。
第一次来龙泉寺,贤仁师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临走时想拜拜佛。拜到药师佛的时候,不知为何,竟然痛哭流涕。刹那间,自己二十多年来的生活就像过电影一样全都呈现在脑海里。当时心里满是愧疚,因为很多镜头都是做得很不好的,有对父母的不孝,有对老师的不敬,有对社会的抱怨。于是就跪在那里哭了半个多小时,感觉就像是一个从小流浪在外的浪子找到了家一样。
学佛后,才知道人临死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脑子里一刹那就把自己的一生过一遍,造的善多,心里很欢喜,投生到善趣;要是造的恶多,自己就会很惭愧,直奔三途。
弃医出家
病好之后,贤仁师一边继续学医,一边开始学佛,并且接触到了《广论》。
在这个过程中,贤仁师慢慢意识到了医学的局限性。虽然医学已经发展到研究基因、DNA、核酸等阶段,非常精细,但是病种反而越来越多,癌症患者也越来越多,各种稀奇古怪的病也冒出来了。一般的治疗都是遵从二元对立的思想,把病毒当做自己的敌人,发现病毒后,人们就想尽办法研究,然后在它某一个合成的环节上,把一个需要合成的酶破坏掉,让病毒没法复制。但是病毒很狡猾,不断变异,让人应接不暇。
还有一件事对贤仁师触动很大。有位老师是个名医,当时贤仁师病危的时候,正是这位老师安慰他说:“孩子,没事的,这个病我治好了好几个。”或许就因为这句话,贤仁师才有了信心。出院后,贤仁师就常跟着老师出门诊,也因此接触到了很多危重病人。他们有的是佝偻着腰来的,有的是亲人用轮椅推着来的,都非常痛苦。老师妙手回春,很多病人后来都康复了。一开始来复诊的时候,他们都洋溢着重生之后的喜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笑容慢慢少了,内心流露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惆怅和抑郁,满腹怨气,好像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顺眼。
这使贤仁师感到身病可治,心病难愈!随着学佛的深入,他更加意识到医学能够治好人器官的疾病,但人内心的种种烦恼,比如嫉妒、攀比、分别、嗔恨,医学却爱莫能助。而佛法认为所有问题的本源,都要回归到人的自心。业决定一切,正是人类的烦恼、贪心、嗔心越来越大,才感得自身的报体越来越差。同时,佛法讲慈悲喜舍,自利利他,所以佛法给人带来的快乐是非常实在的。当人们反省内心的自私与嗔恨,当恶念被善心所取代时,当下就能体验到身心的和谐与愉悦。
经过一年的艰难抉择,贤仁师终于决定出家。
寻找定位
进入僧团后,贤仁师被安排负责药房,可他却没有接。他对法师说:天天待在工地都比在药房舒服,可千万别让我煎药啊!
原来,贤仁师出家前曾有一段时间发心过猛,结果有些走偏。当时贤仁师认定说自己一定要出离,跳出三界轮回,而医学不究竟,搞了半天都是这个臭皮囊,所以就花了很大的劲把自己对医学的喜爱对治掉。没想到来到庙里,又让自己管药房,心里就有了很大的障碍。
随着在团体中的融入与磨练,贤仁师对师父的理念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师父带领大家走的是大乘佛道,共同增上,而非急求个人解脱。身边的很多法师也对贤仁师影响很大,贤佳法师就是其中之一。贤佳法师认为现在佛教处在一个复兴时期,需要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所以他发的愿就是这一生完全配合师父,做师父的眼目手足,做团体需要他做的任何事情,而非追求个人在佛法上的证悟。
很快,贤仁师就回到了药房,正如他体会到的,修行唯有依师,同时要寻找到自己所长与团体需要的契合点,广集资粮。
贤仁师还怀揣着一个梦想,这就是建一所佛教医院。僧团药房的药品和器械都很有限,而法师们到山下看病又很不方便,要看个病常常需要跑好几趟医院,很多法师都是去一趟就不再去了。学佛了,对身体不执著了,但病确实还在。在贤仁师看来,法师教自己法,就相当于法身父母,眼睁睁地看着法师们忍受病痛,心里非常难受。同样需要关怀的还有法师们的父母。他们很多人年龄大了,病患缠身,但通常也都是默默地忍着,不愿上北京麻烦孩子,实在没办法了才会过来。法师们带着自己的父母去医院看病的时候,由于一般人对于出家人还是很不理解,甚至持有偏见,老人们还要承受着那种来自世间异样的眼光。这些使他非常渴望能为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贤仁师的这个梦想,早在他以前病重住院时就在心底萌发了。当时,那位博士师姐不光给他带来了《药师经》,还带来了一些梵呗,悠扬空灵的美妙音声摄人心魄。当时他就想,病好之后,有朝一日,一定要建一所医院,让这天籁之音驱散所有人身心的痛苦,带给他们无比的温暖,无比的力量,无比的光明。
贤仁师每天都在念诵药师佛名号,相信他的心愿药师佛一定心领神会。对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刹那善愿,佛菩萨也一定都是慈悲含笑,欢喜摄受,让每一个菩提心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天津美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龙泉寺之行小结
之前曾有机会来过龙泉寺,感受到师父的慈悲,感受到有那么大的一个和合增上的团队正在为弘法利生的事业尽心尽力,心里不由得生起阵阵愧疚,因为自己做的太少了。于是就在佛菩萨面前祈求,希望也能为师父的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五一法会之后,有位天津的师兄建议有机会可以参与仁爱基金会的慈善活动,我听了很欢喜。暑假后一开学,正好社团要组织捐衣送温暖活动,我马上想到可以捐给仁爱基金会,同时借此机会带同学们到龙泉寺,亲身感受一下龙泉文化,让大家对参与这次善行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于是,协会的同学们很快开始发动同学捐衣。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宣传,倡导大家把多余的衣服捐给最需要的人,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为了加大宣传,大家都是轮流去用餐。我们还做了三个大的条幅,上面写着——“我们一直在行动”,鼓励大家签名,让这份善业增长广大。协会的同学们为此付出了全心的努力,学校的很多同学也付出了真诚的爱心,真的很感恩大家的善行。
接下来遇到的就是租车问题。因为我们去的人太多,需要租大巴车,找了几家旅游公司,价格都太高了,很是烦恼。我事先给同学说大概每人50块钱就可以了,但报的价格远远高于预想的。该怎么办呢?正好一个师兄联系到一家旅行公司,他们很愿意加入我们的捐衣行动,所以就以很低的价格帮我们解决了交通问题。
到达龙泉寺后,义工们的热心关怀令我们很感动,让我感受到和合团队的力量。下午,贤益法师带动大家体验禅修,贤生法师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贤生法师很幽默,也很有智慧,他讲的话题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很关注的。法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些有关我们专业的问题,很多同学都被法师的博学与智慧折服了。
第二天刮起了大风,但是同学都很希求爬山,义工菩萨于是带我们组织了爬山活动,还承担起了导游,使这次活动更加圆满。真的很感恩他们,我自已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也越发感受到和合的重要性。不论是在事间做事还是修行,谁都离不开和合的团队。一滴水很容易干涸,但把它放到大海里,它将永远不会干涸,因为他会享受到团队保护的力量。师父在年初的新年寄语中提到要“广结善缘”,我理解也包含要和合的意思,首先要和身边的同行建立很好的善缘,这样我们在学习、工作和修行的道路上才会有更多的顺缘。
回津的路上大家都很开心,我们把各自的QQ号都记下了,回到学校就把我们的“快乐周末回家群”建好了。我们会好好利用这个群去更好地相互提携,让我们的善缘和善行持续下去。
感恩师父,感恩法师感恩义工菩萨们!感恩天津美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学校所有老师和同学!
北京市民政局评估组对仁爱慈善基金会进行首次现场评估
11月8日中午,北京市民政局评估组一行6人,迎着瑟瑟秋风来到北京龙泉寺,对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进行首次现场评估,志愿者在林启泰秘书长的带领下夹道欢迎。
2010年9月,按照民政部《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北京市民政局决定对已登记管理的46家基金会开展评估工作。10月份仁爱基金会完成了评估材料的提交,今天迎来了评估小组的实地考察评估。评估小组从基金会的基础条件、内部治理、工作绩效、社会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实地考察打分,对基金会的财务、行政、人力等各个部门进行了现场勘察,并与基金会的秘书长、副秘书长及专职志愿者进行了坦诚的座谈交流。
席间,小组成员询问了志愿者选择来到基金会的动机和初衷,对志愿者信仰与工作的关系尤为关注,此外,小组成员对仁爱基金会志愿者管理和培训体系,以及仁爱赈灾模式和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询问。
座谈结束后,评估小组在简短的内部交流后,对仁爱基金会给予了非正式反馈。小组成员对仁爱基金会的各项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基金会的特色理念和管理方式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评估小组在基金会志愿者温暖的欢送队伍中,圆满结束了今天的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