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龙泉日记

标签:
吴志超栗子园龙泉寺唐工园头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0月12日龙泉日记
山上一早一晚的温差日渐明显,去上早课的时候,已有些许寒气逼人的感觉。满天闪烁的星空洒下静谧的辰光,默默地陪伴着那一个个寒来暑往之中日日不怠的身影。早课后,远方的天空布满紫色的朝霞,气势磅礴,瑰丽斑斓。身在远离尘嚣的龙泉寺,大自然变幻无穷的魅力常常展现于眼前,令人惊叹,令人沉思。
道次感悟:也谈宗因喻
凡夫的生命,心随境转;觉者的生命,心能转境。
心随境转,外境的生灭占主导地位,随着外境的生灭,心也在生灭;心能转境,心念的生灭占主导地位,随着心念的生灭,外境也在生灭。
心随境转,体现的是一种被异化的生命,生命被外在的境界给异化了;心能转境,体现的是一种主动创造的生命,生命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一个宗,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很可能就认为自己明白了,其实认识并不确凿,因为不明白这宗背后的因,还有善知识生命的很多心路历程。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广学多闻,学那么多经和论,就是为了要成立这个宗,转而需要推寻它成立的因。当我们一步一步明白了宗背后的因,然后再加上善知识生命体验所提供的喻,我们自身的生命,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改变了。
想不改变,都难。
但反过来,不明白因,不体会喻,这宗,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自欺欺他的伎俩。谈起来很高,却没办法行持。没有深入,也没办法浅出。
学习的过程,就是在破除无明的过程。
不学习,人就无明。无明,心就会随境转。
学习了,就能明。明了,心就能转境。
所以,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真乃至理名言。
深秋的栗子园
又是一个晴朗祥和的秋日。一早七点多钟,禅兴法师就被新近走马上任的龙泉寺菜园的园头贤满法师和园头助理贤乐师请到了居士楼南侧的大棚里。用满师的话说:“这不,一早就被我抓了来,大家伙儿多帮忙,一起干!”
走进大棚,温暖潮湿之气扑面而来,空气中散发着菜园子的清新。大棚长约10米,宽约20米,面积不大,整齐地种着芹菜,翠绿而壮实,四周种着辣椒,被弧形的塑料薄膜压得有些倾斜,能感觉到菜园主人对每寸空间的使用颇为用心。大棚的顶上缀满了晶莹的水珠,此起彼伏的虫鸣仿佛在快乐地歌唱自己的家园。
范晓娥师兄正在浇地,他刚刚摘完两大篮子芹菜,鲜嫩嫩的。寺里种的都是有机菜,要长到足够高能拔出来吃,至少得三个月。看到这些菜,让人有种很真实的感觉,不像市面上施了各种农药和化肥的菜,看着漂亮,却仿佛掺杂着一种人心的躁动。满师介绍说,在这块大棚外面的菜地上,很快要再搭一个更大的棚子,面积是这个的两倍,为10米×40米。一番指点,满师、贤乐师拉着禅兴法师顺着山坡来到栗子园走走。
栗子园里的果实经过寺里法师和义工的几次突击收获,现已采摘完毕,每天用斋时几乎都可以品尝到寺里自产栗子的甘美。参加十一精进共修的学员们也在这里体验到了出坡的快乐。
前两天刚下过雨,泥土湿软。满师眼睛很尖,地上散落着一些小刺猬般的扎手栗子,颜色几乎和土地的颜色一样,满师却能一眼看到,用鞋子麻利地一捻,毛刺就全张开了嘴,露出了里面藏着的饱满果实。再用小树枝扒开,一颗颗取出,悉数入袋。一向洒脱、逍遥的满师却对这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如此心细,不禁让人有点惊讶,然而从中可以感受到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与憧憬,感受到一位出家人内心的安详之美。
禅兴法师说,栗子园自己以前没往里走这么远过,原来里面这么大!禅兴法师也是边走边留心地上的栗子,不时弯腰捡拾起来,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一个出家人内心的安详、专注与寂静。不过这里如画般的自然风景还是让禅兴法师惊叹不已。法师或仰望险峻的山峰,或远眺一望无垠的大地,或注视着身边的一草一木,不时赞叹道:“这里太美了!简直就是一个修行谷,将来可以在这儿组织一些活动。看,这块大石头打坐不错,那个山洞也可以打坐。”
当家师考查栗子园
贤乐师对栗子园了如指掌,他指着一条长满灌木的山沟说,栗子园里像这样的山沟有三条沟,满沟都是酸枣。他还提议可以嫁接上大枣或冬枣,还建议在平坦的地方建上小木楼。
满师的眼里似乎没有什么诗情画意,心里盘算的可能全是实在的农活儿。“这些栗子树的老枝子都要剪掉,要不耗费养分。这地上的树叶子、枯树枝都可以留下来沤肥用。”他又指指周围的树说:“这是家枣树,甜,好吃,可以多种。那些是酸枣树、黑枣树、野桃树,可以请发心的居士帮忙嫁接柿子树。”栗子园里还有很大一片地没有开垦出来,长着快一人高的茅草和荆棘,地上堆着乱石头和树枝。不过,在满师眼里这里可是希望的田野。“荆条、杂草全部都要干掉!都要清理出来!大家伙儿多发心、多支持!”
偌大的栗子园转完了,禅兴法师心里有了数,满师也信心十足。秋日湛蓝的天空下,栗子园里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期待。
问题千千问
寺里目前的菜地一共有三处,西跨院两块,栗子园旁边一块,用贤乐师的话来说:“那一亩三分地实在是太小了,常住合每人一厘地还不到,产量太少了。”不过,在大停车场的南边,寺里很快将要开垦一块大约十亩的菜地。根据师父的安排,满师一周前走出宾客络绎不绝的客堂,来到充满田园情趣的户外,统管五十亩栗子园和所有的菜园,人称“园头”。不过,这些安排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缘起、法师的内心又有何体会呢?还是得去菜地找“园头”本人问问。
为什么要扩建菜园呢?对于这个问题,满师说,现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已有不少报道,寺里暂时还没有能力帮助社会大众,那么就先从解决好僧俗二众的饮食做起,多种有机菜,师父对大家的健康是非常关心的。当然,减少从外面大量采购蔬菜,也可以节约一部分费用。“不过,还有一点很重要。师父一直很提倡过勤俭的生活,让大家多干点活儿,他自己也经常带着大家出坡。”
做“园头”,就要日日跟土地打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好像成了半个庄稼汉,不知道这怎么与修行很好地联系起来呢?
满师平和地说道:“至少说,师父有这个想法,我们就要去完成,这么做了就是在集资粮,做师所喜。对于大众来说,参与进来也是积福报。另外,把心安住在上面,心不乱跑,本身就是一个修道的过程。修行就是老老实实地把该干的活儿干好。”
五十亩栗子园,外加十来亩菜地,只有一个园头和一个园头助理,满师想怎么干呢?会不会有压力呢?
“为什么要有压力呢?压力也压出不来活儿,反正大家帮忙嘛!”满师脸上略带惊诧的微笑:“如果只是一亩多地,我和贤乐两个人刨刨也就行了。这么大一摊子,还是得组织大家来干,一起把这个事搞成。再者说了,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缘,牵个头而已,要大家来帮忙。如果非得揽到自己身上,说这个园子姓贤满、姓贤乐,那就把自己当成老大了。自己善根福德不够,人还越来越膨胀,增长我慢,那不就死定了嘛?!我把禅兴法师找来干嘛呀,意思就是说,大家得好好帮忙,这个是常住的事情,请大家各方面支持吧。”
在传统丛林里,知客通常都是由大执事担任,管菜地的园头是要归知客管的。从知客到园头,不知道满师的心是不是一下子就转过来了呢?
“没什么转不转的啊!本身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回,满师的表情更显得惊讶了。“又不是像很多人想的,这个岗位好,那个岗位不好,都是一样的嘛。按照江湖上人的想法,我肯定是犯了什么大错,不是这么一回事啦。当然还是要允许大家猜测的。不过对我来说,师父安排到这个地方来,就到这个地方来了嘛。至少说,自己是多一个行当干干,是好福气。”
到菜园了,品味禅茶的时候就少了吧?
“该干嘛干嘛。”满师的回答依然干净利落:“在这边,有客人来了,你不喝茶喝什么?不是不喝茶了,而是说,以前的主要工作是大家来了,要接引他,现在的主要工作不是待客,而是干活,两个事情,性质不同了。”
众法师在栗子园
那之前与很多居士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关系,现在都是要放下喽?
“这些关系都是庙里的,又不是我的啊!再者说啦,人家来,是冲着庙,冲着师父,不是冲我某人啊!当然不管在哪个岗位,有人支持总比没人支持好啊,没人支持活儿干不起来啊。我也是说有大家帮忙,有师父支持,有常住支持,有居士支持,我才敢接,要不然,就是师父说,我也不敢接。”
新菜地很快就要动用钩机开工了,平整土地大约十天以内就能干完,建棚子要三十多天,等到开春就可以播种了。这片土地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乃至说师父开辟的每一个弘法利生的平台都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我们需要用心去耕耘,也用心耕耘每个人的心田。
僧俗二众总动员
一天从上午到下午,虽然天气从睛转多云又转阴,但从石拱桥一直到继升塔东北边的围墙工地上,一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14:00,中午拜忏刚刚结束,工程部机动组组长吴志超就带领他的组员们,一起前来支援围墙工程了。
这些天,吴志超和其机动组组员简直成了香饽饽——到处要他们去机动一下。这不,上午刚刚带领组员们在停车场东南未来的大菜园出坡。下午又来支援围墙工程,还派出部分组员援助水包工程。
15:00,石拱桥头又一次响起了“轰隆隆”的响声,震得地面直颤动,庞然大物出现了——那是单纪明师兄开来的马力强劲的大铲车,再一次运来围墙用砖。虽然它体积庞大略显得笨重,但强大的动力系统及先进的液压传输系统,使它很轻松地将一满满一铲斗砖头运送过来。只见它在单师兄的操控下,在石拱桥南停下,然后将一铲斗砖头倒在桥上的沙土上。宋立位的青年突击队的棒小伙子们,马上上前开始将砖头运送到围墙工地。
继升塔东北边的围墙工地上,聚集着二支人马:一支是唐工指挥的施工队,他们的任务是砌墙;另一支是运送辅料的后勤保障大队:包括宋立位的由净人、准净人组成的突击队,以及吴志超率领的工程部机动组和居士义工们。
15:30,匆匆结束了九九重阳节节目的排练,贤俊法师带领沙弥丁班来到石拱桥抢运砌墙砖。贤俊法师领着大家缘念后,马上和大家一起抢运砖头。这时,宋立位已让突击队员位组成接龙人墙传递砖头,将原来所用的三辆两轮车交给僧团。僧团分兵三路:一路是贤俊法师与几位沙弥师将铲车运来的砖头快速运到两轮车上;另一路是三位沙弥师一人拉一辆车,运送围墙用砖;还有一路在工地现场协助将砖头卸下来;再由贤兆法师领头的运送团队,将砖头接龙式地传递到施工现场。只见第一路人马往往在半分钟内就将一车砖头装满;拉车的沙弥师一人一辆车拉着飞跑,仿佛是在比赛似的。而自西向东从继升塔北侧越过后由于是一个小高坡,车拉得更快,直到接近目的地时由接应沙弥师一起协同将小车做最后的加速,仿佛是在冲刺,一起将一车的砖头卸下。
出坡前的缘念
15:40,学佛小组的义工已经加盟到机动组的接龙大军中来。与突击队不同,甚至与机动组也不同的是,今天学佛小组的义工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但是她们颇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干劲。
聂各庄学佛小组的崔国荣夫妇,也上山来工地做义工。崔国荣是义工崔莲的姐姐,夫妇俩一个在这里运砖,另一位在那边运沙。同时参加山上的乙一班,以及山下天通苑学佛小组的胡力力师兄,正如其名字显示出双倍的力气和勇悍。原来,今年“十一精进共修法会”下来,胡力力师兄感到非常受益,发心承事三宝。今天不但自己来了,还把弟弟和弟媳一起带上山做义工,一起为赶工期造共业。
吴志超师兄介绍:“别看这一道墙,里面的学问也不小:先要挖一道约一米的深沟作为地基,然后砌上石头打好地基。地基近一米,再往上面砌三米的围墙。”吴师兄一边干活一边简要谈了这两天带领机动组出坡的体会,然后透露:“我开始听说工期只有短短的二十天,以为是天方夜谭。由于时间紧任务急难度大,我原来曾担心二十天时间甚至连备料都备不齐!”
热火朝天赶工期
不但吴志超师兄当初有这个担心,就连工程部负责施工的唐工最初也不无疑虑。当问到当时是不是感到很有压力时,他如是说:“现在都有压力啊,不光是当初!只要没有干完,都会有压力。当然,也可以转化成动力。当初确实有诸多困难:如上料、施工场面——你看这大斜坡,机械用不上,石头要一块一块往上搬,要比平地施工多一倍的困难都不止;施工面也展不开,也是影响施工进度的瓶颈;还有这料——咱们的施工分上下两段:上面不完工,下段不能动,所有的料都不好上来。如果想同时开工,工作面展不开,运输通道也受到制约。”
飞速前行
如何解决瓶颈问题,唐工一边进行现场调度一边讲:“主要解决好备料——不是法师出动啊,义工出动啊,往前上料,尽量往前抢。抢到一定程度,不能到料上齐了,就要继续挖,多费些工吧,往上倒!”
唐工接听完对讲机,又介绍整个围墙是按照古代建筑施工的:“挖地基要挖到防冻层以下,大约在80公分左右,再往上砌一米高的石头混凝土地基。然后,是由整齐大石头组成20公分的台明,上面才是三米高的墙体。每隔四到六米有一个用砖砌的‘工字型’文子嘴,它既美观、又实用,还可以节省建筑费用——两嘴之间均使用就地开采的石头砌成。如果下面都用砖砌,反而容易生碱。至于墙体宽度,从最下面的地基到最上面的砖墙依次为60、52、48、37公分。”
这时,工人反映和灰的人手不够,唐工马上现场调度:“曹金彪,跟我走!王金平,也跟我走!”原来,这两个是刚刚来的工人,唐工为了便于指挥,已经将二十多人的名字一一记在脑中。调动完工人,唐工接着讲:“我们采用古建的作法,墙分为上间与下间——下间是上间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整堵墙石头有一米,上面还有两米的砖,再往上还有被称为‘冰盘檐’的高40公分的檐子。”唐工介绍,为了利用地形顺其自然,还用了古代建筑中的“云墙”——如同沿着山势蜿蜒起伏的长城。当然,现在施工中的围墙大都采用了清式建筑。
唐工自从承担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之后,一起钉在工地上,他谈到:“施工队已经壮大了一倍,从原来的二十多人扩充到目前的四十多人。现在,除了工作量也相当大的新水包有部分人在拆架子外,所有外围的工程全部停止,集中全力支援围墙工程。僧团每天派出四拨人出坡,山上、山下义工也齐出动。我听吴志超说,明天山下学佛小组还要再来12名义工菩萨。”
由于有僧团、居士义工的大力支援,唐工对在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很有信心:“目前200多米的围墙垒到上去的石头已经有90多立方——最终仅仅地表上将用去100多方,下面的地基同样也要用去100多方的石头。如果按照装载量,1方石料只能砌0.7方。”唐工应声来到现场,随手掏出盒尺,量了一下告诉工头:“搭架子的宽度有1米宽就行,檐子除10公分。2米5到3米,撮一堆灰沙就行。”
对于师父要求工期在月底前完成,唐工说:“我个人理解有三个原因:天气冷了,由于古建上的东西是用白灰做的,晚上要是上冻就不行了;今年把扫尾工程做完,明年还会有新的或更大的任务;还有一点,围墙若从传统文化角度讲能‘拢气’——对修行讲能聚气当然好了!当然,也能聚人气、财气;而且,还安全、安宁,给人以家的感觉,能营造一个好的道场氛围等等。”
唐工接着讲:“接到任务后,对讲机一天到晚就听到我在说话——90%都是我说话。现在,每天仅仅用的灰沙需要十方以上,十吨的车一趟还不行要拉两趟。”唐工表示,既然师父有令,我们作为弟子要千方百计依师完成。
僧团当家师禅兴法师介绍,自从开始抢工期以来,僧团法师每天上、下午各有两组安排出坡,而居士今天晚殿时间也用来运送砖沙等辅料。
对于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贤日师显得颇为自信:大家齐心协力,应不成问题。
17:00,居士五大部义工全员大出坡。
吴志超师兄这边的围墙工程刚刚收坡,还没有喘口气又带着机动组组员来到见行堂、五观堂东面广场出坡,一直到药石的板声响起。
到最后,吴志超师兄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但仍在一线坚持指挥。他一边手捂着腰,一边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仿佛去年十一前夕师父亲自带领僧俗二众冒雨抢运沙土的情景,吴志超师兄的幸福回忆,也是对大家的最好提策。
上午刚刚收坡的机动组长
无论是僧团法师、沙弥师、净人、准净人,还是崔国荣、胡力力师兄,或者唐工、吴志超师兄,抑或运砖背沙队伍中众多年逾花甲的老菩萨,都有一种龙泉人依师建教、为法忘躯的奋斗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才创造了龙泉寺五年建设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用慈悲心去观照
晚上七点在居士楼213教室,贤生法师主持召开行堂会议。
每次开会都会有一些义工请假。法师今天开示说,个人行为如果与团体不一致时,注定障碍重重,这些障碍都是自己找的。
义工们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清洗工具哪些是我们负责的,来用斋的哪些人我们要为他行堂等等。
听完大家的提问之后,法师问,你们谁把龙泉寺当作自己的家?看着举起的稀疏的几只手,法师说,如果我们把这里当做是自己的家,还会把洗哪些餐具而当做问题吗?还会觉得自己做得太多吗?我们有了制度,没有实现,或实现了,但收获的却是烦恼。如果我们用慈悲心去关照事情,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
法师说,他自己也曾经很执着,认为这样做会更有序,更加规范,生活的环境会得到改善,投入很多心力,但收获一点点或没有收获。一点点的收获就是这些人不自觉,更需要要去规范。但在十一共修期间,初开始用斋,山上的常住义工用二堂。后来师父就说,能不能调整,让义工们也用第一堂。所以从这样的事情上看,善知识是如何用心的?如果说这些餐具是法师用过的,你会不会觉得,我集大资粮了?所以看到别人的问题的时候,就要警觉,是自己的烦恼出现了。菩萨自觉觉他,如果没有觉悟性,如何去觉他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外相的圆满,师父说这就是对外境的苛求,这时心就用错了地方。师父在十一开示中也说过,我们现在不缺能力,缺的是对三宝的信心,缺的是皈依的心,没有信心,内心没有佛法,就不安住,就会烦恼重重。
所以法师提醒大家,经常要用心去体会三宝的功德,思维皈依的意义,自己的生命就会多一些光明,那我们也可以用这一些光明去给别人光明。如果我们相信三宝,相信因果,当境界来时,我们就会觉得这是我应该承受的。
经常也可以去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以这种身份呆在龙泉寺,而没有依止师父出家”。经常思维这些问题,从自己内心去找问题。那我们就有皈依善知识,皈依师长三宝的力量,那我们就可以扭转内心的烦恼,否则就是受苦。
每每听到法师的开示就会心开意解,感觉烦恼已经一扫而光。但再遇到境界的时候,境界还是境界,开示还是开示。所以法师也在开示中说,你们希求听法,也就只是希求听一听而已,在山上做事,跟佛法没有关系。大家也不要以为在山上做事情生命就有保障。真正生命的保障是与你自己的心有关,心要在道上。广结善缘,从自己当下的心念开始。
在这次的行堂会议上,行堂的总协调人做了调整,居东明发心承担,其他行堂人员也做了一些小的调整。八点半行堂会议结束。
快要到重阳节,老菩萨们非常兴奋,在晚上五点多了,几位老菩萨还没有回家,坐在银杏树下,继续唱歌,想要通过这歌声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师父、对三宝的那份感激之情。
老菩萨唱重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