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龙泉日记

标签:
德尘居龙泉寺银杏果十一法会三字经果核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0月11日龙泉日记
沙弥日志(105)
十一的开示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法门,师父讲,说话也可以修行。以前觉得,说话就是散心杂话,在僧团里开会、上课多了,逐渐就有一些小的体会,说话确实是修行。
刚开始,开会的时候,不管发言是谈佛法还是谈做事,肯定都是针锋相对,说着说着就顶了起来,各说各话,谁也不服谁。
好一点的,会后几个小时,心平静下来,不好的,第二天一早还叨叨,我昨天晚上不是那个意思,是这个意思……
让昨天的境界折磨了一夜。
其实,当我们意识到在没有通达之前其实都没有什么真理,那么所有的纷争其实本质上就是烦恼。
开会的时候,我做了一些尝试,开口说话吧,凡夫吗,讨论事情,必然有想法,有观点,难免会引起别人的烦恼,因为自己讲着讲着就起了烦恼,心细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谁在起烦恼,烦恼有多大,那么,干脆就不开口,保持沉默。
后来,发现,沉默绝对是个下策,因为长期的沉默会导致内心封闭,世间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比如到了某个公共社交场合,往往就会急着结束,赶紧回到自己熟悉的车里,办公室里等等。会觉得那里才是安全的。
而事实上,一个事业成功的而且性格阳光的人都会有一个特征,他不会对公共场合犯怵,他勇敢而且自信。
我过去的老板曾经跟我讲,他还是个穷光蛋的时候,友谊商店只向外国人出售商品,中国人根本就不会进去,但也没有明文规定不让进,可是没钱谁好意思进去啊。他就不,兜里一个子儿都没有,偏偏就进去。大摇大摆地在里面逛。
后来,他做大了,去多大的场合都不犯怵。那几年,国内国外地,我跟着他见识了非常多的场合,与其说长了很多见识、学习到很多东西,不如说受到他的勇气和自信的感染。
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带我参加一个高级领导的宴席,我在席上如坐针毡的感受。
出家了,算明白这个道理,随缘,哪里都不怕,怕是因为心里有障碍。
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修行,沉默就意味着对自我内心的封闭,时间长了,就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虽然这似乎很安全,不会惹别人烦恼。但是,就失去了修心的机会。说话观心,观自己,观他人,观环境,观气氛,调整语言和自己的内心,时间长了,内心会变得更敏锐和智慧。
一个人把话讲好,把自己要表达的事情说清楚,不损恼别人,不跟别人对立,不抬杠,不钻牛角尖,实在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真的要是讲好了,那基本上算是把内心的烦恼调服的差不多了。
僧团里出家久的法师,一般都有这个能力。即便是观点对立,但是,往往都能善巧而婉转地讲话,令对方欢喜,并达到目的。
我想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说话的方法是次要的,真正的是我们内心的平静的力量,宽容的力量,慈悲的力量,很多时候,不说话,跟前面的法师在一起待一会儿,内心就平静了,就没有那么多的废话了。
当然,最值得观察的还是师父,这个确实要跟他学。
能把话说的滴水不漏,我觉得那种任运的观照力,对自己这些话宏观和当下的把握,这个时期会起到什么作用,以后的某个时期会起到什么作用,对什么人起到什么作用,对社会起什么作用,对内对外分别都起什么作用,对僧对俗有什么作用,我观察,其实都是有考量的。
人的位置越高,对说话的要求就越高。十一开示的时候,师父谈随喜的功德,举喻说法,就算什么也不干,躺在床上随喜别人的功德,也会令自己增长功德。
话音刚落,立刻就补上一句,当然,那是在你重病或者要往生的时候,才躺这么躺在床上随喜别人的功德。
前面是个喻,可是,听话的人可不管是不是喻,搞的不好就真的这么干了,往床上一躺去随喜别人,还会说,师父这么说的。然后一查开示,师父确实这么说过啊。
后面的那句,我觉得靠的是任运的观照力。要是很多句话过后,再回过头补,那就没意思了。力量就薄弱了。随时的,一气呵成。
换我说,基本上说完前面的,后面的绝不会补这个漏洞。写文章可以修修补补,反复斟酌。讲话则相反,出口就收不回来。
把话讲好真的是很难很难的的事情。
我仔细听了一些师父以前的开示和现在的开示,特别是过去的开示,确实是不过时的,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听出语言的不妥当和观点的反复。
那时候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道理依然是这个道理。但语言确实在变化,翻新,随着因缘和听着的“机”而调整。
僧团里的禅兴法师最近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做五周年纪录片时,需要对他有个补充采访,也是师父提出来,对讲述内容提了具体要求。
时间是三分钟。
禅兴法师讲需要准备一下。好像他也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到了晚上,匆匆忙忙地开着会呢,说,顺便就把你那段录了吧。
结果,他拿出手表,往桌子上一放,三分钟,多了一点点,整个一段不用剪,直接拿过来用。
绝对是服气的不行,这是真功夫,人在那一瞬间把语言组织好,把宏观的和具体的事情全都拿捏住,语气和态度拿捏住,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把师父要表达的意思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意思、体会讲清晰,还要通过和纪录片的创作者的沟通来满足纪录片的风格要求,这个感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确实是心服口服。
基本上,一个人内心是什么样,一开口就能了解到,混乱的,语言就混乱,烦恼的,语言就烦恼,盲目的,语言就盲目,封闭的,往往都是沉默。
从讲话开始练心。我是这么辨析的,先让语速慢下来,讲一句,观一句,同时观照四周的状态。
当然,这还都只是纸上谈兵。
大多数都是讲着讲着,就只顾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了。但是,只要意识到了,慢慢练起来,逐渐就会有改善。
前面法师所具备那些能力,我觉得,多练,也是可以拥有的。
今秋银杏果,未来菩提实
又是一个星期一。
随着秋意转深,凉飙乍起,寺里的树叶开始随风飘落,有的已悄然染上“红妆”。而这萧瑟清秋的另一面,却是令人欣喜的累累果实。“十一法会”期间,学员们体验了在山林里打栗子的农禅之趣,也品尝到了香甜绵软的龙泉甘栗;就在栗子渐渐退出舞台的时候,另一个果实之星——银杏——闪亮登场了!
今天的大风将金龙桥头的千年银杏吹落满地。早晨六点半,刚用过早斋,吴志超便带着机动组义工们一起去银杏树下捡果子。在他们几个人的带动下,又有许多义工加入进来。在靠近西跨院的那一小丛竹林内,也落了许多银杏,许涛等几位义工进到里面,小心拔开竹子,弯腰拾起顽皮藏起的果实。十几位义工有的拿着桶,有的拿着筐,也就二十分钟左右,十几个人就收集了满满一大筐。
上午八点多,师父的妈妈领着两位师兄,抬着一大盆银杏果,来到的德尘居院子。我问她要做什么,师父妈妈扬扬手中的木棍说,用这个捣掉银杏的皮。原来这是她特意想出来的好办法:银杏核的外面有一层富含浆汁的果皮,不仅气味难闻,而且对人的皮肤有刺激性。要取得其中的果核,就要先把果皮去掉。为了不直接用手拿,而且提高效率,师父妈妈就发明了这个小窍门——用木棍捣,一大盆银杏就会在撞击中将外皮蹭掉了。
因为风大,师父妈妈特意戴上了灰色的毛线帽,她身着围裙,坐在小凳上,与另外两位师兄配合,用力捣着盆中的果子。我不由赞叹道:“老菩萨,您真厉害呀!”师父妈妈很自信地应道:“那是啊,我从小就这样干活!”对于除了读书,没怎么干过活的我来说,师父妈妈的境界真是令我钦慕。想起以前有句话“劳动最光荣”,也想起一位诗人的诗句:“双手劳动,慰藉心灵。”劳动的自豪感不同于财富和名利给人带来的虚荣——向所有用自己双手劳动的人们致敬!
似乎是对师父妈妈朴实勤劳的回应,恰好贤启法师安排今天上午九点,文化部、弘宣部、慈善部的义工都参与剥银杏果核的劳动。法师很有创意地设计了场地和器具的摆放形式:中间放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盆,用来放果核;周围每隔一段距离放两只小盆,一只盛连皮带浆的银杏全果,另一只专门放去掉皮的果核。这样的布局刚好形成一朵“梅花”的形状,而义工们则分组蹲在每朵“花瓣”上,戴着一次性手套,饶有兴致地将银杏果核从黄色的果皮中剥取出来。
虽然果实的汁液浸透了薄薄的塑料手套,感觉皮肤有些发麻,但看着一颗颗饱满圆润的白果从自己手中不断掉入盆中,大家还是有种丰收的喜悦。我一边剥着果子,一边念着佛号,心里祈愿:希望以后吃到这些果实的人,能够增长智慧和慈悲!
重阳节将至,每年到这一天,寺院都会组织老居士们及义工的父母一起来过重阳节,并会送上龙泉寺的特产——栗子和银杏果。每人一小包的栗子和银杏果,是对老人的敬重,也是常住对过去一年中老菩萨们护持寺院的感恩之情。
上午八点,客堂两位法师和住宿组、挂单处的义工们一起讨论未来住宿组的组织架构、工作范围和规章制度,希望达到工作、生活的有序,为所有来龙泉寺的有缘人创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修环境。
九点,在德尘居佛堂又响起了木鱼的清响——山下学员又一次齐聚龙泉寺,集体读诵《大般若经》。今天上午只诵了一卷,之后兵分两路:一路去参加基金会老年合唱团,学唱师父法语歌曲;一路去云水堂做被子。
在三宝地,一件普通的小事也能启发人的善念,让人能够从微小的缘起上体会众生的深恩,知道所有看似平凡的事物,其实并不平凡——因为它是众缘和合的产物,是无限时空的一部分。这样的感受引发我们的惭愧、知恩、感恩,也意识到自己对于众生的责任。所以,我们的每一种想法、每一个言行,都会因为对众生的责任而更为慎重。希望今天我们给予众生物质的果实,未来我们可以给予众生精神的丰硕果实——慈悲,智慧,光明,自在!
辅导员心得:什么是你此生主要的表情?
我是本次精进共修法会第3组的辅导员。此次法会,我们和4组、39组共同承担了场地组的工作。
法会正行前,我们几个辅导员做了认真的规划,认真地跟每一位学员通电话;对法会的结果信心满满,期望多多。场地组的上位是孟泽师姐;但通过前行的几次会议、互动,我发现自己已经对我的上位造成挤压,“鸠占鹊巢”。
9.30,报到迎接学员,学员见了我们感到很亲切。当晚,为了能完成自己的规划设想,将我们场地组的“前行会”进行到底,顶回了上位给我们的临时工作安排。
10.1,尚可,大家彼此都还在互相熟悉适应阶段。
从10.3开始,产生苦受,发现:自己精心安排的“晨缘”、“结行”总是有人缺勤;“学员善行日记”收半天,总是寥寥几本;及至翻开日记,很多日记明显是在敷衍了事;明明通知了“饭后大家自动返回见行堂整理场地”,可到时间了人总是不齐,常常要跑到寮房里去叫。(事实上,不太积极参与的也就是那么二三位而已,其他同学都是很配合的。但是我求全责备的心,也是不能容忍。)
“我们花了这么多工夫规划、准备,这些人怎么这么没有希求心?没有善根?”“某某人亲自带动你们学习,你们居然不买账?!”“善行日记你们懒得写,我们还不惜得看呢?!”
与此同时,学习组陈慧老师向各辅导员下发了很多“听法反馈”、“研讨心得”、“辅导员风采”之类的表格,要求学员们填写。这些表格大多被我拦截了。
“搞这些干嘛?没用!学员们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哪有时间写?善行日记都收不上来,更不用说你们这些花哨的东西了。”“这些东西如果不用心来写,那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吗?”
恰在此时,脑中突然现起了我们此前精心搞的《十一法会三字经》:“对上位,讲服从;对平位,愿配合。对下位,常关怀;对学员,服务周。”现在,当上位来的指令与自己不相应时,本能上就是抵触、反弹,消极对抗;——“服从”二字,是秀给别人的,还是拿来勉励自己的?!“对下位,常关怀”,法会上位给我们辅导员安排的基本“关怀”任务,我都不认真、也不屑于去做。在我内心中没有“关怀”二字,只有要求、要求、再要求,不断地求全责备。而对于自己搞的那些“加码”的工作——缘念、结行、研讨之类,却热衷其中。
善知识说:“我们常常是另搞一套;常常不在本位。”
为什么我们“常常不在本位”呢?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本位”不满意。我的“本位”是什么?——辅导员,学员的服务员。我现在在做什么?——学员的导师!
为什么你要精心设计现在的这些?因为你不甘于做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成就他人!因为你不甘于平淡!准确地说,你不甘于平凡,不屑做平凡的工作!你喜欢大开大合、精彩纷呈!你希望把平平淡淡的辅导员工作做出朵“花儿”来!
也许从外相上看,这是精进。但内心深处的原因是——
傲慢。
我终于触及了自己内心深处,那头最有力量、最具破坏性的“疯牛”!这么多年,它一直在作祟、一直在啃噬我的善根!
一直以来,我都好奇自己:为什么在读书求学时我周围聚集的就大多是学弟、学妹?为什么在我工作之后,我的朋友更多是我的崇拜者?更多的是或比我年龄小、或我心理上比弱势的人?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和听命于我的人相处?
我们的周围所围绕的、我们生活中所出现的一切,是不是我们内心深处希求的结果?是不是被我们内心中某种深刻的渴望招感而来的?因为我内心中一直在渴求这种东西、寻觅这种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恰恰迎合了我的需求——傲慢。我靠傲慢的满足来支撑、来滋养自己的精神生命——那个所谓的“我”。我们在社会上寻寻觅觅、在人生中求求索索,难道不都是为了这个?甚至包括我们学佛、我们做义工在内。回溯自己近四年义工的心路历程、反省日记,我发现“傲慢”二字确实可以把很多的事情串起来!
傲慢——正是我此生的主要表情!
傲慢必遭遇傲慢。傲慢者必受辱。如果我们不去真正调伏自己的傲慢,那我们将永远无法享受那些来自精彩生命的美丽绝伦的碰撞、激荡和交相辉映!!!
10.5,场地组每日结行,我真诚地向大家剖析和忏悔了自己这几日的心念变化。我看到,那几个常常缺席的师兄冷眼旁观、铁灰色的脸,在瞬间变得生动和活泼;仿佛也在瞬间,他们的心业力已融入团体中来!他们对于我的发露、忏悔和转变接受了。同行善友太重要了!要不是同行善友,我怎能照见自己的真面目?!
其后的两天,整个场地组一直被一种暖暖的、有力量的团体气氛所凝聚。啊,我那“失明已久”的双眼,自此始终沉浸在一种发现的喜悦中,和常常盈满眼眶的、浓浓的感动感恩中!
同行善友太殊胜了!立法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对于净土的诠释,宏法师的时时跳出事相观照,俊法师虔敬真实的皈依心和“佛子”情,志宏、孟泽师姐的善良和对同修的关心,岩岩、玉蓉的尽职尽责,袁林师兄朴实的“受益”诗,李冰、达洋等辅导员全心全意的利他心,以及所有法会僧俗义工勤勤恳恳的护持、付出,等等。
我想,所谓“师、法、友团队”,是不能只有“师”的。如果我们只对“师”有信心,对“友”没有信心,那说明我们对“皈依”还没有真正的定解,对“法”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由此,我们对于“师”的信心事实上也出了问题。如果我们不觉得这些“友”殊胜,生起真实的“亲厚意”,那我们未来生命就不会为法而走到一起来。
10.7,我们为场地组每一位学员组织了送行,并发自内心的说“很有幸能与您一起成长!”大家泪流满面,送行仪式结束后,仍久久不愿散去。
善知识告诉我们:“安住道场,广结善缘!”
至此才稍有体会:精心地规划设计,准备去影响带动他人;如果心是向外看的,无非是一种“巧言令色,鲜矣仁”罢了。如果我们不能“安住道场”,在自己内心上真实地改造提升,身心无序,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自己的业都把握不了,如何带动、影响别人?!怎么可能“广结善缘”?!
愿尽除一切不敬、不信佛、法、僧的业障!愿生生世世与师法友团队和合、清净、增上!直至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