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龙泉日记

标签:
寿桃发心老玉米《阿弥陀经》龙泉寺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9月26日龙泉日记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九日。昨晚,一场细润的秋雨悄然飘落,而今天却迎来了一个晴空万里、秋风和煦的日子,仿佛上苍要特意带给人们一份惊喜。
适逢周末,早课时有居士来寺做吉祥普佛。
见行堂佛堂里鲜花绽放,沁人心脾,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精心摆放的500多个精美寿桃。只见那唯一的大寿桃足有十公分大小,小寿桃也有真桃子大小。粉白色的桃上,凸出的尖上点着一点红,煞是好看!。原来,这是侯海燕、刘军夫妇以及干春玉等十位居士供养的。为什么选择寿桃呢?刘居士说:“我们几个人坐在一起商量了很久,希望既不失中华传统,又能激发大家的法喜,最后就想到了寿桃和鲜花。我们跑了十几家店,最后是在顺义订的寿桃,专门请面点师做的,非常满意。昨天晚上19:30搬到客堂接待室,直到送到山上来,这才想到这么多寿桃该怎么摆放呢?便赶紧向香灯师贤勤师求助。贤勤师昨晚八点半下课后便一直帮助我们,先是找来精美的盘子,之后设计造型,流通处的王作丽师兄负责插花,全部摆放完毕,已是凌晨两点多钟。”
佛堂的供台,摆满了寿桃和鲜花
“这些寿桃是否昂贵并不重要”,贤勤师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居士们对三宝的恭敬心、所以我们都是以欢喜的供养心来摆放,从色彩、造型上用心构思,尽可能体现出庄严与大气,令人心生欢喜。”贤勤师说,他的灵感甚至来自《阿弥陀经》里对西方极乐世界胜境的描述!
今天在备菜间一批老菩萨格外忙活,也格外快活!午斋时僧俗二众都吃到了他们亲手包的美味饺子!老菩萨们还给僧众供养了长寿面,100个桃子(意为寿桃)、100个桔子(代表吉祥)和100个苹果(表示平安),也是一一精心摆放好,表达对三宝的一份感恩之心。
居士们的供养心
午斋之后,组织供饺子的靳淑芹居士才得空坐下来休息。他虽略显疲累,却颇为兴奋:“怎么吃了那么多,呵呵!等煮完饺子,我都很吃惊!斋堂里坐得满满的人。今天和了快100斤面,准备了100斤青菜,还有豆腐、香菇、花生米、木耳,要说量可真是不少!”
“今天来包饺子的也多,有六十多人!有十几位老菩萨昨天中午就赶到山上来了,来了就开始择菜,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多钟,今天凌晨三点多又接着准备馅,连很希求的早课都牺牲了。大部分人都是一早坐头班车从城里赶来的。有位居士原本要跟着单位去外地旅游,得知要包饺子便立刻取消外出。一位住在北安河的师兄,从家里抱来了一个十几斤重的大角瓜。本来我们打算只做白菜木耳和故萝卜、莲藕两种馅,这下又多了一种角瓜馅,也算是让这位师兄满了愿吧。”
老菩萨们的发心
靳居士组织山下的老菩萨们每个月来寺里供饺子,说来已有三年之久。看似一件平凡小事,可操办起来也非轻而易举。从选定做供养的日子,到列清单并采买,再到联络人员上山,直到最后将热气腾腾的饺子盛出锅,每个环节都需要很强的欢喜心和勇悍心。刚开始,靳居士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但老菩萨的热情很快感染了他。“老人家们家里都有一大堆的事,可他们说:‘你一个电话,我们就来!’既然大家都发心做这个事,我想那就给大家跑这个腿吧!就这样,大家伙儿互相鼓励着,一直坚持下来了。还有很多人知道我们供饺子,想参加可又来不了,就托人捐些供养金,不论五元十元,都是真心实意的。”靳师姐翻开小本子,上面一一记录着每个月捐款人的姓名和数额,就是再小的金额她都会记上。“好多都是以全家人的名义捐的,也有的是替去世的亲人捐的,大家都把给龙泉寺供饺子看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事实上,这件事背后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饺子本身。借着这个机会,很多人能够与龙泉寺结缘,还能够上山一起造共业,不断加深与三宝的业缘和彼此之间的业缘,很难得啊!”
与居士们的热情相比,僧团却显得与往日没有什么差别。上午,在见行堂外面的小广场上,几位法师和净人在用一台很小的打棒子机剥老玉米,简陋的机器发出很响的“吱吱”声,玉米芯的沫子也四处飞散,而法师们却个个专注而安详地干着手里的农活儿。前些日子,文化部、慈善部等部门的义工到位于平谷的农场大干一天,“横扫”十二亩老玉米。现在,见行堂外面整齐地码放着一包包去了叶子的老玉米,地上还晾晒着一堆堆黄灿灿的玉米粒,给庄严的寺院点缀上一抹秋日丰收的喜悦。
问法师:“这些老玉米有多少啊?”
答:“大概两吨吧。”
又问:“剥老米粒,怎么跟修行挂上钩呢?”
答:“其实内心挺有收获的。以前对很多事情都觉得是理所当然,体会不到别人的辛苦,内心是很麻木的。现在亲自去做一点点事情,再捧着一碗棒渣粥的时候,就会用心体会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就会想到师父在早斋开示中提到的,要知恩、报恩。
“还有,做这个也要依师,要发心啊!剥老玉米,就是在承担。我们做弟子的好好替师父分担,师父才能有时间和精力考虑更长远的事情。不论做什么,都要靠真实的发心,只有在境界中,才能看清自己的是发心。”
再问:“什么是真正的发心呢?”
答:“比如一件事情,很少有人做,或者遇到一些特殊的境界,你还要不要去做?对比师父的发心,感觉自己的发心还是很弱,常常是不得不做。而真实的发心是主动发心,义无反顾的发心。”
今天师父不在寺里,但大家都在心中忆念着师父,都在承担中报答着对师父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