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二)

标签:
教育明奘京汉《金刚经》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不同个性与风格,勇敢地走上舞台
——2010年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二)
这次讲经交流会召开地点的环境很优美安静,各个会议厅和住宿的地方都隐在园林中。
会场不大,下面坐的人包括参赛选手和听众,总共不到200人,僧众占到一多半。想到这里聚集着北京12所寺庙以及各有关单位的代表,为着同一个目标,大家两年一次又相聚在一处,有一种团圆的感觉。像《佛说阿弥陀经》中讲到的“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那是一种多么安全和充实的感觉。
也见到一些之前只听过名字的法师,现在有幸能一睹他们的风范。佛法是在活生生的人身上展现的,举手投足间,他们都在现身说法。
第一场讲《金刚经》,上来就是无上甚深的金刚般若,云里雾里的,着实是一种考验。有些法师讲完之后,台下没有人提问,有些冷场,于是我就绞尽脑汁想出一些问题来问,用意全在配合气氛,像怡学法师讲得,大家的提问就是对讲演者的成就。全天贤生法师两次提问,我两次,我们的居士也两次提问。我们的反应是积极的。三位选手演讲完毕之后,评委中国佛教协会教务办公室主任宏度法师做出点评。
提问的用心
结合《金刚经》,宏度法师讲了一个故事,讲有一个居士来找法师,说自己刚刚去东北旅游,发心捐了三万块钱,现在很烦恼。法师问:布施应该很快乐啊,你怎么会烦恼呢?居士讲,他一开始以为捐了这个钱,是在庙里在山上修一尊佛像,现在才知道他们是要在公园里修佛像,这个好像违背了他的心愿。法师就开导他讲,佛像修在高高的山上,只有少数上山的人才能够看到,而修在公园里看到的人多,福田种的多,以后你这个福报就会越来越多。居士听了挺高兴。
但没想到第二天居士又来了。他说,我这三万块钱已经捐了,说是够修一个莲花瓣的,但是现在还没有修,那么要是他们将我这钱拿去吃喝了怎么办?法师说,即使已经修好了,那也不是你这三万块钱了啊。
到了第三天居士又来了,说,那怎么让人知道那个莲花瓣就是我捐的呢?法师说那还不简单,在上面刻上您的大名就好了。不想当晚居士就打来电话来说,法师啊,可不能刻上我的名字啊,去礼拜的人那么多,我这福报那受得了啊?
法师说,刚刚演讲的《金刚经》,就是要去除我们的执着,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解脱自身的烦恼,就要运用般若中观的菩萨智慧,贯彻与了解世间的一切,彻底改变自己原有的错误观念,改变自己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将种种不良的习气和种种的不善,彻底的剔除。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的人生,以无我利他的精神来启迪智慧,净化人心,庄严国土,利乐友情,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法师接着点评道:以上的三位法师,应该在妙契佛理、善解法义方面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只要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愿力要求自己,深入经藏,难学能学,就一定能够成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法门龙象。
下午的第一场是《佛说阿弥陀经》,四位法师讲演。之后由明奘法师点评。明奘法师说话很直接,明明白白的。法师说:
“第一位法师基本能做到脱稿,后来有点紧张有点卡壳,但是在他整个的演讲过程中,能够抓住阿弥陀佛信、愿、行三资量的根本,阐述了自利他利不二的道理,引人入信,导人以行。
“第二位法师初次登台字正音洪,在梳理经义这个方面上能够做到简洁明了,但是在演说的时候语速过快,缺少一个抑扬顿挫的表达,低头看稿,不敢看下面的听众,是一个独舞。
“第三位法师也是第一次登台,很不容易,也非常难得,在对原经经文的精炼叙述表达上,能够在18分钟之内,把它全面的展开,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5000多字,18分钟,要全面的展开就肯定会不容易找到一个重点,所以整个演讲平铺直叙,有点催眠的效果。
“第四位法师的演讲,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和尚的闲谈开示,很像三五个知己,就近围炉聊天,容易让大家接受,但是一言以概之,离题太远。到后来更像做寺院的广告。本身跟我们的讲经交流会有点跑题。
“但是这也说明,这样的活动,能够使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法师,勇敢地走上舞台,这是个很好的事情,值得大家来推广。记得2008年10月份的第一次讲经交流会,18个法师能够脱稿的还不到一般,但这一次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并且第一次的时候很多人是根本眼睛就是发誓不看听众的,只看讲稿。那么这一次只有五位是上一次参加过的,有13位是第一次参加的,所以这样的活动是值得大家推广的。
“那么作为一个评委,对于接下来的选手可能也是几点建议。第一个,从对经典义理的本源主旨把握上,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要“宜简不宜繁”,要“宜浅不宜深”,否则的话很难让台下的听众听的明白。第二,从对经典义理与现代与时俱进的衔接也好,与现实人生的关联也罢,我们要“宜近不宜远”、“宜明不宜玄”,不要说得很玄,不要说得很远,一定是远取诸物,近取于身,是在我们身边,大家一定呢能做到,生活当中能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要把这两点把握好。”
一整天的交流会听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十分随喜大家这种重新研学并阐释经典的努力与勇气,这让我想到师父在2009年全国汉传佛教讲经说法交流会闭幕式上谈到的:
“鉴往可以知来,回顾过去佛教的发展历程,当给予我们弥足珍贵的启示:
首要的一点,就是在新的语境下如何对经典进行诠释的问题。就像当时佛教传入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语境,若是诠释不恰当,就会产生诸多误解,乃至最终遭到遗弃。这样一来,后面所有的过程也都变成了子虚乌有。
“今天,我们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虽然同样是在中国,但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经典的内涵有它永恒的意义,但其中的内涵如何用符合现代人思维习惯的语言加以描述,如何用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表达,同时又如何对出现的诸多新事物加以研究,
“今天举办这样全国范围内的讲经交流,主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希望能够掀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经典的热潮,从而赋予经典以鲜明的时代气息,让经典的时代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2010年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 系列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