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信仰佛教三世因果明师龙泉寺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8月28日龙泉日记
今天,中国物资出版社全体员工,在王波社长的带领下,到龙泉寺体验宗教文化生活。上午八点半,一行近九十人到达龙泉寺,得到寺院法师和义工们的热情接待。大家先在五位法师的引导下,分组参观了寺院的各个事业部。之后在见行堂明心阁就一些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与当家师禅兴法师交流。
首先,禅兴法师代表龙泉寺常住对物资出版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佛教讲缘份,法师介绍了与物资出版社的结缘因缘。在今年青海玉树地震的时候,仁爱慈善基金会出版的一本《生命读本》,当时时间紧急,得到了物资出版社全社上下大力的支持,包括申请书号,到编辑出版,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完成,才得以顺利地在第一时间能运到玉树灾区。法师对物资出版社对《生命读本》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8-28%20074.jpg
王波社长说:我们此行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解疑释惑开示人生、清净自己。中国物资出版社成立快要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当中,我们秉承“让职工过上高品质的生活,让读者看到高质量的图书,让社会分享高风尚的责任,让作者享受高价值的回报”。经过三十年的出版,我们出版了大量的图书。近期我们想往宗教出版物方面转型,所以与龙泉寺缘份也越来越深厚。今天过来我们就想具体的体验一下龙泉寺这种宗教的文化。我相信出版传播的价值和宗教传播的价值是一样的,都能够对我们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前一段我们和龙泉寺有这样的合作,我本人也与学诚法师做过交流。我曾经向学诚法师请教过一些问题,就温总理在人大会上讲过“让国人过上有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我问他,怎么看待幸福观?他给我开示说是,幸福在每个人的自我感觉。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我先提一个我个人的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自己在出版社管理方面的一些困惑。我在管理出版社也常常遇到这些问题,经常是对绩效不好的职工、对不服从管理的职工或者是贡献很少的职工,也有一些用社规社纪来管理,甚至有的辞退和劝退。我也有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不到位,常常是困惑,但我的作法是,常常看是否是利益众生,是否是考虑全社的职工利益是否有利于公众。如果是利益他,就坚持做。但对个体来说,他会有很多埋怨和怨言,包括我辞退和劝退的职工。所以这方面期望法师能给我具体的开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8-28%20122.jpg
接下来,法师让大家先提问,然后他会做一个总体的回答。于是,大家很踊跃的提出了一些疑问请教法师。问题如下:
提问2、禅宗不立文字,对偶像也不是特别重视,有的甚至呵宗灭祖,那我们佛教其它的宗派对禅宗怎么去评价?
提问3、阿赖耶识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识?
提问4、我们经常说男戴观音女戴佛,不知道有没有什么依据?
提问5、天下佛教是一家,我们许愿以后,为什么还必须到许愿的那个寺院去还愿?
提问6、我们怎么样确定一位法师他得道了?
提问7、我是大众生活的编辑,我在编辑一些佛教类的书的时候有时候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像那个因果论,是佛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理论,讲前世、今生和来世,讲果报。比如前生行善,今生可能会有一些福报或者讲现世报还有来世报。因为在做一些佛教励志的图书过程中,我是觉得佛门的一些教义,和我们从小接受的理念有一些抵触。所以我在编辑的过程中就不知道掌握到哪个度,就是怎么样去取舍。比如说现世报讲果报,鼓励大家有慈悲心,这个大众也都可以接受。比如说讲现世的一些情况是由前世得来的,这个可能就有一点困惑。想请法师给开示。
提问8、我来寺庙的一些感受。我刚才问法师您来这里出家为了什么?他说为了成佛,说这是他做所有善事所有善心的动力。我想问一下出家人从修行到成佛,要多久远,能不能成佛,修行能不能圆满,动力会这么大。还有一个就是仁爱孝德奖在安徽举行的一个活动,佛教对孝很推崇,那出家人毁形灭身,弃绝父母恩,离世俗这个孝在我们看来还是比较远,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提问9、佛法里面教导世人要放下执念,但是我们到庙里去烧香祈福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自己的执念才去做这件事情。那么一方面教导人们放下执念,一方面又保佑人们,这当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比较困惑。所以请教法师。
提问10、佛教作为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怎么能够在一起,现代人会有各种各样很浮躁的状态,各种各样物欲的需求,无法摆脱。那么佛教在现世的一种需求或物欲方面的追求或者说多元的一种文化的冲击下,怎么样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宁静下来,或者说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现代的社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8-28%20128.jpg
禅兴法师:开示不敢当,刚才听王社长介绍,提问题的都是高学历的人才,有硕士、博士、海归。所以说我们物资出版社是人才济济,也是一个文化人荟萃的地方。这么多文化人集中在一起,大家所思考的问题,肯定会有不同一般的地方。听大家提的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文化层次的,乃至于更高一点的,对于生命意义、价值、追求这方面,说明大家平常在这方面的思考思索是有深度的。我们今天能够来寺院里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本身也非常有意义。我觉得,我不是跟大家在这里解答问题,而是和大家共同来探讨思索,我也不一定有一个很标准的答案,希望能通过这样一个探讨,增加对人生,对各方面的一些思考。如果大家有兴趣,希望大家多了解佛教,并从中吸收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刚才的这些问题比较广,不见得剩下的时间里都涉及到,所以我尽可能就我所体会的一些层面,跟大家做一些这交流。
首先是王社长提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本身确实是比较高难度的。难度在哪里呢?主要说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的目标决定了我们管理的策略和形式。如果我们目标定位的比较简单的话,那可能管理也是一个不太复杂的事。我们只要按规章制度办事就可以了。我们的规矩是什么,就怎么做。那犯了规矩就怎么样处罚,符合规矩就可以办,完全按规矩做并不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刚才王社长提到的,我们既要考虑到整体大众的利益,同时也要在做事时把握住自己的动机,我的内心是不是为了大众好,同时又能考虑到被管理的对像,他们内心的这种感受,会不会起情绪,会不会感到痛苦,以及被解聘之后,他们生命未来怎么办。就是说,我们考虑的角度越广越多的话,那我们处理一件事情的难度就更大,如果我们考虑的角度非常少,单单从制度考虑,那就很简单。我们考虑的层次越多,我们处理问题就越麻烦。我们佛门里对这些也是有一定的体会,因为我在寺院里也是做管理的。我现在是监院,监院就是这个寺院里平时的一些事情我负责。方丈他只是管大事,做实际事是我来做,做小事,做实际的事。那我面对的是实际的人、事、物的境界,处理事情经常会感到比较棘手。棘手的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那几个方面。我们方丈给我们做管理的执事法师一句话,他说你们呢不要觉得你是在管别人,你要想你是在服务别人。这是他对我们管理方面的最重要的一个教导。这个对于我来讲是最重要的一个提醒。当我想我的职责是在管理大家,怎么样通过管理的方式让这个寺院更加有序,更加和谐。这时候慢慢我的心就会往外看,就会想我如何把别人管好,通过种种方法能够让大家有序听话,能够解决问题,乃至于能够一劳永逸,我经常这样想,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些问题能够解决,能够让寺院有序,能够让很多问题不再发生。慢慢体会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最近我的一个体会就是说,管理不仅是要让外在的事情越来越有序,可能更重要的一点是让我的内心能够更有力量,不断地面对新的境界。因为外在的境界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我管理了一下两下就解决了,以后不再有,我发现不是这样的,而是不断地面临新的问题新的境界挑战。那我在管理中培养对我自己的面对不断发生的人、事、物的境界的时候,我是不是能够按照佛法的教义,佛陀告诉我的慈悲和智慧去面对所有的人。面对境界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乃至看起来对我具有挑战性的境界,我是不是能够以一种更大的慈悲心面对他们,帮助别人。这是我面对境界的时候最需要做的一点。当我内心里真正生起想要慈悲待人,真正想要帮助别人,我就会考虑我的方式方法。具体落实到方式方法层面是很灵活的,是有很多种选择,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我们内心基本的动机这个是很重要的。当我们的动机把握的有偏差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简单干脆直接或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在解决实际的事情上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于自己和别人造成的影响却是不简单,会产生很多很多连锁的反应和后果。我谈的是我在寺院管理中面对一些事情时我内心的一些体会。所以我作为一个佛教徒、作为一个佛弟子,我面对管理的这个境界是按照方丈大和尚告诉我的去做,不仅仅是把我自己的心管了,同时在管人的过程中我要让我的心不断地获得成长。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加重要的点。这个是我的一个体验。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IMG_9716.jpg
出家人修行成佛要走多远?首先我们出家是有一个目标的。这个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成佛。成佛的这个目标确实是比较高远,远到什么程度呢?佛法讲三大阿僧祇劫,要非常非常久远的才能实现。因为需要很多生去行菩萨道利益众生。慢慢才能让我们的慈悲也好,智慧也好,福德逐渐积累,积累到一个我们佛教里面一个圆满的境界才叫成佛。时间是非常久远的。我们为什么要成佛?动力在哪里?动力在于我真正要离苦得乐,我要解脱一切痛苦,我要获得一切的快乐。是这个动力推动我要这么去走。即使我不成佛,我在世间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要离苦得乐,都要让我自己得到一种快乐的追求。那做为佛教徒,我选择的是这样的一个目标,既然选择这样一个目标,无论目标多么久远,我都会一直做下去。
关于佛教徒出家修行和孝道有什么矛盾。我认为是没有矛盾的。表面上看是暂时离开父母,对父母暂时也不能尽孝,乃至不能生活在一起。但我觉得这个涉及到对于孝道的理解。对于孝道,中国儒家的经典也是分层次的。据我了解它分三个层次,可能是《孝经》里面讲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说孝道分三个层次,说第一个层始于事亲,从承事自己的父母开始,亲就是父母双亲。普通的讲孝道最初是从这开始的,从对自己的父母双亲的孝养开始的。那“中于事君”,中就是中间,中间这个层次就是对国家,君就是国家君主,古代是皇帝了,对国家的君主这样的忠诚。那“终于立身”,终是终点。最终这个终点达到立身行道,那就是对自身人格的一个养成,最终我自己真正能够通过行孝,让我自己的人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让生命的境界得到最大程度的一个成长,同时对他人对社会一种最大的贡献,这个是孝道最终的目的。那就可以看到我们中国古代的儒家对于孝道都分为这样三个层次,有最初级的层次,也有最高的层次。我想从最高层次和我们佛家讲的最高境界本质意义上是一致的。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是第一个层次,在家孝敬父母。所以说那就看我们的目标和追求。目标和追求不一样,那我们做孝道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刚才说管理,我们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将来要怎么做。那我们佛弟子真正讲孝道是说把一切所有的众生都看成是我们的父母。因为佛教讲六道轮回,讲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既然生命无始无终,那就有一个推论,是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每一生都要去轮回都要去投胎,每一生的父母都不一样。所以现在这个宇宙中的所有的众生,在过去生都做过我的父母。一个佛教徒是这么来看待的。他这样看待的话就不是局限在我这一生的父母如何,而是对过去生所有做过我父母的众生,我都要去报答他们。要以这样的心来看待孝道,所以他的选择就会不一样。佛教也讲修行的功德是很大的,真正出家好好修行的话,我们就以这种功德和利益,我们现世的父母也会得到回报。因为我们确信这一点,确信出家的功德利益,所以我们能够义无反顾地选择这样的一条路。
对于因果论这方面。佛教讲的是三世因果,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教的因果讲的是比较宽广的,不仅仅是现世的因果,现世因果是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农民种田,春季种田秋季收,或者我做一件事情别人会对我怎么样,这个都是现世的因果,从我们眼前能够看到的来体会因果。佛教的因果就不仅仅是现世的,讲三世,讲过去世,不仅上一世,可能更久远以前,我们做过什么样的善恶,那这一生或者未来生得到什么好的果报或不好的果报。三世因果,我们一般人很难理解,因为不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超出了我们肉眼能够感知的一个经验范围,就是一般人的经验世界没有办法看到佛教讲的三世因果。那怎么能看到呢?佛教里修行得道的圣人,修行得道很高的境界以后,能够看到这个因果。所以佛教徒是靠对佛教的信心,相信佛所讲的三世因果是正确的,才能够按照他所说的去做。那对于我们一般人还不能够相信三世因果,那我觉得相信现世因果也是很好的。相信现世我做好事我有好报。我做一个好人,我心存善念,经常帮助别人,自然周围人也会给我好的回馈,我的生活也会得到改善。我觉得我们能相信到这个层次本身也是非常好的,能够相信到这个层次,也能够做一个很好的人,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我觉得也非常好。我们是不是能够相信三世因果呢?看大家的因缘,如果大家能够相信佛教,也能够根据这个缘份一步一步走进去的话,我们对因果的概念和理论也会有更多的理解。这话怎么说,只要我们说,做好人做善事,能够给自己带来好的果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观点也是很重要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观念不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一个国家整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个都不相信的话,那这个国家就很难治理,很难管理。
佛教在与多元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包括这个时代物质的冲击都非常厉害,佛教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因为现在是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各种的文化剧烈的碰撞。古代不跟别人交往还是有可能的,现代的话你不跟别人交往也要交往,因为现代的网络太发达了,各种文化剧烈撞击。那么在这个时代之下,我们说佛教跟多元文化怎么联系?我觉得单从文化角度来讲,佛教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我们完全可以把佛教看成是多元文化中的一种,我可能选择佛教,或者其它的,或者没有宗教信仰。但如果我们对佛教有兴趣,希望他对人生有所启迪的话,我觉得佛教对人的启迪主要是在心灵的层面。因为人的追求有几种,最初是要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满足生存的问题,满足生活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追求。到了一定程度生存生活不成为问题之后,我们就要考虑精神上面的问题,或者考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往高一点的话,涉及到宗教层面,所有的宗教都是要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上升到宗教层面,他都要考虑前生后世,考虑我死了以后,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佛教在这几个层面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帮助,不论人是生存生活还是生命还是生死都是有帮助的。哪一个程度,佛教都会给我们相应的指导和帮助,答案是都有的,就看我们个人对我们的生命探求到哪一个程度,我们就可以在佛教找到哪一个程度的理解。如果大家对这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多加强学习和了解。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IMG_9791.jpg
禅宗讲的不立文字,不重偶像崇拜,乃至于有一些极端的做法。这个是禅宗里面的一个特例,而且即使禅宗的话,也不是所有的禅宗修行人都这么做的,是禅宗修行一定特殊程度,有特别的祖师有这样极端的做法。佛教里有一个丹霞劈佛,。他在他修行的特殊的阶段,有这样一些特殊的行为,但不能把这个行为做为一个普遍的去推广。一般的角度来讲,佛教的确不是偶像崇拜。很多人包括其它一些宗教对佛教有一些误解,认为佛教是拜偶像的,其实佛教最讲人性。佛教跟中国儒家道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强调通过自己的修心养性,通过自己的心灵成长能够让我的心智不断地成长,最后达到跟古人一样的修行的境界。儒家说可以成圣成贤,像尧舜虞;道家说成仙,仙也是由人修成的;佛家讲成佛,佛也是由人修成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王子,他通过修行,也是人间成佛的。所以,佛教从来不讲偶像崇拜。但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礼拜的形式,那这些礼拜背后,是我们对于佛菩萨,对于圣人的一种恭敬心。通过恭敬礼拜他们,启发我们内心对他们的一种敬仰仰望,启发我们向他学习的一种心。这才是佛教徒礼拜佛菩萨的最主要目的。
确定哪位法师得道,这跟您内心的要求有关系,是不是判定哪位法师得道,去向哪位法师问道,向他去学习,可能是从这样来考虑的。我们佛教里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佛教里看,如果我们去修行,不论我出家修行也好,在家修行也好,得到一位真正的法师,我们叫善知识,得到一位真正有修行人的指导是非常关键的。有人指导和没人指导对我们修行是绝对是非常关键的,就是说得到一个明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怎么样得到明师的指导呢?这个又是一个问题。一般情况来说,我们会去看,哪一个人是明师,他是不是有名气。我们这个明师是明白的明,不是名气的名。有名气不见得跟明白是一样的,有名气不见得是很明白。就说他自己是一个明白的人,他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体会,乃至证悟,他才能够有经验去指导别人。那我们怎么样能够找到这样一位明师。我们佛教里讲佛法要从内心去求,就是说我不仅仅要看,这个人是不是一个明师,还要看我自己是不是一个够条件的学子,就是说我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足够的虔诚,我对佛法是不是足够的追求,我是不是一心希望真的有一个人来指导我,这个信心是很重要的。当我们的内心有足够的虔诚,足够的希求佛法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明师的指导,哪怕我们自己不去找他,他也会来找你,或者说哪怕我们不是特意去追求,也会有一个特别的因缘,我自然就会遇到这些明师。就是说我们去找老师,和老师来指导我,这是一件事情的一体两面,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单我去评价老师如何,老师也要评价我,是一体两面的一件事情。我要找一位够条件的老师,老师也要来看我是不是够条件。如果我不够条件,这个老师也不会来教我。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解决老师的问题,还要解决我做为一个学佛的弟子,我够不够条件跟老师学,老师会不会教我,我自身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至于男戴观音女戴佛啊,这可能是民间的一些说法。包括许愿还愿的问题是,这在佛教里面只要心诚则灵,佛法最主要讲诚心,我们内心真正的诚心就会得到这些的感应。
佛教讲执着。放下执着。为什么讲放下执着呢?因为佛教讲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执着,之所以说我们会遇到很多痛苦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很多执着。比如很简单我们搞管理的到底这事怎么办,到底这么办还是那么办,很苦,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有执着。当我执着说一定要处理这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情绪的反应,就会痛苦。当我们的执着放低一点的话,我们的痛苦就会减少,比如说有人把我的这个录音笔拿走了,我会说你为什么拿我的,因为我有执着,我执着说这个东西是我的,有人骂我一句,我会感到心里不舒服,为什么感到不舒服呢?因为感到他在骂我,我执着一个我。我会跟人竞争涨工资啊,分房子啊,一般单位里最头疼这两件事,是吧?遇到这两件事我们都会痛苦。因为别人要跟我竞争,我会执着我这个利益会不会受到损害,我的利益会不会最大化,别人会不会超过我,都是因为有这种执着。佛教里讲执着,一个根本是执着我,执着一个假名的我。其实佛教里和其它的宗教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这,佛教讲无我,佛教讲最后执着的这我是没有的,不存在的。真正把这一点悟到了,我们就成就了,痛苦就去掉了。这点没有体会到,还有我的情况下,人就会有痛苦,这是佛教里的基本的理论。所以佛教里的修行也是修怎么样把我一点点放下。我们的执着放下一分,我们的痛苦就减少一分,快乐增加一点,到时候我们把这个执着完全的放下,我们就能成就。
重复问:法师,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会去庙里求某件事情,想要佛保佑实现这个愿望,然后佛又会实现他的愿望。就是一方面佛教在要求人们放下他的执着,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帮助他实现他的这个执着。我想问的是这个矛盾的关系,佛法里面是如何解释的?
禅兴法师:假如一个虔诚的居士,他要拜佛求佛保佑他平安也好,或者顺利一些,佛菩萨应该保佑他,来实现他的这个想法。包括刚才说的许愿还愿也是一样的,对吧。许一个愿当然是很执着,不执着他不可能许这个愿,许了愿他想得到他。这个问题是层次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对佛法的不同的层次之上,我们的做法和行为都是不一样的。刚才我说的那个佛法要人放下执着,最后放下我,这是佛法最高的追求,最高的目标体会到四大皆空,那彻底得能够解脱轮回。但是在此之前,在修行证果之前,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即使成佛的话也要三大阿僧祇劫,非常非常长的时间,那在此之前,我们不能一下子放下,一下子做到无我,一下子痛苦就没有了,不可能的。佛法讲修行是有次第的,有阶段的,有步骤的,一步一步来,每一步我要得到什么东西,每个步骤我要修到什么程度,是非常明确的。我要修到这个程度,得到这个结果,这也是一种执着。所以说在我们彻底放下所有的执着之前,我们还有一些阶段性的执着,我们要做到。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以执着全放下,在我们放下所有的执着之前,我们必定要有一些执着,这些执着还是要得到的。包括我们现在,在出离阶段,在世间,想要得到一些生活上的幸福快乐等等,这些也是在刚刚开始学佛初级阶段要,应该得到的。所以佛菩萨普度众生,满每一个人愿,只要你这个愿是不伤害别人的,不是一个恶念,对于其他人没有伤害,佛菩萨都会满愿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东西,并不是最究竟的,并不是最根本的。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把所有的执着放下。那我们有一个目标的话,就会明白我会渐渐放下执着。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凡夫做不到,该得到的还是要得到的。我们要在得到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放下。
王波社长:谢谢禅兴法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富有哲理,精彩到位的开示,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禅兴法师。在我们佛教之旅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代表物资出版社全体同仁,感谢龙泉寺,感谢禅兴法师,给我们精心安排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我们祝愿禅兴法师功德圆满!我们祝愿中国物资出版社全体同仁人生圆满!并祝愿中国物资出版社与龙泉寺因缘圆满。那下一项就是品尝佛餐。
交流结束之后,禅兴法师代表龙泉寺送给每位客人一份礼物。接下来一起去斋堂过堂用斋。
8月28日玉树前线报道
到玉树后林秘书长、李莲老师、刘安东小志愿者一直都在忙碌中,今天他们的工作圆满结束,便一起到玉树一游。去的第一站是文成公主庙,文成公主庙是汉藏传说中的经典,他们觉得这里的山、庙、经幡、水和人都是一体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12.jpg
文成公主庙塔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2.jpg
大日如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1.jpg
八大弟子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8.jpg
八大弟子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5.jpg
精彩的辩经
第二站是玛尼石堆,这里是藏民神圣的净土,每天凌晨3点会有人过来转玛尼,尤其是地震中失去很多亲人的,在这段时间内转玛尼是他们的全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7.jpg
玛尼堆的心境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10.jpg
神圣的魅力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8%202.jpg
玛尼堆中的菩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6.jpg刻有经文的石头
第三站回到社区,今天是周六有例行的班会,临行前我们最后和这些孩子在一起度过一个难过的下午。
班会一开始,求松老师首先介绍了参加的各位老师,然后邀请林老师给学生们讲几句话。林老师先简单介绍了仁爱基金会和关爱生命协会的渊源,之后又通过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但是不要只顾着学习和事业而忘了品德的修养。他说他小时候只想着好好读书,走出大山,长大后,他做了很大的生意,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但在拼命工作的同时,忽略了与家人和同事间的关系,对他们关心不够,而且不会节俭。当他见到他的师父,接触佛法之后才认识到只有知识而没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是不够的。随后林老师带领同学们向老师们鞠躬,表达对老师们的敬意。
陈冲老师利用她发言的时间问了同学们几个问题。“第一,你们长大后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第二,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第三,你们有和老师或同学们聊过怎么来实现你们的理想吗?”。有些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他们中有的人想当医生,有的人想在他们的家乡去也办一所利民学堂。在总结语中,陈冲老师要每一个同学们都想想自己的理想,并且同老师同学们讨论如何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4.jpg
教师代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14.jpg一起鞠躬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11.jpg
说出你的梦想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9.jpg
深情演出
在老师们发言后,求松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同学们都表达了他们对这个学校,基金会和志愿者们的感谢。他们的发言让我们深受感动。同学们发言后,便进入表演节目,释放心情的环节,许多同学们都献上了他们清澈嘹亮的歌声。他们有的唱藏族歌谣,有的也唱了汉语的流行歌。林老师,求松老师,李莲老师,刘安东,陈冲老师等其他几位老师也都在同学们的热情要求下表演了节目。林老师唱的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和李莲老师唱的“百字明咒”都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同学们要求他们再唱一首。同学们和老师们的表演和歌声吸引了许多周边的民众,他们倚在窗口津津有味的欣赏这次精彩的班会表演。班会的最后阶段,因为林老师、李莲老师和刘安东明天就要走了,他们和所有的老师同学一起合影留念。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13.jpg
无间的亲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15.jpg
把志愿者的微笑留在这里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9/nEO_IMG_003.jpg合影
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爱的滋润,都是需要彼此给予温暖,虽然班会结束了,但当时的温情和感动还在,孩子们也一样,爱是不分国界和民族的。
晚上社区所有的志愿者一起聚餐,给林老师、李莲老师、刘安东送行。林老师还邀请了在政府工作的久美群培先生,久美群培是州长的秘书,在工作方面会经常给我们一些指导和帮助,震后他的工作非常忙,经常加班加点,今晚他还要回办公室写文件。
回到军区,老师们便开始打包行李,准备明日的返程。虽然只在这儿呆了短短不到一周,但玉树的人,玉树的景,给老师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