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龙泉日记

标签:
发心法师寺院徐晓霞龙泉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8月15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16/nEO_IMG_IMG_7843.jpg
今天,国家旅游局、北京市旅游局的领导来龙泉寺参观。这几年,龙泉寺的发展,也带动了凤凰岭景区的发展。今年凤凰岭景区申报4A旅游景区,今天来检查评审的国家旅游局对凤凰岭景区近年来的发展表示肯定。
下午,在广化寺印刷的第四套《博客留言文集》全部完成,准备发回北京。义工黄瑞龙自从6月13日前往广化寺负责这次的印刷工作,到今天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一起参与的还有义工谈京晶和董振玲,目前还有一套龙泉日记,也在陆续印刷中。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16/nEO_IMG_IMG_7872.jpg
沙弥日志(72)
寺院里除了师父,还没有二十年以上出家的,最长的有十年的。有一位执事法师,出家不到七、八年,我一直在观察他的修行,平时不见他打坐,也不见他有什么特殊的功课和行持。
但是,他的气质是很让人景仰的,很多法师、沙弥、净人都愿意亲近他。只要是他的课,基本上,都会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欢喜心。
他带两个班的课,有的时候也带三个班,平时事项非常多,但从不耽误正常上殿、过堂。上殿的时候念诵声很大,用斋的时候比较慢,很专注,我曾经特意问过他用斋应该如何用心,他说,什么都不想,就观照自己咀嚼的动作。
我问,不思维吗?
他说,不思维,那样反而会乱。
这个教授我一直在照着做,时间太短的缘故吧,还没有什么效果。
后来,我终于发现了他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功课,很重要、很厉害的功课,这个功课别的出家人学不来,反倒是在家的居士比较方便学。
由于他在寺院里有执事和书记这样的职务,性格温和,从不生气,所以,渐渐地很多僧众的公事、私事都找他。
乃至出家人的亲属也来找他,也常有居士来找他。
我所在的班有师兄弟心里有过不去的事情,就去找他,我所了解的这些事项包括票据签字、心理倾诉、工作安排、学修难题等等。
有的专门找他去哭诉,那是有了烦恼实在过不去了;还有的就是找他,按我的判断,似乎没有什么正事,就是觉得跟他说说话,心里就踏实了;还有的拿着小本子跟着他后面追问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问来了,赶紧记在本子上。
最离谱的一次,忽然听到走廊里有一个声音哭喊,我要找某某法师,我只找某某法师……
那是一个净人的母亲找来寺里,为儿子到底出不出家一直在痛苦抉择的母亲,大概当时是受了一些刺激,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就要找这位法师谈。
法师持戒很严谨,与居士谈话,尤其是和女众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位净人、沙弥在场,护戒。因此,我有机会不少观察和听他跟别人谈话。
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就是不生气,你说什么他都能耐心倾听,无论有的事情听起来是多么的不靠谱,多么的不合理,多么的糟糕,多么的荒唐,最多,他就是瞪大了眼睛,惊讶地说,哎呀,是这样啊。
然后就是认真地倾听。他越这样,你就越想讲给他听。
出家做法师,以后肯定要讲法,在这位法师身上,我获得一个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讲法不一定要用嘴讲,对我们这些一边学习一边向别人宣讲真理的行者来说,用威仪讲法,有时候比嘴更有效果,更能够利益到别人,用倾听讲法,用目光讲法,用文字讲法,用绘画讲法,用心,等等。
一切的手段都可能比语言要厉害。
修行者的身上有一种力量是很不可思议的。我想,用技巧很难解释为什么大家为什么都愿意找这位法师谈心。
肯定不是职务的原因,也不是他有什么三年不吃饭之类的奇特功夫。我觉得可以表达成“懂得感受、体察、尊重、信任谈话对象”来表达可能更为贴切。
我能意识到这种看似不是修行的修行对改变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效,长期以来,在与别人谈话的时候,我的状态就是猜忌、疑虑别人说的有没有什么恶意、有没有藏着什么坏门,有没有什么漏洞,靠不靠谱,和我的观点是否一致等等。
我怀疑别人的理想,轻蔑别人在生活中的所有得意和闪失,随时准备好用语言来保护自己,寻找别人话语中的漏洞,准备去攻击他,挖苦他,伤害他。
这个人顺眼,那就罢了,如果不顺眼,就一定要设法压倒他,击败他。
其实,这是我内心深处存在着的一些真实起心动念。无论外在的语言和举止上多么温文尔雅,表情多么真诚,但长期混在社会上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和用心习气绝难在短时间内改掉。
我想,如果我要是有这样跟各种人谈话的机会,可能会快速地对治掉自己的很多习气,但是,也可能快速地就崩溃掉,因为这些境界太猛、太强烈,烦恼一起,伏不住的话,可能适得其反。
而且,修行确实应该是有一定的次第,先使劲干粗活,性情温和了,粗猛的性子磨的差不多了,然后学戒,然后学教理,然后调烦恼、历事练心等等。
我想,将来吧,有机会也应该用这种方法练自己的心。通过尊重、理解、信任他人来清除内心怀疑、傲慢的污垢,最终达到开启智慧的目的。
只
练不生气,练尊重别人,一次不成功,就再来,不停地来,总会有进步的。
在寺院里,就跟周围的那些同修,彼此磕磕碰碰地,高兴不高兴地,有机会了就练一练。
久了,应该就有收益。言有次第,行无先后,先练着再说。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16/nEO_IMG_IMG_7874.jpg
酸奶中的坚持
每周六、日都会有山下的学员供养法师酸牛奶。这个活动现在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这是四年前孔老菩萨发起,现在由于孔老菩萨身体不好,且住在廊坊,所以徐晓霞就接过来继续供养法师,同时也有其他一些学员随喜参加。张华也是其中一位,他每周两天协助徐晓霞将牛奶送到寺院。
订酸奶在离龙泉寺最近的白家疃奶站。徐晓霞说,经营奶站的大哥大姐也非常有善根,现在给他们订奶的价格还是去年的价,没有涨价。每次送奶,都是那位大哥将酸奶送到徐晓霞指定的一个地方,这样方便徐晓霞找车来拉牛奶。可对于奶站的人来说,就绕大弯了。而且有时候,学员有车开往寺院,但这个时间奶站还没有营业。因为有了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奶站的那位大哥还是一直坚持配合徐晓霞和张华。
徐晓霞说,当初决定接过来继续供养法师,就是因为感动孔老菩萨的那份发心,现在自己来做这件事也有很多的同学发心来参与。所以这件事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情,是大家的这份发心感动我,让我一直坚持做。
现在预订购买酸奶对于徐晓霞来说没有问题,就是每周六、日上午从奶站将酸奶送到寺院和下午回收的奶瓶送到奶站这个过程需要人来帮忙。现在基本上是张华发心送奶,还有几位师兄也在帮着送。如果张华有事的话,徐晓霞就得重新找车。所以有时候每到周五徐晓霞就开始打电话联系车,遇到周六有讲师课,来的人比较多,车好联系,如果没有讲师课或其它的活动,那周六上山的车就不好找。还有回程的车,要将空的酸奶瓶送到奶站,这也要提前来找车。
长久坚持一件事,需要持续的发心,个人的发心需要一些外缘的,而外缘,有的时候就是同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像徐晓霞接过孔老菩萨的这件事一样,徐晓霞感动于孔老菩萨的那份发心,而张华愿意来发心,也是感动于孔老菩萨最初的发心,更有对徐晓霞发心承担的感动。所以张华也反复说,其实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坚持的心,我也是被他们感动才来发心做这件事的。同行之间这种无形的影响,也正是团队的殊胜之处,大家彼此之间互为外缘,相互影响,相互提携。多一个人来发心,也就多给别人一分坚持的力量。期待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坚持,也都能成为别人坚持的力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16/nEO_IMG_IMG_78752.jpg
我们都是爱心人
今天开始了我参与奉粥的第一天,也唤起了已经沉睡在心中很久的“爱”。
早上一共有10名义工参与奉粥:煮粥,马军;奉粥:刘爱珍,李春丽,冯瑛,单会利,王子儿,陈姝瑾,钟红霞,沈有建,卜召洲。其中,单会利和陈姝瑾是第一次参与。我们在一起,真正体会了心无杂念的美好。
一早到了这里,“前辈”便送上了暖暖的爱心早餐。粥,有淡淡甜香,小菜,有些许温暖,这时我便觉得,等到送爱心粥的时候,一定也是这般感觉,不会错的。人到齐了,我们聚集在一起念着仁爱基金会的宗旨。开始我只以为是个无聊的形式罢了,渐渐的,读着充满爱的字句,还没出发便发现爱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敲打在了我心里,之前拥有的忐忑和将信将疑也烟消云散,即使我现在还是学生,我也想说,这样的单纯和无私,我已经许久没有邂逅过。
于是我们准备好装备便推着车和满满的爱心粥前行,到了地点,戴上口罩的瞬间,我发现,我们从这一刻起便忘了我们是谁,只有响亮的一个名称——爱。作为新人,我是从分杯子开始的,之后又加入到放勺子的人员中,还体验了打粥的工作和奉粥的行动。看似简单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有技巧的,考验着我们的爱心,细心和胆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打粥和奉粥。打粥看似是一个体力活,可更是一个技术活。搅动铁勺,撑起适当的粥,在倒入杯中,杯的边缘还不能有残留的粥。最后一步是最困难的,刚刚上手的我一开始倒的并不均匀,速度慢还弄的乱七八糟,杯的边缘有许多粥粒。渐渐的,我倒得越发的稳,边缘的粥粒少了很多,虽然还是不快,但也有了进步,这样的小进步让我很快乐,就这样简单的进步,也让我突然萌生了一些成就感。
奉粥,一开始我真的不敢,拒绝怎么办?我真的害怕被拒绝。但看着前辈们就是那样简单的,心无杂念的把粥像无价之宝一样的送给路人,并奉上藏在口罩中的微笑和一句简单的祝福,我便渐渐鼓起勇气,端起粥,走向路边,不论接受或拒绝,是否有一句感谢,我都在微笑,到被这样单纯的爱所打动着。
就这样,一碗碗的爱心粥被送了出去,我们将自己那样单纯的心也交付出去,同样的也收获了无数个微笑,无数句感谢,和无数次感动。突然想起曾经在电视上的看到的一句话:像你一样单纯的把你的真心交付出去,你才可以得到别人的真心。的确,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冰冷钢筋的忙碌大都市,我们已经有多久忘记了微笑,忘记了感恩,忘记了还有这样一种单纯的感动?当我们专注的舍弃本我,用爱的名义心口统一的将一碗碗爱心粥奉献出去时,忽然发现爱与感恩应经在冰冷中蔓延,升华成温暖。这时才懂得为什么有一句口号是:“请你把爱传递下去”,我们正是传递纽带中的一份子,我自豪!看到面无表情的上班族松开了眉头,焦虑的老人绽放了微笑,我们虽然送出了粥,却收获了发自内心的感动、感恩。在一个与金钱挂钩,以交换为基础的社会,这样的“交换”值得么?一定会有人这样问。我,我们会说,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愿意不愿意!爱,不应成为用于交换的物质,而是应该分享,应该广泛的传播,应该被每一个人镌刻在心中。
我们都是,爱心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16/nEO_IMG_IMG_7880.jpg
8月15日玉树前线报道
如果经常看前线报道,相信您会对“小舅”还有些印象吧,“小舅”是仁爱在玉树一直关注的一位家人几乎都遇难的小学老师。大概有两个星期没有见“小舅”了,晚上雪娇和丽妮一起去“小舅”家。
我们到的时候,“小舅”家还没有吃饭,雪娇就先和“小舅”的妹妹一起去买菜。“小舅”说他最近很想爸爸妈妈,做梦也经常梦到他们,他说最近总是很想哭,可是又不能哭,想想觉得比起许多人自己算是幸运的,现在妹妹一家又专门搬过来照顾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哭。
不知不觉中“小舅”给我们讲起了他以前的故事,地震之前他在距玉树州70公里的一个牧区教书。地震的前一天,他刚刚花两千多块钱买了许多唐卡,装祯好的名人名言把教室装饰的漂漂亮亮的,没想到第二天就地震了。他说以前自己的心思全在学生身上,总想着以后有时间可以好好孝敬父母,没想到突然父母就都不在了,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他是长子父母非常疼他,虽然长这么大了,但每次周末离家时,他都要亲吻父母告别,哪次忘记时,妈妈就会假装生气,不接他的电话。现在真是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他给学生们讲自己的感受,希望他们能够做好现在,好好教敬父母,别等以后,也许就再也没有以后了。
“小舅”在牧区己经教书四年了,刚去的时候他教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在牧区,学生们的家离学校一般都很远,孩子们都是寄宿在学校里。刚接这班学生的时候,他们中有好多都会把大小便拉到裤子里。所以去的第一年他就像托儿所的老师一样,帮学生擦屎,擦尿,给他们洗衣服,他住的地方到处都挂满了学生们尿过拉过的裤子。刚开始,孩子们连扫教室的扫把都不会拿,所以最初的两年都是“小舅”自己打扫教室,他把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孩子们看着他打扫,慢慢的就学会了,也把教室的每个角落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们班的卫生总是最好的,教室里铺的是白色的地板,别的班的地板早己看不出是什么颜色的了,唯独他们班的总是白白净净的。他说别的老师走过他们班的门口,看着擦的白白的地板时经常会不好意思。他教的班上女孩子居多,刚开始时许多孩子都不会梳头发,他就帮女孩子们梳辨子,他的妻子也很喜欢孩子,经常给孩子们变着花样梳头发,过了两年孩子们长大了,大点的孩子就帮小的孩子们梳,他班上的姑娘们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每到周末时,“小舅”就和孩子们一起洗头,他自己用什么东西,也让孩子们用什么东西,冬天很冷,他就在自己住的地方为孩子们热好水,让孩子们到他住的屋子里洗脸,怕他们的脸冻着,冬天就给他们买凡士林抹,夏天再换一种抹脸油。后来,他的妻子调到别的地方工作,每天早上起床后,几个大一点的孩子,都会帮老师把炉子里面的煤加上。他们见“小舅”的妻子总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也学着帮老师叠被子,和老师的妻子叠得一样的好。“小舅”教书的地方据说是不毛之地,但是“小舅”买了许多花盆,给教室里种满了花。别的老师都喜欢到他们班上课。牧区的孩子非常可怜,许多东西他们都没有见过,有一次他去辽宁培训,没有给父母,妻子、自己带任何东西,但是他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们买了三四箱书和他们没有见过的东西。沙包、跳绳、毽子、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他都买质量非常好的,孩子们没见过这些东西,跟本不会玩,他就教学生们玩。“小舅”觉得这些牧区的孩子真是非常的可怜,有的孩子说我去过玉树州上,好像是小时候还在妈妈怀里的时候。
“小舅”不只在生活上像父母一样照顾学生,在学习上对学生们也非常严格。他们班的作业也是全校写的最好的,有的学生会把吃的饭弄到作业本上,他就对学生们说,你们的作业本就像是我的脸,如果你们喜欢我的话,就让我的脸好看些,多次强调,孩子们的作业本都非常干净整洁。“小舅”教数学,孩子们见过的东西太少了,应用题不容易理解,所以应用题做错的时候他从来都不会说他们什么,但是他说计算题,没什么好说的,谁都不能错。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他,犯错误时,只要他看一眼就会哭出来。
地震之后“小舅”调到了三完小教小学四年级。今天他带着他们班的孩子们出去转神山了,还在神山上一起“pa
“小舅”最不喜欢学生们说谎,有一次两个学生打架,他本来打算不罚他们,但是他们说谎说没有打架,他火了,就狠狠的揍了他们一顿。班上的同学很多都不写作业,但是他们现在也不敢说谎说作业被家里的羊或牛吃掉了之类的,会说不知道怎么就没写,但“小舅”觉得这样也比说谎强。他让同学们自己在桌子角上贴一句名人名言,策励自己能做到这句话。他对学生们的要求,“学的时候专心学习,玩的时候好好的玩,说真话,做真人”。“小舅”真是很有办法制学生们,但是他说这没办法都是被逼出来的。
亲身经历了地震,“小舅”感触很深,对佛法有的许多道理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他说学佛首要的是要做到“无我”,如果连“无我”都做不到,那就不算进入佛国的大门。自己做什么的时候,首先要想想别人的感受,如果自己都不喜欢,那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他提到有一首藏歌,唱到你前生做了什么看今生,下一生到哪儿去看今生。做人最重要的是心正,心不正念再多的经,拜再多的佛也没用。
“小舅”说自己有很多话想说,可能聊到两三点都聊不完,但是怕我们回去太晚不安全。昨别的时候,他说自己现在虽然情绪不太好,但是欢迎我们常过来坐一坐,虽然讲的只是一些自己的故事,不像以前一样是一个快乐王子,到处都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丽妮邀“小舅”有时间时也可以到社区来坐一坐,但是“小舅”说他现在哪儿都不想去,因为他家去逝的人多,所以到哪儿都会有人问他,他很不喜欢,他说要是以前他肯定会去,以前他哪儿都去,但是现在,他除了去转玛尼石堆,上班,就呆在家里哪儿都不想去。
他讲了一个藏族的故事,有一个孩子他的爸爸去逝了,只剩下妈妈带着他既当爹又当妈,到冬天了他穿的羊皮袄破了好几个洞,冷的直发抖,但是妈妈又很忙,没有时间给他补衣服。于是妈妈就和他说你拿着针自己到山顶上坐着,爸爸就会过来给你缝衣服,孩子坐了一天,爸爸没有来,他冷的实在受不了了,就自己把衣服缝好,高高兴兴的回家了。他回家后对妈妈说,爸爸没来,但是我自己把衣服缝好了。“小舅”说他自己就是那个孩子,现在全得靠自己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16/nEO_IMG_51.jpg
一直在社区服务的大学生们今天离开玉树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16/nEO_IMG_52.jpg
临行前的合影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16/nEO_IMG_53.jpg
要上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