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之旅系列报道之四

标签:
孟宗系列报道须弥山石窟砖雕王祥西北文化 |
分类: 慈善文教 |
西北之旅系列报道之四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01.jpg
7月27日,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路,自古是西北边陲要塞,有“塞上咽喉”之称。博物馆1988年开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02.jpg
这是一只双耳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在它的颈部系上绳子,把它抛入水中,瓶身会自动倾斜注水,注满水后,又会自动垂立水中,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03.jpg
这件偏口彩陶壶形状像一只伸嘴翘尾的小鸟,它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典型器物,它的纹饰非常精美,甚至对东西方的近现代艺术都曾产生过影响。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04.jpg
这只天青色带有紫红色斑块的碗是元代的钧窑碗,钧瓷是明代的五大名瓷之一,它的特点主要在窑变,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称。它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05.jpg
这是1985年出土的宋代墓室墙壁上的砖雕,它讲的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上面这块砖雕上讲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06.jpg
这块砖雕讲的是“哭竹生笋”的故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07.jpg
这块墓砖上所篆刻的字体是魏碑形成过程中最标准的“魏碑体”,具有很高的书法研究价值。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08.jpg
弩机是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武器之一,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来福枪相比。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09.jpg
北魏漆棺画,上面棺材侧面漆画是用鲜卑族的人物形象表现的是“二十四孝”中孝子舜的故事,是后世连环画的开山之作。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10.jpg
上午参观完博物馆,我们下一个目标是固原市西北55公里的须弥山石窟。路上从车窗望出去,是辽阔的高原景象。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11.jpg
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它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作。北魏时期佛教盛行,而这里的石质非常适宜雕刻,就成为了开凿石窟的理想场所。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12.jpg
第五窟中的弥勒大佛是石窟群中“身材”最高大的之一,它身高20多米,光他的耳朵就有3米多高。它是在唐初雕凿的,古代匠师用简单的工具在有限的时间里能雕凿出如此高大的造像实在是非常的了不起,这除了需要有高超的技巧,还要有信仰的力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13.jpg
近看就会发现,雕凿的手法非常质朴大气。弥勒大佛的目光慈悲的凝视着远方,默默摄受着每一个众生。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14.jpg
从第五窟朝下远望,眼前这条河谷,正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所必经的地方。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15.jpg
参观完第五窟,一个卖山核桃念珠的小孩自告奋勇带我们去看圆光寺,说那里也有石窟。我问他是否信佛,他说他信伊斯兰教。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16.jpg
圆光寺山门。这座寺院唐宋金三代称为“景云寺”,元明清三代改称“圆光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17.jpg
我惊喜的发现,在圆光寺佛堂的二楼,有保存比较好的第四十五、四十六两座石窟,这是第四十五窟里中心塔柱正面雕刻的佛像,右面的菩萨身披璎珞,头戴花冠、华贵无比。两窟都是北周时期开凿的,是须弥山造像最多、雕刻最丰富的石窟。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18.jpg
这是第四十五窟东壁的佛龛,佛像的躯体丰满敦厚,一改北魏时期清瘦的样子。开始“以胖为美”。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19.jpg
看这只菩萨的手多么丰满修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20.jpg
第四十六窟中心柱座上惟妙惟肖的雕刻了一些伎乐人的形象。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21.jpg
一楼佛堂的第四十八窟里,还有以藏传佛教风格绘制的佛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9/nEO_IMG_022.jpg
这位菩萨的脸上露出笑容,她的形象有点像一位少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