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哲理义工莆田广化寺港龙泉寺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7月18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9/nEO_IMG_IMG_9103.jpg
晚上七点,客堂贤宏法师,召集山上全体义工学习寺院规约。在学习规约之前监院禅兴法师到场做了简短开示。
禅兴法师说常住制定的规约完全都是为帮助我们修行,为大家调伏恼用的,完全是为大家更好的集资净罪用的,完全是为帮助大家在随众当中更好的造共业。所有规约帮助我断恶修善,帮助我修改习气,帮助我依着戒定慧一步步走上去,帮助我最后究竟解脱轮回,帮助我最后得到最究竟的自由。这些规约就相当于戒律,这就是佛法告诉我们的,我们要从知见上认识,内心里面对遵守规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沙弥日记(44)
每年,法门寺要举行福慧营的活动,由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报名参加,到寺院里跟高僧学习禅修、听经闻法,寺院里也会请很多社会各界有学养、有智慧的专家、学者为年轻人谈生活、谈生命。今年有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教授的讲座。
是对青年人非常了不起的一种生命教育方式。
多年前,曾经在中国中央电视的一档栏目里看到过一个讲述日本大学生毕业典礼的纪录片,看完后非常震惊,在那场毕业典礼上,前排就坐的是学校的领导、老师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位文学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带领学生们朗读一段话,大致的内容是,毕业后要奉献社会,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为弘扬日本文化而努力,为人类的和平而努力。
朗诵中的学生全都泪流满面,我在电视机前也感受到了那种殷重、庄严的气氛,不仅深为感动,也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差距。
法门寺的福慧营有一个开幕式,来自全国给地数百名青年朋友也有一段誓词,这段誓词的大意是要成为创建和睦家庭一分子,要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要成为世界和平的一分子。数百人齐声朗诵,非常感人。
这个福慧营最早是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创办,现在在法门寺举行。听师父随谈中提到,莆田广化寺因为所在的城市很小,外来人少,更具备保护传统丛林的条件,所以,这个寺院定位为一个传统寺院;同样是他住持的法门寺因为有佛指舍利并出土了大量唐代文物,定位为朝圣寺院;龙泉寺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则致力于建设成一个现代的、国际性的汉传佛教丛林。
我相信,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确实是需要宗教家对各种社会思想进行整合,调解,化解纷争,站在宗教的高度去解释历史。
福慧营中的青年人在强烈的文化、宗教气氛中都非常感动,我一度认为,除了娱乐和流行,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能被感动了,因为,连我自己也不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麻木得太久,所有的爱的思想、慈悲的思想、使命都会被我们的第一念质疑,怀疑其造作,怀疑其别有用意,怀疑其虚伪。
我的一个诗人朋友有过这样的诗句,让我很难忘,他说,还能被感动的人,是好人,还有泪水的人,是好人。
我相信,理性是从感性而来的,如果感性都丧失掉了,那么社会就很麻烦,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民众不能只是依赖电视晚会里艺术化的感动,还需要骨子里的那种责任、使命、激情、感动,然后通过系统而高级的教育逐步上升至智慧的理性。
青年人需要在他们青春的生命中留下从感动到智慧的教育痕迹,而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和教育、知识的积累。正如誓词里说的,从和睦的家庭开始,到和谐的社会,再到对世界、人类的贡献。
我相信,在佛法中可以找到这些。只是,推动这一切的,不能仅仅只是一个宗教家带着他的弟子们忙碌,所影响到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都有这样的责任,不是为了那些口号般理想,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亲人,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事业、乃至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够健康,能够快乐。
多一人发心,就多一份力量。
福慧营组织了第五届,一届几百人的话,也就几千人,算上莆田广化寺的,上万人吧,这一万人放在整个中国,并不算多。而且,很难说,社会的滚滚洪流不会重新淹没掉其中的很多人。
倘使福慧营的活动内容,精彩的生命讲座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那就不一样了。必然会利益更多的人。
我的恩师赖以传播其思想、价值观的这个网络博客,累积多年,其点击率也就五百多万,每一篇文章只有区区一千人左右。
我的一个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写青少年情感、言情、魔幻的畅销书发行量极其惊人。甚至还有很多大量描写情色的书籍在市场上倍受追捧。
我原以为这些书的读者只是青少年,后来发现,很多中年人也读,不是说这些书不好,而是这些书会让我们从烦恼走向烦恼。对我们的生命没有什么本质的帮助,乃至有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用这些时间、精力去接受更高一些的文化信息对我们会更有好处。
影视、娱乐、报刊、出版等等文化传媒、事件乃至教育本身都身陷世俗化的泥潭里,作者和受者都难以自拔。
我的观点是这些世俗娱乐的东西存在是正常的,但还是应该有个平衡,过多过滥对我们的身心确实有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这个问题最棘手的地方在于不能用行政去干涉,但任其市场化、经济化只能是没有底限地堕落,所以,我个人认为,最为妥当的方式使靠宗教的力量。
按照佛法的理论上讲,这就是众生的福报不够。社会的现状应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呈现。
佛法还讲因缘,想改变一个结果可以通过改变因缘来实现,一个缘一个缘地改变,一步一步地走,其实,我觉得,这确实是一场无比艰难几乎看不到任何胜算的棋局。对手就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我们与它斗智斗勇。
要是有个主流传媒的缘分横空出世,那就太好了。
但是,还需要足够的僧才为保障,偶尔想起来,也有点伤感,年龄太大了,已然四十岁,所剩时间已经不多。至少耽误了十几年,这十几年基本都浪费掉了。四十岁,学二十年,六十岁了,还得身体很好的情况下,能干几年,然后最多也就能在庙门口搬把椅子坐着,供人参观,给人点信心。
这时候就想起来寺里那些二十多岁就出家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实在是了不起,十几年之后,有可能就是他们把整个局面翻转过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9/nEO_IMG_030.jpg
佛法从心改变
今天是周日,山下很多学员来寺里参加共修。下午上课的学员有些上午早早就来了,就会帮常住做一些事情。今天上午,几位学员来了,就到鼓楼那里帮着香灯组的牛小军居士做酥油灯。
几位学员年龄比较大,五十多岁,但几个人的精神特别好,坚持每周来寺里学习。一位学员说自己来龙泉寺的因缘。因为在江苏老家的时候,就学习《广论》,退休之后,女儿在北京,就来到北京。经过一年的时间,在07年找到龙泉寺,之后就一直坚持来。当问到为什么要来坚持来这里时,他说,在这里的学习《广论》,不单学习书本内容,最重要的是法师不断引导学员去做善行,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法的理论。通过这样的学习,了解自己原来的一些习气、毛病,逐渐在改变这些毛病。在下午的课上,他就提到自己的一点改变。自己在老家有一个小小的车库,一个朋友借着放一些东西。自己来北京后,这位朋友又打电话,还要在里面放花瓶啊,花等东西,这时自己内心就很不高兴,已经让你放那么多东西了,还要放,但是没有办法,是朋友,钥匙还在朋友手里,不情愿答应地了。后来又想,自己来北京后,没有及时找到学龙泉寺,都是因为那位朋友不告诉自己,他还是自己在老家时学佛小组的带动人,很长时间内心都对他观过。
后来因为学习《广论》,里面讲到观察自己的内心,调伏烦恼。将这些理论用在自己身上,就开始分析这件事情,自己那间小小的车库,现在他用着,没有给自己钱,内心对他的不满意可能就来源于这。因为内心对他的这种不满意,将自己的许多的不满意也归到他的身上,甚至觉得自己来北京一年多没找到龙泉寺也是因为他。当观察到自己内心的这种烦恼时,就分析事情的来源,那朋友使用自己的车库,没有给自己钱用。这是一种贪心。至于他没有告诉自己龙泉寺在哪里,也许希望自己再回去学习。这样想,对朋友的抱怨慢慢地消失了。所以通过学习,让自己换一个角度来看事情,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和不满。周末来学习的好多学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佛之后,生活中很多的事情看上去并没有改变,但自己看待这些事情的角度变了,多从阳光的一面来看待人、事、物,心情、生活、工作就不一样了。
周日学习结束后,寺院都会安排一些出坡劳动,让大家在静态的学习之后,身体也能得到一些活动。今天下午,安排学员整理零散的木头。三点下课,三点半集合,出坡劳动。四点半结束,一个小时的时间,清理了一堆零散的木头。在劳动结束之后,所有参加的学员满脸都是汗,衣服都湿透了。一位学员笑着说,在山下出这么多汗得花多少钱啊?大家听了都笑了。现在天气比较热,寺里每周都会安排一些这样的时间较短的出坡劳动,让大家身心都得到锻炼。学员们也特别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当看到寺院的建设在一步步改变,大家的学修环境在一步步提高,大家也感觉挺自豪,每周来寺里,除了充实自己的内心,也在庄严道场。
搬家也是修行
客堂的挂单处和题缘又在调整位置。上午,贤宏法师带着机动组的几位义工,去居士楼那里搬桌子。住宿组的李松华,前几天刚把题缘搬家腾出来的桌子搬到居士楼二楼,没想到,今天又要从居士楼搬回到题缘办公室。机动组的三位义工、一位周末的学员和保安组的一位义工,还有贤宏法师,几个人轮换着,将这个桌子搬回到挂单处。搬到挂单处,几位义工和法师左右丈量着该怎么安排。先想着把挂单这个屋的隔断去掉,后来找到当初参与打隔断的义工,那位义工来了以后,说,去掉隔断,在整体布局上,屋子会显得不平衡,现在有这个隔断,将屋子分成三个功能区;紧急时,中间的这个通道还可能启用,这样屋子的功能使用都不会受影响。所以隔断没有去,决定将挂单处搬到外面的过道,题缘还不变,依然在里面的屋子。确定了方案,那就开始搬。又将里面挂单现在用的那个大桌子搬出来,刚搬回来的那小桌子搬回到里面,让题缘用。哐啷哐啷,法师义工共同动手。先搬出来挂单处桌子里面的物件,再把桌子搬到外间,外面的桌子再搬进里面,原来桌子里面的东西再搬出来。说着是这么简单,可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从上午八点多开始,直到下午三点多还在搬。问到题缘的郑老太太,今年搬家多少次了,老太太说不知道,反正今年就搬家了。看这次我是不动,可也不比他们轻松。挂单处的胡伟杰说,老太太随喜搬家,功德是一样的。老太太听了,站那儿又说一句他的口头禅,“没办法”。老太太说,今天上午,因为倒腾,有点不高兴,结果胡伟杰说一句“搬家也是修行”,一句话说得我没话了,心情也好了。搬就搬,让搬哪就搬哪儿。中午有几个退单和挂单的师兄,来到客堂一看,“啊,又变了?”不知道以后的客堂还会不会再搬家。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9/nEO_IMG_018.jpg
仁爱心栈的例会
下午1:50 ,基金会红莲,清华,朝外三个心栈的17位义工,在接待室召开了心栈项目组的第一次月例会。贤启法师及基金会的秘书长林老师、项目组负责人王璐和大家一起,在轻松畅快的气氛中,汇报交流工作,分享心得,解答释疑。3个小时的会议大家仍有些意犹未尽,散会后,还不断交流着彼此的成长与收获。
首先由林秘书长做了发言。他讲到奉粥一年365天日日不辍,光靠几个人是不行的,几个月,一年还能撑的住,但两三年后人就拖垮,转不动了。这是一项靠义工一起发心的善行实践平台,大家相互之间的互补替位是很关键。奉粥项目是一项为社会所公认的公益活动,这个平台的健康稳定发展还需要靠更多人的发心与努力。
三个心栈的负责代表向大家做了详细的工作汇报。包括心栈目前的运转状况,每天的工作流程,报名参与的情况,组织架构,义工的学修情况,以及义工参与、组织的各项活动。
首次例会上,几位负责人推选出了8位优秀义工。法师为这8位优秀义工颁发了精心准备的奖品。之后分享了他们半年多来的收获与成长。大家的成长不是嘴上说说这么简单,而是用一言一行的努力,与一个个境界拼搏战胜的结果。发自肺腑的感言,令在场的大家如遇清泉。
最后,法师为大家解答生活,修学,工作上的种种问题。
山下义工工作、生活、承担中遇到种种问题,有的自己能够内化掉,有的需要和同行同事交流化解,有的存于内心无处解答。今天,刚好借着这样难得的机会,大家把心打开,与同行和法师分享自己的疑惑与难题。而法师的智慧与慈悲令大家对三宝的认识更加清晰。在场的问答深具代表性,令人受益良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0/nEO_IMG_132.jpg
义工心声:今天修学皈依
今天是7月18日,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我第一次踏进龙泉寺山门的日子。
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到龙泉寺了,虽然心里惦记着这里。然而,我却看着时光在我的指缝中空过,却没有力量向龙泉寺迈近一步。
我真的感恩我的福建的拆迁补偿安置纠纷的委托人,在我回京的时候,给我一大包竹笋,同时给了我一个装竹笋的旅行包;也感恩家乡的一个朋友,在送我上飞机的时候,在昌北机场给我买了一大包的酸枣糕。因为这两样的东西,让我不能不来龙泉寺----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让我想起寺里的贾师兄少了一个装物品的包,还有酸枣糕可以供养僧团。为了兑现自己的发心。我终于来到了这里,静心一想,这竟然是我与龙泉寺结缘一周年的日子。
在山门口,我遇见了我敬畏的大和尚,因自己的惰性,心里生起一丝惭愧!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第一次见到大和尚,今天,我居然有缘再次遇见,心里也生起了一份欣喜。和尚让我想起了佛陀,于是,我在对和尚行合十礼之后,就到大雄宝殿去拜佛去了。
上午九点,我来到了山上为山下居士学佛设立的广论学习班。由于多日没有上山学习,不知道学到什么地方了,问早已到教室的师兄,师兄告诉我,今天学习的内容是101页的佛陀的意功德部分。这是关于皈依的部分,辅导老师梅清告诉我们,皈依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人在学佛的道路上贯串始终的一个部分。学习佛陀的意功德,是属于修习皈依的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佛陀的意功德,包括两个部分,即智功德和悲功德。学习中,通过辅导员的引领,我们一起体验佛陀的无边智慧和无尽的慈悲。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似乎感受到佛陀的智慧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了知我们的一切烦恼与心愿,并通过他的慈悲把我们的烦恼转化为智慧,把我们的心愿转化为信念。
我突然明白,我竟然没有产生真正的皈依之心!
因为,我前段时间没有力量向龙泉寺走近一步,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太差,觉得自己所思所念背离了佛法,玷污了龙泉寺。
但是从今天学习,我了解,佛陀的救度我们的悲心无时无刻不在,佛陀的智慧了知一切利益过患。佛陀从来不会舍弃一个烦恼所逼的众生,更不会舍弃一个真正生起皈依之心的弟子。偿若,我真正生起了皈依之心。怎么还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远离佛法,远离善知识呢!
我再一次生起了惭愧之心,同时也生起了感恩之心。感恩让我得到今天修学机会的一切善友,感恩建立龙泉寺僧俗二众清净团体的大和尚。感恩让我知道,只要我不离龙泉寺,就不会离开佛法。
7月18日玉树前线报道
前两天求松老师邀请仁爱志愿者给关爱生命协会的志愿者做培训,接着昨晚的讨论,今天仁爱的四位志愿者继续做志愿者培训规划,开会讨论各自想法与建议。会议从早上九点半开始,首先钟师姐让每个人先讲一下自己的整体想法,每位志愿者各抒己见,但因为是临时的一些看法,有时说完连自己都会忘,拿着这样的方案讨论起来有诸多不便。于是从10:10到11:10,钟老师给每个人一小时,把自己的具体想法都写出来,要求写出预计用几节课讲完、每一节课的内容和安排等,写的越详细越好,模拟自己可以拿着这样的方案上台讲课了。
中午,求松老师应邀来访,商谈在赛马场仁爱社区修建板房的事,并和钟莹、雪娇一起,参观了一位建筑公司负责人提供的板房样品。下午3:00钟,志愿者培训方案讨论会议继续,根据上午各自做的规划,每位志愿者就自己的想法做了具体阐述,其余同修针对阐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雪娇的规划体现出她最近学习《广论》非常的精进——尝试用《广论》的科判架构来设计这次培训的安排:归敬颂对应相见欢,造者殊胜对应协会的发起人求松老师的发言,教授殊胜对应主持人的总结升华……并在每个大题目的下面又做了非常详细的划分,前后内容的衔接非常好。王卫按照“环节、内容、方法、效果、配合”,列表式的清晰划分了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和操作;丽妮按照“引导发心、提升信心、搭建框架、交流分享、共修模式试行”五部分内容展开。钟师姐昨天已经拿出了一个思路做靶子,根据大家的讨论建议,今天又做了相应的调整。虽然几个人所作规划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总结之后发现大家想表达的内容有很多的共同点。结合几位志愿者的方案,大家异中求同,初步拟定了第一次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9/nEO_IMG_001.jpg
会议中
对于仁爱基金会在前线的这几位同学来说,这次交流培训活动显然是给大家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和锻炼平台,在讨论中,大家各自的思想彼此激荡,综合出来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丰富,内容轮廓渐渐清晰,条理目标渐渐明确。并且,从每个人的规划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这件事情的关注点主要在哪里,从而加深彼此的了解。
彭措二哥今天终于回来玉树了。关于《现代心理学与佛教思想在玉树灾后重建中的结合与应用》课题中,访问寺院僧侣的部分,缺不了二哥的帮助,因为他对于佛教用语的汉藏翻译比较在行。下午,彭措老师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和求松老师先后应邀来到军分区仁爱驻地,同志愿者们商讨志愿者培训的藏文翻译问题,和课题访问的调查问卷内容,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看法。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9/nEO_IMG_002.jpg
彭措、求松兄弟
傍晚,省军区于司令来慰问仁爱志愿者,对仁爱志愿者在玉树坚持志愿工作表示认可和赞扬,并询问志愿者们的生活、后勤等方面是否还需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