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龙泉日记

标签:
藏文僧团仁爱师父罗格玉树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7月12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03%20059.jpg
沙弥日志(38)
每天,僧团早上四点起,早课结束,六点用早斋,六点四十八分,所有僧众在一起,由执事法师宣布当天的事项,然后各自用功。
新进僧团的净人要在这个场合介绍自己,我们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和我们当时出家的有点不同,他们都很年轻,受的教育也更好。
关键是年轻,我们班里,我是因为按照师父的教授写这些日志什么的,看起来有提升什么的,其实,班里有年轻的沙弥,背书非常了得,平时非常忙,但是他利用零碎的时候,将整页整页的经文陆续地背默下来。比我强得太多了。
同修平时承担很复杂的事情,看起来很头疼的事情,也常哀声叹气,我们是师兄弟,时时在一起,了解会多一些,悄悄问过,做这些事情,有没有烦恼。
师兄悄悄告诉我,其实没有。
我感觉,他所承担事情简直小菜,师兄的内心潜力巨大。修行的等流极好,无非是不想让人家注意自己。而已。
观察周围的沙弥、净人,发现,还是年轻出家更好,二十多岁,思想意识、精力都在最旺盛的时候,没有被社会彻底染污,内心还很纯净。
我们最近在学《沙弥律仪》,从学科上讲,其实,现在才算是受到一点点的僧教育,在这之前,其实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与人相处的道理和方法,这个我觉得不能算是僧教育,而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基本的技能,与人为善,代人着想。
人与人在一起,不能总是闹矛盾,闹情绪,最后反目为仇。如此一来,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师父曾赞扬过日本人的企业精神,和合精神,对企业的忠诚超过都家庭的忠诚,而国家是由这些企业组成的,实际上这种精神是整个国家、国民的凝聚力。
从一进僧团,就被引导学习儒家的思想、经典,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学习和了解孔子的生平,体会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
从整个次序来看,儒家是做人的基本技能,是遏止人性之恶的必须的特质,具备了这个条件,才有可能成为天人师表的僧。
中国社会、民众有深厚的儒学基础,断裂过一段时间。正是需要恢复的时代。
我背四书五经,背到伤感处,难免唏嘘不已,《坊记》里是将一些礼仪的具体功用,比如待客、葬礼、用餐礼仪,上至国家礼仪,下至乡民礼仪等等,圣贤就是针对人性之恶,对物欲和名利的贪着、疯狂而制定的潜移默化地杜绝这些恶,所有这些礼仪、生活行仪规范,各个都极严密,极有用心,极高级,但《坊记》里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会说,即使是这样,但是民依然有杀父的,官宦有篡权的,人与人之间有相互欺诈、争利的类似这样的感慨。
我是三十九岁开始接受这样的教育。确实是福报不够,前世造的业不好,这么晚才懵懂地了解一点人生应当如何。
僧团里的年轻人真的是很有福报。出家前,有居士跟我讲过,历史发展每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就会有人物出来,比如,一个穷乡僻壤里忽然就出了一个保护妇女权益伟大女性,或者是一个智者,或者是一个有着特定历史使命的人。而往往,他周围的环境也不见得就能造就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就这样出现在历史当中了。
寺里忽然出了这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出家,普遍受教育程度高,这个年龄,在这个时代正是泡网、蹭老、月光、宅男、打工、按揭、恋爱一族的年龄,却能够在寺院里吃苦、修行、用功。我就觉得不是偶然的。
凡夫看不到其中因缘,但是可以看看热闹,有一个净人介绍他出家的因缘,很有意思,他来寺里观光,偶然见到师父和信众合影,就想,要是能跟这个大和尚合个影也挺好,正想着,师父就叫他过去合影。
合完了影,师父前面走,他在后面跟着,师父就讲,还想不想合影。他说想。师父大致是跟他说,合了影了,就该出家了。
这个净人想,这怎么可能,合个影还就出家了啊。没当回事,就又拍了十多张照片。
一年后,他就在这里发心出家了。
佛法是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对社会也是有责任的,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抉择清楚,但现在形成的价值观是帮助社会解决问题比自己的生死问题似乎更要急迫。个人生死不过一个人而已。社会是很多人的生死和福祉。
我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我所学习和掌握的佛法能够对社会有所帮助和利益,也就是利益到我自己。
几天前,师父与弟子夜谈时,讲,五年,看你们今后谁能成大德。我想,这话是策励年轻人的,也应该有所指,按照现在的学习速度和状态,五年以后,这些年轻人在这个平台上定能分别从不同的学修角度对社会产生影响。
我觉得是可能的。而且,僧人是出世的,回过头做入世的事情,就会容易的多。入世的做出世的,就不太容易。
种菜也修行
连日的阴雨,令寺里草木清新,空气湿润,菜地的蔬菜也长势喜人。望着喜人的蔬菜,范晓娥居士却在发愁。西红柿红了,就要摘下来,不然就会烂在地里;黄瓜叶子泛黄了,就要打下来,不然整棵黄瓜秧就会出问题;新栽的苗要浇水,不然就白费力了……菜地里每天有做不完的事,一件接一件,自己又经验不足,人手还又不够,这让她几乎每天都因为这而犯愁。想调走,上位让自己再想想。决定留下来,就知道自己必须面对这样的局面。那就把这些看做是磨练自己的境界,学着转换心境来面对:烦恼的做事,活要继续干;心无挂碍的做事,活还是要继续干。那就把心放开,不那么执着,做起事来又是另外的天地。烦恼几乎是我们凡夫的生活必需品,无法弃舍,不能逃避。一点一点来消除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02%20006.jpg
有人希望自己的寿命长一些,命好些,所以会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对联。有的人认为人的寿命是一天一天逐渐递减的,活一天少一天,所以会有是日已过、当勤精进这样的偈颂。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生命境界。在面对种种的顺境,困境时,您会选择怎样的心态?
行路不忘铺路人
又是初一了,大家排班上大供。会唱的就认真的唱诵,不会唱的就仔细的聆听。虽然有的听不懂,看也看不懂,但大体知道这是在恭敬的供养,虔诚的礼敬诸佛菩萨。
偶然碰到学佛不久的赵丽娜,她讲出了今天上供的收获。本来有事是不想去的,感觉事情做完比较主要。转念想想,上供是为了感念诸佛菩萨,感念历代传承祖师及龙天护法的加持护佑,想起历代祖师将佛法代代传承的不易,想想在世间的师长,从自己大字不识,到1+1=2;从几何到微积分,他们费尽心思的教导。来到寺院,身边的师长为了能让自己明白感恩、包容同行的意义,领悟到佛法的内涵,他们倾尽心力的引导。现在要去表达感恩,却又轻言不去了,心中不免有些惭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13047.jpg
贤启法师说:每次的上供,总在想,自己的一切都来源于亲近善知识。“道之根本亲 近善知识”,一切善妙都来源于师长,时刻不忘师长对自己生命的意义。成长中同行助伴同样不能忽视,同行也是我们的良师。只有感念师长与同行,依靠师长与同行的引导与帮助,才能跳出自己的生命格局。
既然要表达感恩,同样要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份子。
一年365天,即使是全世界都放假,大寮都不能放假。不论做饭的人心情再好再坏,都没有退路。同时还要想着怎样做,才让大众吃着欢喜,身体健康。一餐一饭来之不易。由于今天是初一的缘故,大寮备菜,量比以往要大,一些发心的居士过来帮忙切菜。
贺玉华居士和杨彪居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把刚打出来的胖烧饼,欢喜的送到寺院。两年前这几家家住附近的居士就发心,每到初一、十五就制作精美的供品:面条,油饼,烙饼,麻花现在是烧饼送来供僧。吃到口中的不是食品,而是一份份感念的“心”。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12%20038.jpg
不论世出世间,无论我们走的有多远,都离不开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
感恩二字好写,却不好说。
7月12日玉树前线报道
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系玉树”志愿者行动小组的志愿者们看到仁爱基金会的新浪推客上的动态,对仁爱在玉树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希望在支教工作上同我们合作。今天,有三名志愿者到仁爱社区利民学堂支教,上午进行讲课交流,学堂的所有老师到场听课。
求松老师非常重视品德课,所以第一节就安排品德课,讲课的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的罗格同学,他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有很强的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他能把自己的情感恰如其份的传给同学们。第二位讲英语课的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索朗玉珍,她思路清晰,一开始就引发同学们去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讲课的中间还加入很多互动的成份,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课间时由雪娇带着同学们一起做课间操,雪娇带动有方,同学们在有序中,活动筋骨,暂时从密集的听课中得以放松,格外高兴。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1.jpg
听课交流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2.jpg
课间操
第三节讲语文课,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朗卓达吉同学很善于思考,用形象的比喻让同学们记住汉字的意义和想法。第四节由一直带同学们语文的雪娇主讲,雪娇的水平被大家一致赞叹,非常专业,求松老师一直想把雪娇留在玉树教课,能多一天是一天。第五节由才素老师讲藏文,课前先带同学们一起念文殊菩萨咒祈求智慧加持。上午的课全部结束后,由校长求松做总结发言。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3.jpg
形象的语文课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4.jpg
小家伙,看看你会读没有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5.jpg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6.jpg
校长总结训话
早上他们来的时候,看到利民学堂已经有几位老师,便觉得他们应该到更需要老师的地方去支教,求松老师跟他们谈了自己办学的想法和愿景,当他们得知这所学校要长期办下去后,三位老师便决定要留下来在这里支教。
下午,三位“心系玉树行动小组”志愿者下午要到敬老院去帮忙,晚上,他们回到仁爱社区,应邀参加了利民学堂的全体老师教学研讨会议。晚上七点,会议正式开始,参加的人员有求松校长、诺布老师、达吉老师、青梅才仁喇嘛、才素喇嘛、朋尕老师、陈冲老师、“心系玉树”的三位志愿者及仁爱的三位志愿者,由仁爱的钟莹居士主持会议。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7.jpg
教学研讨会议
首先每个人都做了自我介绍。由于有的人只懂藏语,大家无法找到统一的语言交流,所以只好由求松老师在中间做藏汉翻译。求松老师非常的谦虚,自称自己只上到小学三年级,没学问,没经验,全靠大家的支持,他详细讲了自己办这个学校的初衷,要让那些没有上过学,不认字的同学学习知识文化,掌握谋生的技能,从而能够自力更生。从介绍中还了解到,办这样的一所成人学校也是朋尕老师和才素喇嘛的愿望,早在2008年,他们就办起了成人扫盲班。青梅才仁喇嘛在藏文文学方面造诣颇深,可以说是藏文诗人,他自我介绍时说到,能来这儿教书,为社会做点贡献,是他最大的幸福。三位“心系玉树”的志愿者很为求松老师的长远计划所感动,表示在学堂期间一定会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雪娇非常可爱说自己到这儿之后起了一个英文名字叫“rabbit(兔子)”因为有一个“萝卜”(诺布)老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在轻松幽默中,不知不觉大家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接下来,由上午讲课的每一位老师自评讲课的优缺点,然后其他老师再提意见。在讨论中大家确定了以后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的教学方法。
首先,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而且要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面进行教育。钟莹老师说,培养孩子对老师的感恩心特别重要,像有些孩子不管老师忙不忙,找老师时直接说:“老师你过来一下”,而不懂得先问一问:“老师您现在有时间吗?”这样的行为不是他们的错,是我们没教过,所以要从行为上一点一点的引导学生们。
为了方便教学,学堂从明天开始分儿童班和超龄班。儿童班目前由索南措毛老师任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青梅才仁喇嘛为藏文老师、丽妮教英语,雪娇负责教语文和德育。超龄班由才素老师任班主任兼藏文老师、陈冲教数学、罗格教德育,索朗玉珍教英语、朗着达吉教语文。会议确定了学校以藏文、汉文教学为主,技能班的学生必需上藏文、汉文和思想品德课,其它课程可以选修。音乐课两个班一起上,罗格负责,由师生共同参与出谋划策。课后由雪娇和丽妮带学生一起捡垃圾,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8.jpg
布置一新的儿童班教室
提到教学方法时,钟莹老师说:“目前什么方法都可以去尝试,从尝试的过程中开发出利民学校的特色,以后我们还可以尝试用藏族传统文化和汉族传统文化结合辅助的方法进行德育和文字学习,都是我们可以去摸索和讨论的。”
关于目前的教学内容,藏语和语文,根据现有的教材教学。英文,以学会一些基本的单词,让学生掌握日常的生活沟通用语为目标。思想品德,大班以佛教经典格言为主,以及教学生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要求每个老师每天都必须布置作业,第二天检查。每两周进行一次考试。
每科的两位老师成立课题组,互相交流教学内容和方法。每周六下午开教研组周例会,全体老师参加。
通过这次会议,利民学校的组织架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由于学校唐卡班、面具班还有一间办会室一到下雨就漏水,下午在工作的空闲几位老师,还有同学们一起为几顶帐蓬加了门槛。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3/nEO_IMG_09.jpg
在风雨中屹立的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