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仁爱义工老居士玉树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7月10日龙泉日记
今天是周末共修,早上七点半有朝山礼佛的活动。今天有讲师的一天的课程学习,下午师父专门对讲师做了一场被大家称为“及时雨”的开示。
晚上,悟光法师、林老师等人,在研修处又面试了一批发心当讲师的同修。今天仁爱基金会来了一位重要客人,是一直与仁爱在赈灾活动中有合作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主任王文忠博士,王博士在拜见完师父后,与林秘书长就佛教和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佛教在玉树灾难中对灾民心理所起的作用又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今天在红莲心栈,从熬粥到奉粥,领班第一次全权负责带队。今天参与奉粥的志愿者有18人,总共6桶780杯。
今天,第四套博客书全部印完,正在后续装订。
沙弥日志(36)
进佛门,先皈依,当居士,然后再一步步地深入。
可是,很多高僧大德都说,皈依要用一辈子去学。讲信、解、行、证,在很多文章里都提到,真的“信”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按照这个说法理解的话,我们出家,剃了头,整天念经、出坡,过宗教生活,还不能算是信佛,不能算是真的皈依,不能算是信佛。只能算是入了佛门而已。
佛门里的学习实在是有意思,就是让你悟来悟去的,说不定有一天哪片云彩下雨,让我们有所领受。
对我而言,确实有些东西是需要不断验证的,比如说,福报、业障、前生、后世这样概念,因为你无法亲眼见到,只能是听别人讲,然后自己去体会。
指望这两只肉眼肯定是没戏了。只能依靠参照物,来对佛法所描述的人生真相进行验证。
僧团里前面的法师曾经讲,过去有父母把孩子送来出家的,但那个少年实在耐不住佛门的清苦,半夜跳墙跃门地跑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IMG_2363.jpg
人,同样都是肉体凡胎这么生出来,吃饭长大,但是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了出来。
我一直怀疑真正的高人不是教育出来的,是横空出世的。
僧团里的戊班有四个小孩子,看着他们感觉很有气象,都是父母送来出家的。这么大的孩子,跟他们说话,虽然当下还是小孩子,但是能觉察出来,他们会在某一天忽然就长大了。忽然就能够以一个高度和你对话。即便是现在,和他们对话,他们的反应速度、敏捷程度,从容都是很让人吃惊的。
想我这么大的时候,跟他们相比,简直就跟呆子一样。
他们每天的功课是背书,劈柴,烧火,行堂,小小年纪,已经对现在的修行生活有着极大的欢喜。
从他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到世间孩子所不具备的专注与稳重。
问他们前世的事情还记不记得,都摇头说不记得了,问他们都做过什么梦,有一个说常常做过自己曾经是个将军的梦,追问那个梦,他会讲很多战争的场景,包括冲杀的细节,乃至他手里的马鞭。
当然,这个不说明什么,跟这几个小孩子对话,绕不动他们,他们就会绕你。因为他们太聪明了。问他们出家为什么?有一个说,为了成佛。
问他,成佛干什么,是跟大殿里的佛一样一动不动地坐着吗?
他说,做阿罗汉,偶尔现点神通,利益众生。
这些概念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文字不太能精准地表达出几个佛门孩子的特质,也不敢说,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福报在寺院里学修,待的住,学的进,还很欢喜,这就很奇特。是以往的经验中所没有的。
孩子们还很爱吃零食,寺院在这方面对净人、沙弥要求都非常严格,绝不会出现偷吃零食的现象,但对这几个小净人,引导他们的班导法师还是网开一面,让他们吃够,吃的够了,他们反倒不想吃了。
这个很有意思,师父在这几天的随谈中,特地强调了道场的氛围问题,他的原话是讲,管死了也不行,松了就放逸、散乱,要管的恰到好处。
这句话,嚼一嚼,是很有意思的。
孩子们有时候会想家长,但最小的那个就比较烦家长了,因为他觉得家长每次来看他,总是问那几句,吃的好不好啊,住的好不好啊。
挨批,会流眼泪,会哭。
但是,他们在讲自己挨批流眼泪的时候,就如同是讲别人一样。他们说,不知道为什么,就哭啊,眼泪止都止不住。
像是讲一个笑话一样。
给他们拍张照片,照相吗,总是希望照的好一点,照真的,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抓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大家都忙,难得把他们凑在一起。所以,就让他们一人捧一本书,坐着,装着在读的样子。
他们就很认真地说,我们从不这样读书。
不过,说归说,配合还是很配合的,只是边读书,边做个鬼脸。
看他们,感觉还是早出家的好,因为,早出家,心地确实单纯,有一些基本的素质可以非常容易地调教和启发出来,为将来开智慧打基础。
当然,如果中途不出意外,就一直这么走下去的话,很难讲,就蹦出一个大德来。
每天,看到他们,确实是一种享受,会给自己凭添很多信心,会越来越深信生命的无限性,确实是不断地在轮转。尽管我们都忘记了前世的事情,但是,现在的所行、所思、所想无不带有前世的痕迹。
师父的随谈中讲,我们现在所行的,就是画我们的来世。
这么开演的话,现在我们所经历的,目睹的,感知的,就是前世我们所行的。
如果他们明年能剃度的话,那就算是“驱乌沙弥”,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佛门里会招收小沙弥,但是这些小沙弥不能如成年人一样做大的承担,在原始佛教中就给大家看看谷子或者树上的果实别给乌鸦吃了,乌鸦一来,就轰赶它们。所以,叫“驱乌沙弥”。
时代不同了,寺里也没有乌鸦可以赶,小净人们劈柴、烧火,读书,用功,俨然就是一个个修行人。而且,最小的那个还能骑三轮车,出坡、劳作一点也不耽误,各种经典背得很熟。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IMG_1659.jpg
雨中朝山
从昨晚开始就下雨,直到上午,小雨一直在下,但对于那些朝山的师兄们来说,下雨更是佛菩萨的加持眷顾。自从法会处安排周六朝山活动以来,每周都会有人来参加。今天虽然小雨一直在下,但十几个的人队伍一直没在变。在今天朝山的队伍中有寺里的皈依弟子,还有来凤凰岭爬山的游客。在今天的朝山中,小雨一直在下,前面四位穿海青的师兄,一半路程的时候,海青都滴水了,但这也没有影响他们朝拜的心情,依然坚持口诵佛号,步伐稳定,三步一拜向着目的地前进。等到了西跨院,每个人的衣服都湿润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14.jpg
周六朝山活动从最初的法会义工组织排班、保安组义工一路护持;最开始拿着MP3放拜山佛号、到后来法会义工手提一个大音箱现场放佛号;到现在大家已经形成一种自觉行动,想要朝山的居士、义工,到了朝山的起点,自己口诵佛号,三步一拜,秩序井然。
今天在朝山的队伍中,有两位就是经常来山上背水的游客。拜山的时候,其中一位在膝盖那儿系一块紫色的像是围巾。当问到为什么参加,他说,我看到有这样的活动,就参加了,已经五六次,就觉得这样的活动很好,以后只要有人组织我就参加。当走出现西跨院,旁边的人问他背水的工具呢,他说我放在工程部那里了。
还有两位经常上山的老居士,他们腿脚不是很好,但两位老人一路问讯,坚持和所的的朝山人员到了西跨院。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48.jpg
一直参加周六朝山活动的邢娟敏居士,那份虔诚和坚毅的心,成为朝山队伍中一个步伐稳定的领导者。就在今天这样的下雨天,有的居士希望能快一点。身穿海青的邢居士排在第二排,稳定的步伐和清晰的佛号,还是稳定了整个队伍,大家一直坚持正常的佛号唱诵,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来自基金会的潘师兄,也是有机会就来参加朝山。当结束之后,说到快与慢的时候,潘师兄对在他身边的王师兄,说,不要那么快,这样不好;邢居士也对王师兄也说这样不好。王师兄也没有因为这样而生气,还是一脸的和气。和邢娟敏居士一排的张华居士,也是周六朝山活动的积极推动者。
分拣与“放下”
在基金会衣物分拣大棚里,也是非常热闹,今天来的好几位都是新人。其中有一家四口人,是从山东来。小伙子叫于慧勇,在北京工作,将母亲和两位姑姑引领到龙泉寺来分享善行的快乐。今天负责组织分拣衣物的肖居士,又介绍刚刚加入基金会的一位法师父亲,“这也是我们的新成员”。法师的父亲只是笑一笑,继续低头整理自己手中的衣物。来寺院的法师父亲们似乎都是一个性格,以前也见过几位法师的父亲,他们也都不多说话,有活就干,没事就到大殿那里转转。肖居士同时也负责基金会的老年组,说到老年组的活动,特别说起昨天他和刘淑华师兄到医院去看望牟新玉老居士的情况。牟居士也是寺里的老义工,这两年生病,一直住院,老年组的义工就定期去医院看望。昨天他们到医院,牟居士看到有寺里的义工来,很是激动,当义工提到寺里的法师时,老人眼睛有点发红,还不时地点点头。最后义工们要离开医院,返回寺院上晚课的时候,问牟居士能不能写几句话,老人写了几行字,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及日期。写完以后,义工们问他,“是写的‘放下、放下’、‘一切放下’,是吗?”老人点点头。肖居士说,牟居士已经卧床好久了,不过在病房中,他的气色是最好的,这也许是修行人的特色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37.jpg
做灯也是练定力
牛小军居士依然坚持在鼓楼那里做灯。今天的酥油是黄色的,据说这里面添加了凝固剂。老居士说这种酥油是法师刚买来的。但过去没有用过,前两天做的不太成功,今天也还是尝试。做好的,因为温度没有把握好,有的灯酥油上面冒小小的泡或有一些皱纹。老居士说油倒下去了,上面的已经冷下去了,下面的还热着呢,热气冒上来,就会冒出花来。今天稍比昨天好一点,老居士说做这个灯,还要灯芯竖直。老居士在做灯中发现,买回来的灯芯,有的灯芯从下面的小铁片处伸出来,底座不平整,需要用心磨一磨,放进小灯碗里的时候,再用油浸一浸灯芯下面的小铁片,倒油的时候再慢一点,这样灯芯会比较稳,不会四处歪倒。在牛老居士那里,做灯也是练定力,定力够做出的灯就好。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DSC02484.jpg
讲师的一天
今天上讲师课。
又是一天佛法的大餐,又是一天善法的清洗。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法师讲发心最为重要。成佛就要发菩提心,要发大心,立大志。
一段简短的开示后,悟光法师和大家一起观看《玄奘大师》。
影片中再现了玄奘大师这样一个原本平凡的人,所做出的不平凡事业。
片中这样记述大师的一生:“他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佛学文化宗师,古代世界首屈一指的旅行者,现代探险家的先驱。玄奘留给中华民族的,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作家鲁迅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玄奘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就是玄奘的精神。”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IMG_1649.jpg
有同修分享:无边的戈壁,茫茫的沙漠,冷酷的雪山;生死的威胁,未知的前程,遥远的路途;盛情的挽留,丰厚的财富,高贵的地位,显赫的声望。历史如此真实地有过,这样一位年轻的僧人,冲破这一切的阻碍与诱惑,头也不回地向西,向西,向西……
玄奘大师有着非同常人一般的倔强品格。在西去的路上,不论什么样的遭遇,他都是一句话:我要西去。从而成就了他四天五夜的滴水未进,成就了他名利,权利,生死,面前毫无动摇的境界。应唐太宗的之请,写出了《大唐西域记》,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记载。19年的留学参访,19年的译经生涯,可说玄奘大师通过毕生的努力,为后世留下了令无数后代获益的珍宝,他组织翻译的经论数量之多,质量之优,令后人至今为之叹服。
观看完电影后,法师安排大家一起分享了师父的功德。大家从古今大德身上,寻找他们的心灵足迹,看到他们对于佛法的不懈追求,无畏的精神。同时从眼前善知识身上,效学今人所应具有的品质及精神。
中午全体讲师出坡。女众打扫东配楼的房间卫生。男众在楼下收拾建筑垃圾。由于刚施工完,每个房间积满了石灰和沙土。对于能够参与建筑出坡,大家已是向往已久,今天得到这样的机会,可说是难逢难遇。屋内屋外,硝烟滚滚,却不影响大家欢喜集资的心情。
出坡结束,回到见行堂。师父就年初《安住道场,广结善缘》的主题,针对目前居士心不安住的问题做了开示。用林居士的话说:这是一场及时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IMG_3591.jpg
讲师团从成立至今已有8个多月了,由悟光法师主持制作的题名为“曙光”的纪录片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其中里面详细讲述了讲师团从创办,成长至今天的经历。包括讲师团的由来,发展方式,目前规模,未来发展方向,组织架构,以及成立讲师团对于社会和谐所带来的真实意义。片中记录很多学佛小组上课时的场面,同学与讲师一起学习广论,互动分享,交流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一起学习佛法,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与心灵的成长。让忙于其中的讲师,了解到通过法师的引导,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共同呈现出的社会价值。
最后,由研修处处长林启泰居士公布了宣布了讲师团的班委调整后组成成员的名单。今后讲师团的运作将更加有序,同时更加有效。
讲师的一天,忙碌而紧张。
7月10日玉树前线报道
从昨天晚上开始,玉树州上淅淅沥沥的小雨就下个不停,接近中午时气温仍然很低,但是在民族师范学校的操场上,却有一番热烈的场面——今天上午在这里举行了地震灾后重建万人誓师大会暨第一批项目开工仪式。来参加大会的机关工作人员、解放军、学生、援建工人和本地百姓据说有上万人,会场上空的红色气球上悬挂着大幅的标语,群众拉起数百幅横幅,四周红旗飘扬,大型工程车和军车排列在会场两侧,一片彩色的海洋仿佛照亮了阴霾的天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1.jpg
红色的会场
与以往的会议不同,今天不但场下的解放军和群众站在平坦简易的操场上参与仪式,青海省委书记等各级领导、援建企业的代表等人也都始终站在主席台上。在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宣布全部援建部队到位,援建工作正式启动,首批20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后,各级领导干部和援建企业负责人共同宣誓:“我们庄严宣誓:恪尽职守,不负重托……”第一批重建的工程中包括重灾区结古镇的20个村、一些学校,人民医院、藏医院、供气站、寺院等等。
在会场内外,仁爱志愿者遇到了好几个以前家访过的本地居民,其中的小孩子眼尖,叫着“姐姐!姐姐!”曾以为只是一面之缘,却人群中意外重逢,几只手便激动握在一起了。看见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志愿者的心里很温暖。“重建”这个词,自地震发生后大家便在谈,便在想,更是灾区人们内心最深的牵挂,现在终于成为了一个有着庄重起点的现实。“通过三年苦干完成二十年的建设目标”是社会各界给予玉树的郑重承诺,几年时间对于一些人来讲,可能很快;对于只是暂时停留在玉树的志愿者来讲,过程也是难以想象,但是对于本地居民,在这个自然条件艰苦的高原地区,意义很重大:从今天起,玉树走入新的历程。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2.jpg
燃放的礼花划亮了天空
仁爱社区内利民学校的课间操一直都没有具体的内容,本来打算教同学生们第八套广播体操,但当得知本地有些小学的课间操是藏舞时,老师们的兴趣一下就被调起来了,觉得这样的课间操才符合本地的风格,才能真正让学生们在课间放松。今天仁爱志愿者在红旗小学邹芳伟志愿者的帮助下,邀请到红旗小学的9名学生到赛马场教利民学堂的同学跳《雪域踢踏》。昨夜,小雨淅淅沥沥一直下到今天早上,九点半和红旗小学的学生约好的时间快到了,可雨还在下,有点担心,他们还会来吗?出乎意料,9点35分雨停了,而且从电话中得知,今天有13个同学来,其中有12个同学都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3.jpg
可爱的藏族小姑娘们
我们的学生也早早到了赛马场,音乐响起,小姑娘们踏起了舞步。舞蹈中男生和女生跳的略有不同,有几个女孩子就充当起了男生的角色。伴着欢快的音乐,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小姑娘们很认真的教着,音箱没有电的时候,拉开嗓子,边唱边跳。大家快乐的踢踢踏踏,一直到下午四点一刻钟。小姑娘们该回家了,这一天,两拨孩子都非常高兴,期待着下次还能再在一起。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4.jpg
优美舞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5.jpg
可爱的藏族小姑娘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6.jpg
学习中……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7.jpg
藏舞很好看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8.jpg
合影
一位路过仁爱社区的外国人被孩子们欢快的舞步吸引了,进来社区同孩子们搭讪,并给孩子们上了十分钟的英语课,教孩子们准确的读26个英文字母。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09.jpg
路过社区的外教老师
到玉树之后,仁爱的工作受到了“玉树关爱生命协会”的大力支持,同时,仁爱对于当地志愿者团队建设工作也给予了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两个组织在赛马场一起工作,配合相当默契。“玉树关爱生命协会”以前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许多文件资料还不太规范,不方便管理。帮助玉树当地的志愿者成长,建立他们自己的团队一直是仁爱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天下午,在钟莹的指导下,雪娇和关爱生命协会的一位志愿者一起制作了财务公开报表,丽妮和求松老师一起做了一份利民学校的详细招生方案。有了规范了资料整理,以后不仅协会自己查起来方便,也方便于向各个赞助的机构提交相关材料。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1/nEO_IMG_10.jpg
协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