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月30日龙泉日记

(2010-07-01 09:06:24)
标签:

宗教

灯碗

佛弟子

老居士

龙泉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6月30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IMG_8820.jpg

 

沙弥日志(26)

  感恩我的师父提供了这样用文字一个探索生活、信仰意义的平台,让我们能有机会用这种形式谈论困扰我们生命质量的那些话题。

  有的话题很敏感,很尖锐。

  作为一个出家人,我愿意尝试着去涉及一点,只要能给这个社会、他人带来一些有用的东西。尽量不被那些冠冕堂皇的口号消磨掉彼此的信任。

  我所了解的这个社会已经被烦恼牢牢地攥住,很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整个社会也面临着一个庞大的群体、个人危机。一旦爆发不知道后果会是什么。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尤其是当下这个物欲如此泛滥的社会,传媒如此疯狂的时代,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他们大多存在于信仰团队里,比如居士团队等。

  本文提供两个确凿的观点,一个是邪淫一定要戒除;第二个是邪淫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戒除的。

  戒除的方法可以在佛教中获得,同时获得持续向上的力量。

  邪淫的危害就不用说了,成年人都有生活经验,都很聪明,大多知道这是刀口舔蜜的事。冯小刚导演有两部电影,我们似乎不能只当热闹看,一部是《一声叹息》,一部是《手机》,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商业影片的成就,更是对现实社会、生命质量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不知道,看了以后,会如何反观自己。

  一个人身陷情欲当中,就没有提升智慧的可能了。

  出家以后,曾经听上面的法师提到这样的公案,有人问师父,出家后,见到女众起淫欲心怎么办?

  师父的回答很厉害,说,别的出家众怎么没有这个问题,还是闲的。

  我理解恩师的这个应机回答提供了两个信息,一个是淫欲是人就有的问题,一个是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充实而丰富的生活。就是不能闲着。

  我所了解的社会上很多中坚力量都有很充实的生活,每天忙的不亦乐乎,都没闲着,但是,这不是真正的充实,忙着赚钱,其实,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过去的很多所谓商业行为几乎就是天天琢磨着如何把本来属于别人的钱搞到自己手里。

  这个其实是盗。

  佛教中讲五戒,杀、盗、淫、妄、酒,吃肉喝酒都是很糟糕的生活习惯,这样的生活自然周围也都这样的朋友。

  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硬生生地脱离出来确实是不容易。几无可能。

  佛教里提供的方法时先去寺院里受皈依,有志气的就去受五戒,暂时受不了的,就先受其中的某一条、两条乃至三条等等。

  受了就不要犯,靠信仰的力量一般能拿的住。但是,佛门慈悲,知道众生的根器,又开了很多循序渐进的方法。

  去找一些宗教行为去做,比如,放生、念经、集体学佛、做慈善等等。这么做的好处有很多种,最直接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立刻脱离开原先的吃喝玩乐的生活圈子。

  通过这些宗教活动,让自己的内心真的升起了慈悲和爱乃至智慧的力量,渐渐,就具备彻底摆脱恶劣生活方式的可能了。

  我个人从在家居士,到常住寺院外的居士,到常住寺院里的居士,到做净人、到处家做沙弥,乃至未来受戒成为比丘。所经历的过的一切可以证明,人,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做到的条件也不复杂,就是环境。

  你一定要寻找、创造、加入一个可以帮助你戒除邪淫的环境。

  但是,还有一些比较个别的办法,在中国古代常常用这些方法,我就试了一次,多年前,虽然没有受五戒,但发愿自守五戒,用黄纸写了个契约,在写字楼的阳台上烧给了老天,烧的那一刻,后悔了,但是,也晚了。已经烧了,老天已经收到了。从此,别无他路,只能好好持守。

  出家后,我一直在观察我所在的寺院的发展方向,也在观察我的师父的行仪,他会把他弟子们带向哪里,把这个时代的中国佛教带到哪里,他自己未来会如何,他所一点点创建、凝聚的庞大的佛法团队会如何。

  就我现在的观察,至少看到两件很值得推敲的事情,一件是僧伽教育,一件是居士教育。

  他为出家人和在家学佛的居士分别提供了两个环境,出家人就不用说了。很传统又有些现代的丛林。他为居士所创建的在家人的学佛环境,我个人认为在历史上不多见。

  寺院里,隔一条沟,那边是居士,这边是僧人。居士在寺院里学佛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据说,这是国内唯一的居士可以常住学佛的寺院。有很多人对这个模式是有疑问的,近期,随着寺院建设的逐步完善,居士和僧众会彻底隔离。

  很多事业上略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愿意接受一个团队,而更愿意自己干,学习和进步。因人而异,就我的经验来讲,极少数人也许可以自己单干,绝大多数人都要靠团队才有力量摆脱不良生活环境。

  关键是如何放下自己的身段,融入一个学佛的团队里,其实,放下身段也是佛法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条件。

  前几年,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初学佛,怀孕后被男朋友抛弃,恰逢经济上又陷入绝境,找朋友借钱堕胎。

  我,也没有能帮上她。因为借给她钱,她会去堕胎杀生,不借,她又在绝境中。朋友们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觉得我所学习的佛法多是用来防止痛苦的发生,当痛苦发生了以后,基本没什么办法,只能承受。

  所以,一定要戒掉邪淫。否则遗患无穷。

  不管用什么方法,用佛教的办法,用别的宗教的办法,用你自己发明的办法,只要戒除就可以。

  也许会有人质疑,戒掉了以后又能如何。

  我的体会是,真戒掉了,人就处在一个清静、平和的状态中,很安全,很从容,从一个漩涡中跳了出来的感觉,看的更高远的感觉。不再焦虑,不再急躁,不再仓皇等等。感觉以前的生活就如同在井底的一只青蛙,现在终于有机会跃出来,看看。确实很广阔。

  确实值得追求,值得尝试。

 

 

奉粥日志:平常心

  小小的奉粥,每天不到30分钟就能奉完,里面可学到的东西可不少呢。
  今天早上有9位义工奉粥,分为三队:东、西各托一个盘外奉,粥车这边继续对常来的排队人群奉。
  平时面对天天排队的熟面孔,外奉的对象,很多是来往的旅客,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爱心粥”的名字。我们端着粥向大家奉送时,大家都不要。有礼貌地微笑摇头的,有冷漠地走开的,有投来怀疑眼神的。我们带着微笑一直跟大家说:“欢迎您品尝爱心粥,感受慈善,传递爱心!”但粥还是没有送出去,直到第一位带着好奇接过我们的粥,打开僵局。随后,就变得快很多了。看着大家带着羞涩的笑容接过这杯粥,真希望这缕阳光能够快些冲破人们内心的迷雾!社会和谐,需要的不是彼此防备,而是互相奉献!
  迈着轻快的脚步回到粥车继续装粥,看到粥车这边有点小小的不愉快。还是老问题啦,有人要多喝,志愿者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喝到粥,不想再给他奉,于是发生争执。几位常来的志愿者都会心一笑,这个问题是困扰已久的老问题了,大家正是在这些境界中反复磨,磨掉自己的执着和烦恼。
  结行时,有同学直接提出,志愿者不能用这种态度来对待喝粥人,而是应该加强宣导。大家一致同意,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天天说,还怕他的内心没有变化吗?可是,我们该以什么心情去宣导?爱心粥,我们必须带着爱心去宣导,而不是烦恼,那不成了“传递烦恼”了吗?
  另一位志愿者说:“有一个人,每次都插队,无论来早来晚都插队,还特别理直气壮。”“好啊,那我们就劝她不要插队,劝一年看看。”
  有位喝粥人送来了一个空杯子,跟我们解释:“我没有用过,只是倒了一杯粥,你们可以再用。”另一位老人,帮我们把广场上别人喝完乱扔的杯子捡起来,还给我们。
奉粥面临的境界,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们该怎样用心呢?
  脑子里突然想起来三个字:“平常心”。
  无论是面对态度不好的喝粥人,责骂我们的人,乱扔杯子的人,还是冷漠旁观的人,出言讥讽的人,或者,感谢的人,赞美的人,是不是能用同样的心去对待呢?
  我们容易对赞美我们的人产生欢喜心,愿意给他奉粥;也常常因为喝粥人的“忘恩负义”而气愤甚至不愿意来奉粥;当义工很多,大家齐心协力时觉得欢喜;当人员流失,举步维艰时感到低落和失望;这时,已经失去了一颗平常心了吧。
  平常心,一定是与持久、坚持、力量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平常心,一定是可以承载一切的非常有力的心!赞不骄骂不悔,始终如一的奉献,这就是菩萨吧。

 

 

 

心在哪里?

  流通处晨起缘念,贤明法师过来带义工,夏安居后,僧团有调整,贤明法师难得有一次过来带大家缘念,义工们很欢喜。缘念照例还是要讲一个故事,既然法师过来,当然不能错过机缘,请法师讲。

  贤明法师讲的故事是:佛世时,一名佛弟子在一寂静处修行,一外道来干扰,并让佛弟子放弃三宝,跟外道学。佛弟子不屈从,产生争斗,与外道争斗中,佛弟子不敌,四肢被粘在外道身上,即便这样,佛弟子还是不屈服,心想尽管我身体被外道降伏了,我还是要一心皈依三宝;这一念心升起,身体居然从外道身上脱离。

  讲完故事,法师问义工们:“心在哪里?”

  有义工说:“跟师父同心同愿。”

  有的说:“心就在这里缘念。”

  还有的说:“在当下的承担中。”

  来寺里时间不久的则说:“心在钱上”、“心比较迷惘”。

  每个人体会的点都不同,法师引导大家:要把心用在佛法上,用在该用的地方,做好当下的事情。来寺里时间久了,不用考虑衣食,心疲掉后,就会忘了自己的初发心,把在这里当成过日子,忘了自己的方向,没有了奋斗目标;这时候法师会敲敲警钟,为的是不让大家偏离了佛法。

  缘念结束,老义工牛晓军,去山门西的做灯组工作,这个组负责把大殿前撤下来的油灯碗洗干净,有酥油时,就用酥油做灯,牛居士被法师封为组长,也是唯一的组员。

  老居士做事认真,一忙就是一天,下午三点多,还蹲在鼓楼一层库房门口化油,今天和他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位老居士许华枝,用牛居士的话说,是“拉”来的。鼓楼虽然在寺门口,因为在桥的西面,很隐蔽,一般人不会去那里。平时老居士就一个人默默的在那里做灯,做出来的灯,法师会拿一些去结缘。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20100630%20004.jpg

 

  做灯看似很简单,只要把热好的灯油,倒入装有灯芯的灯碗里,等灯油凝固后就可以。其实这里边可用心的地方很多,最讲究技巧的是倒油,油温不能太高,太热了做好的灯会鼓起来。太低了也不行,无法凝固。油装在一个茶壶里,倒的时候,这一碗中间不能停,整碗要一口气倒下去。不然做出的灯表面会有皱纹,不平整;油的量也要掌握好,离碗口一米粒的距离最合适,不能太多也不能少。

  牛居士说,很多人都喜欢做灯的这最后一个环节,把油倒进去灯就成功了,且不知前面铺垫工作量最大,比如涮灯,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说着打开盖着塑料布的一排好几箱灯碗。

  这些灯平时都是老居士一个人涮,偶尔会有发心的义工帮忙,涮灯碗之前要把残留的油垢先用工具抠出来,再用锅煮一下,等灯碗热后,用木屑把油擦洗出来,然后再用毛巾擦一遍。如果不干净,还要重新再煮一遍。

  灯碗多,洗不出来就去祈求;牛居士说:“只要你发了心,祈求很灵的。”

  64岁的牛居士来寺里,也是因为祈求的因缘,前年牛居士患了癌症,做了手术又做化疗。化疗很痛苦,牛居士来寺里请法师开示怎么办,法师说:你就把那些药当成甘露。当时还不太懂佛法,以为甘露就是糖水呢,法师说不是,观想那些药是治病的甘露。

  回去后打药,想着这药是佛菩萨给我治病的甘露,滴一滴念一声佛;一瓶药打进去,好多人吐的都要虚脱了。牛居士的药滴完,什么事没有,和陪着的家里人说:我饿了,快去吃饭吧。

  化疗完,就来寺里拜佛,供养祈求,牛居士说:真心祈求啊,真心供养啊,就求佛菩萨救我一命啊!

  家人不同意他来寺里,可是化疗完,再没吃药的牛居士,身体恢复的非常好,比病情相同吃药的病人,好很多,家人也没话说;前段时间去医院检查,牛居士说:

  “非常好,从来没有这么好过。”

  到寺里常住后,牛居士更是不忘祈求。有一次,也是特别多的灯碗,贤生法师等着用,牛居士和法师说没问题,与另外一位义工两个人说,加班也要干出来;实际工作量,两个人不可能完成,于是就去祈求,结果来了很多人帮忙,两人几天才能干完的活,一个半小时就做完了。

  对于做灯,牛居士的体会是:“发心干活,要有好结果,前面必需付出;佛成了佛,挺好的,之前也是做了无量的付出;就像大寮炒菜,菜倒锅里炒出来,会说谁炒的这么好吃,可前面也得有种菜的、洗菜的,总不能从地里出来就炒了。”

 

 

 

 

 

6月30日玉树前线报道

 

  今天上午,来自西宁的特警在扎西科赛马场为60多名本地居民和来自各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们做了一场讲座:面临火灾、盗窃、抢劫、纠纷、事故等突发事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联系特警或到执勤点获得帮助。在讲座结束后,两位特警还演示了遭受攻击时用于防范的两个动作。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jpg

安全知识问答讲座

 

  讲座的内容是以问答形式进行的,如:如何防范帐篷着火?一旦着火如何处理?遇到拦路抢劫怎么办?一位来自传媒大学的本地志愿者多杰对陶警官的讲座作现场翻译,这些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提问调动起了一些本地居民的兴趣。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2.jpg

这样的防范动作是否有点难?

 

  中午大家正围着锅灶给社区的志愿者和病人们做饭,杨大夫突然气鼓鼓地走进来,坐在椅子上生闷气了。原来今天看病的人很多,一上午排队的就有三十多人,虽然免费诊所以宣传过多次经过医生的确诊才能够领取药品,但还有些病人不理解,直接来索取药品而不愿意看病。上午一个老人等待的时间有些久了,便不耐烦地冲到前面呵斥。杨大夫虽听不懂他的话,但是他指指点点的动作和强烈的语气却让这个年纪不大的女孩子难以承受了,想到不能够心平气和地为人看病,还不如去暂时休息一下,她便“逃”到厨房来了。其实,杨大夫心里也知道,病人急切的心情值得理解,而且对于社区的志愿者尤其是本地的志愿者来讲,由于对方的立场不一样,被帮助的对象误解甚至责骂的事情经常发生,但是做善行毕竟是自己的事,况且,本地志愿者的负责人求松总是鼓励大家说:“制造混乱的人只是少部分,大部分的人是感恩的,珍惜的。”午饭后,杨大夫又出诊了,直到晚饭时才起身,因为需要从诊所获取帮助的人,的确是那么得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3.jpg

近两日在社区免费诊所就诊病人每天近50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4.jpg

今日出诊结束,杨大夫喜气洋洋摇起转经筒

 

  下午,王卫陪同本地的一位失明的老奶奶到解放军255医院检查。老奶奶是仁爱在5月底的伤残人员家庭慰问中结识的,地震中这家的男主人腰椎被砸伤,女主人的小腿骨和踝骨骨折,至今还卧在床上,家中最小的孩子仅5岁。十几年来,这家人一直抚养着失明的老奶奶——他们的一位远亲,乃至震后这段艰辛的日子,老奶奶还总是安然躺在房间里,一天天只是摇动着转经筒或数着念珠。她的眼睛是在25岁时失明的,如今已经过了几十年,最近由于她的女儿——唯一的亲人在地后便没有了消息,常常默默地流泪,眼泪从无神的眼睛里流出来,令谁看了都会心酸,男主人便决定一定为她眼睛的康复再做努力。昨天晚上,男主人看到电视上的广告,说西宁一家医院有很好的眼科大夫,联系之后得知先要到本地的医院检查看是否有手术成功的可能。到那家医院去检查?是否会很花钱?不太会汉语怎么办?他们便给王卫打电话询问,下午一道陪老奶奶去口碑非常好的解放军医院检查,但可惜,经过大夫的判断,由于失明的时间太长了,双眼的角膜都有严重的白斑,康复的可能性很小。一群人因诊断结果感到很遗憾,老奶奶却感激地不断合十,用汉语和藏语说着“谢谢!谢谢!”

 

 

西宁记者——27日塔尔寺参访记报道(四):

  从密宗院出来后,参观了后面的度母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5.jpg

度母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6.jpg

度母殿内的供养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7.jpg

度母殿内的陈设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8.jpg

度母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9.jpg

度母殿内的唐卡和帷幔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0.jpg

从度母殿院子里可以看到大金瓦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1.jpg

大厨房

 

  从度母殿出来,返回主路,来到了大金瓦殿所在地。这里是宗大师诞生的地方,旁边有释迦佛殿、依怙殿(供奉的是宗大师)和弥勒佛殿。

  这个区域是塔尔寺游客和信众香客最为聚集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转经、磕大头的信徒。同一位绕殿磕大头的居士聊了一会儿,他是从四川过来的,一路磕过来,从青海还要磕到拉萨去。他说,在这里,还要磕十万个头。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2.jpg

弥勒殿里的弥勒佛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3.jpg

金瓦殿前磕大头的信徒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4.jpg

释迦佛殿外转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5.jpg

一些老人结伴来朝拜,中午的时候,就休息一下,吃吃糌粑,下午再接着修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6.jpg

从四川一路磕过来

 

  塔尔寺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和价值连城的宝物,并且前面也介绍过了,很多地方都装修得精致华丽无比。据说,藏地人把大部分的金子全部用来装饰殿顶和佛像,或是做供养。比如说这金瓦殿内,即便是角落里的门窗,也修饰的如皇家一样。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7.jpg

大金瓦殿一角

 

  也随手拍了一些精美的建筑装饰,给大家欣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8.jpg

精致的寺内建筑装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19.jpg

精致的寺内建筑装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20.jpg

精致的寺内建筑装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21.jpg

精致的寺内建筑装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22.jpg

精致的寺内建筑装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23.jpg

精致的寺内建筑装饰

 

  早已过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却一直没吃上任何东西,因为在塔尔寺内实在没有找到卖东西的地方。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寺院。

  只好出寺院找吃的,最后找到了土豆片,吃了一片后,又返回寺里继续参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1/nEO_IMG_24.jpg

一片土豆做午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观过之苦
后一篇:佛法与艺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