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宗教因缘葱蒜斋饭徐京阳龙泉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6月29日龙泉日记
沙弥日志(25)
大家普遍都想知道自己的命运,见到修行人,都想追着问问,我什么时候能发财啊,我的儿子能不能考上大学啊,我女儿离婚的时候房子能不能判给她啊,我能不能娶到她啊,能不能嫁给他啊,我的工作怎么样啊,今年会不会还拒签啊……
其实,我以前,也是这样。大概是缘分的缘故,确实有高人给我断了断,都比较准。当时家里的变故、搬家、投资、乃至父亲去世等等竟然都断出来了,只是当时我没太在意,后来经历了,发现,真的是这样。惟独出家这事没断对,因为当时我对高人说,我要出家的。高人叹了口气,摇摇头说,到时候,怕你舍不得放下。
寺院里常讲因缘所生法,讲众缘和合。
这个词太专业,听的有点晕,我听了很久都没有搞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渐渐开始思维出一点道道出来。
我猜想,就是一个事情的结果都是由很多个事情构成的,绝没有平白无故的,就是因果,知道了因,就能推断出果来,比如,现在你离开电脑屏幕,或者放下手里的这本书,去厨房拿一把菜刀,出门,走到大街上,挑一家银行,然后走进去,说,打劫。
好了,后面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推断出来了吧。
同样,也可以倒过来推,可以根据结果来推断出因,比如,看到了一个囚犯,至少可以知道曾经有过一次乃至数次犯罪、抓捕、审讯、宣判等等。
但是,这是简单的推断,真正的生活极其复杂,复杂到什么程度呢,复杂到一直通往前世今生,乃至更久远的我们根本就看不到的各种因缘,交织在一起。凡夫就晕了。比如,你看到一个囚犯,不见得就能推断出一场犯罪,有可能是一个冤情。
我猜想,觉悟的人可以通达这些。因此世间万物都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当然,这个说法肯定是有大问题的,因为意识、世间万物这些词都是凡夫的名词,不是觉者的。
这里只是比喻一下而已。
但是,因缘所生法对我们凡夫有什么作用呢?我觉得是有的,至少让我们不再执着所面对的人和事,我们意识到这一切,就会理解这一切没有什么应该和不应该的,因为都是因缘所生的而已。
所以,一个略知因缘所生法的佛弟子绝对不会唉声叹气,更不会如话剧里那样在遭遇痛苦的人生打击后,跑到空地里对着天撕心裂肺地喊,为什么,为什么啊。
没有什么为什么啊,全都是因缘所生法。而已。
理解因缘所生法以外,除了能让我们放下执着,还能有助于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以前外出吃饭,除了素斋馆以外,只要是普通餐馆,都要跟服务员交代一下,不要放肉、不要放葱蒜、洋葱也不行,如果放了,我就不要了。
服务员会坚定地说,放心吧,你交代了,就一定不会放的。
因缘所生法的经验告诉我,绝不可以放心,于是就跟她再次讲:我当然相信你,但是,放了葱蒜,我就不要,事先说好,免得浪费。
服务员斩钉截铁地说,你放心。
有时候有同行的人可能会觉得你这个人真的是比较挑剔,人家都说了不会放葱蒜,干吗还要这样不依不饶。
过一会儿,菜端上来,肯定是撒着一层葱末。
然后叫来服务员,服务员尴尬地说,这个,这个,我其实已经交代给后厨了,但是,但是,他们……
这样的情况,十次有八次。要么换一个菜,要么自己把葱末扒拉扒拉掉,然后再吃,但肯定不会跟人家生气,一般就是安慰一下服务员,没关系的,不是你的错。做一道菜需要很多人配合,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决定的。
有的时候,我跟服务员说,你一定要亲自嘱咐厨师,不要放葱蒜,服务员指着菜单铁嘴钢牙地说,我已经写在上面了,他不会放的。
这时候,基本上,放的可能就更大了。果然,菜端上来,不是一层葱末就是一层蒜末。
让我们用因缘所生法来断一下这个事情的过程。
首先,我们所需要的结果是一盘没有放葱蒜的菜。除非我们自己亲自做,否则完成这个结果需要的因缘是服务员和厨师。我们告诉了一个服务员,只是完成一个因缘而已,而最重要的因缘,厨师,我们却一无所知。
所以,这件事情,并不在我们的掌控当中。
可是,服务员会告诉厨师的啊。这就涉及到这家饭店的管理制度以及服务员和厨师的配合的问题,这两个也是重要的因缘。现在问题更复杂了。因为因缘越来越多了。但,再复杂,也不会乱。
最主要的因缘是不会变的,就是,那个厨师怎么才能不顺着自己平时炒菜的习惯抓一把葱末撒在菜上。
基本上,很难做到,除非我们亲自去厨房。一般情况下,厨房里都很忙,厨师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即便是看到了或者听到了不放葱蒜的嘱咐,因为不具备佛教知识,那么忙乱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停下来专门研究一下这道菜的禁忌呢?
服务员也是,她们对顾客的承诺都是职业化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她们往往并没有那么高的念知力,哪能老记得你这事,那么多客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般都是答应了再说,出了问题再解决。
一般,很高级的酒店能做到,他们的制度比较完善,厨师和服务员见多识广,服务员和厨师的配合也比较默契。
所以,就有个概率,很高级的酒店里,你要求不放葱蒜,基本能做到。在一个很清闲的餐馆里,你要求不放葱蒜,基本上也能做到。因为他正好没生意,所以来了一个生意,老板和厨师都会仔细再仔细。
中等的、生意比较好的,基本都做不到。
当然,也不排除一个中等的,生意比较好的饭馆的厨师或者服务员正好也是佛教徒。但这个概率不大。
所以,如果想成功地、有保证地成办一件事情,就要控制住主要的因缘。
还拿放不放葱蒜的问题,如果在外边招待一个重要的客人或者侍师,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先跟服务员交代好,然后再亲自去厨房,跟厨师交代好。否则,其结果,肯定不好把握。只能听天由命。
这个经验,在世间叫一竿子插到底。
这么看,佛法根本就跟迷信不沾边,而是一个非常非常科学的体系,只是我们的智力、福德不够,看不全面、看不清晰而已。
倘若有了真的功夫,就绝不是搞搞一道小菜的因缘而已了。
世间人找因缘,只能找表面上看得到,找不到背后真正的、重要的、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缘。所以,做事情靠天收。
高人能看到背后的那些因缘,所以,一切基本都在掌握之中,当然,这个说法也不科学,不应该说掌握,似乎用“了达”比喻更贴切一些。
我觉得了解因缘法对做事情的帮助是很大,但最大的用处还是能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在面对困苦、磨难、障难等等情况的时候都会产生出一个定论,这些都是有因缘的,都是正常的。
一道放了违背自己意愿的放了葱蒜的菜端上了,了解因缘法的,就会哈哈一笑,不会介意,人家不愿意换就把葱蒜扒拉扒拉再吃,人家愿意换,那就换一盘;不了解因缘法的,可能就会随性而勃然大怒或者郁闷寡欢,会埋怨,我都嘱咐了,你怎么还放,怎么搞的。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本身,也是因缘之一,所以,如果做成了一件事情,了解因缘法,就不会得意忘形,高兴肯定会;如果没做成一件事,也不会痛心疾首、垂足顿胸地失态,总结总结因缘,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下一次搞定它。
义工心声:承担联络关怀员的历程
自今年五月承担多元文化频道的关怀联络员,非常感恩孙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各位编辑的支持、包容,很庆幸能在这样一个高素质团队中不断成长。
担任多元文化关怀联络员,首先自我定位应当做主编的助手,协助孙老师做好团队建设。想到大家可彼此进一步拉近业缘,就向主编请示举行一个编辑见面会。第一次做没有经验,先看效果如何,然后再计划以后定期见面,在一年之内让所有成员彼此都熟悉。现在主编有计划组织大家学习传统文化,届时将联系更多的编辑参加,计划将见面会和学习合并,使大家感到轻松、欢喜。
在拿到名单后,开始也感觉无从下手,因为大多数人不认识。就先将在职义工分成3组,试着主动打电话沟通,从中选出组长。感恩三位组长的积极承担和配合,及时转发消息,使第一次见面会顺利举行。
离职义工由我来负责联络工作,有三位及时回应。经过几次电话沟通,现在都重回团队开始承担。
在添加新义工时,由我首先联系交流,为他们申请编辑号。计划在电话联系后,尽量约时间面谈,也许会发现他们身上令人敬佩的技能和闪光点,正需要发现和鼓励,目前正在联系。感恩师长的加持和同修们的帮助,已开展的工作一直都很顺利。
后来,孙老师让我再兼任龙泉讲堂的联络关怀员。为了整理录音时便于管理,将人员分为4组,计划今后由组长先将本组成员的录音整理初步校对,再交给讲堂负责人进一步整理,这样工作分解,大家的能轻松一些,分组也便于做好对组员的关怀工作。
近期主编要我协助人与自然做团队建设工作,已经得知该团队现有义工13人,孙老师还会补充20人左右,我和人与自然的副主编商量,先等孙老师对本频道每个版块的人员进行安排,我们再划分小组,做其他的工作。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是联络、关怀,然后才好进行沟通合作(大家彼此没见过面)。现在还没开始具体的计划安排,正在询问记录大家的基本信息(如邮箱、生日等),便于今后做深度关怀。总的宗旨是配合并促进网站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清净、和合、温馨的团队。
总结这几个月的工作,感觉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1.应当及时关怀各位组长,了解他们的状况。2.应当对已离职的义工经常联系,肯定他们曾经辛勤的付出,使他们很快能重回团队。3.在组织活动时,再做得更细致一些,多向上位和同修们请教。
希望有机会和其他频道的联络关怀员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更有效的为大家服务,减轻同修们的工作压力,也使大家感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仁爱老年组“一岁”了!
6月29日下午14:00,仁爱慈善基金在居士楼举办老年组成立一周年回顾、感恩活动。特邀贤启法师和基金会秘书长林老师,以及长期支持老年组活动的骨干义工们参加了此次的活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20100629%20145.jpg
活动如期举行,首先由老年组义工袁方给大家放一周年回顾PPT。这一年,老年组每周二固定的活动是念佛,绕佛。还有不定期的讲座等很多精彩的内容。
PPT一页又一页的翻开历史,安静的会场弥漫着浓浓的回忆。
接下来,由基金会秘书长林老师给大家讲了老年组一年前成立的缘起和未来的展望。希望每个人都积极的积累资粮,发心承担。期待在后面的时间里,大家一起共创辉煌。
然后,由贤启法师给老菩萨发优秀义工奖,获奖的是长期坚持的骨干义工刘春连。奖品是法师亲自发的净土五经。第二个奖项是优秀关怀义工奖,获奖的是刘淑华老菩萨。她长期关怀因病住院的牟新玉老人。第三个奖项是每次活动参加次数较多的随众奖。每个人也都得到了精装版的净土五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20100629%20227.jpg
第四项,由法师倡导各位老菩萨分享这一年来参加老年活动的心得体会。
老年组很多老菩萨在寺里法会的时候承担义工;平时也参加老年共修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基金会很多的善行,如分拣衣服等等。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集到了很多的资粮。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能够在三宝地集到资粮,最终还要感恩三宝。所以有的老年人觉得寺院不容易,又给大家免费吃,免费住。就发愿供养寺院,决定把自己的养老金除了日常的生活消费以外,其余的钱都供养给寺院。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报三宝的恩德。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20100629%20178.jpg
有的老人觉得基金会的小义工们对大家很热情,很好。觉得龙泉寺是自己遇到的最好的寺院,就很欢喜的每次都来。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年人,留着泪,感动的诉说自己的心愿:“龙泉寺就是我的家,我终于找到了家,我往生就从这里走。我今年已经七十多了,一直想找这么个好地方往生,一直也找不到,现在我找到了,我愿意来。我希望我往生的时候,大家可以一起送我。”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20100629%20201.jpg
自助,互助。每位老人都希望自己在临终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归宿。所以大家一起努力,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有的老年人则分享了自己得遇佛法不容易,经过非常的坎坷。当年第一次来寺院的时候,一下就感觉到这里是自己内心最希求的地方。说着说着,感动得泪流满面。
有很多的的老人都说到自己在信佛之前,身体特别的不好,有很多的病。自从信佛后,开始做义工,行善。以前的病就奇迹般的都好了。
感恩师父,感恩龙泉寺,感恩法师,感恩寺里的居士。是老菩萨发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20100629%20192.jpg
最后法师给大众做了总结开示:听了大家的分享,感到大家非常的虔诚,对师父的感恩心非常的强,说明大家跟师父宿生的缘很深。很多老菩萨的皈依心很强,皈依之后是业果。所以我们的命运由自己去创造。老菩萨通过护持三宝,为大众服务,净除了业障,开显了智慧。都是由于培福的缘故。大家对龙泉寺有很大的期望,我们会好好的努力,非常感恩大家。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20100629%20315.jpg
目前很多老菩萨不畏严寒酷暑,不顾长途的奔波,长期坚持参加老年组每周定期的活动。这一年来的坚持是现在的成长,也是未来的基石。
今天,老年组一岁了!在明年的今天,乃至未来的今天,老年项目一定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好!
寺院里的斋饭
寺院里,早晨、中午两餐称为斋饭,晚上为药石;佛讲,早晨是天食,中午前是佛食,过午是畜生食,傍晚是鬼食,吃哪顿饭就种哪个因;佛是日中一食,佛世时僧团也是日中一食,后来佛为生病的比丘开了早粥,但是这早粥是很稀的。
现代修行人持日中一食的少了,原因是时代不同,佛世时出家众是静修,现代生活节奏快,出家人也要做事;另外,现代的食物也与古时不能比,看似饱满漂亮,实际营养达不到,现代人的身体也不如古人,不吃身体受不了,所以晚上那餐叫药石,就是吃药的意思,佛教把饥饿也当做是一种病,拿这个饭当药来吃,治饥饿的病症。
但这吃是五欲之一,修行就是要断这与生死轮回相应的五欲,五欲不是说断就能断的,就像这吃,为什么人生下来就会吃?没有人教,小孩子话不会说,眼睛还没睁开就已经会吃了;生生世世都串习这个,没有断过,这个习惯一生一生的带下来,就变成是天生的了;既然吃串习来的,那我们也要串习对治方法,除了其他时间的修行提策,寺院里早晨、中午用斋会唱供养偈,唱完前面的供养文,维那师会念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食存五观”,就是你吃这顿斋饭要做五种观想,这五观是什么呢?不会一一念出来,对于修行人,食存五观早了然于心。
不常来寺院的人,可能会把“五观”当成一个词,其实五观就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一般人一听这个,会觉得那寺院里干脆就白水煮面条,米饭就咸菜好了;对治吃这个贪欲是吃饭人要念念想的,做斋饭的人不能这么想,如果做斋饭的人为了对治大家,不好好做饭,把大众的身体搞坏了,那这是有过失的;因为他本来是发心来修行的,甚至发了大心要渡众生,很精进用功,斋饭没做好,他的身体垮掉,没办法再修了,本来做斋饭滋养修行人的色身,是有很大功德的,用心错了就变成过失。
要想把斋饭做好也不容易,一是寺院十方道场,人多,各地人都有,千人千种口味,很难做的大家都满意;好在是寺院,来的人为的是修行,不是为了口腹之欲,只要做的人发心就好。
发心,也需要有勇气;今天大寮里,戊班净人发了一次心,为僧俗二众400百多人做刀削面。
早晨缘念完,就开始准备,徐京阳做面卤,材料下到锅里先熬,然后再往里配菜;面食组准备面坯,黄元领着几位组员压面,邵雪琴居士和面;压成形叠好,码好后再切,然后再压;邵居士说面压的次数不同,颜色也不一样;黄元在寺里做义工时间长,和居士业缘好,每次忙不过来时,都有义工过来帮忙,今天也不例外;这周晨起缘念,提出一个“亲友团”的说法,世间人做事需要有亲友团支持,学佛也一样,要想成佛,得有宠大的亲友团,不然事情无法承办,只不过这个亲友团的成员都是菩提眷属。
有了善缘,做事就顺利,面压好,净人们齐上阵,拿着特制的削片刀开始削;提议才徐京阳也是第一次做削面,拿起面坯虽然能削出来,可是长短不一,一块面握在手里,一会变形就没法削了,李冰拎着面,虽然削出来了,姿势怎么看怎么像在削茄子皮;吃削面时,看见人家拿着一块板垫在下面,有净人也去找了一块板;用用还是不行。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20100629%20058.jpg
行堂的沙弥进来看到大寮里,热火朝天的在削面,惊的直问:
“谁让你们做刀削面的?”
“你们怎么想的?做刀削面?”
徐京阳、马路、何明泽削的比较快,站在锅边的马路净人服都湿透了,何明泽在面食间削,削好的端出去煮,面拿着不合适,找块木板不行,再放在擀面棍也不稳,想了想,把压好的面缠到擀面棍上;这一试,不错,速度快,需要重新压的面也少了,于是剩下的面坯就按照何明泽临场发明的方法做。
一摞摞的面坯转眼削完了,剩下的一小块面,请示徐京阳:
“这块面,咱们削面条,行吗?”
听的所有人哈哈大笑。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20100629%20077.jpg
最后一锅面下锅,刚好行堂义工要吃饭;站在烧火间衣服全湿透的陈明发说:“我饿了!”
才想起来看表,已经12点多了,满头大汗又饿的小净人,坚持把最后一锅面条煮好,才去用斋;邵居士追着净人嘱咐“湿衣服一定要换下来”
之前,没有人做过刀削面,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徐京阳说:
“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想做,人都认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但是师父说,佛教就是追求至善至美的。”
6月29日玉树前线报道
昨天一个“爱心团队”的志愿者找到仁爱,约好今天过来为小苏芒乡的400多个孤困学生分拣过冬的毛衣。他们大约上午10点钟到,分拣工作在存放衣服的库房进行。丽妮、雪娇、王卫,还有“爱心团队”的几名志愿者从大袋大袋的库存衣服中挑选适合1至5年级学生穿的毛衣及棉服。其中,“爱心团队”的领队张晶玲老师负责把从几个方向“飞”来的的衣服叠整齐,计数装袋,她工作非常认真,除了吃午饭的半个小时,从开始直到下午两点钟,一直都蹲在地上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夸赞小衣服多漂亮,想像孩子们穿上该有多可爱。张老师除了整理好要带走的衣服之外,看着散落在帐篷的衣服,还提醒大家要把剩余的衣服也同时整理好,免得给仁爱的志愿者带来麻烦。
张老师是一名医师,有着丰富的从医经验,在谈话中得知她还是第一次做志愿者。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后,她4月16日请假从福建出发,21日到达西宁,先在西宁报名参加“红十字会”,工作一天之后发现那里有大量的专业医疗队伍,她的作用并不大,于是便只身前往玉树,借了一些炊具,和同样没有组织的10名志愿者一起开了一个“爱心餐厅”。当时一些人问她:只有几千块钱,这餐厅可怎么开下去呀?她坚定地说:“到灾区来,总得为灾区的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能维持几天就做几天。”没想到开业只两天,就有玉树的政府部门,一些公益组织和许多爱心人士不断送来物资。餐厅不只解决了许多灾民的吃饭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灾难中感受到温暖、关怀和希望。
当灾情缓减,不再需要餐厅之后,张老师又去寻找其它可以真正使人民受益的事情来做,比如这次的冬衣的捐赠。她凭的还是一颗踏踏实实为人们做点事情的诚心,游走各地整合各种资源。谁能想象张老师只是第一次做志愿者,家里还有一个不到九岁的孩子呢?因为这次玉树之行,她把工作也辞了。
张老师的这份愿力令人感慨,同时在她的言谈中,我们也感慨真的需要有一个组织,把志愿者组织起来,使大家的热情和精力能真正服务于灾区的人民,而不至于在各种事项中慢慢消磨。
在分拣了480件衣物后,志愿者们又将帐篷整理一新,因为有的地方积水,一些衣服潮湿了,大家非常心疼。今天的天气很好,中午万里无云,两点半钟帐篷才整理完毕,看着两位志愿者还穿着毛衣,另一个团队的志愿者惊讶地说:“难道不觉得热吗?”彼此一看,真的已汗流浃背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1.jpg
狭小的帐篷里,分拣工作异常闷热
社区中学堂的开办是仁爱参与的影响力最久、最具持续性的工作,随着开学日子的临近,闹布近两天仿佛感到离别的日子不远,放下了未完成的唐卡,制作了许多准备赠送给志愿者们留念的彩绘玛尼石。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2.jpg
一位父亲带着孩子报名儿童文化班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3.jpg
彩绘玛尼石
照片中右上角精美的圆形玛尼石,据说保存供养起来对眼睛很有好处,是闹布专为一个近视的志愿者画的,后来另一个志愿者表示也很喜欢,闹布便大方地又画了右下角的那一块。但是第一个志愿者偶然说起,北京有一位法师眼睛总是流泪,玛尼石还是拿回去供养法师的好,卓玛告诉了闹布,闹布说:“不用把那一块给他,我可以再画一块——让所有的人都会羡慕的!”
西宁记者——27日塔尔寺参访记报道(三):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著名的“酥油花”,它不是“花”,而是用酥油作原料塑造出各种人物、建筑、动物、植物的一种藏地独有的艺术。来到塔尔寺,得以亲眼所见,觉得甚是荣幸。据说酥油花的创始人是宗喀巴大师,用于供养佛像。后来,酥油花艺术在塔尔寺得到发展和传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4.jpg
酥油花
制作酥油花的原料自然是酥油,寺里的喇嘛们用信众供养的纯净白酥油,掺杂矿物颜料,做成胚料。为了防止酥油因天气温度的原因融化,不利于雕塑,所以酥油花的制作必须在寒冷的冬季,并且每做几下,制作者们就需要把手伸进放有冰块的水中冷却降温,整个制作过程很是艰难。以前,只是觉得用酥油雕刻出结构复杂的造型,本来就已经不可思议,今天才了解到,制作的工作环境也必须寒冷恶劣。据说大部分制作酥油花的僧人,受伤都会生冻疮,试想,冬天打雪仗的时候,扔出一个雪球后,会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互相取暖,即便这样,有时还能感觉到冰雪对手的刺痛。而制作酥油花的艺僧,需要将手一直保持接近零度的外层温度,如果升温了,还要在冰水里使手的温度降回来——如果不是对三宝、对艺术、对佛法的坚韧与勤奋的追求精神,又怎么会甘愿摧残自己的双手。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5.jpg
酥油花
在酥油花院里展出的酥油花样式繁多,大小不一,拿人物塑像来说,大有两三个人那么大,小的则只有拇指大小。但不论大小,他们的面容、衣褶、配饰都非常大清晰,且色泽艳丽。据说,塔尔寺的酥油花每年都会做新的,而前一年的酥油花将会揉成团,成为次年的内胎油泥原料。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6.jpg
较小的人物雕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7.jpg
较大的人物雕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8.jpg
藏经楼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9.jpg
藏经楼院落的两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10.jpg
塔尔寺里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大石头,人们会把硬币、纸币贴在上面做供养和祈福。能够贴上去的原因是石头上抹了一层酥油
藏经楼的旁边是密宗院,也是塔尔寺最靠南边的殿堂。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11.jpg
藏经楼的旁边是密宗院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12.jpg
密宗院里古老的建筑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13.jpg
密宗院里正在上课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14.jpg
密宗院的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15.jpg
从这里可以上二楼,从上面传下洪亮的诵经声,非常非常非常好听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9/nEO_IMG_16.jpg
传出诵经声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