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闹布与卓玛——玉树本地志愿者群像之一

(2010-06-22 08:09:11)
标签:

育儿

群像

志愿者

欧纳

卓玛

玉树

文化

分类: 俗众弟子

闹布与卓玛

——玉树本地志愿者群像之一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1/nEO_IMG_1122.jpg

 

 

  在震后的玉树州,每天都可以得知令人感动的人物和故事。

  经历了数十个日日夜夜,有一群人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渐渐生动高大起来,他们就是如白杨一样,原本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本地志愿者。如果将外来的志愿者们比作玉树的天空——热烈、奔放而又变化无常,那他们就如同大地——沉寂、朴实但可以生长绚烂的万物。大地似乎无限的宽广,但能够了解的却往往只有与你相关那一小部分,不过很高兴,终于可以写一写他们的故事:

  我们到达这里的当天就得知:所有玉树州藏民的名字都是请寺院里的活佛起的,而且总有一个吉祥而崇高的含义。“闹布”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宝”,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也是在仁爱社区服务中心里,一个颇受欢迎的名副其实的宝贝。

  仅言语沟通的问题,闹布每天给人带来的乐趣便不断。他的整个少年时期在印度留学,可以熟练的掌握英语、印度语、尼泊尔语、安东方言和标准藏语五种语言,但只会讲很少的汉语,几乎不能读写。我们与他交流起来,或需要一名汉藏翻译,或采用英文对话,或只能连比带划地猜测。他曾经在社区的免费诊所担任临时的翻译员,但自从将北京大夫的“7岁至9岁的儿童”译成“70岁到90岁的儿童”(连他也感到莫名其妙),就只能在诊所协助做打吊瓶的工作,或者骑摩托车送义诊大夫回家。

  闹布总有一种发现和探究的精神,宛如6、7岁充满好奇并且刚刚可以去“闯”世界的孩子。他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比喻,把不同的事情联想起来,令身边的人也发现每一天的新奇和可爱。因为善于想象,他特别懂得用不同的方式去利用工具,斧头、钢锯和砍刀这些笨重的器具在他手里像有了灵活的生命一样;而精巧的链条、微细的结构也能够处理得恰到好处。他知道如何从无到有地组合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把别人忽视丢弃的也神奇般地利用起来。爱心图书馆里书架的改造、帐篷的搭建和各种物件的维修,他是不可少的缔造者。虽然他很年轻甚至常常调皮,但是并不轻浮毛躁,工作中遇到难题,他便停下来笑着说:“等一下,我想想啊。”很快,一个新的主意就被想出来了。

  令人感叹而不出意外的是:闹布的身份是一名唐卡画师。细长的手指、脑海中永不枯竭的新意、思考时的成熟沉静,还有心底里对善良美好的认定,仿佛注定了他会心属于此。从印度回国后,他先自学了构图,然后用几个月的时间向一位老师学习唐卡上色。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1/nEO_IMG_115.jpg

绘画

 

  一天早上,他将四根铁丝打磨锤炼得闪亮笔直,接着用线把白布缝制在铁丝拼成的长方形边框上。我知道他在震后的第一幅作品就要开始创作了,便开始仔细地观察。白色的画布固定之后,他把几天前购买的物资取出来,检查画笔和染料,准备给画布上浆。如往常一样,我们的谈话中掺杂着英文、他了解的少量汉文和我所了解的更少的藏文:

  “这个袋子里是什么颜色?”

  “White, my favorite color.”(白色,我最喜欢的颜色。)

  “Which bodhisattva you prepare to draw first?”(你准备先画哪一位菩萨?)

  “蒋悲扬。”(藏语“文殊菩萨”)

  经过反复7次的上浆一张画布才形成,这时构图终于开始了,此时我们的言语障碍反成了一个有利于他作画的因素,偶尔,他才用一两个英文单词告知我绘画过程中的关键信息,手工坊里静悄悄的,时间如门外的扎曲河水,在静默中迅速地流走,而文殊菩萨的身影在他的笔下渐渐清晰起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1/nEO_IMG_116.jpg

正在绘画的手

 

  闹布有一脸阳光灿烂的笑容,他十分爱笑,但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伪装情绪。欧纳因放在手工坊里的面具遭到孩子们破坏而沮丧,闹布先修补了面具抚慰欧纳,然后每当有淘气的孩子闯到室内时,他便拿起身旁的直尺,露出愤怒的神情,用威胁的口吻将他们吓出房间,转眼之后天真专注的表情又回到他娃娃似的脸上。

  “卓玛”的意思是“度母”,她不认识几个汉字,但却是我在玉树认识的汉语讲得最好的藏族女性,免费诊所的翻译不在时,她也被从厨房请去帮忙。在她的影响之下,5岁女儿的汉语水平也远远超过了闹布。卓玛懂得的事情也很多,我问她:“为什么得胆囊炎的人那么多呢?”在医院和免费的诊所里,我看到好多本地人得了这种病。

  “吃酥油太多了呗!孩子多,大人顾不过来,白天出去后,孩子在家里偷酥油,拌着白糖吃,从小就吃多了!”真的!问她什么,她仿佛都知道。

  我感到很好奇:

  “卓玛,你是老师吗?”

  “不是。”

  “那你原来做什么工作?”

  “我在牦牛广场擦皮鞋!”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1/nEO_IMG_124.jpg

卓玛与志愿者

 

  卓玛今年大概四十岁,眉眼有些像汉族人;她不爱穿藏袍,嫌热;爱吃生菜、爱吃大米,人家说她:“怎么跟汉人一个样!”

  卓玛告诉我:她7岁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一个医生将她带到四川去治疗,四年后她回到藏地,却已经是个汉族小姑娘了,一句藏话也不会讲,管她的妈妈叫:“奶奶!”妈妈气得将她赶到奶奶那,她又叫奶奶“阿妈!”

  但是卓玛的腿治好了,小时候她很淘气,像个混天魔王,苹果花盛开的时候,她去爬树,摇得花朵都掉在地上了,老师气得上树抓她,她一转眼又跑到地上看着老师。现在上了年纪不能再淘气了,但是她整个人有很强的活力似的,充满了活跃和愉快的气息,坐在那里便让人感到很愉悦。

  卓玛是社区内做免费供餐服务的志愿者,虽然社区内只有这两位做饭的志愿者得到补贴待遇,但是每个月仅仅800元,在震后事事都需要打理的时候,对家里的帮助并不大,卓玛有的时候开玩笑,说她还是想去擦皮鞋,我舍不得她,就抱住她说:“不要走呀!现在大家都很穷,哪有钱擦鞋呢!我们穿的都是布鞋呀!”但是我知道,卓玛其实不会走,一方面她与社区的本地负责人求松老师和闹布这样的志愿者相识了很久,以往随时会听他们的号召去做服务,另一方面,她很乐于奉献,从不为未来的事情担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21/nEO_IMG_119.jpg

切菜

 

  地震发生的那天,她在街上看见一个女人没有穿上衣,打着赤脚,便把毛衣和袜子脱下来送给她。鞋子不能送,否则怎么走回家呢?回去之后,丈夫问她:“你的毛衣呢?”

  “送人了。”

  “那你自己怎么办?”

  是啊,她也遭灾了,多余的衣服一件也没有。没有毛衣,她自己穿什么呢?但是卓玛一点也不会因此发愁。

  以前帮忙给贫困的乡民发放捐赠来的旧衣服时,人们抢得厉害,最后把她的外套也夺走了,人家问她:“怎么把自己的衣服捐了?”

  她不烦也不恼,说:“他自己拿的!”

  地震后不久,她刚刚把一点稀饭热好,就看到几个不太熟的沙弥尼,她招呼她们来吃稀饭,而她自己没的吃,不过她却觉着:一顿不吃其实也没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