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月13日龙泉日记

(2010-05-14 04:51:06)
标签:

宗教

发心

寺院

广论

阿罗汉

密云县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513龙泉日记

 

和谐寺院

  师父前几天有教授,要求僧团注意用斋的威仪,从端碗开始,禅兴法师提醒僧众,务必要做好,做好了以后,师父才会有新的教授,并且跟大家讲了一个都很熟悉的公案。

  北宋时有大儒进寺庙,见到僧人的威仪,感慨地讲,三代礼仪尽在佛门。

  以此来提策大众。

  之后在走廊里的公告板又以文字公示。

  在此之前,师父对于僧众还有要求脚步要轻的教授,上殿走哪个门,拖鞋的摆放,进出佛堂时,换鞋的次序都有具体的要求。

  僧众一一依师行持。

  贤益法师再次参加由北京市佛协组织的创建和谐寺院活动,与贤才法师一起赴密云拜访密云县的龙泉寺,并且在那里与相关的领导及同去访问的各寺院负责人座谈。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13/nEO_IMG_IMG_9178.jpg

 

  密云龙泉寺是一座皇家寺院,位于密云县,靠近古北口长城,自古以来由于地理位置位于军事冲突地带,被战火焚毁,现经过重建和恢复,但规模已经很小,只有一个小院落,五、六名出家人,据住持慧心法师介绍,作为皇家寺院曾有过非常大的规模,密云水库周围有大片面积都是该寺的寺产。

 

  寺里有明著名将领戚继光到此撰文后留下的碑刻,以及清嘉庆皇帝留下的碑刻,现在的匾额为清末名臣李鸿章所题。

  寺里现存有四棵古柏树,相貌不凡。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13/nEO_IMG_IMG_9167.jpg 

 

  寺址在山脚下,最初只有几块碑刻,后经努力,逐渐修复成现在的式样,山上有水库,称白龙潭,四周被开发成风景区,管理权几度易主,现在是一家开发商主局。寺院是密云县第一个被批准恢复宗教活动的寺院。

  民宗委、佛协的有关领导以及各寺院的负责人在参观了密云龙泉寺前后,进了座谈交流。

  对寺院的产权、管理模式还有政府、景区、开发商、当地群众、信众、僧众以及寺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沟通,表达了彼此的意见和看法。

  由于历史问题和当下时空因缘的缘故,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都很复杂,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大家对这几年寺院的发展、宗教环境的改善都非常乐观,对创建和谐寺院的必要性有着充分的共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13/nEO_IMG_IMG_9169.jpg

 

  午后,又赶往密云县又一景区内的大云峰寺,该寺是密云县第二家被批准恢复宗教活动的佛寺,也是在过去的寺址上进行重建,全部是由一位居士发心修建,然后请出家人住持,据发心投资建设的居士介绍,以前自己是做企业的,因全家信佛,于是发心将家产变卖投入寺庙的建设,建设过程经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都坚持了下来,现在举行法会多的时候有三千多人参加。

  当地政府对大云峰寺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该寺对周边的经济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以前农民出产的土特产需要挑到城里去卖,现在由于寺院带动的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土特产放在寺门口就可以卖掉。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13/nEO_IMG_IMG_9192.jpg

 

  该寺为居士主事,建筑为仿唐代风格,由于资金的问题,很多工程都在待继续状态中,主殿的三尊佛像为紫铜,每尊六吨重,非常庄严,正等待贴金。

  主殿前有一株大银杏树,极有气质。古往今来,凡有佛寺的地方,植物都非同寻常。

  寺里的出家人流动较大,有的住一年,有的只住一个月,现有数位出家人与居士关系融洽。日常的功课为诵经和念佛。

  由于该寺位于风景区,山地面积庞大,规划、愿景也很大,寺产很多农产,包括梨、玉米、板栗、柿子等等,年产以万斤计。

  大云峰寺目前除了几个主要殿堂已经成半完成状态之外,寮房和斋堂都还没有,生活用房是一间临时建筑,条件依然很艰苦。寺的投资创建人和当地政府关系很融洽,政府对寺院的建设事业也很支持,协助并投资修建了通往寺院的路、太阳能路灯等等设施。

  同去的民宗委的领导介绍,寺里曾救助过一只受伤的喜鹊,后来该喜鹊一听上殿的钟声就来听经,并固定在一个蒲团上和大众一起上早晚课,很神奇。

 

http://218.57.142.173/blog/2010/5/5.13/nEO_IMG_IMG_9171.jpg

 

  寺里的僧人开示说,动物也是可以修行的,也是可以成就的,虚云大师的寺院就曾经有鹦鹉成就和白鹅成就的公案。

  非常想见到这只神奇的喜鹊,但听说只能在早晚殿见到它。只好作罢,返回上车时,下车再去给茶杯续些水,竟意外地见到这只喜鹊,它在屋里待着,居士称它“小喜”,见到生人,立刻飞出屋外。

  返回时,贤益法师很赞叹这些努力恢复建设寺院的出家人和在家人,对建设寺院以及寺院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有很多感慨,对世间法和佛法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思考。

 

八关斋戒开示

      今天还是六斋日,早上在德尘居佛堂,贤佳法师在传授八关斋戒中开示道:

  昨天我们特别谈到无常,世间有世间的无常观,小乘有小乘的无常观,大乘有大乘的无常观。关于大乘的无常观,师父曾经说,对于大乘人来说,过一天多一天,而一般人会觉得过一天少一天,上殿的时候,有一句“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师父那样说,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从大乘人来说,他是真正相信生命是无限的,生命无限希望无穷。我们决定能够成佛,内心的决定是利他,基于这样一种发心,这样一种认识,看待这种世间的无常,虽然外在很多是无常的,乃至说我们生命也是无常的,是脆弱的,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现在确实有这样的条件和因缘,能够为佛教为众生做些事情,非常值得珍惜,也非常值得庆幸的,就像我们从小长到大,父母培养我们很辛苦,好不容易养这么大,然后国家、学校里面又都培养我们。现在我们学佛善知识、同行,也都帮助我们,我们也学了一段时间,到现在这种情况都很不容易,这种因缘成熟了,我现在得到这些,我们应该想怎么让他发挥作用,不然的话,得到这些,没有发挥作用,然后就这样死掉了,那不很可惜嘛?没有发挥作用,然后下一生再来,又是小孩从头开始,从小孩开始,没有发挥作用,又突然死掉,那不很可惜?那么现在我们得到这些,怎么能发挥作用,怎么能为佛教、为众生发挥作用,这是比较有意义,所以我今天过了一天,为佛教为众生,做了很多事情,或者说我也学了很多善法,打下很好的基础,能够更好的为众生为佛教做事情,这就是很大的收获,很有意义,过一天相当赚一天。从这个角度来讲,不仅从个人,而是从整个佛教众生,从整个佛道来讲,过一天相当于多一天,赚一天,发挥作用一天。

  另外方面,还有一个师父教授,我觉得也特别好,师父说“每天是个新的开始”,我这一天清早起来,我还活着,太好了,我继续能为佛教、为众生付出,或者说做准备,勤求善法,断恶修善。整个菩萨戒有三个方面,要受摄律仪戒、报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个方面;断恶修善,利益众生,不断的好好去做。

 

  每天是个新的开始,以前所有的包袱都要甩掉,我们的烦恼,对别人的这种怨恨,全部甩掉,乃至我们有意无意犯的错,心中的懊恼全部甩掉。真的把握现在,每天是个新的开始,乃至我们以前成绩也放掉,成绩也可能变成包袱。师父说过去的成绩是敌人,现在成绩是朋友,未来成绩是老师,所以每天是个新的开始,要感觉精神昂扬,学佛的人,就要有这种昂扬的精神,学到后来,心力很低沉,每天苦哈哈的,那就学佛学的不对路。

  真正的说我们有了这种大乘无常观来看待,我们是非常积极的非常光明的,非常精进的,这个精进不仅局限个人,整个佛教整个众生,从整个广大角度来看,我该怎么修行?师父曾经讲,现在这个时代,是佛教要好好恢复的一个很好时机,我们要好好把握住,如果我们这二十年不努力,佛教就完了,这个时机不等人,那现在有这个条件,佛教有所作为,如果你不作为,人家就失望了,以后条件就没有了,这也是一种无常,因缘成熟的嘛,你要好好把握住,要积极去努力,所以师父为什么这么积极去开创做各方面的佛法事业?不仅是为了这个道场,更是为了整个佛教。真的好好去努力,可能有人说,哎呀,我现在还没学好,不要做这些事情啊,这个真的从个人角度着眼,你不能说我现在练兵,练好了再去打仗。现在敌人都过来,大兵压境,你说现在不行,你说我先要练练,现在不行,你要上战场,实战练习,发这个心,而且很重要我们相信佛法,你受伤了,还可以回来,被烦恼打败,还可以回来疗养疗治,还有师友团体,所以每天要不忘发心,好好去努力。但是大乘的发心,可能有人心里会有个想法,就是说我现在一般的小乘的还没修好,下面的基础还没学好,不要和我谈大乘的发心了,我现在条件不够了,很多人经常类似这种想法,因为按照次第嘛,我们学菩提道次第广论,次第嘛,我现在基础还不够,小的学好,以后再学大的嘛,这一点是一种对道次误解,按照道次第,广论我们学到后面,最初趣入大乘,智者,有智慧的人最初就应趣入大乘,最初就应该发心,我们修下种法,应该是学大乘法的基础,最初就应该发心,按照相应法类来修,而且在道总建立,我们修下种法,全部应该是发菩提心的前行和支分,善知识应该对此特别开示,否则的话,下种法类,成为发心的障碍,修的下士、中士法类成为发心的障碍,哎呀我下士道还没修好,我现在只能管好我自己,我现在只能调我自己啊,现在不要谈发心啊,我现在管不上别人啊。到后来心越来越萎缩,越来越缘自己,心都发不起来了,这方面习气越来越重,成为发心的障碍,那很多人学广论错解道次第就变成这样;我曾经听有居士讲,学广论的人,越学越自私,这个我听了很吃惊,学差了!我要调伏我自己,我烦恼这么重啊,病想啊、无常想啊、烦恼啊,我自己还没调伏,怎么帮助别人哪,越来越想自己,不愿意为别人付出,觉得自己不行,或者其他理由,实际上这都是错解道次第,师父的话说,很多学佛人的状况,嘴里喊的是大乘,我们每次都要皈依发心,都是大乘的发心,心里想的是小乘,我怎么调伏我自己,我怎么修行,我怎么积资粮,我怎么样怎么样,全部心心念念都是自利作意,这实在的业嘛,业习气是这样的;然后实际行的时候呢,哎呀我这个不行,这个做不了,那个做不了,在一个团体中,该负的责任不能负,该承担的不能承担,总觉得别人不给他提供条件,别人不支持他,不配合他,不支持他;好多都不顺报怨,最后连人天乘都没有,因为善法不能做吗,造很多的违缘,造很多的恶业。嘴里喊的是大乘,想的是小乘,最后行的连人天乘都没有;就变成这种状况,离佛法越来越远,最后学的很苦,所以这一点来说,师父在很多讲法里,你仔细去看,从感悟人生,苦乐人生,认识人生,在很多讲法,到后来都会提到发心的问题,中间反复提到发心。前几天我带心文化之旅学员学“感悟人生”第一盘;他里面特别讲,很多学佛学的很久的人,为什么学到后来没感觉了,为什么?这就是忘失初发心,初始的发心忘记了,所以后来只观顾自己,忘记刚开始学佛是为什么,那种真的要学佛,要利益众生要利益佛教的心忘记了,到后来与佛法越来越不相应,找不到感觉,师父说学佛与其他不一样,相信利他,利他才是最好的,愿力决定开始和结束,智慧决定成败,师父在感悟人生特别讲这个,很多开示在讲这个,一直在讲这个,广论所讲大乘善知识,是与上士道渐次引导,能趣入大乘的,这才是善知识,所以师父反复讲,我们真的说明确这一点,不要总说我现在下士道、中士道还没学好,道前基础还没学好;上士道听听放在一边,就过去了,对师父讲的法不入心,现在用不上,不契机,总觉得师父讲不示契机,不契自己的机,你要知道,师父恰恰讲的是怎么让我们契入广论,包括我们受的戒律,你别看我们受的是小乘戒律,好像五戒、八戒是给小乘讲的嘛,实际真正小乘里也要讲发心,暗藏大乘,我们学戒律,里面有个叉陀摩罗子,他是阿罗汉,他成了阿罗汉,他就特别思惟他这个法不坚固,他要求坚固法,他成阿罗汉,小乘法还是不坚固,他要求大乘法,坚固法,然后他就主动为僧团做执事,做事,给大家他分房间分卧具,有的东西来的很大,给大家分啊,做执事,发心做执事,求坚固法,回小向大,要讲发心,所以我们受持这个戒律,真的本着个发心,好好的做,不要觉得我不行我不行,我现在条件差,这也是一种慢心,障碍自己学法,这叫卑劣慢。师父就说,你说你不行你不行,你就真的不行,你要说我行我行,那就行,真的要有这种信心这种气概,对善知识要有这种信心,善知识说你行,你就行,应该有这样一个发心。好,我们本着这样一个发心,来受持戒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