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师父法会高原反应龙泉客堂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4月30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30/nEO_IMG_IMG_6962.jpg
讲经和依师
讲经活动在僧众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贤满法师白天叫住贤清法师,要帮帮讲经活动。
事情看起来不声不响地就做起来了,其实,背后很多法师都付出了心力、关怀、推动。为了能让讲经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达到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一直在不断地讨论、尝试、调整。
不光要考虑到讲经活动本身,还要考虑讲经者的心理状态,还要考虑好听众的状态。
大家平时时间都非常紧,拿出一个小时来,确实是极大的支持。
贤清法师说,讲经活动不是师父支持不支持的问题,而是师父的心愿。
这句话对内心有很大的触动,和贤清法师交流后,有思考,依师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早期可能是应该老实地等着师父发话,发一句,动一句,没话就一动不动。读沙弥律仪的时候,里面确实有类似的内容,剃头要跟师父讲,添衣服要跟师父讲,你借给我东西要白师,我借你东西要白师,吃药要白师等等,几乎生活上所有的细节都 要事先告诉师父。
通过事项训练放下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为日后的修行打下好的基础。
律仪有时代性,过去可能是一个师父带几个徒弟,或者几十个,有条件手把手地从早到晚地教,现在的时代因缘有了变化,一百多人,每个人每天排队跟师父汇报一下自己的事情,然后就等着师父给安排一件事情,那还了得。
而且师的含义可能也应该随缘成为戒腊伦理和行政伦理中的上位。
律仪应该是通过事项告诉我们一个内涵。需要我们准确地思维和把握其心灵实质,不能死在事项上。
正确地思维和揣摩善知识的心愿,按照师父的愿望,发心把事情做好,接受师父的调教。可能是心灵成长的方法之一。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师父其实早已都有教授。拿起来行持就可以了,做错了,改呗。
周四上午,讲经小组安排了一次试讲,主讲者贤地法师先在小范围内试讲,场地就是正式讲经的场地,请贤佳法师点评。
这一次试讲,不光讲经者先试一下,听经者也试一下,因为以往听经后提问的时候,问题往往提得很麻烦,站起来讲了老长一段,别人却不知道问题到底是什么。结果提问不是提问,而是以提问为借口阐述了一下自己的见解。
就显得很不合适。
还有一些问题过于复杂,估计连自己也搞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还有一些问题明显超出了演讲的内涵和范围,就显得诚意不够。
贤佳法师就这个方面给了大家一些开示,很中肯,但是,他也说,提问是应该提的好一些,但是对讲经者来说,不能对问题有条件,因为将来外出讲经,什么问题都有可能遇到,师父在大学里讲经,经常有听众带着一大堆问题来了,根本就没有认真听师父讲了什么,就把问题全都抛了出来。
师父都会一一善巧地把问题化解掉。
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提问不好回答,不能敷衍,也不能回避,实在不好答的,就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下来以后会再去努力学习。
贤佳法师关于提问的开示引来一片真诚的掌声,如果说佛法不是文字,不是语言,而是一种内心体验的话,那么当下,我们体验的可能就是佛法了,或者跟佛法沾了一点边。
贤佳法师的从容自如,宽容大度,以身教给了大家一种特殊的教授。令大家受益匪浅。
法师开示讲经技巧,没有长篇大论,先鼓励了一下大家,然后讲了海伦凯勒在《我的信仰》里提到的故事,一个口吃患者在利他精神的策励下成为一个著名演讲家的故事,提策大家要多讲,多练。不怕条件不好,怕的是没有勇气和恒心。
贤清法师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讲经的水平,带动大家诵《楞严经》,因为最近读的就是《楞严经》,先读熟,再解经,听的和讲的都要有所收获,时间不好挤,但大家还是挤了出来,每天下早殿后,不解缦衣,直接去五楼的禅堂,诵经,诵完后短暂研讨。
长期坚持下来,自然就会有所体验,对讲经水平肯定有大的提高。而且,师父以前提过,未来不仅法师讲经说法,居士也要讲经说法,居士讲经说法的能力也不会横空出世,通过僧团的历练,带动和影响居士的讲经说法,合情合理。
贤今法师近来有点别的事情,也为了有更好的准备,他预约了再讲两周之后,就登台讲。
他表示,讲经是一个出家法师的份内事,现在不练习讲,什么时候练习讲。现在讲,确实经验少,讲不好丢面子,甚至出洋相,但是,面子和洋相就是我执,通过讲经正好破一破。
就算是有面子,现在练好了,将来出去讲经,才能不丢面子,不丢佛教的面子。
没有哪个高僧大德生来就会讲经,都是练出来的。讲的多了,自然就自如,就有感染力,就有号召力,就能影响和转动他人的内心。
贤今法师还提到讲经的内容是否限制太多,比如现在讲的《楞严经》,而且要和社会问题有一定的结合,时间又很短,难度就非常大。
问贤今法师,是不是可以将讲经的范围扩大,讲《广论》,讲各种经典,任意讲。
贤今法师认为,重要看讲经的目的,未来讲经的当机众是谁,是汉地佛教信仰者的话,那就要重点讲汉传佛教的几部重要经典。
很受启发。
贤佳法师关于讲经的开示:
首先觉得,贤地法师发心来讲经,愿意来讲,精神可嘉,只要发心,刚开始讲,就大胆地讲,不用紧张,这方面特别值得去培养,以前我听过一个故事,是海伦凯勒在《我的信仰》里讲的一个故事,他有个朋友是个结巴,说话也很畏怯,特别是上台说话,后来过了几年之后,发现这个朋友成了一个很有名的演讲家,他就问他,你 有什么秘密,这么大的变化?
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每次演讲前,就对自己说,我讲这个就是对大家有利益的,我就是要讲这个,利益大家,他越这样想,就觉得心里很有力量,就很有自信,这个很有意义,很有意义,就一直这样对自己讲,慢慢就讲好了,一点也不怯场,结巴的问题也解决了。
我们就要这样去想,不要去想我讲的会不会好不好啊,讲差了会怎么样,不用那么想,要想着,这个很有意义,我要去做,讲坏了的话,下来再总结,我们就这样去想,没问题的,不用担心这个。
内容上要选择一个点来讲,把对大家修行有帮助的一些点结合在一起讲,这样就很好,具体技术上的,比如消文,如果时间不够的话,消文就要少一点,直接把内容用你的语言传述出来,用你自己语言来讲,就会比较生动。
总体上还不错。内容上还有个建议,前面讲的故事,变化中还有不变的,见性不变,后面讲的都是无常,不变的讲的不多,和前面结合的不够,紧密度感觉不够。后面提到,师父讲大乘是过一天多一天,积极向上,生命无限,希望无穷,无常之中有个无限的东西,有一个相续的东西,这个东西带给我们一种希望,有这种希望,在 这种基础上,无限生命中,我一定能成佛,给大家一种信心。
法会前行筹备
今天是五一法会的前一天,各部组开始紧张忙碌的筹备。今天是五一法会前一天,也是一个殊胜的因缘。各部组都在紧张的筹备忙碌中。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30/nEO_IMG_IMG_6972.jpg
客堂贤扬法师、法会贤生法师、流通处贤明法师一起到大殿前供灯,三个堂口将互相配合承担五·一法会。供灯虽然与法会有关,但是更主要的缘起,是为了几个堂更长久的和合承担配合。贤扬法师说:“物资不能浪费,像法会,只有开法会时才用,各堂口负责人可以互相合作,资源公开透明,互相用。其实本来就是一体的,每个法师有不同的因缘,关键是怎么把这个因缘组织起来,服务僧团。”
对于未来客堂的工作,贤扬法师说,贤满法师是知客师,法会后他会从挂单里面的屋子搬到客堂,居士佛事登记搬到贤满法师现在的屋子。法师统一办公,另外一间摆上家具,作为接待,有人来大家谈完就可以走了。法师表示,任何一个东西运作起来后,需要不断注入新的东西,让他有生命力,要把所有部门牵起来,各部门有分工,也要有合作,合作很重要。今天中间也打通了,成为进出内院与外院的一条通道。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30/nEO_IMG_IMG_6960.jpg
龙泉客堂,广结善缘
贤生法师、贤明法师在外面承担都有一段时间了,贤扬法师以前和大众接触不多,这次承担,让大众见识了法师的谦恭慈悲,除了理顺客堂的事务,有空还去帮流通处整理图书,法会期间流通处请花的人多,特别为鲜花组请了两本有关插花的书回来,给义工做参考。
仁爱心声:电话采访玉树灾区返京志愿者——王璐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当天在师父的指示下,仁爱赈灾行动组迅速启动,王璐作为小组前方负责人在地震第二天就组织第一批志愿者赶往玉树。
4月21日仁爱第二批志愿者一行6人从北京出发,由副秘书长王昕带队。
4月25日上午,秘书长林启泰老师从玉树灾区前线返回寺里,并及时将救灾工作进展在见行堂给师父做了汇报。
抗震救灾15天后,仁爱第一批志愿者中王璐、李韵峰最后从前线返回。
19:00 — 20:40电话采访志愿者王璐。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30/nEO_IMG_3.jpg
仁爱义工迎接 赈灾志愿者王璐和李韵峰归来
问:从北京15号出发到灾区到今天返京,有15天(半个月)了,在灾区这段时间里您有什么深刻的感受,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答:感受很多,从哪说起呢?先从艰苦的时候说起吧。一个感受就是这次去赈灾,青海赈灾和以前四川赈灾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在这里赈灾是在高原地区有高原反应,这边的条件比起四川的条件恶劣了很多。四川是平原,交通很方便,物资、交通都很畅通,水电都可以,在这边不行,海拔很高,玉树是在三条沟里,交通就一条路,所以交通堵塞非常厉害,而且这个地区比较落后,经济条件是很差的,这里的人民是非常纯朴,非常乐观向上的,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佛教徒,他们那种对生死、生命都是看的非常清楚,在一起共事都有非常亲切的感觉。我们想的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在物资上让他们得到帮助,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缓解,虽然环境、物资条件很恶劣,在这时突破了生理极限,暂时忘却了高原反应的感觉,能够跟孩子们在一起,看到孩子们那种快乐,像一家人一样。在那儿听到的声音都是六字真言的声音,都是感恩的声音。
问:您在接到玉树赈灾任务时、志愿者第一次踏上震灾区时,那一刻心情都是怎样的?
答:那时,我从14日晚接到任务开始,就立即和各方面人沟通:组织框架结构,人员分工,视频会议,准备物资……去的时候是站票。那时想到的是,能最早一班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17号早晨飞机到,就开始高原反应。刚下飞机,嘴唇裂开,流血了。林老师在下飞机那一刻汗珠就开始落,我们不停地皈依祈求,祈求师长,诵大悲咒和心经,希望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当时呼吸很困难,但还是不停的念咒,皈依祈求。看到路边倒塌的建筑、寺庙,看到藏民脸上都是土,全是期盼的眼神,盼着有人来帮助。就感觉我们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从飞机上下物资,路都坏了,全是土,从前很美的村落都没有了,夷为一片平地。想着多一些物资就好了。大家高原反应非常严重。
当时的心情,怎么说呢,挺难过的。自己的孩子有那么好的条件,而这些灾区的孩子连地方都没得住。感觉到非常可怜,非常苦,条件有这么恶劣,而这些孩子还比较乐观的。想把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们都有个很好的归宿,哪怕晚上不在露宿当中,都很温暖的笑,这些都是我们仁爱志愿者应该做的事情!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30/nEO_IMG_5.jpg
高原反应严重的两位志愿者
问:仁爱基金会到今天为止在灾区都做了哪些事情?当地政府、灾民对我们工作有哪些反馈呢?
答:1、查缺补漏。将随身带的物品、药品发给没有能及时得到政府发放物资的人。发放物资时,没有路,只能翻土墙。氧气稀薄,帮助他们搭帐篷,他们都不会,送他们一些脸盆什么的,食品。有个广西的人,也不会说汉语什么的,我们也给了他东西。我们都走了很远了,他也不说话,就是像我们招手,像亲人一样的。
2、给孩子做心理辅导。做肢体上的仁爱手语歌,让他们从恐惧中走出来。看到孩子们过来了,自己因为高原反应非常严重,身体一点都不想动,就坐在了地上就给了孩子们一些巧克力,看到孩子们后,心理就不在意那种难受的感觉了,教孩子们手语操。鼓励他们要有信心,要感恩,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当志愿者的心都集中在孩子们身上的时候,对于这种高原反应都不觉得难受了,一点都不在意。等晚上回来的时候,体力透支,就赶紧去吸氧。
3、三完小建立板房的事情。现在孩子们在帐篷里学习生命读本,在操场集体搞手语活动。板房在建设当中,分几批从兰州运来。条件很差,一边建板房,一边硬化路面。现在基本上很有序了。
我们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去跟他们告别的时候很感人的,包括在州政府啊,学校啊,各个方面的。政府,尤其当时,像三完小的校长拉着我的手说:“说多亏你们了,才让我们能走出来,板房盖好了以后你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你们。”一路上仁爱走到哪里都是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也许是我们那种真诚的态度都让他们非常的感动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30/nEO_IMG_1.jpg
不知疲倦的给大家分享赈灾的感受
问:志愿者们在灾区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大家都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答:我们志愿者克服了高山反应,这鼻子说流血就流血,嘴唇裂的都不敢说话和笑。那高原反应连喝水、吃饭都需要吐,没有饿和饱的感觉。晚上睡不着觉、头痛、浑身乏力,走路不能快,得慢慢走,拖着那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使劲走,一会就要喘粗气,倒不上来气。而且住帐篷都在地上住,开始那些小帐篷,早晨起来被子都是湿的,天气变化非常快,一会刮大风,一会儿噼里啪啦下大雹子,一会又噼里啪啦的下雪。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吃方便面压缩饼干,没有热水,喝的是矿泉水冰凉的。过了几天,部队有做饭的了,慢慢的我们的住宿条件开始改变,每天为了往回发报道,到处去找网络,和不少的人结了善缘,得到别人的帮助。一开始条件非常的恶劣,吃住行都没有。刚开始物资没有同步到达,没有口罩脸上全是土。
因为我们那时候想的我们代表的不是我们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代表的是仁爱基金会,是师父代表下的居士团体,那就是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影响,好就产生好的影响,不好就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的精神面貌给人阳光亲和的力量,我们想到的是利益更多的人,我们有这种责任这种使命,师父说我们要在第一时间把需要的物资送过去,我们要争取时间,一点也不敢怠慢,在难受也要坚持,因为我们不是个人,是一个整体。在三完小学校里有那么多的尸体摆在那里,有上千的人在给他们超度,尸体码的一摞一摞,这时想的是生命是无常的,也希望他们能解脱。
问:第二批志愿者已经过去了,下一步我们在前线还将继续开展哪些工作呢?
答:我们有两个工作,一个是板房的建设,需要一个人来帮助协调工作,联系厂家来安装。第二个是,仁爱学堂带孩子们做活动,让孩子们读生命读本。带孩子搞一些活动:如唱歌、手语、歌曲等。
到目前为止,仁爱志愿者王昕、陈永辉、屠钰斐、陈少东和三位民族大学的藏族同学,还有当地求松居士10多人仁爱志愿者团队一起将继续陪伴灾区的灾民和孩子们共度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