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月29日龙泉日记

(2010-04-30 07:54:47)
标签:

北大图书馆

古籍

老先生

菜地

王亚林

龙泉寺

日记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4月29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20414.jpg

 

 

在北大

  北京大学图书馆。

  王亚林老师是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编部主任,多年从事此工作,是龙泉寺的义工,对北大图书馆的参访工作一直由她前后忙碌,四下联系、安排、接待。

  在北大图书馆,不仅仅接触到了最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图书管理理念,亲自感受到这座百年学府的人文气质,更有幸亲眼目睹了北大图书馆古籍馆的镇馆之宝,一套永乐北藏。

  这套藏经,全世界可能只有两到三部,北大图书馆藏着一套,被我们亲眼见到,感触到。

  倘不是出家,不是承事师长的事业,万无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出家人的身份,寺院的事业,居士的发心,才成就了这样一次体会三宝恩德的参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20322.jpg

 

  整整一天,都在北大图书馆里楼上楼下地考察,真是辛苦了一直陪同忙碌的王亚林老师,作为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人员,在行业里也是身居要职,倘不是佛法事业,我们有何德何能获得这样的礼遇。

  王亚林老师为我们请来了前图书馆副馆长武振江老师,武先生从馆舍建设到图书馆管理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还承担相关图书馆行业协会的职务,在行业里有非常好的声望。

  会谈中,先生不厌其烦地向参访的法师、沙弥、净人介绍了图书馆的建设经验,从北大图书馆新、老馆的建设过程,到他所了解并实地走访过的国外的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台湾的图书馆的建设经验。

  从功能、规模、馆藏量、风格、管理等一一做了详细的建设,细到图书馆的框架结构尺寸的合理性,通道的设计,开放式书架和封闭式书架的间隔尺寸,与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打交道的经验等等。

  先生佛缘很深,反复地询问和了解龙泉寺的具体位置,欣然接受了邀请,以后有机会来龙泉寺指导图书馆的建设,而且还主动提出要动员业内所熟悉的资源一起帮助和参与。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20362.jpg

 

  令人非常感动。老先生有很多观点非常启发人,他说理工科的书,淘汰的快,有的一、两年就失去价值了,而文史类的书籍,越老越有价值。北大图书馆馆藏的很多珍贵的文史资料,都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那上面记录者过往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化,会越来越凸显其价值。

  会谈后,老先生主动和法师们合影,愉快地接受了赠送的博客书,对博客书的内容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非常期待老先生能早日光临龙泉寺。这时候真的体会到师父为什么要让未来的图书馆有接待社会贤能的功能,为之在寺院这样山清水秀的清净地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提供闭关修学的条件。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20330.jpg

 

  建筑、文字、典籍是佛教的财富,人更是。

  在王亚林老师的引导下,拜访了北大图书馆的管理系统负责人,了解到北大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引进、使用的整个过程。

  对不同的软件的功能、利弊有了更多的了解。

  北大图书馆最早是自己开发的管理软件,在行业内曾获奖,并被业内效仿,随着发展,早期的软件开始不适应,为引进系统,考察、比较过以色列、美国、中国台湾、香港的图书管理系统软件,经过综合比较,使用了现在这套美国系统。

  软件购买非常昂贵,现在这套已是一百多万人民币,价值十多万美金,而且对方销售时是考虑到北大的知名度以及为进入中国市场而予以折扣。否则,如果选择以色列的产品,连同配套产品往往都需要数百万人民币。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285.jpg  

  龙泉寺这次去的专门搞软件开发的法师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就软件的管理功能、使用稳定性,时效性等等一一提问,获得很多宝贵经验。为以后自己开发管理系统打下了基础。

  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机房很庞大,支撑着整个北大所属二十五个单位的计算机管理,在选择管理软件的时效性上,更考虑稳定性,虽然时代在变化,软件更新很快,但是有很多实验性的软件虽然功能很好,但如果影响到稳定的话,就不会太多的考虑,图书馆的管理总是会有矛盾,但矛盾有主次之分,从宏观角度观察到之后,就要 考虑先解决主要矛盾,再去逐渐解决次要矛盾。

  各个馆的功能也不一样,服务对象也不同,要考虑现实条件,像国家图书馆已经根据自己的条件实现了和手机联网的功能。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348.jpg  

 

  负责人强调,选择并引进一个软件,其实是选择和引进一个观念。

  这话,让我们深受启发。

  计算机管理机房十多名工作人员,认真地向法师们介绍机房的功能和管理经验,合影的时候,说有佛缘的来合影啊,结果,从相机的取景框里一看,满满的都是欢欢喜喜的善缘。相信,这些善缘的种子在以后的生命中一定会有善果。

  在图书馆的档案馆里,大家测试试查询系统,先自己直接去架上查,想找到贤超师当年的论文档案,结果没找到,然后用计算机系统搜,输入名字,回车,马上找到这位在北大学习了八年如今已出家为法师的学子当年的论文名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390.jpg

 

  档案馆的一名老师迅速地从档案室里找到了贤超师的论文,发现里面有折痕,这是被别人阅读的痕迹,论文内容关于纳米材料。

  参访中,大家分析,未来龙泉寺的图书馆的馆藏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来自社会捐赠,很多居士大德的藏书将来都要有安全妥当的地方存放,不仅是存放,而且还要能够被别人阅读和整理、流通,龙泉寺的图书馆自然就是最合适的地方。届时就需要有一大批的专业人才做这样的工作。

  在北大图书馆里,我们见到了季羡林工作室,这里放着他的藏书,供人参观,继续发挥书籍本身的作用,而季老的精神力量也已这种方式保存下来,利益后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386.jpg

 

  未来龙泉寺的图书馆相信也会保存教内、外高僧大德的藏书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继续发挥作用,绍隆佛种。

  参访北大时,最传奇的一幕发生在古籍馆里。古籍馆对外开放的部分管理就非常严格,而且书籍都是影印本,古籍原本都被精心地保存在地下室。

  本来没想到有幸见到这些古籍,真是三宝的功德,我们这些佛子们竟然在王亚林老师的带领下,见到古籍馆的沈乃文老先生,他见我们这些佛子们来了,热情地带我们进了地下室的古籍馆。那里藏有一百五十万的古籍,其中珍贵古籍二十余万册,世界排名第四。

  其中大量佛教典籍。真是大开眼界。

  馆藏书架全是纯樟木的柜子,一进去,扑面的樟木香,整整齐齐地装排着各种古代典籍。震撼人心。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423.jpg

 

  沈乃文老先生告诉我们,这些典籍经过百年的收集整理,有了今天的规模,其中很多的佛教典籍早期都是靠寺院保存下来的,近代是靠学校和图书馆保存下来的。

  老先生从事了三十多年的古籍图书管理工作,法师一直说他是大护法,为佛教做了了不起的贡献。

  三十多年的古籍工作也让老先生阅读了大量典籍,满腹经纶应该不过分,老生生自己也说,比你们这些年轻的出家人读的要多多啦。

  真的是三生有幸,在这个时代还能见到这样的老先生。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425.jpg

 

  先生的爷爷和太爷爷都信佛,是虔诚的居士,一生持诵《金刚经》,对老先生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能这个缘起成为老先生一生从事典籍工作的重要原因吧。

  震撼我们的是一套永乐北藏,在这套明代的藏经面前,我们被彻底征服,真切地感受到佛陀的伟大,佛教的伟大,史上,没有哪个思想、方法拥有这样多的典籍,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不仅仅传承佛教思想本身,连同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等等一起传递下来,令我们的精神世界得以不断提高。否则,难以想象物欲会把人类拽到什么地方。

  沈乃文老先生讲,这套书的价值过亿,但实际上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过去的图书馆管理员在动这套经书之前,都是要先洗手,再取经典,表示对佛经的尊重,而且收藏经典都愿意收藏僧人持诵过的经典。

  藏书的方式完全是按照古代藏经的保存方式,编目是用汉字分类,明永乐年到现在,这么漫长的历史竟然就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和经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沈先生非常敬佛,尊重出家人,为人极为谦恭。令人肃然起敬。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20402.jpg

 

  老先生讲了很多佛教经典的保存故事,有的故事听来简直不可思议,他讲,西部某市曾有一个老比丘尼,独自守一个小庙一生,示寂后,别人才发现她住的屋里有夹层,里面藏有明代的一套300卷金粉写就《大般若经》,藏经的柜子都是明代的,国家高度重视。立即予以保护。

  三宝的功德为我们留存下这些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沈乃文老先生很认真地讲,龙泉寺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留意,不知道就会挖掘出什么东西来。

  还有一套手抄的古籍,共七卷,七十年前收藏的时候只有六卷,唯独第七卷不知所踪。七十年后,在天津发现了第七卷,品相完好。

  对方要价一万元,汇报给校长,校长立刻批示,只有两个字,速办。

  这套七卷的古籍重逢在北大图书馆。老先生说,这不是偶然的,是有因缘的,万物都有因缘。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432.jpg

 

  先生认为很多佛教古籍经典应该回归寺院,好发挥他的价值,当下有些珍贵的佛教文物被发掘出来之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精神价值,有的用于商业,就不太妥当,这些都应该是你们出家人要呼吁、要做的事情。

  在北大图书馆的古籍馆里,有人在整理古籍,用专用的胶片阅读机在整理。作为佛弟子,看到这些古籍文字感觉非常亲切,深知这些东西不能只是封存在地下室里,要阅读,整理,发现,解读,传播并流通到社会上去,真的是需要更多的僧才,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人、因缘护持。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20434.jpg

 

  龙泉寺现在和未来的图书馆绝不仅仅是一个借阅、流通佛教书籍的场所,他一定还承载更广阔的悲心和愿力。

  和沈乃文老先生道别,先生与大家合影,送大家出门,双手下垂,手贴裤缝,鞠躬。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竟然还能遇到这样的老先生,亲耳聆听教诲,亲睹谦谦君子的风采。

  老先生欣然答应以后有机会来龙泉寺指导。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20450.jpg

 

  真切希望参访中所有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有缘人,居士大德,善知识们能够光临龙泉寺,再次面谢大家对我们的恩德,无以为报,只有精进用功,努力承担。

  原先所预计的图书馆参访都已基本完成,形成了很多资料,收获了很多心得。所有资料还需要更多的整理和消化。

  去北大出发前,师父有教授,除了图书馆,还要参访一些博物馆。

  这可能涉及到开展佛教文物的当代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课题。需要佛子们发心、起行,我们面临的可能是一个庞大的以佛教信仰有关的文化重建的工程。

 

有机农场

  在西跨院法台后,一般来寺里的人不会想到,台阶上还有一块菜地。地重新平整过,面积比去年扩大了许多,也平整了许多,现在开始移栽菜苗。

  自从上个月开始,任老居士就经常带义工在这里出坡,将原来田老居士自已开的地帮助翻翻,并将一大片的田地分成小垄,这样更方便浇水。西跨院菜地,除了田居士,还有一位义工和贤宏法师的父亲。法师父亲说话很少,只是在那儿干活。另外一位义工话比较多,总是想着上山找他的龙头拐杖,被派到西跨院菜地前,在栗子园用枯树根做了几个龙头拐杖。栗子园菜地的只留三位义工,新来的一位义工是09年就在菜地干过的宋雨莲居士,前一段时间下山了,这次上来还是又回到栗子园,和这里的人和土地很有缘分。因为人少,两边菜地人员还是不够,尤其是像翻地这样的力气活。任老居士安排四位力气小的义工,到山上去收集一米多长,直径在一寸左右的木棒,准备给黄瓜、西红柿搭架子用。任老居士先把四位义工带到山上,然后他就又去西跨院看那里的活。在去年修栗子树剪下的树枝里,找到合适的就用锯子锯下来。一个多小时锯下四十多根,用草绳捆起来带到大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9/nEO_IMG_DSCN0003.jpg

 

  农场里由老居士带没有经验的年轻义工,年轻的义工,从市区跑到远郊这座古寺来种地,听着很匪夷所思的事情,在龙泉寺这样不被一般人理解的事很多。做事是表相,真正能把人吸引来,住下来的是佛法,是让人超脱生死轮回的解脱道。佛经中记载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个五浊恶世,我们因为受业牵引,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执苦而不以为苦;娑婆世界又称“堪忍世界”,为什么呢?说我们苦啊,但是这个苦还是可以忍受的。所以一般人都会认为自己虽然有一点不如意,但是感觉还是活的挺好、挺幸福;觉得自己快乐,是因为无明,但是这种“快乐”或是“愉悦”有能持久;当这种所谓的快乐在一定的时间结束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似乎丢了什么一样,心里空了……因为我们追逐的是那种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但我们却深陷这个五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人出生的地点,出生的家庭,完全是因为业力的作用使然,没有办法改变。现在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改变!改变自己的业,也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使它向良善的方向发展,所以,为了不在业力的牵引下,再如此愚昧无知的走着。就需要的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闻思修中得来,用智慧来斩断这业海洪流的牵绊,紧紧抓住师法友团队的手,不令自己堕落,当自己努力到足够的时候,我们也就具备了拉住别人的手的能力。

 

分拣垃圾的体会

  龙泉寺西跨院南边墙角积攒了许多生活垃圾,大多是纸箱、食用油塑料空瓶、玻璃等,可以回收再次利用。晨起缘念时,贤启法师告知大家:“上午工作休息时间,集体出坡到西跨院分拣垃圾。”

  分拣垃圾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9:00贤启法师带大家来到西跨院分拣垃圾。出坡结束后大家进行了心得分享:

  “大家齐心协力、不怕脏、不怕累,一点一点都整理干净了,环境更加清洁,大家也会感到特别舒服。”

  “垃圾分类有利于社会发展,会让人们生活越来越有序。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垃圾的处理将会比较注意。”

  “自己以前丢垃圾不会留心分类,随意扔也会觉得不以为然,这次第二次参加垃圾分类,过程中,会知道这里面也有自己造的一部分。自己会在今后努力去做,做到了再倡导周围的人一起来做这种举手之劳的环保活动。”

  “分拣垃圾觉得是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做的,可以去除自己的高慢心。”

  “垃圾二次回收利用,不污染环境,塑料烧掉或者埋掉都不利于环保;特别是玻璃,这些玻璃渣分出来很容易扎伤到别人;食物油也会严重污染水源,食物渣分类收集经发酵处理后可以变成很好的有机肥料,作为菜地和花肥都是最天然的理想选择。”

  分拣的过程是大家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样也是生命质量提升的过程。自利利他,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提升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