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龙泉日记

标签:
法会配楼客堂老物件龙泉寺日记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4月23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3/nEO_IMG_DSC_4923.jpg
历史的痕迹
见行堂门口的堆放着一堆石刻,乍看不起眼,但却都是老物件,有一套大石磨,据说现在如果支起来还可以使用,还有一些过去的建筑石雕,有一个被认出是魏老爷塔的一部分,当年重修时找不到,只好重做了一个安上。
暂放在见行堂门前的这个据说是建居士楼的时候挖出来的,除了这个石雕,还有一些古建部件,蹲下细看,一眼就能感觉到有历史感。
还有一些可能是金龙桥上的桥头石刻,石柱。
还有一些找不到出处。外面有一些古石槽也散放着,东配楼建起来以后,这些古物件应该会被一一整理,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景观。
岁月已经将这些石刻外面曾经精美的雕凿全都侵蚀掉,只剩下粗糙的斑驳的石头本质,他们应该不属于高价值的文物。
在整个中国佛教文物当中,它们连沧海一粟可能都谈不上,但是,正是这些老物件记载了这个寺院的历史,也铁证如山地证明了中国古代寺院当之无愧地保留了无数中华文化的物质文明符号以及精神文明符号。
无法想象,经过了如此漫长的、动荡的历史年代,如果没有寺院,我们后人会面对一个怎样苍白的文明遗产。
当年的继升老和尚初建龙泉寺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他的思想和心灵是否顾及到我们这些后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初的金龙桥、龙泉寺的建筑审美、结构应该是所在区域和所处的年代中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新建的见行堂和东配楼只是龙泉寺发展建设中的一部分,一切仅仅只经过了五年,未来还会不断发展。
这种发展不是超越的发展,而是在继承中的发展,一直从事工程建设的贤然法师讲,见行堂、明心阁、东配楼的建筑设计一直就顺延着龙泉寺的老建筑的风格进行创新,观赏者不会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建筑,而是融为一体的建筑群落,连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全都是一体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3/nEO_IMG_DSC_4924.jpg
龙泉寺的始建于隋代,后期的建筑风格与这个气质相吻合,但又不能照搬模仿,是需要智慧的。
现代的城市建筑讲究标新立异,只管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高度,不会更多地考虑周围的环境,但是佛教寺院建筑的思想体系是融入,是和谐,是把自己跟周围融为一体,以“隐”、“藏”为精神特征,体现出隐忍而宽容的佛教建筑风格。
在继承古建筑的风格特色时,又要体现出独具一格的思想,就又延伸出了“明心阁”,唐朝的“阁”斗拱雄大、挑檐深远,设计师在设计时对汉代的建筑风格情有独钟,最后将唐、汉结合,又综合中国古代一些著名“楼阁”的建筑精神,形成如今的“明心阁”。
寺院的天际线绝不会超过周围的环境限制,这样的建筑高度很吃亏,商业建筑绝不会这么干,因为这样一来出房率太低,建筑成本高,使用面积少,但是,为了与环境和谐,为了让建筑本身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只好牺牲一些使用面积。
建筑不能单单理解成住房。
在最初的建筑设计构思当中,原始动力来自师父的格局,然后凝聚起各种艺术力、材料、体力、财力等等。
建筑外观使用的是青砖,顶用古瓦,青砖古瓦的气质更能让人安静下来,适合修行和文化的传承。
东配楼在施工的过程中,方案还是会在不断的变化,内部和外部的装修风格也在变化,目前看,大局已定,但是还是会对未来的发展留路。
设计师最早审计楼内的天井里悬空养鱼,每一层有悬空玻璃池,池中游鱼,最上层有龙头吐水,水从悬空的玻璃池中逐级坠落,最后落在一层的水池中,但是这个方案对鱼的生命不够尊重,不太适合佛教建筑装饰,不过,天井中龙头吐水坠下的方案可能会保留。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3/nEO_IMG_DSC_4901.jpg
届时,确实是一个很新颖的设计。
明心阁和东配楼之间的深坑,有可能会形成一个更大的天井,也可能成为一个很精致的露天绿化景观,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封闭的透明温室,种植特种植物,人也可以其中小憩,制作高低错落的空间,成为一定程度的使用面积。
当然,这些都还是设计、思考的形成阶段。
不管怎么样,最终,肯定会呈现出一个不失传统的、文化的、有代表性的现代佛教建筑。
每天,负责工程的法师都会在东配楼巡查,解决问题,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形成新的思路。师父回来都会带着弟子去现场勘查,开示。
贤立法师交代将建设中的新建筑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下照片,观察建筑的变化,未来,这些照片会完整地记录这座现代佛教建筑成长的全部过程。还可能会拍摄一些视频资料,保存下来。
数百年后,乃至千年以后,这些建筑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后,也成为了历史,外墙上的毛石会风化乃至成为粉末,一切都因无常而变迁,沧海成桑田。
甚至,后人会挖出某块建筑的石头保存好,作为记载一个时代的文化、信仰符号的文物。如同我们现在用心保存老建筑的部件一样。
也保存了我们阶段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3/nEO_IMG_IMG_6550.jpg
传统与现代的学修生活
这段时间一直是阴雨天,突然来个大晴天,人也跟着太阳欢喜起来。德尘居前的甬路两边,野白合长出了翠绿的叶子,二月兰也顶着紫色的花冠,摇摇摆摆的在风中舞着。迟迟不来的春天,仿佛遇到了交通堵塞,等的人要放弃时,突然一拥而入。
寺里的生活,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文化事业采用的方式很先进,运用了很多现代科技元素,比如网站、博客、推客、微客、翻译、出版文集光盘;另一方面生活上又是近乎原始的方始。
农场种地,方法是最古老的方法,有些像农耕时代,完全靠人工来做。地里都种上苗了。今天是大灌水,上午浇肥水,浇水之前,先整理水沟。任志尚、张绍先两位老居士,一辈子做农活,做起活来简直是玩。年轻义工干活都是外行,两位老居士边做边给大家讲,干活的具体步骤,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等。
感觉田里每天都是重复的活,实际上每天都在变化,今天和昨天不一样,同样的活明天肯定和今天也不一样。潜水泵抽肥水,三条水管水量比较大。张春丰一人在田间左一锹右一锹,前看后看,忙得满脚都是湿泥。两位老居士交替去看潜水泵,周志娟也跑几趟去开关水龙头。前几天也是这样的浇水,但没有今天这样忙。今天渠道没有做好,所以水显得大而急。下午还是浇水。不过只一条管来浇,两人就可以看得过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3/nEO_IMG_2010043%20088.jpg
净人钱绍俊新承担农场,虽然以前没干过农活,不过很发心,学的也快。寺里的菜地有两块,一块在西跨院,一块在居士楼南,他每天都要三四趟地在两块菜地之间跑。贤地法师带着丁班的净人,最近开始到农场出坡,今天下午是出坡清理农场里的垃圾;丁班净人出坡效率高,解决很多急活,也舒缓了钱绍俊承担的压力。
法会前期,客堂走访农家院
这次五一法会开始,行堂、挂单和提缘都归到了客堂承担,不再区别为常住系统和法会系统了,这三项一律由客堂常住承办。为了解决这次法会住宿问题,客堂义工今天上午特意深入到农家院走了一趟。挂单的胡伟杰根据自己的挂单经验,法会期间挂单人多,寺院里住不下,很多来参加法会的义工、信众需要住到农家院,但是大家对农家不熟悉,没有安全感,所以决定在法会前,到农家院去调查一下情况,等寺里住满了,可以推荐住农家院,还特别请黄元带着几位机动组义工一起去,熟悉路线,以便法会期间护送信众到农家院住宿。
从农场往南不远,是凤凰岭景区南门,出去就是车耳营村,进到村里,有种误入陶渊明笔下“桃花园”的感觉。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3/nEO_IMG_P1000819.jpg
几个人都没和农家院打过交道,拿着以前挂单留下的农家院信息,就出发了,到了第一家,被杏树围绕的农家院,和主人询问时,都有些好奇,你一句我一句的问个不停。出来后,黄元说:“太乱了,给人感觉也不好,要明确分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3/nEO_IMG_2010043%20067.jpg
于是站在马路上,黄元、胡伟杰、孙占通临时开会,确定分工,谁负责询问,谁做统计看房间条件。商量好继续出发,这次好多了,看了周围环境,房间采光,有没有空调卫生间等等;黄元还学会了砍价。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3/nEO_IMG_2010043%20077.jpg
有些农家院,以前和寺里多次打过交道,于春霞很怀念和寺里的合作。他说:“你们都是学佛人,很信仁你们,五一黄金周,来玩的人很多,但我也不愿意租给他们,我不在乎钱多少,就愿意与寺里合作,钱少都愿接受。”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3/nEO_IMG_2010043%20053.jpg
单子上的农家院没有走完,在调查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新开的,留了联系方式。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对农家院老板和住宿条件,都有了直观的掌握。等到法会给大众推荐时,心里就比较有底,前期多做一些工作,来参加法会的信众,就可以多一份放心和欢喜。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3/nEO_IMG_2010043%20064.jpg
学佛,并不像想的那么高深,只是慢慢把那颗为自己考虑的心,变成谦恭、欢喜为大众付出。把依着自己喜欢做事的习惯,换成依靠正见智慧来做事。做的时候很安然,因为前方有善知识、有佛陀,这些已经断除了过失,圆满了我们所希求的一切功德的榜样在前面示范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