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月20日龙泉日记

(2010-04-21 09:14:00)
标签:

宗教

僧团

凡夫

居士

龙泉寺

日记

无常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4月20日龙泉日记

 

面对无常

  僧团里用斋最不固定的两个人,一个是贤立法师,一个是贤健法师,常常在大家都用完斋后,匆匆赶来,吃点剩下的,接着再去忙。

  4月17日,法会的骨干,年轻的义工王钊忽然示现往生,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虽然常有念死无常的心理准备,但是消息传来还是会令很多人有片刻的茫然和感慨。

  生命真的就是弹指一挥间。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0/nEO_IMG_IMG_3161.jpg

 

  王钊有疾病症状时,自己不愿意看病,误以为是动脉炎,父母催,也不愿意,后来是贤健法师劝他去医院,这才去检查,此时,贤健法师开始用自己持戒的功德以及承担法会的功德为他回向,安排僧团在日常功课后为其回向,贤健法师在论坛上发动居士为他回向,昌平学佛小组做了很多努力。当王钊被确诊为尿毒症时,往生后,继续安排僧团为他回向,超度他。

  一切都由业决定。

  这个认识是佛法和世间法的一个根本差别,世间人执着结果,佛法重视因。僧团对居士的教育就是从因上下手,随众、精进、承担,一旦大限到来,色身无常,善业、功德、福报随着而去。

  世间人没有佛法的正知见,只好把对死者的哀思寄托在葬礼上,寄托在人来送往上,寄托在人情世故上。寄托在连死者已经放下的色身的态度上,痛苦和泪水致亡者心识焦虑,令生者更加烦恼,在轮回中受苦而不自知,不得解脱。

  僧团领众修学就是要增上、解脱,斩断轮回。

  当然,佛法也不会脱离世间法孤立存在,讲方便圆融,渐渐引导众生走上解脱之路。

  王钊去世后,师父得到消息,立刻短信给当值禅兴法师说,安排基金会和法会处各出一名义工去关怀,并让贤扬法师带着净人周明生代表师父和僧团去助念,协助、指导处理后事。

  佛法最终是要解决生死的问题,讲无限生命,讲信心,师父如此安排,僧团如此行事,必然有其用意,否则,基本信心不能建立的话,个人修学就难以上路,团体的建教弘法利生的事业就无从谈起,也无从推动了。

  信为道源功德母。

  贤健法师说,四十九天之内都还方便超度。相信僧团的力量一定会对王钊的往生起到重大的作用。

  当年释迦牟尼面对整个释迦族灭族的果报时,弟子们劝世尊去阻止,世尊去阻止两次,第三次目键连情急之中用神通把要释迦族人装进钵里带走,结果再看钵里化成一堆血水。

  所以佛法帮助人,都是从因下手,感果后已经没有办法。常讲,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一般都是在感果时才知道哭。要相信佛法,相信因果,相信无限生命,这个基础没有,纵然学习再多的教理,再多的佛法知识,都不能对我们的生命产生重大改变。

  通常,我们凡夫习惯嘴里念无常,但心里会想日子还有的是啊;我们凡夫嘴里信佛法,但是大限到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难以接受,会觉得不公平。世尊的家族被诛杀尚且不能改变,何况我们这些凡夫。我们能改变的就是当下的业。

  精进、随众、承担。别无他法。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0/nEO_IMG_IMG_3173.jpg

 

  贤扬法师最后揭开陀罗尼被摸了摸王钊的脖子和头顶,是温热的。再次盖上陀罗尼被时,说,你不要觉得不公平,世间就是这样的无常,希望你不要起烦恼,投胎或者往生善趣,再次回到龙泉寺的团体中来,继续修学佛法。

  贤健法师说,真正的慈悲不是靠感情,而是靠智慧,靠理智。感情是轮回的因,佛法智慧就是用来斩断这个因,来真正地利益有情。

  居士王钊的示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确实能策发大众精进用功,勇悍承担的心,无常到来的时候,谁说了都不算,只有业说了算,有多大的功德、福报、善业、资粮,就有多大的往生善趣、增上的把握。

  烦恼只能让我们堕落。

  法会是常住接引众生的重要项目,服务了如此多的众生,弘传了佛法,相信所积累的福德资粮,所造的善业、功德定是无比广大,祝愿这一切都成为离我们而去的王钊居士往生净土的资本。

  俗话讲,黄泉路上无老少。师父带领着这个创建只有五年的年轻僧团推动着如此宽广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会有人死死生生,都是由业决定,不可能按照凡夫的意志分什么老和少,如何面对全看我们当下如何把握,如何追随师长。

  师父的早斋开示里讲过,再过六十年,在座的人还能有多少在呢。

  六十年,何其的快啊,放到整个的历史长河里看,就是一个瞬间,一个闪电,而已。

  可是,我们有幸在师父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广阔的三宝地,这个聚力业门里,来承担,来利益众生,来了生脱死。

  虽然言语至此,可凡夫毕竟还是凡夫,时时会被烦恼困住,不能打开眼界和心识。但是,有师父,有僧团,有山上的大众团体,一切都会向前,带动着每一个被烦恼束缚着的有缘众生。

  只是,五年来,法会从小到大,风风雨雨,伴随着师父和众多人的汗水、心血走到今天。

  王钊居士示现无常,更策励我们尽快成长,尽快承担,以成就师长的事业,成就众生的事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0/nEO_IMG_IMG_3178.jpg

 

 

  寺院像个大熔炉

  寺里学修,僧团与居士是分开的。僧团里的法师、沙弥、净人最初都是居士。居士发心进入僧团后,就与居士不同了。没有进入僧团的居士,眼看着这些和自己一起来的,比自己晚来的同行,进入僧团后,没多久,说话应对、行事承担,就变得和以前大不一样。眼看着僧团里的人,像爬山一样,不停的上台阶,一不小心就变成自己头顶的山峰了。

  今天贤月师,丙班的沙弥,到流通处库房出坡,核对书目。四、五位法师挤在小库房里,各忙各的,互不干扰,在前面只一壁之隔观音殿拜佛,根本感觉不到里面有人在出坡,不像前两天居士出坡,在观音殿外都能听到里面的说话声。和居士们不同的还有,统一意见时间短,做事时间长。有了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找贤明法师汇报,讨论时也会尊重主管法师的意见。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0/nEO_IMG_IMG_3493.jpg

在库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0/nEO_IMG_IMG_3500.jpg

整理经书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0/nEO_IMG_IMG_3516.jpg

请来专家老居士

 

  受戒的法师,剃度的沙弥如此,进僧团没多久的净人也一样。小净人李,是个文弱书生,从学校直接到寺院来发心出家,以前也没有做过体力活,刚到大寮时,不会干活,也不知道干什么活,现在能在五分钟往蒸馒头大锅里倒20桶水,衣服裤子都湿了,也不去休息,和另外两位净人,把大寮库房收拾好,又把农场送菜的一摞菜筐送到了农场,笑呵呵的对给他拍照的义工说:“你快别拍我了,去农场拍我们班导吧,我们做的事,都是我们班导的功德。”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0/nEO_IMG-2_P1000699.jpg

 

  农场现任组长是净人钱绍俊,钱绍俊上山时,已经在承担居士后勤的周志娟,成了钱绍俊的下位,重新在一起承担,周志娟对钱绍俊的变化,有一种难以置信的体会,相比之下,发现自己长进的却很慢,都是在龙泉寺,不同的是钱绍俊进入僧团呆了几个月。

  周居士说:“每天都会有烦恼出现,感觉自己的变化很低,看看当初和自己一起来的同行,他们进去内院,那种变化简直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看身边的这几位净人,很多都没有自己来的时间长,从去年认识到今天,也就一年,甚至不到一年的时间,说话、做事,种种的行、坐,完全变了一个人。感觉内院的那一堵墙就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划的那个圈。”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0/nEO_IMG_IMG_3192.jpg

 

  僧团有僧团的规矩,居士不能随便出入僧众生活区,没有办法进去了解那墙内的世界。只知道僧团里有很严的各种戒律,而且每半个月要诵一次戒。寺院就像个大熔炉,虽然没有僧团里的同行变化快,但是常住在寺里,居士们的身、语还是会有一些改变,这个到了山下就会有体会。为什么到寺院人就会有改变,师父在《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中说:

  “寺院生活,不同于在世俗时的家庭生活。这些不同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是戒律。戒律是规范所有出家、在家佛弟子生活的具体要求。寺院里除了戒律以外,还有很多清规、制度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佛弟子在寺庙中能够如法修行。我们要有超越于世俗生活的境界,就要在戒律的守持上得到验证。出家法师要持很多戒律,在家居士来寺院里,也要遵守居士戒律和寺院规矩。戒律和规矩生活化了,不知不觉就会改变一个人的身语意三业,使之向良善的方向发展。”

 

 

通向成佛之峰的菩提道

  成佛,是每一个佛教徒的终极目标。而成佛的过程就像爬一个不知道有多高,有多大的山一样。到底该怎么爬呢?哪一条路才是最快,最安全,最方便的呢?没爬过的人都会一脸的茫然;通过闻思经论,或许能够知道一些线路图,可又有谁真的寻着线路图走过呢?

  “诸功德本谓如理,依止恩师是道基;善了知已多策励,恭敬亲近祈加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师父的步伐,只有他才能稳稳的带我们走上这条通向成佛之峰的菩提道。

  今天,贤启法师带着慈善部,文化部,宏宣部三个部组的同学一起爬山。这个爬山的过程,就很像大家修行的状态。

  有的人紧紧的跟在法师身后,认真听着法师的教授。这样的同学,在爬山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会掉队,也不会觉得累。因为他心心念念都缘在善法上,心力很高。

  有的人没有紧跟在法师身后,而是边爬山边和同行聊天。他们会时不常儿的看看法师走到哪里了,只要跟上大家,不掉队就行。这样的同学一般都走在队伍的中间。各个都神采飞扬,满心欢喜。

  有的人则被这美好的春光深深吸引,边走边看路边的风景。绿草,小花,树苗,石头无不在吸引他的注意。这样的同学一不小心就会掉队,但是法师会很慈悲的喊他跟上。虽然他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但在法师的带领下,也没有掉队。

  在爬山的时候,总以为前边的山头就是顶峰了。但其实后边还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由于我们的眼界很有限,往往看到的都很局限。所以我们很容易迷茫,很容易傲慢。

  在我们的眼里,这山的周围到处充满了雾,而且是很大的雾。而自己的周围却很清晰,所以习惯安于现状,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也是在这厚厚的大雾里,只是自己不能够看到,认识到。于是我们就像个盲人一样。摸到什么就缘什么,所以没有力量,漂浮不定。

  正因为我们总是执着自己,援着自己这点事。所以,我们看不清全部的缘起,也不能够观见无余所知意。我们不仅需要有人带路,也需要有人拽着我们。师父在前面给我们开路,法师则亲自带领我们走。这样的修行才真正有保证,不会走险路,死路,弯路。

  师父给我们指引的这条通向成佛之峰的菩提道是很宽大的。每个人走的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成长的轨迹也不一样。但我们大体的方向都没错。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20/nEO_IMG_DSC05244.jpg

 

  尽管我们依旧那样的执着,依旧只援自己,但师父始终不会放弃我们。就像阿弥陀佛一样,他始终伸着手,等待我们。师父就是这样耐心的等待着我们,等待着我们认识到错误,然后帮助我们成长。

  当我们走错了,走弯了的时候,师父会用各种各样的境界提醒我们走错了。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而是依旧执迷不悟,依旧继续走。师父是最了解我们的,师父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我们。他随时都给我们重新铺路,把每条路的尽头都指向那条菩提之道。不管你成佛的路有多远,只要你依止师父,就会把你安全的带上这条道,直至走到路的尽头,最终成佛。

  这条成佛之路,充满了危险,充满了挑战,充满了艰辛。唯有依止恩师,才能使我们的无限生命有保证,才能使我们的成长更快捷,才能到达这充满无限光芒的成佛之峰。

 

 

一个韩国留学生参加心文化之旅的感想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在韩国有“佛诞日”。记得很久以前每到这个节日,我都会跟着家人一起去寺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到处都充满了香气,美丽的莲花处处盛开的地方,可以吃到好吃的年糕的地方就是寺庙。虽然对年幼的我来说,曾经对佛菩萨的样子以及寺庙的氛围产生过害怕的感觉,但在我记忆中寺庙的确是一个宁静的,可以让清净的心沉淀下来的地方。

  这次我参加心文化之旅是因为,在我们清华大学参加了学习太极拳的社团。并且通过学校社团得知了这次活动。中国的寺庙和韩国的寺庙有什么不同?中国的僧人是什么样的?这里寺庙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怀着这些好奇心,我来到了龙泉寺。

  一到凤凰岭龙泉寺,我就被这里的风景吸引住了。虽然寺庙的规模不大,却让我感受到了它的雄伟和节制含蓄之美。起初我对自己能否坚持住两天的时间抱有怀疑,后来想到周围有很多的朋友,还有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学生,大家可以在一起度过也就放心了,于是决定参加心文化之旅活动。

  周六在龙泉寺我听了研究日本佛教的教授做的讲座。对于原本不读佛经的我来说,在这方面是个门外汉,可以说教授讲的话我几乎都没听懂。坦率的说我还打瞌睡了呢。但是有一点我从讲座中才了解到,那就是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后,是经过韩国,才传到日本的。这个长而又长的佛教传播的万里长征真是太神奇了。因为它不是谁特意要求的,也不是谁想要传播佛教而进行的,然后东亚国家却是因为相同的佛教文化而联系到了一起!

  坐落在山里的龙泉寺,清晨的感觉有些冷。我们匆忙赶去用早斋。进去的时候其他人已经坐下了。刚进门首先看到的是“止语” 两个字。供养的时候也要安静才能用斋。在我们韩国的智异山我曾用过斋饭。记得那次吃的是新鲜的生菜。“这里到底吃什么呢?”前面有位师兄为大家做宣导。她告诉我们因为吃多了会浪费,所以可以用手势来表示自己要吃多少。这里的饭菜都透出寺庙特有的香味。看起来没有多少色泽的汤和饭菜,吃起来却真的很好吃。这种味道是我来中国后从来没有吃到过的,我想我离开龙泉寺后肯定也会想念这里的斋饭的。而且饭菜量给得很足,我没有浪费一粒米,饱饱的,非常感恩的都吃完了。

  周六晚上五点和周日早上四点半,我们和僧人一起诵经。我穿上发给我们的海青,进入佛堂开始诵经。刚开始因为诵读的速度很慢,所以很容易跟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高潮部分速度越来越快,跟起来很困难。而且经书上不是中文简体字,是繁体字,有的字认起来很费劲。比起跟着诵读下来,我是为了让心沉淀下来才诵的,很神奇这么一想好像就能很好的诵下来了。当诵到我很最熟悉的,喜欢的《心经》的时候,我大声地和大家一起诵读。诵经的时间将近八十分钟,而我却没有感到时间的漫长。诵经结束后,当我发现有了一颗虔诚之心的我的时候,内心为之一震。

  两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不知怎的,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好像开始忏悔在俗世里过的日子了。而且我还感受到我的心变得更加广阔了。寺里的师兄给我们结缘了很多的书。书的内容很好,因为还想做礼物送给朋友,就多带了几本回来。曾经追求物质生活的我,心中浮现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这句话。过去我在物质生活中好像有太多的欲望。从现在开始我将不再用物质来满足我的心灵,我要寻找真正的道和真正的美,用它们来丰富我的心灵。

  在龙泉寺度过的两天,是在我中国留学期间,永远难忘的两天。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在这两天一直保佑我的佛菩萨,还有龙泉寺所有的人表示我的感谢。

 

  韩语原文:

"나무아비타불관세음보살" 

한국에는 '부처님 오신 날'이 있다. 오래 전부터 이날이 되면 가족과 함께 절에 갔었다. 어렸을 적 기억 속의 절은 향냄새가 그윽히 나고, 예쁜 연꽃등이 줄을 잇고 있고, 맛있는 떡을 먹을 수 있는 곳이었다. 부처님의 모습과 절의 절제됨은 어린 나를 겁먹게 할 때도 있었지만, 내 기억 속의 절은 조용하고 깨끗한 마음을 가다듬을 수 있는 곳이었다. 

이번 문화탐방은 태극권을 배우려 가입한 칭화대 태극권 동아리를 통해 알게 되었는데, 중국의 절은 한국의 절과 무엇이 다르고, 스님들은 어떠며, 절은 어떤 모양일까 궁금해 참가하게되었다. 봉황령 용천사에 도착하자 나는 어떤 기분에 사로 잡혔다. 비록 규모가 크진 않지만, 웅장함이 느껴지고, 절제의 미가 느껴졌다. '이곳에서 내가 이틀동안 잘 머무를 수 있을까?' 하는 의구심이 들기도 했지만 친구들이 주위에 있고, 북경 여러 학교에서 학생들이 와 같이 지낼 것이기 때문에 안심하고 절에서 하는 행사에 참여하기로 마음을 먹었다.

일본불교를 연구하시는 분이 오셔서 강연을 했다. 나는 원래 불경을 읽는 사람도 아닌데다가, 이쪽으로는 문외한이기 때문에 그 분이 하시는 말씀을 거의 못 알아 들었다. 솔직히 졸기도 했다. 하지만 한가지 배운 것은, 인도의 불교가 중국으로 넘어온 후, 한국을 거쳐 일본으로 전해졌다는 사실. 이 길고 긴 불교의 전파대장정은 참으로 신비하다. 누가 억지로 시켜서, 혹은 누가 일부러 불교를 전파하려 한 것은 아닐텐데, 동아시아가 이렇게 같은 불교문화로 엮일 수 있다니!

산에 있는 용청사의 낮은 아침보다 추운 것 같았다. 우리는 서둘러 공양을 받으러 갔다. 들어가니 모두 조용히 앉아 있었다. 들어가서 처음 눈에 띈 두글자 "止声", 공양을 받을 때는 조용히 하고 밥을 먹어야 하나보다. 한국 지리산에 있는 절에서 한 번 공양을 받은 적이 있는데, 주로 신선한 생야채를 먹은 것으로 기억한다. '이곳은 어떨까?' 앞에서 어떤 분이 설명을 해주셨다. 음식을 남기면 낭비하는 것이기 때문에 자기가 원하는 양을 손으로 표시한 후 공양을 받는다고. 밥에서는 절 특유의 향냄새가 났다. 윤기가 없어 보이는 탕과 반찬들을 먹었는데, 보기와 다르게 정말 맛있었다. 중국에 와서 한 번도 먹어보지 못한 그런 맛이었는데, 절을 나가서도 생각이 날 것 같았다. 양도 듬뿍 주셔서 쌀 한 톨 남기지 않고 배불리 감사히 먹었다.

저녁 9시와 아침 4시에는 스님들과 함께 불경을 외워야 한다. 주신 옷으로 갈아 입고, 법당에 들어가 스님들과 불경을 외우기 시작했다. 처음에는 천천히 하셔서 따라하기가 수월했는데, 시간이 가면 갈수록 고조로 달아 속도가 빨라져 따라하기 힘들었다. 중국어도 간체자가 아닌 번체자로 되어 있어서 어떤 부분은 읽기조차 힘들었지만, 따라하기 보다 마음을 다스리기 위해 읽는다 생각하고 읽었더니 신기하게 잘 외워지는 것 같았다. 내가 잘 알고, 좋아하는 심경이 나왔을 때는 큰소리로 함께 외웠다. 거의 80분 동안 불경을 외웠는데, 그 시간이 길게 느껴지지 않았다. 불경을 모두 읽고 난 후, 조금은 경건한 마음이 된 나를 발견했을 때 나는 흠칫 놀랐다.

이틀이라는 시간은 정말 빨리 지나갔다. 왠지 나도 모르게 마음이 깨끗해지고, 속세에서 고된 날을 참회받는 것 같았다. 그리고 마음이 더 넓어진 것 같은 느낌도 받았다. 절에 계신 분들은 우리에게 많은 책을 주셨는데, 책 내용이 좋아서 친구들에게도 선물하려고 몇 권 더 가져왔다. 물질을 우선시 하는 세상에 살고 있는 나는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라는 말씀이 가슴에 와 닿았다. 나는 그 동안 물질에 너무 욕심을 부렸던 것 같다. 이제는 물질로 마음이 풍족해지는 것이 아닌, 진정한 도와 진정한 미를 찾아 마음을 풍요롭게 하고 싶다.

용천사에서 보낸 이틀은 내가 중국에서 유학생활을 한 기간 중 잊지 못할 이틀이 될 것 같다. 이틀동안 재워 주시고 보살펴 주신 부처님 그리고 용천사의 모든 분들께 이 자리를 빌어 감사의 말을 드리고 싶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