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月17日龙泉日记

(2010-04-18 07:41:02)
标签:

义工

客堂

蒸米饭

徐京阳

大寮

日记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4月17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6/nEO_IMG_IMG_9231.jpg

 

大寮与行堂

  大寮是个重复性工作最多的地方,一日三餐每天如此,米饭、馒头、青菜、豆腐可变的不多,做久了就变成一种习惯,不会认为有什么可以改变的。

  贤悟师今天负责蒸米饭,当义工时就以做事效率高出名的贤悟师,不但做事速度快,而且善巧有次第。为了让新进大寮的准净人做事能力提高,贤悟师开始手把手教两位准净人蒸米饭。蒸米饭看似简单,里面的窍门不掌握,就会既费时又费力。从袋子里往外盛米不好弄,贤悟师的方法是把米倒在大盆里,又让准净人把量米的小舀子换成盆,原来一盘要盛三次的米,掌握好量,用盆一次就行了。十盘米一蒸箱,往盘里倒水,倒的快了,米会被冲出来。贤悟师拿了个细网笊篱,托在米盘上面,水倒下去米会撒开,不被冲出来。很简单的几个小改动,整个过程做完,只用了20分钟,而平时准净人们要用1小时。

  不爱说话的贤悟师蒸了几天米饭,总结出一套经验,又教给大寮里的同行,大寮义工说:“贤悟师做事情目标很明确,用心、专注、灵活,善于思惟观察如何把一件事情快速做成。”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7/nEO_IMG_ABC_0216.jpg

 

  大寮里是生处能熟,行堂却是熟处变生。几个月来,一直是文化部、弘宣部、基金会义工在轮班行堂,做事技巧人员配合已经熟练。但是总是这几个部来行堂,再加上本位承担,时间上就会有冲突的时候。师父指示重新调整,由寺里各部组义工共同来行堂,除了年龄大和有特别工作承担的,全部由客堂统筹安排行堂。

  昨天晚上,贤生法师给山上新分组的行堂人员简单开了一个会。在会上法师说师父将行堂的任务交给客堂来承担。禅兴法师也说行堂有寺院的气氛。会上把寺里可以行堂的义工分编为三个组。原计划这三个组的行堂从下周开始。但因为今天有讲座,还有“心文化之旅”活动,再加上日常的学佛小组,文化部、弘宣部会有报导、拍摄的承担,行堂人员肯定不足。

  于是从新的行堂人员中重新编一个组,中午去行堂,提前让新的行堂人员进入状态。确定二十四人参与行堂,一直参与行堂的黄瑞龙根据人员的情况分为五个组,男众两个组,女众三个组。周志娟去确定落实这些人员能否今天全部到位。

  早斋后周志娟就人员问题和总协调人徐京阳再次协商,请再多找几个人,因为其中有几个人不能行堂,并防备出现意外情况。上午十点半10:30按原定计划到斋堂集合。徐京阳把客堂机动组能调的人员都调来了,而且文化组几位没有承担的义工也来支援。快到用斋时,果然情况出现,文化部两位行堂人员不能到来,机动人员马上充实进来。因为大家的这种热情,中午的行堂工作进行挺顺利,没有出现状况。

  新参与行堂的周志娟说:“内心对这个工作没有十分了解,在做的时候开始有点手足无措,后来看到黄瑞龙来了,心才稳住了。”

  因为人多,在行第二堂时,学员还有进来时,常住义工已经整齐地坐了两排。怎么办?常住义工都有承担,学员具体什么时候进来,还不知道。先让他们用斋?周志娟心里这么想,忍着没有说,等着看经验丰富的贾晓媛和黄瑞龙的反应,等了一会儿学员还是没有入场,于是就对贾晓媛说了让常住义工先用斋的想法。贾居士也想这么处理,当机立断,安排一个小组的行堂人员,先去给常住义工去行堂,在行堂的时候,发现指定的那个组,缺了一个人,客堂香灯组李会主动补上去。周志娟说:“看李会师兄,主动去补位,心里很感激。”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7/nEO_IMG_ABC_0234.jpg

 

  但是在和贤生法师指定的总协调人徐京阳配合时,徐京阳的那种主动性,让周志娟和贾晓媛对现场失控了,开始对他有些不舒服,后来还是主动和他去配合,尽量多给他找事做。

  徐京阳以前是做餐饮的,但没有行过堂,现在做行堂总协调,和ABC三组的组长协调,组长有事可以找他。怎么做到生处能熟,看来是徐京阳接下来要做的功课。

  师父在早斋时曾做过一次题为“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的开示,都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很浅显易懂的道理,可是真要在生活中做到却不容易。

 

忙而不茫

  周六,一般是山上义工最繁忙的一天。大寮要比往日多做两三倍的斋饭;教化部要推动落实讲座、“心文化”之旅、讲师课、讲师班委会、学佛小组等相关事项;文化部做讲座、活动的拍摄;弘宣部周六一般会议不断,还有相关的文宣报道等;慈善部,最近除了已经在玉树灾区的义工,今天周六还有一个大型的衣服分拣;客堂、流通处,在周末也是人流量最多的,义工都顾不上中午休息,抓住每一个机会,与大众广结善缘。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7/nEO_IMG_IMG_6224.jpg

 

  制作中心的8位义工全部从办公室出发,为早8:00杨曾文教授来寺参观和9:00的讲座开始实地准备。由于事先经过了详细地规划和讨论,包括人员、物资设备、拍摄准备工作单、拍摄任务分工、拍摄注意事项等的书面信息都已发到每个人手中,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参加的学员有的是学校里社团集体组织,有的是来过寺院的同学组织了一帮朋友;有的是听学佛多年的朋友介绍来“种善根”,有的是一直对佛教感兴趣,甚至这次还报了名要来寺院作义工。
  下午14:30,义工们又接到法师通知赶去进行另一项拍摄任务:僧团和义工们在云水堂出坡整理捐赠玉树震区的衣物。而下午的心文化之旅的活动拍摄,也是一场拍摄培训,由文化部的吴师兄带着基金会几位义工完成的,是因为基金会的活动日渐增多,需要增加部内的拍摄工作,于是今天实战培训。在一个团体中,需要拍摄,就去学习拍摄,团体需要我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这样资粮是集的最快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7/nEO_IMG_IMG_3338.jpg

 

  云水堂和居士楼前铺好了整理衣物的床板和塑料布,云水堂前整理衣物的居士都是多次参与分拣的老居士;僧团两班出坡干这样的活不多,几位沙弥师很认真,一件件挑拣,什么样的适合这个季节穿,什么样的衣物适合当地人。贤仁师把一件童装铺平,又把扣子扣好。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7/nEO_IMG_IMG_3348.jpg

 

  一位路过的游人,听说这些衣物是分拣好,要送给灾区的,直懊恼这一下午去爬山了,早知道就来分拣衣物了,他很想去青海灾区做志愿者,问基金会会不会派人去,还自我介绍说,以前自己是马拉松运动员,曾经代表国家参加过比赛,现在退役了,很想尽一点力。

    基金会的第一批从北京出发的志愿者,已经到达受灾地区,并且传回来照片,目前基金会还没有派第二批志愿者出发,一是要根据当地情况,是否需要大量志愿者进驻,二是要对参加救灾的志愿者,进行考察身体等方面是否适合;除了派往灾区的志愿者和运送的救灾物资,为灾区人民的捐款工作,也在紧进行中;山门口的捐款台前,蔡晓华热情的向信众和游人介绍,并把爱心卡送给大家,请大家写上自己对灾区人民的祝福。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17/nEO_IMG_IMG_6231.jpg


  一天下来,大家都在匆匆忙忙,却很充实,但也难免在承担事情的时候,会陷于事相,变得迷茫了。有同修分享,当面对烦恼、有情绪、有抱怨等等时,想到了灾区,看到了灾区的照片,想想那边的情况,自己的那些所谓的烦恼情绪等等,都不值一提了。问问自己,每天所做的,都为了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