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09日龙泉日记

标签:
佛陀佛经世尊盲流舍利弗龙泉日记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04月09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8/nEO_IMG_IMG_8502.jpg
舍利弗讲的故事
《楞严经》里讲过,佛法要通过譬喻讲出来,让人开悟。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好比我们一定要跟一个没有见过汽车的人讲汽车,又一时拿不出汽车来,就只好用他身边的东西去比喻汽车,轮子像井口啊,像石磨啊,方向盘像你们家的锅盖啊。等等。
佛陀和他的弟子们都是有着我们凡夫难以启及的境界,我们都没见过,也想像不到。问题在于,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慈悲为怀,彻底地慈悲,行难行之事,一定要把我们根本就搞不明白的东西,想方设法让我们搞明白,成就和他们一样的智慧。
这个简直就太难太难了,难到几无可能。
所以,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就在佛经里左一个比喻,右一个比喻。当然,这些比喻有的是佛陀跟弟子们比喻的,有的是弟子们听懂了佛陀说的话,为了表示自己听懂了,也为了让后人也能听懂,也打了个比喻。
这些比喻在佛经里比比皆是,并不是真的有这么回事,而是比喻。
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这些比喻是当时社会常见的情景,换了一个时空,后人们又看不懂这些比喻了。就好比,跟一个没有见过汽车的人去比喻轮子就像你们家的井口或者石磨,可是他没见过井口家里也没有石磨,这就麻烦了。
搞得不好就越听越糊涂。
最早读佛经,就是带着迷信去读的,甚至把那些故事都是当真事读,读着读着就有了很多困惑,越来越读不懂。后来干脆就想,佛经就是读不懂的,读懂了就不是佛经了。
随着更多地接触佛教,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佛陀为众生说法,难道就是为了让众生听不懂吗?这肯定不会啊。而且,看一些资料,佛陀讲法都很生动,用的很简单的语言,生活化的语言,跟小孩子都能讲法,甚至,佛陀不说当时的官方普通话,而是说的是当时社会大众更为熟悉的一种古印度的方言。
据说,佛经翻译成汉语时,也充分考虑到当时社会大众的阅读习惯。
古人就占了很大的便宜,他们看佛经应该就跟看小说一样,那么多生动有趣的比喻,看着看着就入道了。
而后人,因为从小就在白话语言环境中,看古文就费些劲,再加上那些比喻中描述的物质和情景是我们根本就不熟悉,甚至听都没听过,更别说见过了,所以,就晕了。
读啊读,诵啊诵,诵不懂,有的,像诵《大般若经》,就当是除妄想了,诵不懂也诵。可是,诵《愣严经》和《妙法莲华经》等经典,诵懂应该是比不懂的要好。
比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家也诵,但是在学习的时候还是要解文,一句话一句话地解,先把字面的意思解出来,然后再去深入义理,体悟宗喀巴大师和佛陀本怀。
但是,但是,一直被一个重大的问题所困扰。
当读懂了经典里的那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发现它本身并不是什么晦涩深奥的大道理,而就是一些比喻时。当然比喻背后的那个义理确实非同寻常。但是比喻本身如果用现代人熟悉的白话写出来,就有可能使更多的人快速地理解这些譬喻,然后再深入经文读诵,前后一连,估计会对诵经本身提高一些兴趣,也可能会对理解经文的意思提供一些帮助。
问题就在这里,曾听说佛经好像不可以随便乱注乱写。
这又成了一个困惑,佛经肯定不让随便篡改评注,这个是完全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普通文字都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可能,何况了脱生死的大事呢。
但是,用白话把一些经典中的故事写出来,可以不可以呢,会背负什么样的因果呢?
说老实话,经典中的很多文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不好读懂,那是因为时空差距太大了,两千多年的古印度的言传跟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简直就有者不可思议的距离。
问过别人,别人都大惊说,你可不能乱写,小心背因果。探讨一番,也是不得要领,但确实是吓坏了,赶紧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心没死,总想,假如要是写出来,确实有助于现代人理解古文言文的佛经。
在僧团的电脑室里写别的东西,贤佳法师就坐在旁边,见他研读戒律,早听说他研修戒律很厉害,就问。
他答;当然可以啊,佛陀就曾开许过。
佛陀太了不起了,定是他老人家早就知道后世众生的时空环境在变化,所以就开许可以评注,用符合那个时代的语言讲解。
当然,对原经本肯定不能篡改。但是,对引用佛经有依义不依文的说法,可以引用、节选,也可以加入种种解释,但不能故意篡改义理。
看来,研读戒律确实有好处。就敢写了。所以,就有了下面的这些文字。
佛经里常有:金银、琉璃、玛瑙、砗磲、珊瑚、琥珀、玻璃,有的是描述他方佛土的庄严,有的纯粹就是比喻。
像《妙法莲华经》里的比喻,在第二卷里就讲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玩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放在现代社会,可以是一个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的蓝本,也可以是故事会里的小故事;也可以是街头巷尾,奶奶讲给孩子听的一个精彩故事。甚至是一个文艺类或生活类的电影大片故事。
一点也不深奥,一点也不晦涩。
这个故事是这样被引发出来的,之前,佛陀对他的弟子舍利弗讲了一些道理,舍利弗终于听懂了,而且佛陀预言舍利弗未来的成就,舍利弗非常非常高兴,非常非常激动,这里有个问题,舍利弗并不是这一次听就听懂了,而是听了佛陀的很多讲法,终于在这一次有重大收获,重大突破。
他心里很高兴,为了向佛陀表示自己已经理解了佛陀的教诲,听懂了佛陀的意思,解悟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也为了让后人也能够理解和解悟,就打了个比喻。
这个比喻很奇怪,竟然是一个完整的、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符合很多的戏剧理论,有铺垫,有高潮,有伏笔,有结局,有悬念,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故事逻辑清晰。
从《妙法莲华经》第二卷里的这个信解品中的譬喻来看,舍利弗要是做编剧,一定是高手中的高手。要是写小说,定能获大的成就。可是,他没有,他是一个觉悟者,但这不影响他用故事来表达真理。
这个《妙法莲华经》里的故事(譬喻)是这样讲的:
舍利弗当下听懂了佛的说法之后,心里非常激动,说,今天我终于听懂了佛陀的教法,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如此重大的开悟和突破并不是求来的,就如同有无数的财富是我本来就有的,是被佛陀您老人家煞费苦心地帮助我开启出来的,让我认识到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解悟了,现在,我就讲一个比喻来进一步说明我的解悟状态:
有一个人小的时候走失,(经里没有讲他是被人贩子拐走的,还是自己走丢的)跑到外边去当盲流,一直在别的国家,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四处瞎折腾,一直穷困潦倒,五十岁的人了,还天天为衣食操心劳累,生活凄惨,日子过得很糟糕,连个住处也没有,只好继续当盲流。
有一天,溜达到他父亲的国家。
就在他从家里走失之后,他的老爸,一个超级大富豪,超级首富,一直在找他,就像现代社会所有丢失了孩子的父母一样,不顾一切地跑到各地到处找,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找,唯一不同的是,这个父亲太有钱了,所以寻子途中,一点也不凄惨,只是思念儿子比较苦而已。
他有多少钱呢?按照舍利弗的描述,比现在的世界首富要有钱得多,换成现在的语言是,他拥有各种金银财宝,有价证券、股票、土地、房产、商铺、贸易,财产多的他家的库房都放不下,家里有大量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很多的高级轿车,多到无数,他的产业遍布世界各地,利润无法计算,他手下各种商业人才以及和他交往的各行各业的富豪也是多得数不清。
这个父亲在找儿子的途中,因为年纪大了,就在寻子的途中的一个城市定居下来。建了个大宅子,多大呢,大到家里都有大臣和人民。
这时候,他的那个走丢了的穷儿子四处盲流终于偶然溜达到这个城市。
他的父亲此时非常难过,丢儿子的事情从来也没有跟别人讲过,但是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会叹息,后悔,怎么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就给丢了呢?当时怎么不看好一点呢?自己年纪大了,这么多的财产却没有继承人,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该怎么办啊?
假如我要是能找回这个儿子的话,把这些家业都交给他,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这辈子就这么一件大事了。可是啊。我亲爱的儿子啊,你在哪里啊?
舍利弗的故事讲到这里,忽然停了一下,说,世尊啊,这个时候,那个走丢了的穷儿子一路打工,一路盲流,竟然就溜达到父亲的家门前。
他站在门边,远远地从门外往里看见了一个庄严威仪的超级首富坐在一张宽大的宝座上,周围都是宾客和家人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两边肃立着仆从,有人还给打着宝幡,伞盖,四周无数宝物,取之不尽。
这个气派,帝王也不过如此。按照经里的描述,五星级宾馆的装饰与之相比也就是个小茅棚而已。
舍利弗讲到这里,算是这一集讲完了。下面该讲父子相见了。
你看看,这是不是戏剧,是不是很高级的悬念。可是,这是佛经中的比喻故事,舍利弗比喻自己是那个穷儿子,而父亲就是佛陀。父亲的财富就是让人觉悟的佛法。
舍利弗当然没有把悬念像播放电视连续剧那样等到第二天,而是继续下去,他接着讲,这个儿子看见这个老人这么威严,心里非常害怕,私下里想,坏了,我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这个人不是帝王就是王侯,哪里是我这个小盲流待的地方,我溜达到这里无非是想找份工作,谋个生计,这里肯定是没有的,我得赶紧找那些看起来比较穷的地方,贫民窟啊,城郊结合部啊,也许能混个衣食什么的。要是在这种地方待久了,恐怕要给自己惹麻烦。万一查暂住证是会被收容的。
想到这里,儿子拔腿就跑。
这是,父亲在他的宝座上看到这个小盲流,正所谓父子连心,可是儿子人穷志短,心智也差,哪里看得出来,父亲却是一眼就看出来这个人就是自己失散了五十年的宝贝儿子。心里一阵狂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这无数的家产终于有人继承了,这个宝贝儿子真是想死我了,想不到晚年的时候还能见到他啊。想到这里,赶紧安排旁边的人去追。
两个侍卫或者保镖或者身边的工作人员拔腿就追,经里的原文是“使者”。
追上以后,这个穷儿子一看,坏了,以为自己惹祸了,人家追了上来,赶紧就喊,我又没犯什么错,凭什么抓我啊。
两个侍卫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生怕他跑掉,使劲就拽着他,要把他带回去。穷儿子心里想,完了,我又没干什么坏事,却被人家抓,这次肯定死定了。越想越害怕,气血上涌,一口气没上来,竟然晕死过去了。
经的原文是“转更惶怖,闷绝躃地”。
他老爸远远地一看,跑过来说,千万不要不要伤害到他。一会儿,你们用冷水轻轻泼在他的脸上,让他醒过来,别跟他讲什么,放了他就可以。
父亲心里已经完全清楚,这个儿子五十年穷困,见不起世面,志意下劣,跟他讲他生命经验里根本没有的财富他肯定无法相信,因为差距太大了,自己如此的富甲天下,极有可能吓着孩子,吓出个精神病就麻烦了。就没跟别人讲这是自己的儿子。决定一点点地设法让儿子接受命运的天大改变。
这个故事讲到这里恐怕有人会有疑问,觉得,这可能吗?
这个是可能的,《儒林外史》里有个范进,就这毛病,穷困多年,忽然有一天说是中举了,要当官了,结果当场就疯了,要不是他的屠夫老丈人给他一个耳光,他就彻底歇了。
所以,父亲怕穷儿子也搞出这样的悲剧,就想了一些办法。
这些办法也很戏剧。
儿子被泼了冷水,醒过来后,侍卫跟他讲,你走吧,我们找错人了,你爱去哪里去哪里。
穷儿子高兴坏了,哎呀,可是拣了条命。从地上爬起来就跑,一口气跑到类似贫民窟的地方,继续和以前一样找他的生计去了。
这个时候,聪明无比的父亲已经想好了办法,为了拉拔回他的宝贝儿子,已经做了很周密的准备工作,他悄悄地派了两个长得很一般的人,样子平常,一看就不像是有钱人,跟盲流差不多,憔悴潦倒的样子,跟他们俩交代好。
这两个人按交代跑到贫民窟,悄悄接近穷儿子,成了朋友之后,就跟他讲,看在我们关系不错的份上,有个工作不错,可以介绍给你干。
穷儿子说,什么工作啊,你就直说吧。
俩人说,雇你去掏大粪。工资待遇都很不错,五险一金都有,各种福利也都不错。还双休。一般人不告诉他。我们俩也会去干这份工作。
穷儿子害怕有诈,生怕承诺得好,到时候大粪掏了一大堆,事先说好的待遇却不是那么回事。就很认真地跟两个人把薪水待遇都谈妥,确定无误了。
这才跟两个人回去,掏大粪。
两个人带着穷儿子回到超首富的家里。超首富看到儿子回来心里即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儿子总算是回来了,难过的是回来是来掏屎来的,不让掏屎,他连来都不来,告诉他这都是他的家产,他也不信。
父亲只好叹息不已,过几天,父亲想念儿子,从窗户外看儿子在掏屎,见他又黑又瘦,浑身又脏又臭。心里一难过,就把自己身上的好衣服全都脱下来,腕子上的名表,身上的贵重装饰全都摘了,换上脏衣服,往自己身上也抹些尘土,手里操起一个掏屎耙子,样子很古怪很难看,跟那些干粗活的人说,你们都好好干,不要偷懒。
就这样,父亲终于接近了自己的儿子。
俩人能说上话以后,父亲说,哎,你这个家伙,好好在这里干,不要乱跑,不要下山,我会给你加工钱的,你需要什么,柴米油盐啊肥皂洗发水牙膏卫生纸等等这里都有,不要担心,不要怕生病,不要怕以后的生活没有着落,好好在这里干啊。好好安住啊。
我就跟你的父亲一样,你不要担心我在骗你啊,为什么呢?因为我年纪大了,而你还年轻,你干活的时候,从不偷懒,人很好,很精进,也没有什么坏毛病,不像有的工人坏毛病一大堆,从今天起,我就把你当亲生儿子了啊。
然后父亲以后就天天叫他儿子。
这个穷儿子知道遇到贵人了,知道自己以后的生计有着落了,但内心深处依然还是把自己当成是个掏大粪的。天天掏大粪。
就这样,过了二十年。在家里出入如常,但是心里还是没有把相信自己真的就是超首富的儿子,最多不过是干儿子而已。
后来,超首富病了,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儿子叫来,对他说,我有这么多的财富,你都是知道的,我的心思,希望你能体察得到。今天把这些财富都给你,不会有变,你要多加用心,不要有什么闪失。
儿子接受了父亲的教敕,但他的内心还是比较下劣,实在没有超级首富的心胸格局和内心气质。过了些时候,父亲知道儿子渐渐会通达,逐渐能够具备大富的气质和内心,在临终时,命他的儿子,同时叫来国王、大臣、等等要人们都来家里开会。
当众宣布,这就是我的亲生儿子,五十年前走丢了,他原来本名叫什么,我叫什么,后来终于找到了他,我就是他的父亲,他就是我的儿子。今天,我的所有一切财物,都是他的。
这个故事到整理进入了高潮。
舍利弗对佛陀说,世尊啊,这个穷儿子听父亲说完,心里即大欢喜,前所未有。心想,我本来没想过这样的好事,现在竟然有这样的好事降临到我的头上。
世尊啊,这个首富就是如来,我们这些佛弟子就是这个穷儿子。世尊啊,我们因为身心有三苦,在生死中受罪,迷惑无知,乐于一些小法,今天世尊让我们破迷开悟,令我们思维明白了“诸法戏论之粪”。
诸法戏论之粪,是经中原文。
说老实话,写白话佛经比喻写到这里,已经目瞪口呆了,舍利弗为了讲清楚一个道理,直接用屎来比喻。
后面舍利弗还说了很多的话,其实也可以白话翻译一下,但是,这时候用白话翻译就不好翻译了,因为故事讲一讲有错也没关系,因为是故事吗,但是到了舍利弗的真实内心体会的时候还是看原文的好。
再重复一下,舍利弗讲的故事不是真事,只是一个比喻,他用这么长的一个比喻就是为了说明下面的这些话。
原话是:世尊先知我等心著敝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今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睎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而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后面的偈颂就是把上面舍利弗讲的故事用诗歌的形式又给重复了一遍。
您再诵经的时候,可以参照对比一下。
这样一来,经就好读了吧。
等有机会,再讲《妙法莲华经》里另外几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