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00,149
  • 关注人气:66,1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4月07龙泉日记

(2010-04-08 09:16:39)
标签:

宗教

六和敬

发心

慈悲心

老居士

大寮

日记

龙泉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04月07龙泉日记 

 

  今天下午2:30,禅兴法师在北京广化寺参加了北京市佛协组织召开的各佛教寺院负责人办公会议,与会人员还有北京市各区县十七个佛教寺院的相关负责人。会议由北京市佛教协会秘书长刘燕梅主持。 刘秘书长传达了北京市佛教协会部署的四件事。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1.jpg

     第一 组织各佛教寺院教职人员上社会保险。

     第二 针对目前西南地区遭遇的百年旱灾,希望各寺院近期组织信教群众召开祈福消灾、献爱心募捐法会。

     第三 落实“和谐寺观教堂”的检查、评比工作。

     第四 加强各佛教寺院安全隐患的管理。

    法师耐心听记讲话并代表寺院在安全书上签字,其他关系到寺院整体的事项,法师向刘秘书长说明,等回寺院集体商定后再及时汇报给市佛协。

 

 

从清华到法源寺

  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除了传统的藏书、管理、服务,更关注网络的应用,在软件开发上,电子服务上有着很多的经验。

  接待参访图书管理的龙泉寺法师的办公室曾经是一个电子阅读室,提供很多电脑供学生们阅读,如今,早已无人再来这里使用电脑,尽管这里的电脑都还能用,有的功能还不错,但是,由于学生们大多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无处不在的网络已经可以把庞大的图书馆随身携带。

  但是,随之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版权问题。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DSC_2852.jpg

 

  清华大学图书馆这次向龙泉寺介绍的重点不是图书的管理和服务,而是图书出版、采买、上架的流程和历史。

  在图书市场中,出版社、书商、书店、图书馆、作者、读者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个链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过了经济上的磨合,逐渐形成相当成熟的商业秩序。

  图书馆作为这个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当然,这个作用不仅仅是服务于来馆里借阅图书的人,这个人数毕竟是少数,而是可以尝试通过佛教的资源和力量,通过参与社会图书事业的行为,对社会的和谐,弘扬传统文化,净化社会伦理,稳定社会人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DSC_2830.jpg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非常热心地接待了来参访的僧侣,把这些年来的经验、历史一一讲解。

  在电子图书方面,由于版权问题,一直是网络阅读的一个麻烦,至今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市场上有一些专业的公司,但一直没有做出很出色的成绩,所以也就没有一个更成熟的方式。

  高校之间会把一些信息综合共享,比如天津高校联合会购买了永乐大典,众多高校可以登录查询,但是对社会有限制。只对高校。

  对于佛教来说,这个问题就不存在,因为佛经没有版权,可以任意流通,所有的弘法的音像、经论等等都可以任意下载。

  但是,这仅仅是限于佛教界内部,如何让佛教在更广泛的社会大众中起到利济群生的作用,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化的图书馆可能会起到更积极主动的作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DSC_2853.jpg

 

  这个桥梁做的好,可以凝聚起社会上的出版社、书商、作者、读者的力量。选题、创作、整理、编辑、协助推广出更多更好的、更适合社会大众审美风格的弘扬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乃至宗教信仰的书籍作品。

  社会上风气的好坏,人的精神面貌和主流书籍的面貌有着很大的关系,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对书籍出版有很严格的限制,商业经济时代,书籍市场开放了,有利有弊,在社会教育上格外突出。

  出版的很多不太积极,不太向上的言情作品、颓废的甚至不健康的思想,对人的心志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这类图书的发行量又极高。特别是令青少年趋之若鹜。

  行政不能干预是对市场的尊重。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DSC_2870.jpg

 

  可以抵御这种危害的最好方式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宗教,经济发展了,文化建设跟不上也很麻烦。通过网络传播和传统出版可以更充分、更广泛地发挥佛教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促进文化传播,促进社会各阶层乃至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非常出色,不仅继承了清末时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更有很多现代化的服务功能。确实不愧为中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

  在清华大学老图书馆里,那个很像电影《哈里波特》里的一个大厅的阅览室令人非常感慨,对面的一个厅,据说曹禺先生在那里写了很多作品。

  相信,很多近代中国历史的赫赫有名的文化先行者,那些影响着中国文化、思想进程人物都和这里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是在北京城,这些人物和另外一个地方同样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DSC_2890.jpg

 

  法源寺。

  法源寺靠近菜市口大街,当天下午,在拜访完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之后,又去拜访法源寺,进寺后,由不得不对佛教再一次肃然起敬,仅仅是保留文化的功能上,佛寺的力量确实让人不得不服,这里有唐代的碑刻,宋代的经藏,早晚殿所用的钟是明代的,举头俯首,目光所及之处均是文物。

  在日益现代化的北京城里,忽然间进到这样一个环境中,古树、佛殿、香炉,让人恍若隔世,彷佛立刻掉进了历史之中,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厚厚的历史,很多人都会想起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也提起这本书。刹那间,和历史如此地接近。仿佛已然触摸到来这里徜徉、闲谈、避难、寻求思想出路、歇息的历史人物们的内心世界。不管怎样,这里想必都曾让他们苦闷的内心得到过片刻的安静,想必也一定也抚慰过一个又一个落地的人头,洞察过变化莫测的历史风云。

  确实,人忽然间进入到这样一个空间里,内心会非常非常的安静。

  仅仅是一墙之隔,外面就是滚滚让人不得停歇片刻的现代红尘。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DSC_2888.jpg

 

  中国佛学院也在这里,这里也是恩师读佛学院的地方,恩师曾亲口说,当年他在这里读书时,只是埋头读书,极少外出。

  想必是以此来策励我们要把心安住。

  佛学院是两层小楼,里面的阅读室里存放着很多的佛教期刊杂志,没来得及细翻,有的非常精致,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似乎都和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一比,都显得不相符。

  未来,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要去推动。

  时常会遇到佛学院的年轻僧侣,更是充满敬意,这些法门龙象未来承担教法,弘化一方,担当重任。

  这里的藏经楼也是中国佛教协会图书博物馆,正在重新修缮,没能看到藏经,但却看到了国务院颁发的藏书证书,唐、宋时期的经论证明。

  这里收藏和管理有法源寺、广济寺、灵光寺以及著名的南京金陵刻经处的图书以及其他文物。

  当天,刚刚被正式任命为馆长的园持法师接待了龙泉寺的参访僧侣,在他的接待室里。法师的行仪让人眼前一亮,内心清凉,他给大家沏茶,坚决不让别人动手,款款落座后,亲手给大家倒上茶,然后开示,讲,刚出家要注重发心,发心对,发的长远,这条路就走的下去,走的好,否则会很难,要给自己做一个三十年的规划,三十年后要对佛法通达,要对世间法了达,否则就白过了,三十年,就世间人而言,钻研一个东西,也会有所成就,我们出家人要是没有的话,实在说不过去,天天吃穿不愁,不用担心生计,那在寺里干什么呢?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DSC_2892.jpg

 

  说的我们心服口服,心生极大恭敬,说话间,法师忽然凝神,好像在听什么,果然,外边传来脚步声。法师说,马局长,您来了。

  果然,片刻,有官员推门而入。

  四名官员相互介绍后,法师安排他们落座,但不影响我们,法师把他编写的《佛教伦理》书签好名送给我们,又落座,给我们开示。告诉我们他的体会是要深入经藏,一九八二年出家到现在,目睹了很多人和事。

  三杯茶后,法师示意我们可以告辞了。

  起身,问讯,告辞。

  法师主要是讲了图书博物馆的一些情况,管理结构,然后针对新出家的僧人如何发心,发长远心,如何把出家这条路走好,勉励我们这些后学。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DSC_2874.jpg

 

  当天晚上,回龙泉寺,整理两天来参访的心得、体会,特别是把参访中的不妥当的行仪、失误找出来,寻求改进。

  贤海法师发心把大家总结出来的参访之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参访时如何关顾到他人的感受、不给别人添麻烦等等具体方法、行为方式都形成文字,以备后来人参照使用。

  同时,大家不仅在图书馆的硬件管理上观察和获得了一些经验,体会,更是从思想高度和内心境界上有了一点新的认识。也希望再有师兄能有机会外出参加这种参访。

  未来好共同承担。

 

以慈悲心来受戒

  可能很多同学是多次受八关斋戒,这不是在法会中,而且还有很多山上的常住义工,这是非常可贵,和非常难得的。还有很多同学也受了菩萨戒,菩萨戒要求每个月六斋日要受八关斋戒。对于八关斋戒,很重要的一点,一般人的理解说,像五戒、八戒和小乘是共通的,别解脱戒,是以出离心来受这个戒。实际上真正地说,我们受这个戒是要以慈悲心来受这个戒。像戒律是从佛的慈悲心,大慈门里流露出来的。而且很多小乘的戒律里面讲,说受戒的时候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呢?要以一切境障起慈悯心,就所有的众生的境界上起慈悲,起一种悲悯的这种心来受这个戒,不杀生啊,不偷盗啊,不邪淫啊等,或八关斋戒不淫欲啊,不妄语啊等这些,都是基于一种慈悲心。

  经常有人讲说,小乘的罗汉、声闻、缘觉,他们求自利,而不是真正利他,实际上呢?就他们这小乘,他们也有慈悲心,只是说没有菩萨的那种大慈悲。像小乘的,他们有四无量心,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也不会去害众生。另外,他们也愿意利益别人,只是没有佛菩萨的大慈悲心,所以不能忍受这种生死的痛苦,就要出离,所以他们对于众生的利益就是随缘的利益,能够有因缘就利益。但他们也是愿意利益众生的,也有慈悲心。我们看南传国家的佛教做了很多利益众生的、利益社会的事业,非常广大的。所以我们受这个戒,要本着一种慈悲心,特别说,一种利他的这种广大的心来受这个戒。

  但是说,真正讲利他,我们特别要去调伏、去超越我们的这种恶业和烦恼。超越我们的恶业烦恼的时候,不要忘了利他,我们做这些事情是为了更广大地利他。因为我们个人的生命跟别人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只是一个缘起点,而其他更远、更广阔的生命和我们密切相关,对我们有恩,需要我们真正去利益。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要真正利益自己的话,离开了对别人的利益,离开了对广大缘起的观照,我们也很难获得真正自己的利益。这是缘起上肯定是这样的。

  就我的观察,很多同学学《广论》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观念有所偏差,就觉得说,我前面的下士道啊、中士道啊,乃至说道前基础都没有学好,现在不要跟我谈上士道的发心。这不是违越次第吗?

  实际上是错解了道次第。按照《广论》的道次第来说,前面的听闻轨理主要讲发心,“总之应做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因须先知,知须听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它也讲要发心的。按照听闻轨理里面讲要断器过,器过其中有覆器、污器、漏器,污器里面有等起心有过失。我们听法的时候,如果没有发菩提心,那就是等起心有过失,那就是污器。所以不可能说,你把听闻轨理修圆满了,依师修圆满了,下士道修圆满了、中士道修圆满了,再修上士道,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上士道的发心,你前面不可能修圆满,听闻轨理都修不圆满。

  而且对于依师来说,依师很重要的弟子相也是发心。没有发心,没有广大的希求心,没有发心,这希求心是很小的,是不具足弟子相的。而且《广论》里面特别讲说,这个道次第是四方道,其中有句话说,“能以四方道摄持盛教者为我师长。”四方道就是令起一个角,其他角全部令起来了。道次第互相有个辗转增上的,不是我们理解的线性的,像以前学的,学好了小学数学,再学中学数学,再学大学数学,或物理、化学这样,这种外界的物质的线性的次第。道次第是个立体的,它是辗转增上的。

  所以不要有这种观念,把前面学好了,才能修后面的。不要被这种观念把自己障碍住了,反而违背了我们《广论》道总建立里面所讲的说,我们修前面的中士、下士这个法类是修菩提心的前行和支分,尊重亦当善为晓喻,就是善知识对此应特别地开导,否则的话,修的下中法类全部成为发心的障碍。如果只想着说,我现在要赶紧修好,我下面没修好,心心念念想着我怎么修行好、怎么调伏自己,全部都是我怎么样、我怎么样,到后来心都发不起来。虽然说也要发心,但是落实到自己身口意啊,内心的作意,这个力量非常弱。而更多、更强的力量是自利,怎么样调伏自己啊,怎么样净罪集资啊,这就完全是缘着自利的,心都发不起来。很多事情,我觉得现在不行啦,烦恼不能调伏啊,或者资粮不够就不去承担,就不去做,不去发心,专一面对境界,心就越来越萎缩,都成了发心的障碍。我观察到很多相状都是这样的,因为错解道次第。

  所以这一点提出来,与大家共勉,针对于刚开始,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好好地发心。《广论》我们学的上士道要从最初趣入大乘,所以从刚开始就要趣入大乘,第二发广大的利他心,和希求佛的圆满功德的广大的希求心。这样才是和菩提道次第相应的。

  前一段时间师父在僧团里面讲说,很多人学菩提道次第,首先注重的是次第,而忘了道,忘了自己在什么道上。忘了菩提道,虽然自己心在解脱道,人天道,或者不知道什么道上,忘了菩提道,表现出来这个偏差。我们今天受戒的话,也是本着一个这个发心,希望说能够兴隆教法、利益众生,在过程中我们要好好地持戒,能够净除自己的恶业和烦恼,也能够一方面自己增长自己的福慧资粮,更好地利他。同时我们持戒的内心的经验,以后也能够带给别人,也能更好地利他,本着这份心理来受这个戒,这样我们就容易和菩提道是相应的,这样就更好。

 

 

和合

 

  寺里变化最快的是东配楼工地,一天一个样。春节前外围的毛坯石只砌了一点高,一个多月的时间,除外围墙砌到第四层,里面也已经隔的有些模样了。

  下午贤然法师去看工地,问单济明居士“路修的怎么样了?”

  “五一应该能完工。”

  一边说一边往下走,路面已经加固,现在在做下面的护坡,通往继升老和尚塔的拱桥地基已经做好。东配楼从破土动工,主体建筑,单居士都是参与者,不过有些建筑上的设计用意,还不是很清楚,正好借机向贤然法师请教。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20100407%20133.jpg

 

  贤然法师给单居士讲“这样设计,就像小房子坐台阶上。楼的建筑面积虽然很大,这样一个个小房子,就把整个面积打散,看不出来那么大的建筑面积,日本寺院都是这样。”

  见行堂、东配楼的后面,是卧佛形的道德峰,贤然法师说:“(下面的)小房子靠着上面一个,就像靠山,靠在一个椅子上,佛是咱们的大靠山。”

  东配楼工程速度快效率高,贤然法师说是因为:“这几个工程队都是学佛的,大家配合的好。遇到问题,大家不会争,只会去配合,咱们学佛就是要与人配合。”

  最初与一个工程队谈合同,提出完工期时,那个工程队表示“完全不可能”,法师想肯定有工程队能做到,结果找来找去,找了几个学佛的工程队一起来做,一栋楼室内室外同时施工,再加上修路。材料、物资、设备很多事情需要互相包容协调。协调不好,你的施工设备占了地方,他的修路就没办法进行了。这个砌墙堵住了进出通道,里面材料运不进去,就没办法干活了。好在大家都是学佛的,能够和合共事,沟通顺畅,每个工程队的活都不受影响。

  工程队能彼此配合,义工居士们更没理由不和合。前几年在承担中起烦恼闹矛盾,法师们经常开示的是:大家到这来,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没有人是为自己,都是为三宝做事,积资粮学佛,为什么总要烦烦恼恼的种因呢?

  道理虽然明白,有些事总还是要有个过程。寺里自己种菜,老居士们很用心,把菜摘下来挑好,美美的送到大寮,希望把新鲜的蔬菜给大众吃,大寮呢有定好的食谱,不能随意改动,送来的菜,要按规矩加到食谱上,才能做。这样一来,种菜的老居士就不高兴了,“好好的新鲜蔬菜,非要放蔫了再吃。”

  今年大寮和菜地的配合,也开始同步了,昨天农场送到大寮的小萝卜,早晨靳淑琴带着几个义工洗出来,又跟大家商量怎么吃?红红的小萝卜加上是绿油油的叶,寺里种的菜,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是真正的有机菜,商量后决定原味生吃,第一这样吃营养不被破坏,第二有机食品生吃不用担心有负作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20100407%200941.jpg

 

  大寮义工给靳居士的评价是“有智慧”,不过武依神到大寮后,对靳居士有些惧怕,用武依神的话说:“我觉得有智慧的人,都不够慈悲。”

  所以上午切菜时,在菜里发现了菜虫,不知怎么办好时,到处问人,就是不敢去问靳居士。可是新调到大寮的,都是来寺里时间不太长的新人,有说放垃圾桶的,有说放到地上的,武依神总觉得这样处理不太好,担心小虫在地上被踩死了。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只好去找靳居士,没想到靳居士很热情的说:“没关系,你找个东西,把它们放到一起,然后我们大家一起给它们皈依放生。”

  “真没想到,我一直认为他是大寮里,最有智慧的人,没想到他还这么慈悲。”

  香灯组的和合,是种纯净的自然状态,义工大多是年轻人,一起护灯,洗灯。组长王德凤,成了刘青的跟班,黄元被排在灯王第三位。老居士被几个年轻义逗的笑弯了腰。不是不辛苦,不觉得辛苦,是因为和合,和合的人在一起工作很快乐,一桌子的灯很快就弄好了,还被起了很好玩的名字,“果冻灯”“冰淇淋灯”。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7/nEO_IMG_20100407%20124.jpg

 

  下午,文化部、弘宣部、慈善部月总结大会,汇报工作结束后,有一个互动“猜猜我的心”活动。以抽签的方式,随机选取人员,然后让大家来说他的心事,让彼此更好了解对方。

  怎么了解对方的心事呢?就需要用心关注同行。人的内心像大海一样,怎么关注对方,是否真的有把自己的执着放下,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同行的关心中。在团体共业中,彼此是一体的,别人的进步也会影响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进步也会促进整体的提升。

  师有语,澄心谛听,思维深入。贤启法师作为三个部的主管法师,为了让义工们在承担中,学着与同行相处,煞费苦心的帮助大家进步。法师在最后的总结中说“大家都懂事了”。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清净和合的增上团队。“和合”一词出自佛教。即指理和与事和,通俗的说法,就是僧众在真理与行事方面能和谐相处。“和合”,就是团结的意思。佛教出家众,称为“六和敬”僧团,佛世时,跟随佛陀学修的有七众弟子,常随众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这么多人在一起,怎么管理?“六和敬”就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主要是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僧团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和乐清净。一个家庭如果能依六和敬行持,就能美满安详;一个团体,只要能持六和敬,就可以发挥团体的力量;一个社会若能行持六和敬,就能成就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一个国家若能行持六和敬,自然能成为一个富强康乐之邦。

  当初佛陀成立僧团,“六和敬”像一帖止诤的良药,树立了佛法的平等风范,“六和”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也是人追求世界和平的根本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