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06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供花佛教僧团刘金利龙泉日记六度小沙弥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04月06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6/nEO_IMG_DSC_2735.jpg
佛教的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里忽然出现四个法师,参访社科院的图书馆。从馆藏图书的规模、管理、服务方式一一做了详细的了解。
社科院的藏书规模庞大,馆藏丰富,但是不对外,主要是供社科院用于研究,所以图书馆的管理、建设、功能的主要方向是研究。
当天下午,又去参访中国人民大学的图书馆和档案馆,那里主要是以服务为主,因此所有的功能都在这个方面围绕的多一些。
还是有承担的好,不承担就永远打不开这个思路,就是要亲眼看到他,才会有体会,才会觉察到“一百多人住在庙里到底要干什么”。
佛教要想真正利益到众生,确实非常非常艰难,费了好大力气弄出一批出家人,抛家舍业,从早到晚关在寺院里,天天讲,天天教,天天引导,都很难。
那如何对众生去讲呢。这么比较,岂不是没有可能吗?
那就只有靠教法,靠一个体系,靠社会大众能接受、相应的传播方式,靠社会文化的浸染,靠点滴地改善和培养,靠先行者带动,不知疲倦地迎头向前。
靠善知识,靠信心,靠僧团,靠不断创建、完善出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力,靠佛教的戒律、清净、文化、信仰给予社会的信心和力量。
中国古代,佛教一直和社会主流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佛教建筑中多有“藏经楼”,有一些时期,藏经楼不光收藏佛教典籍,还收藏社会文化方面的经典,从物质到精神上都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重要活动场所。佛门僧侣和社会文化名流的典故佳话比比皆是,成为中国文化中极其神奇而精彩的记忆。
随着社会变革,佛教的文化功能和现象逐渐丧失。那么,对社会的积极正面的影响也逐渐消失。
救度众生的船没了,只剩下水手,就不好干了。
在社科院,刘金利主任向四位龙泉寺的法师详细介绍了社科院图书馆的情况,图书馆独立是一门学科,其对社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非常巨大,难以估量。
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的传递靠的就是书籍。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6/nEO_IMG_DSC_2745.jpg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管理的自动化也是一个新的方向,也面临这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自然也是佛教的问题,佛教倘若要恢复这些功能就必须先拥有这个意识和格局,然后拥有这个行动力,然后拥有和社会交流的能力,然后还要有足够的僧才。越多越好。
而且是如寺里的这些有愿力和信心的僧才。
通过参访,发现,图书管理不仅仅在格局上对人有要求,在具体的细节小事上,经验和实践能力上,更有要求,比如,都想到要防火,但谁想到图书馆要防水呢?
管道里的生活水、消防水、暖气水都有可能成为毁灭藏书,而且,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那么,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从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开始思考。
这些事情都要做好,真的是很难,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不然事后难以弥补。比如,见行楼启用,办法会,要挂横幅布标,没留地方,挂的时候就很麻烦,好在这是外边的,补一个就行,要是在建筑里面的,就没办法了。
档案管理更是复杂,而且面临着规则条例缺乏的现状,有的条例还是八十年代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6/nEO_IMG_DSC_2733.jpg
有很多新问题,比如过去档案管理主要是纸质,文字的东西。现在音像的东西多了,这个管理起来就很麻烦,具体实施有非常非常多的困难。需要很多的现代手段和思路和人才以及人才的培训机制。
同时,这些现代手段和思路也不是完全的解决方案。据人民大学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日本就在无纸化办公的环境中发现电子档案一旦丢失,损失难以弥补,无奈,只好再把电子档案的东西一点点地重新打印出来,再以纸质的档案形式进行保存。
四位法师不断地向图书馆和档案馆的老师们提问题,问题大小巨细,无所不包,生怕漏掉哪个环节。并极用心做了记录、录音。
将图书馆里的每一个细节,规章制度,灯、凳子、阅读桌椅等等都做了拍摄,以备学习借鉴。
龙泉寺东配楼将有近五百平米的地方作为寺内的图书馆,各项藏书和管理工作,采、编、阅、典、藏、现代化等各项工作都在摸索和开展。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应该是为以后的事业做尝试,打基础。
佛教既然是一个信仰,那就应该做的更好。
相信一个以佛法为基础、生活化、现代化、具备借阅、阅读,讲座、交流等等功能的现代藏经楼,或者叫现代佛教图书馆,或者叫人间佛教图书馆一定能成为广泛利益众生的事业的重要工具。
而且,现在所做的所有事情,确实可以利益到当下以及子孙后代。五年前龙泉寺的那些老照片和五年后的局面已然完全不同,一项一项的事业在经历着种种风风雨雨之后不断呈现出来。五年以后,在众多可贵的发心中和汗水中一定会成长起更好、更广大的局面。
参访,确实可以打开格局,开拓视野,和带着目的有关系,和心路有关系。第一天的参访,不仅仅捕捉到并清晰了思路,也感受到社会对佛教的支持,社科院的老师们、人民大学的老师们不辞辛苦地讲解,引领着参观,赠送资料,还有一直忙前忙后协调的居士让人频生感激之心。只有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报答此恩此德。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6/nEO_IMG_DSC_2784.jpg
有几句对话,非常有意思,似乎能领受一些世间的大德们教授的佛法与世间法的关系。
法师问社科院的刘金利老师,图书馆的科学化管理是怎么回事。
做图书管理经验极其丰富的刘老师破了一些专业名词,比如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的馆藏互动,其实就是到别的图书馆办个证借书;采买图书和老百姓一样,上网订购。
他准确而清晰地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科学化管理的概念本质上就是怎么妥当怎么合理就怎么做,而并没有一定的、绝对的方法,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要被那些很理论的概念、名词束缚住。
很受用。
转天,约好,将去参访清华大学和位于法源寺的中国佛学院的图书管理。
相貌庄严,为弘法
法会结束,各部组义工又回各自岗位的日常工作承担。流通处有一些法会留下来的花,贤明法师让义工包成花束,祈请带僧团乙班学习的贤立法师,带领乙班的法师一起到大殿供花。法师们披着袈裟从见行堂排班过来,拿着花束到大殿前站好。供花前,贤立法师问:“供花会感得什么果?”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6/nEO_IMG_0406%20012.jpg
“相好庄严。”法师们回答。
“我们求相好庄严是为了弘法,人见到我们相好,更容易接受我们,接受我们弘扬的正法,相好庄严这是走大乘路必备的。”
站在大殿前,贤立法师带领一起观想供养,然后到大殿里,分别供在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像前。
花束打了好多,除了僧团乙班,现场的居士们也每人一束供到地藏殿、观音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6/nEO_IMG_20100406%20062.jpg
回向
p.s今日寺院堂口动态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6/nEO_IMG_DSC01033.jpg
大棚里的小萝卜,刚拔出来,带着一点泥土的味道,红绿相配,煞是可爱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6/nEO_IMG_DSC01043.jpg
第一次挑扁担的张居士,担上扁担走路东摇西摆的,
看得任老居士直笑说:“不行就放下我来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6/nEO_IMG_0406%20051.jpg
流通处,最近新进一套“六度小沙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6/nEO_IMG_0406%200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