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月31日龙泉日记

(2010-04-01 08:20:29)
标签:

宗教

梵呗

僧团

扬法

老居士

大寮

日记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3月31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31/nEO_IMG_0323%20056.jpg

 

梵呗洗心

  山上明显见暖,连降小雨,都说有春天的感觉。

  清晨,三板响过,以前是禅兴法师从寮房里出来,然后贤俊法师出,现在是贤扬法师出,有时候还挨个敲沙弥师的寮房门,催促他们早起上殿。然后大众师陆续出寮,洗漱,准备上殿。

  一天开始,看似周而复始的单调僧侣生活,但是,内心里总是会有很多丰富的感受让自己无暇去思维、回顾俗世里的事情。

  个人和僧团的内心的起伏从早晚殿的唱诵力量可以感受得出来,三月三十一日的早殿非常整齐、有力,楞严咒诵得比往常都专注。三月三十日的晚殿诵的有点心乱,调整了好几次,才调整过来,刚调整过来,晚殿就结束了。

  天天诵,就不知道所诵的大乘梵呗究竟在别人的内心里是什么,特别是在了解到那些法器之后,单敲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时。对梵呗的感觉会越来越淡漠。

  念熟了,唱顺了,渐渐就更没有感觉。人之常情。

  有可能是对一个技巧太熟悉了,时间太长了,就会麻木,也有可能是作为出家人开始注重内心的感受,已然超越技巧并主动放弃对技巧的敏锐和喜好。所以,不觉得这些天天唱诵的梵呗有多大的意义,对他人有多大的意义。

  人的很多感觉是从他人那里重新获得的,艺术家没有观众,宗教家没有当机众,一般都要孤独地要死。渐渐就要隐没。

  当然,艺术家会去找他的观众,宗教家也会去寻找他的当机众,一个个不厌其烦地找,让当机众产生艺术和宗教觉受。艺术家找不到他的知音就可能回归到宗教上,宗教家找不到当机众,估计就是超越、再超越。

  好像,这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让他人感觉到意义和价值,然后自己再去体会那些意义和价值,让自己从麻木的状态种挣脱出来。就梵呗而言,即能超越,又能深入。

  梵呗对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佛陀以梵呗的方式教化众生定是因为众生有需求,定是因为这个方式有特殊的力量。

  初闻梵呗的人,少有不被暮鼓晨钟所感动的,即便他不解教理,不信因缘,但是,梵呗对人内心的冲击以及梵呗本身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是少有人能够做到充耳不闻的。

  梵呗本身似乎就有超越技巧、超越艺术规则的气质,回到心灵和声尘的本来面目的力量,相对来说,艺术似乎还是有限制的,有很多被认为安立的规则。

  人本来应该是自在的,然后因为人的本性和社会、经济、政治原因而开始建立起让人不得自在的审美规则,大家去遵循这个规则,遵循规则之后,发现这些规则能勒死人的创造力,于是再去设法超越规则,从规则中解脱出来再设法回到自由的艺术状态。

  绕了这么个大圈子。

  梵呗就很单纯,无论是谁,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孩子,一个老妇,一个中年妇女,一个年轻女子,只要静心吟唱,在极简单的法器伴奏下,哪怕没有法器的伴奏,就会让生出洗心的觉受。

  至少,在那一刻,你不需要技巧,你不需要思想,不需要一切,只需要用心吟唱。

  这些对梵呗的格局的思维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一堂梵呗课,三月三十日上午的一堂梵呗课由乙、丙、丁班共上,贤扬法师带。

  课很简单,大家在三楼的明心阁先听十多分钟的叩钟偈。然后看一段关于梵呗的录像资料,这些资料瞬间打开他人对梵呗理解格局和思路。

  以前在文字上读到过,但影像资料更令人震动。

  僧团的图书馆里有非常多的类似的资料,当初刚进僧团的时候,住在老寮房里,进门就是一个大柜子,里面放满了各种资料,当时就想,天啊,太好了,这么多可以读、可以看的东西,可是又一想,这些怎么看得完啊。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31/nEO_IMG_20100327-1%20036.jpg

 

  很多上座法师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因为对新人来说,他的一个过往的经验,一个点拨,一个资料的告知,乃至一个小技巧的传递,可能就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让他少走很多很多的弯路。

  少浪费很多很多的生命。

  贤扬法师现在是老人,过去也曾经是新人,也曾经被别人提携、指点、爱护,这几年一直在师父的引领、加持、师兄弟之间相互帮助,搀扶着走到今天。他也是在别人的鼓舞下学习、掌握、领会了梵呗表面和背后的东西。

  他今天传递给我们的这些意义和价值,也曾是别人传递给他的。

  如果没有这堂课,对梵呗的理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跃到这个地方,可能会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认为梵呗就是出家人的暮鼓晨钟,是功课,是谈资,是文化现象,历史印记,是佛教名相,修行工具,偶尔引起一些游客的的惊诧,而已。

  不会想到它会对个人的宗教生涯、心灵成长有着这样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更不会想到可以通过梵呗做更广阔的承担,拓展心胸格局。

  而僧团对社会大众,似乎也是如此起到这样的意义和价值。

  能想像的到,现有的梵呗稍加整理,倘若出现在社会上节假日的音乐厅、艺术节上,对社会大众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震撼和感动。

  这跟技巧没有关系,跟艺术高度也没有关系,只是一个纯粹的宗教艺术。

  因为,倘使我们对我们的终极信仰没有怀疑的话,是坚定的话,对佛陀的觉悟有着终极信心的话,那从出家人的歌喉和内心里所发出的唱诵声、用出家人的手击打铜铁发出的钟、罄声就会超越一切凡人所安立的艺术名相、审美规则和困难。

  心有力量,一切都不成问题。

  过去听企业家形容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影响的描述,说,动锯就掉沫。

  他的意思是因为的企业和社会地位,使得他意识到只要他出一个想法执行下去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这似乎跟佛教里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有通的地方,好的想法就造好业,恶的想法就造恶业。

  出家人的内心应该会比很多企业家的内心的力量造作要大的多,因为直接是对内心的。多年的积累和修学,不用,就可惜了。

  特别是对新人来说,似乎就显得格外地重要。

  在社会上,都是老人带新人,老人不带,社会就退步,老人努力用心地去带、去建设,新人努力学,社会就发展进步。

  僧团里似乎应该也是这样,鼓舞他人就是鼓舞自己,给予他人意义和价值,就是给予自己意义和价值。就是让自己获得出苦的机会。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承担的机会。

  通过这一堂洗心的梵呗课,也策励自己,成为老人以后,一定要给予新人力量、勇气和机会,也给自己快乐和体悟的机会。

  时间飞快,又一个春天都来了。

  如果时间真是相对的话。对历史来说,冬春夏秋交替也都是在一念间完成的,老人和新人也就是一念之间。

  甚至,连这一念也都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个时间的概念。

  摘录一段资料中对梵呗的描述:

  梵呗,本来就是天人的梵音,是以清净微妙的音声赞颂佛的功德,具有断外缘、熄灭内心的烦恼的功用。

  暮鼓晨钟是寺院里僧众作息的号令,行者闻钟、鼓声,要发如是愿,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晨钟响起,愿一切众生出离火坑,暮钟响起,愿幽冥众生闻钟脱苦。

  钟,大叩响彻云霄,不叩销声匿迹,在行脚人生旅途中,人人都是红尘中的行者,都需要有一座钟,敲醒我们心头的迷思,不再困守围城。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31/nEO_IMG_20100331%20002.jpg

 

 

生活中的佛法

  下午4点多,师父巡视工地,贤日师陪师父一层层看。到了工地的师父,俨然成了一位建筑专家,装修、用料、远景视觉、近处细节。贤日师跟在师父旁边回答,贤日师说完,师父时而会指出哪里要做调整,从三层上到顶层平台,师父走到平台边,看下面几根还未成型的基柱,和贤日师说了柱子的位置,贤日师向师父汇报他的想法;走过五观堂,厂家设计的原因脱落了几块小木条,竟然被一走而过的师父注意到。

  难怪以前法师们常讲,师父说弟子们心粗,这个五观堂前,虽说不上每天都有,却也可以说是经常走的,每次走过,从没发现这个门上那点微小的损坏。贤志师、贤常师、苏清现居士、单济明居士也跟随师父一起在东配楼内巡视。

  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贤立法师拄着登山棍现场看施工情况,昨天刚刚下过雨,四层施工地面满是泥泞,法师站在架板上,侧着趴向新砌的石窗,像是在看墙上的本板下石头的间隙,叫来负责技术人员说,“本板切得太狠,以后补都很难补……”。法师比技术人员还要专业,思维超前,东配楼现在外面毛石墙,里面一、二层地暖水泥面都已完工,开始第三层地面卫生清理工作。法师现在不怎么出来,心却还是在工地,对现场一清二楚。

  下过雨的天,一点点晴起来,虽然刮着风,到也不影响室外工作。任老居士请假了,农场暂时由王文才代理组长。但农场菜地的活,没有老人的指点,年轻人还真干不利落。不放心任老居士,上午又去菜地了。八点多,张绍先居士骑着电动车从山下赶上来。张老居士带着两位义工在大棚里育苗,另外一组由王文才带着在大棚外面翻地。大棚内张居士安排两位义工做准备工作,将育苗的塑料小软盒先装满土,整齐地排在育苗的大筐内。排好之后,在小软盒内浇水,让土湿润。等盒内水渗下去后,张居士就将已经发出芽的西葫芦仔放入小盒内,轻轻地将仔放在湿润的土上。仔全放完后,又向小盒里撒一层土,完全将刚放入的仔盖住,撒种工作完成;等待西葫芦仔的破土、出苗。

  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会种地的,跟着两位老居士干什么都新鲜,特别是这种传统的老式方法,更是少见,做起来到也挺用心,只是天气变暖,地里的小虫多起来,要小心不能伤到他们。

  春节过后用斋人数一直稳定,义工增加三十多人,东配楼施工,工人增加五十多人。这段时间大寮的主食量、菜量逐渐也在增加。寺院不断的发展,团队也逐步扩大。一切都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我们可以改变,寺庙由小到大,寺内人员由少增多,人的心灵也由染污到清净,一切都是积极向上。也因为无常,才能由凡夫变化成佛,虽然成佛还很遥远,不过只要时时心安住当下,把握住师长给的机会,积累菩提资粮;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最后的一天,去珍惜当下的机缘。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31/nEO_IMG_20100331%20020.jpg

擅长写作的净人,来到大寮磨炼

 

  二一九法会即将开始,大寮也正在筹备法会中的事项。作为后勤组的大寮是最辛苦的组别之一。还记得春节法会后期,后勤组的义工都很疲惫,最后他们祈请来法师提策,与法师的一段交流让他们受益匪浅。

  问:法师,总觉得自己资粮很缺乏,怎样才能更好的集资粮?

  答:其实我也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好长时间也没什么具体的答案,不过我们是否先楷定什么是“资粮”,因为有很多的说法,有人会认为最近精神状态较好是资粮的体现,有人会认为说最近诵经不犯困是资粮的体现等等……就我个人这段时间对资粮的认识是:有否消除一些自己负面的情绪,增长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和面对周围的人事时地物,比如说面对自己的时候,有否对自己的优缺点重新认识和评估,在这基础上有否更加的勉励和激励自己,同时也包容和宽容自己,面对周围的人事时地物的时候,有否在了解和接纳中增强一些耐心。

  问:法师,我是第三次来做义工,经常听到“心灵提升”四个字,大寮比较忙乱,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心灵是否提升?

  答:这问题跟上面的问题很类似,就我个人而言,(对不起,我只能代表我自己,代表我最近的思考心态)印证自己内心有没有提升有以下角度可供参考:当别人遇到纷杂和忙乱的事情时,自己是否可以抽出时间帮帮忙,在这纷杂和忙乱的事情中我们有没有规整身口意,同时还能在一个微笑和走过去身体力行的互助,法会的过程中的彼此摩擦是否能够担当下来,同时尽快调整好情绪,有时法会期间就调好了,有时三两天,有时三两个小时。靠这样的境界,检验我们内心当中的堪忍,还有就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的任务,同时我们有没有在纷繁复杂的外境之中能够保持相对清醒的头脑来让自己心态稳定,以便可以帮忙,对吧,至少不会去添乱,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经验,比如说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认识苦乐的本源来自自己的内心等等,就拿我们在面对杂乱的菜盆、刀啊,还有内心的人我是非呀,内心是否越来越平静地接纳,有没有相信这是我以前的业感得的果;有没有把这个境界默默地忍受下来。因为忍受境界带给我们内心的冲击会使自己的堪忍力在增强,就是说此时此刻,你能忍受这样的一分苦,那就有力量去忍受第二分的苦,第三分的苦,慢慢的有一天,象菩萨代众生在地狱受苦,你就可以在内心触摸的到。还有些非常琐碎的问题可能在大寮会出现。总的说来还是要在佛法上多用心,因为调伏外境是不太可能的。《入行论》有讲:我们怎样走过布满荆棘的大地,并不是把大地铺上地毯,那样太费力了,而是穿上厚实的鞋子;也就是把我们内心庄严起来,慢慢让内心越来越有力量,不受干扰。

  问:事情又忙又急,难免彼此会有口角上的冲突,造成的不愉快有时很纳闷。

  答:《入行论》里有对这方面阐述,就是说我们嗔错了对象。比如说他拿着木棒打我,用言语伤害我,我们应该嗔这块木头或者这句话本身,因为是它们直接伤害到了我,但我们应该不会去嗔这些东西,反而是会去嗔这个人本身,其实分析起来的话,我们没有理由来嗔这个人,因为他背后有思维和想法在主导他从而造成他的行为,所以要嗔就应该嗔他背后的想法,对吧?这样在推下去的话,我们会发现给予他一个正确的知见让他造就正确的行为,然后利益到我和他还有其他人是最终的最好的解决方法。佛法告诉我们怎么样以最高智慧去解决人事时地物对我内心造成的伤害。这样你就更会发觉佛法的普及很重要,让人人都知道自己的身口意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利益到自己也利益到别人,和乐而不为。即便是他的错,但对方也在变化,有一天一个念头转过来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人,他随时在变,那我为什么要执着对方错误的地方而固守不放?讲深了,还有更高的佛法内涵,涉及到空正见和菩提心的内涵。刚才讲的至少能说服自己在生气的当下不要那么生气,或者生气的时间不要那么长,至少有这样的效果,因为众生离苦得乐的本能每个人都具备。每个人都不想苦,所以这种方法有时间较清醒时要用用,要不日子没法过了。

  问:我们大寮洗菜啊,摘菜啊,好多居士包括自己总有纷争,总觉得自己对的,纠结在一起彼此就不开心。以什么心态来做义工?

  答:这个师父在《法炬》里有开示,其实每个人都一样,错误的造成不可能是单方面的。组织架构,如果你当头,你觉得这样合理,我觉得不合理。在这么着急的情况下,我只能听你的,这是原则。因为每个人都基于善良,都希望做得更好。但事情要成办,下面一定要服从上面的,如果错了,下来彼此再交流沟通。那天诵完经到大寮看四位老菩萨在烙饼,就觉得老菩萨真辛苦,我就赞叹了几声,还说中午我一定多吃两块。老菩萨就非常的开心高兴,其实我是南方人,对面食不太感兴趣,但是在这种因缘中哪怕你是出家法师,要说就说随喜的话,要么不说,有什么不足下来跟负责人说,针对负责人反应问题,负责人再跟当事人商量。真得要看到对方的功德。《华严经》里不也有说道什么缘起善巧,处善巧,时善巧的,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更好面对日常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