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月22日龙泉日记

(2010-03-23 13:48:15)
标签:

龙泉

日记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3月22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23/nEO_IMG_0323%20048.jpg

 

别开生面的出家功德课

  僧团殊胜,法师给上课,出家功德课由贤因法师带几节。

  第一堂,贤因法师让大家分头做自我介绍,很让大家意外,因为都在一起朝夕相处这么久了,还介绍什么呀。

  全堂课七点开始,八点半结束,中间十分钟休息。一多半的时间都用来让大家讲彼此的出家因缘。其实僧团里是有生命回顾的惯例。以前法师讲过生命回顾让彼此互相了解,从往事中触摸对方的苦乐,以达到互相理解,化解矛盾的作用。

  出家功德课上,通过大家简单的介绍,才发现,原来,虽然我们天天在一起,但彼此并不了解,除了偶尔在睡前谈谈心之外,对对方的过去、生命的状态都没有概念,也没有想过去了解。

  其实,我们彼此都很陌生。心与心之间是有很厚的隔膜的。

  上课的时间要用光了,全班十八个人,才几个人自我介绍,这要把课上完,还不得上一夜啊。正替贤因法师着急,没想到他说,不着急,慢慢上。

  我们的心随着他的平静而平静下来,没有人催促,没有焦虑,没有惶恐,内心开始温和起来,开始更好的领纳贤因法师的契机教授,慢慢就感受到师父讲的学佛应如和风细雨的那种感觉。

  很期待他的下一堂课。

  到第二堂他的课到来的时候,大家是有期待感的,至少没有排斥和压力,更没有焦虑和仓皇的感觉,有安全感,心也更容易在这种状态下产生某种启发和觉受。

  果然,第二堂课,贤因法师笑吟吟地端着他的电脑和茶杯进教室,先就近跟人调侃调侃,然后开始讲班里的佛像安置似有不妥。

  对桌椅的摆放漫不经心地提了些建议。

  以为是漫不经心的建议,但下面的这些话,却是很让人入心,他讲,佛像的位置要正,要放在一个空间最恭敬的地方,法师的座位要高大一些,并不是法师本身需要这样的恭敬,而是听者的内心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大的恭敬来,用来领受佛法,将佛时时刻刻地提策在自己的内心里,人的内心就会清净,庄严,身语意三业也会逐渐变的清净庄严。

  第二堂课,依然是彼此作自我介绍,有了上一堂的经验,大家就更放松了,开始平静而敞开心怀地讲述过往的生命经历,有的人讲的很啰嗦,法师就告诉他要讲重点,有的人讲的时间太长,法师就会提醒他快一点。

  但是,没有人因此而起烦恼或抱怨。

  批评和呵斥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其实,贤因法师也常呵斥和批评新人,你打板打错了,你威仪不好,上殿的姿势不好,等等,被他看见,都会呵斥你几句。甚至佯装要敲打你。

  也会挖苦你几句。有一次,他进洗手间之前,对打板的说,第一板后要间隔一下,听的人立刻点头,但打的时候一点也不客气,一点也没改。他就边挖苦边叹息地说,就知道你不会改,就知道你不会改,你看,一点也没改。

  他的语气让人觉得惭愧,并立刻痛下改正的心。

  现在回想起来,以及忆持起在僧团里人与人相处的实践体会,如果你真的是尊重他人的话,真的是有一颗平等待人的心的话,语言再严厉,都不会让人心生厌烦,反而会牢牢记住这次策励,并心生感恩。

  修行生活,让人越来越敏感,心越来越细,即便是笑容满面的,但是,内心有躁动,对他人有排斥感,有厌烦感,他人会当下觉察出来。如果是抱着你这个人太差了,我要好好教育教育你的态度,立刻会换回反弹。反之,则会获得与他人真诚交流的喜悦。

  正好是对内心的训练。

  第二堂课除了一开始法师讲了一些佛像的摆放,后面的时间几乎都是同学们在讲,有平时很少发言的也都开口讲述。

  大家一讲,才发现,每一个人过往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值得放下那些隔阂。

  有的人因为对四川地震产生警觉而选择出离,有的人自幼酷爱修行而选择了出家,有的人是别人怂恿出家,有的人有着非常传奇的出家经历令听者瞠目结舌,有的人因为学习各种稀奇古怪的气功而没有任何结果,加上生活本身的痛苦甚至有结束生命的想法,但最终值遇佛法选择了出家。等等。

  贤因法师告诉大家,千万不要自杀,人自杀以后会去一个极其痛苦的地方,甚至于诵经的功德都回向不到他。

  无论如何要坚强地活着,因为我们有很多事业要做,要自度度人。

  是大实话,但却很有力量。听起来也很真实。法师提醒大家讲个人往事的时候,主要讲出家因缘,不要讲乱了,不要讲的没有逻辑,要学会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重点讲出来,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也不要耽误自己的时间,但不着急,以后会有专门的这样的训练。

  同时也提醒听的人,重点要听他讲的出家因缘,要有所发现,在听别人的出家因缘时,会发现,每个人的出家因缘环境不同,有的非常艰难和凶险,而有的就很便利,没有什么障碍,有的出家的条件好,但太快也会有问题,太慢也不好。等等。

  法师又提到一个事例,四川地震的时候有个孝德镇,震情差不多,但只死亡了四个人,该镇有孝德传统,家家墙上都画着二十四孝图或其他劝人行善的图画,这里出生的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自然就会有受用环境的福报。

  所有的这一切,都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来生的修学环境取决于现世的行为,现世的修学环境和出家因缘是由前世的因感得,这一生有幸出家,如果没有好好地修学,就很难感得增上的环境,没有增上的环境,人会很快堕落,那很可怕。

  现在我们有福报出家,靠师长的愿力和我们宿世的善根,当好好珍惜。通过听闻、观察、思维别人和自己的出家因缘,会对出家的功德,在家的过患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领悟。

  最后法师用过往的很多经历和师兄们不同的经历,告诫大家,值遇好的道场不易,切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可心高气傲,要安住道场,不要跑掉,不要还俗。未来大家都有大的承担,有大的事业,虽然出家不是为了图这个,但因缘到此,就应该努力地肩负起来。

  于川拿引罄,准备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打罄,法师制止,说,时间我会控制把握。

  法师落座时,就在桌上放了一个电子表,掐算和规划时间,师父讲法时好像也有这个习惯。

  果然,每个人讲话,法师自己讲话,都在控制和把握之中,最后有个同修说话掉在自我的圈子里出不来了,越提醒他越紧张,说一件事情说了老半天也说不清楚,不知道跳出来,耽误了一点时间。

  法师即认真又很和蔼地呵斥,打趣说,没办法,你也不给我留点时间。并强调以后要对自己讲话要有观照;要学着每天自己讲多少话,做多少事,都能忆持起来,晚上睡觉前要回忆,有功德随喜回向,做错的、不好的要忏悔,要有这样的定课。

  听得人心服口服。

  全堂收摄时,大家凝神倾听,法师多讲了四分钟,语毕,向大家道歉。抱歉啊,多讲了几分钟。

  回向。

 

上敬下和

 

  近日来一直依止师父的八字真言“注意内敛,心不外驰”进行反思,今天反思的主要问题是“上敬下和”。之所以选择“上敬下和”作为今天的反思重点,是因为我每天都要读一遍印光大师的一段精要开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出家修行,要成为人天师表,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仔细想想自己上敬下和做得不好,没有做到“必须”二字,而是随自己的心意“上敬下和”。“必须上敬下和”就是没有选择,只需要照着做就好了。而我多数是在选择,诸如某某法师调柔谦下,学法精进,待人和颜悦色等等,对此类人会很恭敬;某某法师懈怠懒散,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总是在要求别人,对此类人就不是很恭敬。更有甚者,比如因为一些因缘有些法师的表现让我很不满,我就会很不客气了!总之“必须”二字我没有做到,简单的讲,内心对上位是有要求的,你们应该如何如何,因为你们是法师!

  有道是“上行下效”,身居下位的人之所以愿意向上面的人学习,是要有所学的内容,要符合佛法的要求,最起码也要符合一个出家人最基本行为标准。因为我还没有圆满成佛,所以还有很多烦恼,不要怪我眼光很高,是因为我还想进取。自己很惭愧,也很自私,为了自己的成长,总是在拣择善知识。似乎这个现实也很残酷,在我还没有成为善知识之前,我需要学习如何成为善知识。

  反省至此,自己也没有完全能够放下自己的知见,只是凭着对善知识、对佛法的信心,慢慢去改良自己,完善自己。高慢的心似乎早已根深蒂固,面对人事境界,不经意间就向外释放着高慢的气息。在现实位次的安立中,恭敬德高望重的人理所当然,但是自认为那些德行不够的人似乎很难生得起恭敬心,尤其是在某些方面上位还不如自己的时候,更难以生起恭敬心。修恭敬心,也可以说修谦卑心,而自己总是表现的不是很谦虚!

  “上敬”都不容易做到的话,“下和”恐怕就更难了。为什么呢?我比你高啊!

  还是“慢心”太大!慢心大,是自以为很了不起,自以为是!我的经验是:自以为是的人往往自找苦吃!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都吃了那么多亏了,居然还没有长记性,还总觉得自己很聪明,真是愚痴的很!

  “上敬下和”,真的百分百做到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已经尝试了很多次,当我面对某些人事境界时,会把“上敬下和”忘记掉,用的还是自己以前的那一套程序:“你是法师应该更慈悲,更应该代人着想,更应该了解下位的不容易,应该主动的帮助下面的人解决烦恼问题……否则,凭什么让我恭敬你!”

  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想改变不容易,因为自己已经习惯了过去的思维模式,太习惯了,任运现起。既然出家了,主要任务是修行,就不能够畏惧和退缩,成佛的道路很长,当下要做的不要拖拉,因为这都是成佛的资粮!

  祈求三宝加持:让弟子能够百分百做到“上敬下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