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龙泉日记

标签:
龙泉寺日记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3月11日龙泉日记
3月11日上午,北京龙泉寺禅兴法师、贤俊法师、贤生法师、贤威法师到海淀区政府参加民宗办会议,学习民宗办新年工作规划,会议由民宗办主任刘希英主持,翟科长讲解,海淀区五大宗教团体五十多位代表出席。通过学习民宗办和其他宗教团体的工作规划,法师们认识到新一年政府的宗教工作重点,也明确了寺院如何更好的配合政府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10/nEO_IMG_DSC09802.jpg
民宗办会议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10/nEO_IMG_DSC09796.jpg
诵经解读
寺里每年都会组织法会,每个法会都有一个主题,一般这个主题都和一部经典有关,楞严法会,华严法会,法华法会等等。
诵经是法会的要紧事,很多事务都会服务、围绕诵经。僧众、居士诵经能诵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启发和收获,除了自己用功的程度,周围的助缘也很重要。
能在这个时代,坐在寂静庄严的见行堂里诵经,确实是很大的福报。《妙法莲华经》里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不过,犹豫经典是古代的,有很多生僻的字,行文是原汁原味的古汉语,用词和一些典故也不太为现代人所熟悉,加上文字所表达和描述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心灵世界和圣者、觉者的心灵体验,确实很难读得懂。
一部《妙法莲华经》读了很多遍,也依然是读不懂,里面的几个比喻模糊地知道一点,别的内容就如读天书。
春节期间读的《华严经》更是没读明白,僧团走廊里的公告牌上甚至把《华严经》的每一卷的大意都做了标注,每次诵经前排班都会去看一下,私下里也会交流一下。
但是,依然读不懂。
读的时候,如果前一天休息的不好,第二天就会打瞌睡。实在是太难了。还是古人赚便宜,他们没有文言文的障碍,估计悟性和根器也比现代人好,大概一读就能入,入了就有信心,有了信心就精进,精进了就有感应,感应多了就更有信心,就更精进,日久功成,最后就成就了。
现代人的福确实薄。
不过,这时就显出僧团的优势来,僧团中,一个人可能对这一段相应,有的人可能对那一段相应,有的对义理相应,有的对喻相应,由上座法师带着一起交流,就会帮助大家深入经文,更好地理解经中的意趣。团队共修,获得相应的收获。
三楼走廊尽头有个小会议室,法会前,僧团会在这里组织僧众分头写诵经的体会和心得,到时候会贴在博客里。这样一来,无论是僧众还是居士,在诵经前、诵经中、诵经后都会有引导,而不至于在诵的时候稀里糊涂地诵过去。
法华法会快要开了,僧众中会有很多人撰写诵经体会的文章,撰写前,会查阅资料,会研读经典,结合自己的体会,到时候会呈现给大家。倘使在法华法会之前开始阅读这些文章,提起意乐,对经文的意思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文言有一些解读的帮助的话,相信会提高法会中诵经的质量。
读诵的时候再结合自己读诵的体会,忆持当天读诵的内容,通过阅读相关的博客文章再进行交流,应该会起到相对更好一些的效果。
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吧,现代社会就要找到适合现代人的学修方法,人是什么样,修行方式就相应成什么样。
《妙法莲华经》的译者是鸠摩罗什大师,该经历代被人读诵,以此经而解脱成就的大有人在。僧团中有人以拜此经为定课。
本文绝无解读法华经的道行,就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法会前后,从僧团里会传出大量解读文章,提供给大家研读、参考。
但本文可以先提供几个小故事,目前常见的《妙法莲华经》的版本中有持验记,是历代诵持此经的感应故事,大多有名有姓,有地址,有出处,历史上可以考证得出来的。
诵经的时候不诵这些小故事,但是,这些小故事被编在经典中,想来也是有用意的,摘几个有意思的,翻成现代白话,共享法喜、感应。
之前,还是要解释一下,我们现在读的经典看起来晦涩难懂,那是因为历史时代的缘故,用词用句有差别,并不是古人故弄玄虚,经是佛陀说的,也不是佛陀为了为难大家,把经典说得很难懂。
有考证确定佛陀当年讲法的时候用的不是古印度当时的官方语言,也就是说他的口音不是当时的普通话,而是更适合社会大众听的某个方言。
佛陀的弟子们结集成经典后,应该会有一些文辞上的润色,再翻译成汉语后,为了文辞之美,便于流传,估计也会做一些润色,再加入文化、典故等等内容,彻底本土化之后,岁月流转,到了我们这些现代人手上。
文句都读不懂了。
想来,佛经在古代是通俗易懂的文字作品,只是义理太深奥,所以通俗易懂也是相对而言的。
好了,该讲白话持验记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10/nEO_IMG_20100311%20053.jpg
居士学修
人处在不同的位置,角色不同,关注点也便不同,身处一个点,能关顾全局,要有眼界和心量。龙泉寺占地球总面积的多大比例,算起来会是分母很大的一个数。在这样的一个寺院里,怎么去效学佛菩萨、祖师大德,让自己的那颗心,缘在无量众生身上?很多很多有情无情的众生,是这一生没有见过的,也不可能都见到的,如何去把自己这颗小小的,每天装满了得失困惑烦恼的心,变得清明广大?
佛教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一沙一世界”,见过沙的人太多太多,从一粒沙中看到一个世界的人不多。“一沙一世界”是种境界,这要经过长期专门训练才能达到。以前法师曾经从两方面引导过:一是“知母念恩”,忆念母亲的恩德,进而到一切众生都曾互为父母,升起悲悯利益众生的心;二是从“业果趣入”,透过参与一份清净的共业,利益到每一个来这里的人,现在、甚或几十年后,以及更长远的未来,“跟更多的人结上善缘,跟无量无边众生结上缘,情与非情,都是我要饶益的对象,为了他们我要成佛。”
“一碗饭就是一切众生的努力呈现出来”,这一碗饭,端起来吃下去,不去想不会觉得背后有多少有情无情在付出;大寮的工作没有什么波澜,再变化也是一日三餐。为了让这件平常的事,每天平常的发生,大寮里人的努力是默默的。
典座贤炳师带着净人、居士,早晨七点学习大寮规约,这份规约是上一任典座师留下来的,内容全面规范。贤炳师根据目前僧俗二众共同承担的缘起,进行了工作上的分工。现在大寮的沙弥组长,过段时间要去受戒,需要为净人组长,再配一个副组长,主食将全部由净人做,居士只负责备菜和卫生工作。为了应对以后用斋人数逐步增加的情况,大寮也会随着因缘不断调整变化。贤炳师请大家做好自己的规化,安立好自己的位置,眼光要放得长远广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10/nEO_IMG_20100311%20023.jpg
一波一波的倒春寒,让原本已经可以翻开备垅的土地,还挂着寒霜,种地的老居士想早点下种,种一茬小菜,让大家多吃点绿色蔬菜,找了一些草帘盖在地上,让土化开些。田志荣居士正在拾掇金龙桥下的一片地,被称为“风景地”,从桥上过,一眼就能望到,这是田居士第三年在寺里种地,去年就把菜籽备好了,还自己做了规划,什么时间种什么,哪块地去年种的什么菜,今年要错开。老居士想的是,给寺里种地,就是给自己家种地,种出来的菜,大众吃上他就高兴,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没啥说的,我就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10/nEO_IMG_20100311%20013.jpg
进入施工期,工程部工作多起来,学习也跟着正规起来,学习委员单纪明,协助法师讲师父的早斋开示,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和复习,自己到山下印了一些开示的文字稿,结缘给同行。工程部的特点,是善于干不善于说,单居士除了承担学习委员和正常工作,这段时间,还替受伤的陶伍贤居士烧锅炉,见到住居士楼的同组人,赶紧问“昨晚屋里冷不冷”,怕烧的不够暖,冻到居士们。工人在砌毛石墙,李源泉带着几位义工维修架板,去年盖东配楼主体时用的架板,很多开裂,要用铁丝重新固定捆绑好,今年开工,才可以继续使用,这样可以节省下买材料的钱。机动组,顾名思议,灵活机动不固定,很多人不喜欢呆在机动组,变动性太大,却也有人能在机动组呆出乐趣来。吴志超、林社祺、李丽把五观堂对面房子里的材料、工具等整理出来,归还工程库房。
“这个工作很好,是我一直希求的,你们有没有希求过?”
吴志超听了忍不住问:“您有什么感悟,和我们分享分享,好在哪里?”
“这个工作,可以运动四肢,有新鲜的空气,在明媚的阳光下,干活造善业,而且机动组有很多种活,不重复干一种工作。”
说的吴志超、李丽都笑了,能在一个岗位上找到乐趣,保持持续的热情,不容易。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10/nEO_IMG_IMG_5303.jpg
稳定的位置,也有变动,文化部、弘宣部工作范围很明确,但也会去做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如搞卫生清垃圾,上午9点,贤启法师带着义工们清理德尘居前面的小垃圾站,外表看上去,长着两个大眼睛的小房子。里面虽然有人清理,但一直没有彻底的清过,垃圾从里面掏出来,纸制品、玻璃瓶、衣服、白色塑料、塑料瓶分装在垃圾袋中,有机肥料装到桶里,倒到树下。几位义工还找了一个有轮子的大垃圾桶,经过一个小时努力,大家将2/3的废弃物分拣完毕,垃圾装满了6个垃圾袋和2个塑料桶,收完垃圾,还把手套洗出来,不是用水,用树下没融化的白雪,进楼前,又把鞋子用雪擦的干干净净。中午行堂间隙,吴静一边洗着盛饭菜用的盆和勺,一边说“我们自己制造的垃圾要自己清洗干净” 。垃圾分拣不只是清理了外在的环境,大家内心收获也很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3/3.10/nEO_IMG_20100311%20055.jpg
在做清理工作的还有客堂,黄元领着李俊等几位义工,把观音殿里一直没理清的书籍,分类分架。找了广化寺的书单,按照上面的目录,把书分成A类经书,B类戒律,C类论,D类传记开示,E类课诵等;收坡后,又一个人留下来,把一些摆错位的归到所属类里。
学佛要有所证悟,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积聚资粮的过程,这个过程从身边点点滴滴的付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