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法会师父义工龙泉日记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2月23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2/0220/nEO_IMG_IMG_3635.jpg
春节师徒夜谈1:这是我给他讲的三个秘诀
平时见师父大多是在法堂上,偶尔见到也是匆匆而过,但只要有时间,弟子们还是可以亲近到师父的。
晚上,师父送走一批客人,在见行堂的客厅里和弟子们随谈,先是和工程部的法师一起讨论东配楼的事情,大家在佛堂诵完经上来,听到客厅里有师父的声音,且不是和客人谈话,都聚过来,或站或坐把师父围在中间,听师父的随谈。
记录并整理出这些随谈,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更对我们当下的行为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善知识的指导下,不停地修证,不停地成长,现在看,似乎会有点心跳加速,但我们起行,所需要的不就正是这样的指导吗?而且,多年以后,再回头看这些随谈,应该更加别有一番滋味。
师父讲,经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启泰居士的统计,到2009年参加的志愿者有一万多人。可想而知我们后背的储蓄力量是多么的庞大,只不过需要后续的努力。义工的组织、物色、培养、管理、提升,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些事情做好了,自然而然后续的事情就都干好了。基金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沟通社会、联系社会。
随后,师父又谈到出家人学修的问题。
师父说:出家人要在学业、事业、道业哪一方面成就,这也有自身的自我定位问题。如果以道业为主就天天念经、持咒、磕头用功;修行还有研究教理,就像黄教的格鲁派,注重研究教理,可以说是注重一个理论的教派。
贤立法师说:有学不完的教理。
师父说:闻思修,讲辩著,最后都是要著作。做学问,每套学问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学问做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贤立法师感慨地说:师父,我觉得现在的出家人缺少这方面的志向,没有说要把学问做的像玄奘大师那样。
师父:没志向就不行。
贤立法师:现在宋高僧传全看完了,感觉那时候做义学研究的出家人都非常厉害。士大夫阶层是没资格跟出家人讨论的,也讨论不了,因为他们连概念都了解错误。
师父:义学沙门。
贤立法师:现在我们出家人研究的少,成了在家人的事情了,唉!颠倒。
师父:你问王尧教授,他对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的了解,比一般的出家人都要强。你问他法义,根本不用看书本。讲的有出处,知道是怎么回事。
卓居士:那天到他家去拜访他,他家的地方很小、一点点,特别简朴。
师父:大师。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他对我们这里也是非常的赞叹。这样请大家来讲,对学识界、文化界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记得师父以前讲这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只要你去努力,是可以改变时代的导航。
贤立法师:这样就把学界、教界联系起来了。
师父:你只有主动去联系这些力量,佛教在社会上面才会有一个好的形象。不然我们整天在庙里念经,我们认为好,社会上有的人不一定认为好。
师父坐在客厅里给大家开示,大家听得个个都很专注、欢喜,虽然只是站在一旁,却深深地被这股力量摄受着,不知什么时候师父讲到那天送他去佛协路上的开示。
师父说:我那天跟刘书宏讲,我应该、我能够、我不够。我应该,我做这件事情是天经地义的,人活在世上,时间不能白过。这件事情再苦、再累,这是我当和尚应该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能够,首先要有这个决心,你办到办不到,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第三讲我不够,今天我做到了,但还不够、不够、还不够,还要继续做。这样干劲就无穷。反之,如果想做不做都是这样子,算了。这样即使再大能力的人都完了。这是我给他讲的三个秘诀。
很多事情不一定是自己做,只要你敢发这种心,一定可以感召很多人。像玄奘大师西行求法,都是要有这种精神,这样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办。
师父谈了一些理念,让大家思维、理解,春节期间,就这么一次完整地听师父的随谈,非常受用,接着就听师父谈到了一些具体细致的事情。
师父说,基金会,需要组织几个男众的负责人,秘书长才能弄起来。就是这种义工,一、两个人都不够。要三五个、十个、八个,各弄一摊,弄多了弄不了,人的心力顾不上去。今年的慈善做到更加有体系化、规范化。
贤立法师:基金会文宣这块做的不够。
师父:不能老想去做项目,否则人力组织就不足。
贤立法师:基金会文宣能不能让文化部这块给他做出来。
师父:文宣是要贯彻主事者的思想,不是说你有杂志就可以了。在这里面看不出负责人的想法,这个文宣是没有意义的。文宣是要体现你团体的精神面貌。不是说我这出一本杂志,我有网站就可以。不能体现这个团体的灵魂,文宣是没有意义的。不能体现做这件事的人的理念。
禅兴法师:他们对您的理念不是很清楚。
师父:没有好好学啦。
禅兴法师:对于您的理念,我们缺乏整理。
师父:不是缺乏整理不整理的问题。刚刚开始办基金会我都讲的非常清楚。只是说他们没有重视。就不像龙泉之声他们那样重视。他们就把听的记下来。那时候在德尘居讲的,一讲一段马上就整理,什么时间讲什么话,很把这个当回事。我这个讲,他们没有当回事,就忘记掉了。像那个以佛教为中心,以儒道为两翼,像以后要什么做,我都讲的很清楚。基金会也一样,有些东西,我都讲是不能做的东,因缘不成熟。这说明人的判断力判断得不准确。最后还是没做起来。做起来是有负面作用。这也是举一个例子来讲。就不能弄太多的事情,太多的事情你弄不过来,刚才讲的都是问题,当然,总的来说,基金会去年已经做到在北京市是较大的一个基金会,至少是影响较大的基金会。
贤立法师:思路和创意是非常关键的。
师父:是啊。现在送衣服、助孤儿、奉粥,主要是靠这三个项目。不能总是老板的思路。老板脑筋全是项目,就是要做大项目,是这样子的一个主导思想。这样的习气不容易改变。我的想法怎么样来聚人气。怎么样在社会上面传递爱心。传递佛教的理念。那必须需要人多,才能传递。
贤威法师:用最少的人,聚最多的人。
师父:就是,本身我们没有什么钱。
卓居士:有人好有钱。一万个人每人投十块,钱就多了。
师父:只要有50个信徒就可以盖一个庙。
贤威法师:一般人也可以啊?我们可以盖好几个了。(众笑)
师父:50个人就是50个家庭。一个家庭5个人,就250个人。每个人再认识5个人,就一千多人。当然你要去做工作。一般的逻辑来讲是这样子的。
贤威法师:50 个普通人可以吗?
师父:50个普通人他可以认识人。就比如这个卓居士他可以认识别人。
卓居士:刚才师父说的这个深有体会。
从斋饭中,看到团体的进步
大寮的居士,现在能炒上一顿菜不容易,平时包括这次法会都是由僧团来炒菜,昨天典座师做了调整,今天是2010年,第一次承担做早斋。
小龚居士炒菜,张换清熬粥。李春莲站在灶台前,看着小龚和张换清,只剩下笑了。张换清在大寮被称为“粥王”,熬出来的粥火候粘稠配料都恰到好处。小龚来寺之前就在餐饮行业,做菜是他的长项,这次法会的供菜就是龚居士负责的,供养组的义工很赞叹龚居士做的供菜,精美细致。问他在寺里做菜与在世间有什么区别,龚居士很实在说:“一个放肉,一个不放肉。在寺院里以供养的心做事,可以利益到更多的众生。”小龚的愿望是能早点出家,将来做个像六祖那样的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2/0223/nEO_IMG_100223%20003.jpg
午斋是饺子,这次是本次法会第二次包饺子,李春莲是法会后勤部的,能让大家在法会期间吃好,这是他最开心的事。
法会期间最重要的是吃、住。“住”虽然寺里条件有限,但附近有条件不错的农家院旅馆,寺里住不下,还可以去住农家院。吃的问题一般都是在寺里了。2008年法会的时候,斋饭做不出来,经常到山下去买馒头,那时寺里常住系统,和法会系统衔接还没现在这样顺畅。2009年法会,常住义工开始协助法会系统,教法会义工怎么蒸米饭、蒸馒头,法会期间常住义工,也以部组团体的形式参与法会,例如辅导员、讲师团。2010年寺里已经有常住的法会处,这次法会的辅导员、行堂大部分是由常住义工来承担,大寮里不仅有常住义工参与,还有僧团承担斋饭,法会义工主要是承担备菜。
http://218.57.142.173/blog/2010/2/0223/nEO_IMG_100223%20014.jpg
法会进行到第十天,除夕的团圆饭,初五的饺子,初九的烙饼,初十的饺子,这些都是几百人的斋饭。在两年前,简直不敢想,不要说一上午包出几百人吃的饺子,供僧二十几个人,还要忙的时间很紧张。回头再去看走过的路,才知道大家的进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2/0223/nEO_IMG_100223%20040.jpg
行堂
虽然文化部的义工承担着法会的辅导员、行堂等工作,但是制作中心的工作还照常,下午屈雪松居士来到制作中心办公室,在法师的主持下针对博客书排版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义工们一起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屈居士专门为师父的书籍做装帧设计,从2007年第一本博客书开始一直到现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2/0223/nEO_IMG_DSC02476-.jpg
晚上,从5点开始直到8点左右,除去用药石的半小时左右,贤启法师、贤锋法师、屈居士、洪恩、燕君一直在讨论龙泉日记的封面和版式设计。最终确定了封面、目录、内文、书脊的设计方案,并探讨了印刷留言书的其他方案的可行性。
一周年大事回顾光盘继续刻录,今天总共刻了200份。
http://218.57.142.173/blog/2010/2/0223/nEO_IMG_DSC02494.jpg
法会信众故事:在龙泉寺,我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陈伟是河北衡水人,今年27岁,在邯郸上完技校,几番周折到了北京,在公交公司找到一份当修理工的工作,之后结婚,老实憨厚的他在北京也算是落下了脚,日子虽说平平淡淡,倒也安安稳稳。
单位食堂有个信佛的居士时不时地跟他提起凤凰岭,说:“没事你可以去转转,那儿有个龙泉寺挺不错。”去年十一月初,趁着秋色未尽,他第一次来到龙泉寺。
“可能是跟山上菜园的田老菩萨挺有缘的。来了之后,谁也不认识,碰上了田老菩萨,她特热心,给我讲了好多寺里的事。以前觉得佛教离自己很遥远,听她一说觉得挺好,谁都能到寺院里来当义工,还能上课。临了,田老菩萨特地一字一顿地嘱咐说:‘你也能皈依,都能皈依。’”
从那儿以后,几乎每逢周末陈伟都到山上来。“反正出去玩也是玩,来寺院做义工感觉挺好,大家在一块儿聊得也特高兴。”来寺院的次数多了,可就是还没有亲眼见过师父,只在网上见过照片,这成了心里的一个遗憾。另一个让他觉得纳闷的是,好多人大老远地来背水,可干嘛就不进寺院里拜拜佛,这多好呢?单位里也有不少人来过凤凰岭,可都不知道这儿还有个这么好的道场,能学习佛法。
今年春节,陈伟留在了北京,修理厂总得有人值班,就让同事回家过年吧。田老菩萨专门给他打了个电话:“初六皈依,可得上来!”
拨通班长的手机,陈伟心里直犯嘀咕。刚和班长吵了一架,还有点别扭,可又实在太想皈依了,于是鼓了鼓心劲儿说:“我想皈依佛门去,初六您替我一班行不?”真没想到班长同意了,末了只提了一句:“以后别那么倔啦!”
初六一大早陈伟就兴冲冲地赶到山上。问他为什么想皈依?这个壮实的小伙子沉思了一会儿,慢慢说道:“活了这么大,觉得一点儿人生目标都没有,也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家做小买卖,自己也跟着做,没个方向。来龙泉寺以后,觉得明白了好多事儿,慢慢地也想吃素了,可是一回去大家伙儿在宿舍里涮火锅,自己还是坚持不住,又跟着吃肉。而且自己在单位里没有一点定力,要么当面、要么背地里指责别人,控制不住自己。我想,等皈依了,有了约束力就会好一些。”
皈依的当晚,陈伟发来短信:皈依的时候,师父说的话,句句入我心,不由自主合掌礼敬师父,更多的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感激和对师父的无限崇敬。
回复给他:那常来寺里哦。陈伟也马上回复:放心吧,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去龙泉寺的,在那里我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