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丙班僧团义工曹居士灵光寺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2月18日龙泉日记
僧团故事:丁班和丙班的区别
刚进僧团的时候,总会想亲近亲近法师,见到法师就会恭敬,基本上是按照戒腊来判断修为的高低,后来发现,亲近也白亲近,人家最多也就是淡淡一笑。
你能学到什么呢?
不在一个境界上,学也白学,讲了你也听不懂。
于是就看丙班,丙班的沙弥在做居士的时候与丁班的人都相识,刚刚剃度,而且很多沙弥和丁班的净人们都在一起承担,虽然仅仅只是比丁班的同学多学习一年,但是差别却是如此的有趣和好玩,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策励自己,也为后来人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
走路声音很大的,脚底和地面撞击发出咚咚声的,远远过来,不用问,一定是丁班的。
不敲门的,或者敲门声音很大,或者推门哗啦一声,关门时任门锁自己咣当碰上,而自己却并不察觉这样声音很大的,一定是丁班的。
丙班的则轻轻敲门,轻轻拧开门,轻轻掩上门。
在走廊或者教室里发出很大说话声但自己察觉不到这个声音比较大,一定是丁班的,说话轻声轻语,一定是丙班的。
在盥洗室和厕所里让隔断的门或者盆什么的发出咣当咣当的声音的一定是丁班的,丙班的一般不会。
开关书橱的门,狠狠地拉开,狠狠地任它关上,肯定是丁班的人。茶杯重重地搁在桌子上发出很大动静但自己没有觉察的是丁班的,凳子腿跟地面搞出很大动静的是丁班的。
在屋里正常说话,外边人误以为是在吵架的,肯定是丁班的。
还有,跟师父住在一层的是丁班的,教室跟丈室就隔一堵墙的是丁班的。
上课时跟班导法师抬杠的,一般是丁班的。
等等。
这么写有点教条,还是过于形而上,不够生动,还是讲点真实的小事,会更有意思。比如,行堂组开会,让大家讲一下行堂的体会,丁班的净人甲说,我行堂的时候,看到顺眼的,就轻轻而恭敬地把饭菜乘到他的碗里,心里想,好好吃,好好修行办道;看到不顺眼的,就愤愤地使劲地把饭菜扣到他的碗里,心里想,让你吃,让你吃……
净人乙说,我行堂没有什么体会啊,我就觉得巧克力挺好吃……你不信啊……不信你问某某,他也觉得巧克力挺好吃……
净人丙说,你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会说巧克力好吃这样的话。
净人丁怕他俩吵起来,就打圆场说,乙是直心,他的优点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很了不起……净人乙愤愤地说,知道有什么用,知道你要改啊,你不改,知道不也是白知道。
净人乙要急。丙班贤坤师赶紧调解,岔开话题。丙班的贤双师只是微笑。耐心地看净人们争执,毕竟也进僧团好几个月了,丁班的净人们也能克制自己了,各自收兵,继续开会,换以前,不吵上一会儿,绝不罢休。
丁班的同学很团结,同学之间很关心,满腔热诚,但是观照力不够,热情很高,可毕竟因为学习时间比丙班少了一年,不够敏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净人石宇病了,担心是甲流,被隔离在407,法师给安排了药。早上,大家问,谁愿意照顾石宇,虽然也有被传染的风险,但大多表示愿意。
表示完了,就各自散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
丙班的贤志师把石宇的早饭给热了,丁班的这才想起来,没安排人给石宇送饭。赶紧给送去。送完了,客气两句,就把病歪歪的石宇继续关在黑屋里。
过一会儿,丙班的贤志师轻轻敲门进丁班教室,告诉丁班的同学,我们可以去大寮找贤炳师开许,取一些水果给石宇。
很惭愧,很惭愧。倘使不是丙班的贤志师,同修石宇直到中午都会可怜巴巴地给关在黑屋里。中午用斋的时候,有居士供养了很多食物,看着很好看,很美味很可口,行堂忙着行堂,用斋的忙着用斋,于是就把石宇给忘了,多亏班导贤地法师提醒,这才想起小黑屋里还有个同修。
下午三点多出坡,才又想起石宇,看看他怎样了,却恰好看到丙班的贤炳师给石宇带去了一些吃的,包括一些食疗治感冒的偏方,嘘寒问暖,问长问短。见到,更是惭愧。
观照不到同行的疾苦,是因为自己内心麻木,没有正念,忙忙叨叨的,思维却一团糊涂,对周围的事情感知不清晰,不敏感。真的是要好好练。
尽管是小事,但都不好忽略。丙班的贤双师给丁班行堂的净人讲过一个故事,让大家很叹服,虽然是个可以常在《读者》杂志上读到的那种小故事,但在寺院的斋堂,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下,讲出来,就不一样。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大探险家,预备外出探险,准备了最科学、最先进的探险装备,包括卫星定位系统等等,做好了详尽的规划,对行走路线,路上所可能遇到的问题,什么如何翻越巍峨的雪山啊,如何涉渡深水啊,都做了细致的准备。一切都准备妥当以后,他出发了,可是,出家门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自家门口的地沟里,不幸摔残。完了。
故事让大家都很感慨。贤双师鼓励大家把手头的小事做好。不要掉进家门口的地沟里。耽误了修道的广大事业。那样就太冤了。
当然,也不是说丁班少学一年,就全部比丙班差,丁班的同学普遍的初发心都很厉害,很多人都抱着很远大的理想进的僧团,一直就听说有这样的说法,要是这种发心一直保持到死,成佛有余。
俗众学修:把你的困惑和问题说出来
从凡夫向圣贤迈进的过程,是在走一条自己从未经历过的路,如果不是菩萨乘愿再来,每个走上这条路的人,都会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一个决定修行的人,在僧团会有祖师传下的一套,口口相授的方法;对于还没有辞亲割爱,完全舍弃世俗的居士们,遇到问题该抱有怎样的态度,该怎么去面对去解决呢?
下午两点,基金会骨干义工聚在一起通过交流的方式,把这个问题摆到了桌面上,基金会在寺里,是连接代表修行的寺院,和代表追求五欲世间的桥梁,他们要不停地来回奔波,寺里的早晚课,基金会出勤率是最低的,为了做事,也是寺里比较不随众的一个部组,为了修行来到这个团体中,进入团体后又不能按步就班的去修行,这些义工心里是怎么看待这个的呢?主持会议的曹居士,请大家先把心里的困惑和问题说出来。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8/nEO_IMG_DSC00712.jpg
曹居士引导说:我们修学这么长时间,从很有激情,变得很沉稳很老练,到底我们沉淀下来的是什么,身心中留下什么,是通过这样的实践,纳法成业了,还是通过这样一段时间实践,增长了我们过去的业流;对于我们生命未来,对基金会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只往前冲,不总结,有很多不知道的不知道,很多以为知道其实不清楚,增强很多我执,让我扔掉又扔不掉,让我有劲又没劲,围绕这个考虑一下,修学的路应该非常清楚,不然走起来,没有力量,对团队对师长打了很多疑问,通过实践,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对增强信心是个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不要主观,退回来看一看,自己到底对广论、对同行对师长的信心,要轻松下来,把囤积的东西卸下来。
曹居士一直感觉助学组王居士很快乐,很有力量,所以就请王居士先来谈,没想到王居士一开口,曹居士连呼被王居士给骗了,汽车工程师的心理素质看来是够高的,竟然骗过了曹居士这位应用心理博士。
王居士说,现在自己是处于没动力有情绪,有报怨的状态;所以这段时间没来工作,在调整。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8/nEO_IMG_DSC00742.jpg
曹居士听完,一语道出了王居士这种状态的心理真相:那都是理由;这没有什么面子不面子,只是你想不想扔掉。被曹居士说破了,王居士反倒能够放开说了:当时放弃很多东西来基金会,是热情加冲动,也可以说是做了一个人生实验,是抱着拯救基金会的心态,没有立足现实,
第一次参加活动,觉得怎么这么乱,等自己开始主持组织活动时,比之前还乱,如果只是一名普通义工,影响的只是眼前的事,可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就会伤害很多人,会影响他们的信心。
曹居士不只是心理专家,在佛法上也有很多实证,解答往往不是就事,而是就法,不是给你解决一个问题,是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王居士也是:是不是了解这个过程的轨迹,还是只能看到现状,看不到未来,不要太主观,认为我挺好,我没事,那能挺多久,也许你的疑惑,某个同行已经走过了,他的经验很容易就能解决你的问题。每个阶段真正要静下心,信心足吗?为什么信心不足?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8/nEO_IMG_IMG_9724.jpg
接下来的汪居士还处在我没事的认识中,张口就是:我挺好的,个人和团体关系,其实是我们需要这个团体,修行是个人问题,百分百是个人问题,承认这些道理肯定是对的,说时是肯定的,一遇事就回去了。
加入基金会时间不长,但做事很踏认真的刘居士也是一个团队的问题:感觉心没有完全融入进来,原来认为做事和修学是完全对立的,做事有利于修学的,在做事时就担心又回到以前,在世间时做事很猛,为的都是名利,方向是朝着与团体融合来走,但还没有全身心融入。
曹居士从两个人的共性上来解答:这个问题是非常实在,到底放下哪些事,找什么,怎么找,让自己一点点具体一点,如果这样耗精力,耗的自己不平衡,融进来先做事,最聪明的人,一开始就跟上来,不然以后再来超强的人会取代现在的人,长期的从基础上做,比如林居士,他现在可以闭着眼睛听大家汇报,因为他对基金会怎么发展起来的缘起很清楚;找到几个点,其他老老实实跟进服务,关注每个人,集中汇总,摸出规律,再有这样的事情就可以提前预知,阻断几个人不要紧,规矩要树起来,契入一个团队,然后配合。
义工孙凤梅是这次赤峰发放做总召集人,在交流会过程,不停的被叫出去落实一些事。今天早上天气比昨天更冷,再加大风的威力,从起床风就开始狂啸示威。不过爱心还要继续传递,时间很紧,为了这次冬季送温暖活动,让内蒙老乡早日穿上厚厚的棉服。义工们的心都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凝聚在那一包包的衣服上,文化部义工也加入了“装车早间操”,满满的一车衣物就像是秋收后的麦垛,堆得高高的,大家在寒风开心的笑脸就像是秋收后的老者,满心的喜悦。昨晚跟车去灵光寺的王卫,晚上住在那里,早上7点半方文昭、杨娟、潘颀还有弘宣部的戴晓燕、机动组的三位义工,一起先前行到灵光寺替班;两边同时在进行中,效率非常好。车到后王卫告诉大家昨天的情况,今天的计划,大家就开始干活了。寺里装好的衣物车在10点后出发到灵光寺,到那后就开始卸车,大家都很有准备,今天老菩萨们依然精神抖擞,一点没有累的痕迹。看表情就知道大家心里那个欢喜劲,让他们小心慢点,年长的那少一点,老菩萨还说拿的这包太小了,换个大点的,基金会兼职义工齐同同也赶去帮忙。灵光寺为基金会分拣衣服的地方是一个很大类似佛堂的场地,大家很珍惜时间、不停地做,有一位老菩萨干得特别的专注,这些老菩萨都是灵光寺念佛团的,人很多分了好多的组,平时会有受捐衣物的活动,这几天会有念佛小组轮流过来分拣;接着就再把分拣好的衣物装车,有十几个特大号的包很重,大家干得很起劲,你推我拉的就这样又装了一大车,真是去时多多回时多多。回到我们寺里后,仁爱义工又开始新一轮的卸车。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8/nEO_IMG_IMG_2731.jpg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8/nEO_IMG_IMG_2713.jpg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8/nEO_IMG_IMG_2735.jpg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8/nEO_IMG_IMG_2722.jpg
在灵光寺的分拣工作,因为一些沟通的原因,出了一点小状况,孙居士中午因为自己没做好,在办公室哭了,发言时,林居士特意提了一句,“中午为什么哭鼻子?”孙居士把情况说了,明天打算和另外两位义一起向灵光寺的居士去道歉,因为自己经验不足,给他们造成的不方便。
曹居士指点孙居士应该怎么去道歉:诚恳地道歉到人的心里,早晨与法师汇报,从办基金会的宗旨是要成就一批生命快乐的人,并奉献,让他人快乐,不强调做事,但不离事,前段工作,每个人都留下一笔不同形式努力奉献,为未来基金会的发展,大家做了一个坚固的基础作用,对你这段时间工作不满意,着眼未来,从能给自己力量去努力,有这问题,我们在前进,看在前进,不要放在问题上,心态要这样,具体做事,是要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力量才能受益,是我们上升的队梯,上升的踏脚地,要这样给自己定位,应该是这样的心态,现在事业发展阶段,最终有信念的人胜利,这一阶段自己工作的评价是什么,我们幸运这一阶段能参与事物从无到有参与过程,开山鼻祖是什么,这个事物本来没有变成有,把不同领域,不染着又能聚合,这就是信念,在这个领域也是个开山鼻祖,看到实质,带领一群人,不断脱离烦恼走向光明,走过这段路,是我们沉淀下来的营养,我在刚接触佛法,什么都不要了,再遇到很清楚看到让人平稳过渡,冷静下来真正思考,非常平衡的过渡,给后人留下什么,真诚地缘在别人身上,跳出来,有苦,人成长当中,树叶落下后,明年是它的肥料,带着这样心态回忆过去,会心存欢喜,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思惟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居士在现代修学中到底怎么成修学路,有几个必备的条件不能缺:
第一不能没有师父,第二不能没有修学环境,第三不能没有具体的事。
心灵断桥,亲近僧团搭起了一个心桥,僧团完全步入社会,目前不太可能,社会人步入僧团也是困难的,这个桥谁能架,(其他缘)随即推开,基金会真正的使命,搭建起三宝地和社会真正心桥,我们这些人是什么,是在桥上行走的使者,用我们的心和手帮助那些没有像我们这样条件的人,把他们拉回来,修桥铺路,新时代,新任务,在心里架桥,心是通达的,所到之处能融化一切,你不是义工,不是工作人员,你是奔跑在心桥上的使者。
另一方面从物质上,一个事物发展有它的轨迹,没有最初的付出,走出未来修学路,不只把事做好,这是一个过程,无所谓好坏,我们被社会认可,为社会间接打造人才,服务社会,有一个自己造血功能,能造血说明你的理论是对的,最初不断历练,居士要下大力气学习,脑子中有一些东西支配你的力量,在实践中身心体验式的学习,家庭中,所有人看到变化,心灵、能力、习惯,身心体验式学习,先把自己的三千威仪立起来。
最后是贤启法师总结:曹居士对基金会的定位符合师父意趣,先培养骨干,再接引大众,不同阶段,从个人修学,凡夫来讲问题太多,凡夫由安立目标来检验,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错误的,不断增长经验,发现师长功德,观功念恩,在家居士修学十字真言,小到调整自己的情绪,对个人对团体,提供观功念恩做事修行,没融入团体中,佛法体会有限,宿生善根显现,需要师友保护,师父说的三个二十年,第一个二十年身心安稳,第二个十年做事,第三个二十年修行,我们最大的苦,是自己有苦,不知道去找医生,有苦变成埋怨,不知道解决,三十岁以后自我保护心重,师父说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要放掉自我,要发菩提心啊,老老实实做,问题多了,才能痛定思痛,老老实实从法上实践。
物质是色法,所以会有滞碍,有形的物质最终都将归于无;精神是心法,能够通达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