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16日龙泉日记

(2009-12-20 00:07:15)
标签:

义工

居士

志愿者

师说

六祖

大寮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2月16日龙泉日记

http://www.longquanzs.org/b/wp-content/uploads/2009/12/nEO_IMG_IMG_9550_thumb.jpg

 

僧团故事:沙弥师加持净人

  早上,贤树师跟值班室值班的净人商量,我可以批评一下你吗?说完,贤树师脸腾地一下就红了。

  净人说,能啊,您批评吧。

  贤树师说,我很担心会伤害你,怕你接受不了。

  净人说,没关系,您就说吧,我一定能接受。

  贤树师说,比如说,有的事情我也不能直接说,怕别人起烦恼,不过,不说还是觉得不行。

  净人说,您说吧,说,是应该的。

 

  贤树师这才讲了事情的过程,原来,头一天,贤范师病了,温度忽然高了起来,照顾他的贤河师给值班室打电话,找贤仁师,值班的净人接了电话以后,去寮房找了一下,见没在,就回对方,说没在。

  贤河师无奈,只好从卫生所跑回见行堂,找贤仁师。差一点就耽误了病情。第二天,有个居士来找贤日师和贤白师,净人又去寮房找,没找到,就告诉人家,没找到,居士只好走了。恰好贤树师看见,就告诉净人,你应该再去教室看看,而不是见寮房里没有,就说找不到。

  事情由此而引发。

  贤树师很腼腆地加持净人,说,居士既然找来,肯定是有很要紧的事情,因为居士都知道僧团有很多功课,不是万不得已,是不会过来找的,这时候,你应该多去些地方,如果他们是去出坡了,可以给某某法师打个电话,或者问一下他们班的其他人,了解一下在哪里出坡,找个人替你值下班,去帮居士把人找到,而不是简单地跟人家讲,不在。像昨天,贤范师病了,贤河师打电话找人找不到,这样就非常不好,你想想,如果你在病,你在感受病中的痛苦,会怎么想。

  净人听着觉得有道理,是一个做事情的方法的问题。但后面的话,听着就惭愧起来。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6/nEO_IMG_IMG_0119.jpg

 

  贤树师说,我们出家人,没有生存压力,不需要像世间人那样去赚钱,做事情都是要靠发心,如果在一个安逸的环境里,没有替他人着想的心,不去培植这种心,时间长了,人就会容易放逸,就会觉得不关自己的事情就尽量不去管,不去做。最后就会是得过且过。年级小的没有在社会上摔打过,做事情马虎一点,大意一点,情有可原,岁数大的,有社会工作经历的人,这样做,就说不过去。你看,执事法师们都如此忙碌,如此辛苦,如此不容易,要向他们学,能分担一些就帮着分担一些。

  一席话,让人惭愧不已。当然,这不是原话,原话是大白话,上面是经过整理的,基本表达了贤树师的意思。真的是很惭愧。

  人的改变是不知不觉的,就像那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人在一个安逸的,没有生存压力的环境中,自己又没有时刻策励和警觉自己的经验,慢慢的就会丧失进取心,加上出家生活的特殊性,很容易就得过且过。

  有电话来,到处帮别人找人,理解贤树师的话,他应该是要表达这样的一个观点,值班接电话找人就是个很高级修行方式,因为急别人之所急,想别人之所想,不把别人的事情做到彻底,就不罢休,时刻提着这样的心,将来才可能走好出家路,才可能在未来遇到境界的时候,不用放逸这种方式来调整自己,对抗痛苦,不用得过且过来安慰自己。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6/nEO_IMG_IMG_0136.jpg 

今天初一,上大供

 

  过去读博客的时候,把批评都说成是加持,觉得不过是个调侃的说法,确实也有拿这个调侃调侃的,但,现在理解,批评就是加持,是对你生命质量和法身慧命负责任的加持。

  倘使没有这段加持和策励,净人们值班渐渐就会成了和世间一样的工作,你着你的急,我看我的书,你跟我没关系。时间再一长,净人成了沙弥,再成了法师,有人恭敬,懂教理,有资历,承担心和为他人着想的慈悲心没有建设好,未来的路估计就很麻烦。

  都是抛家舍业来出家,没搞出点真的名堂来,确实谁都对不起。感恩这种加持。不然

,将来一无所成的时候,连自己到底是死在哪里的都搞不清楚。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6/nEO_IMG_IMG_0180.jpg

 

俗众学修:直下承担

  授八关斋戒前,有同学向贤健法师请益师父开示的“直心是道场”到底什么意思,不太明白,请法师阐释。“师父说直心是道场,要直来直去,为何禅宗特别强调直心道场,直下承担?承担什么?我们首先会想到承担师长的事业,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做我就去做。这里不是说做事情,而是做佛。即心即佛,你敢不敢承担?说你是佛,你说是不是?”

  大家七嘴八舌。“以后会是。”“我们有佛性,但现在还不是。”

  “说半天还要加上一圈圈解释,到底还是不敢承认。”

  “说你是佛,你就担当。这是从理上。但现在,在因地上,还是凡夫一个,贪嗔痴一堆。直心是学佛修行的前提条件。”

  “六祖怎么讲,‘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因为他看到了。如果你看到了,就敢于承担,我们平常看到的就是贪嗔痴。”

  “禅宗祖师直接指给您看,你的心就这么清净,就是佛心,要直下去承担。”

  中午法师带着教化部的同学们承担大寮的洗盆,突然指着茶粉水里的泡沫问大家:“这泡沫是什么?茶?还是水?直截了当回答。”

  “不是茶,不是水,就是泡沫。”有人脱口而出。

  “很糊涂,也很聪明。跟佛法相距十万八千里。”

  “是洗时茶和水因缘和合产生的。”又有人答。

  “那为什么对境时为什么还要起烦恼?可见还只是讲说的道理。”

  “用的是过去心,现在心,还是未来心?”

  “当下的心。”史上有名的“点心公案”里,没说出正确答案来啊。应是现在心最接近正确答案,当下心也包括了心识的变化,更好点吧。

  “不可思议。就从这几个里选一个。”

  “都不对啊。”转念明白法师何尝在向我们要正确答案,是处处引导我们回光返照,看到自己的清净自性。

  “但是,法师啊,我们现在够这样的条件吗?”还是早上法师在八关斋戒开示中讲的那样,不敢直下承担。

  法师:“面对师父时,首先会想到师父会怎么问,我该怎么答。不由自主保护自我。直心是道场真是不容易啊。”

  “为什么六祖大师要示现文盲。世智辩聪,八难之一啊。”

  “善知识哪有不想让大家成就的?就是大家不具弟子相。”

  “确认自己怀中有宝,又有善知识的引导,剩下的就是努力具足弟子相了。”

  穷子得宝,心开意解。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6/nEO_IMG_IMG_9596.jpg

上大供

 

  说到直下承担,仁爱基金会的义工可谓是实干出来的,每一位义工都可以透由这个平台,去锻炼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本月26、27日,仁爱又要启程去内蒙古喀喇沁旗举办“温暖内蒙的冬天”活动,丁亚娟居士负责资金,眼看还有一周就到发放的时间了,资金却只到位十分之一,急的嗓子都有些哑了,出来进去说的也都是钱的事。基金会捐给受助者的款项,都是捐赠来的,活动款项是专款专用,每次活动善款由专人负责,虽然以前也有过这种快到活动日期了,资金还没到位的情况,不过像丁居士急成这样的人还没有。

  内蒙古喀喇沁旗,有55个革命老区村庄,散落在偏远的丘陵山区里。祖祖辈辈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母亲河——锡伯河断流后,3000多眼井也随之干涸。春季的干旱,加上夏季的冰雹,地里的庄稼只剩下一片焦黄叶杆。靠天吃饭的农民连续两年欠收,有的地方甚至绝收。自然资源匮乏,加上经济发展滞后,使老百姓们的生活一筹莫展。

  上周基金会志愿者一行七人去做发放前的调研,这样的调研是基金会在发放前必需的工作,以确保物资发到最贫困需要的人手中。走访其中一个村子时,看到有一对老夫妻,妻子残疾,可是村子贫困户、贫困人员太多,他们没有低保补助,生活困难的难以想像,志愿者看到这对老夫妻真想倾己所有来资助,但是每个人都不能以个人名义私自行动,基金会为了保护志愿者,对于捐助有严格的规定,所有捐助都是以团体的名义捐出,志愿者不能留个人电话和联系方式。还有一位老奶奶,在志愿者路过她破烂不堪的家时,她对大家说:”我是村长的亲戚,怕被别人讥嫌,所以我都没有登记你们的救济!”

  这次冬季送温暖活动,是志愿者今年十二月初,第4次到内蒙古喀喇沁旗调研时确定的。今年基金会已经举行过两次发放活动,一次是五月份,一次是九月份;下周末的”温暖内蒙的冬天”活动,将是2009年仁爱基金会最后一次发放活动,要在喀喇沁旗的10个村,为500户欠收贫困乡亲送去面粉、大米、食用油等过冬物资,2个村1000个贫困户送去过冬衣物。

  郑居士和孙居士昨天去了灵光寺,灵光寺的护法钱居士很热心,他们那有一些衣物,还可以帮忙分拣装包,还有念佛团的两居士也很热情帮忙。山上露天太冷无法分衣服,准备都拉到灵光寺分拣,这周至少还要分拣700户衣物,时间很紧。这次活动基金会全体义工都参加,孙凤梅居士做总召集,负责沟通协调,邓羽居士是做行车路线和活动流程设计。王卫居士负责志愿者招募,清华心栈的志愿者团队负责后勤,丁师姐是负责资金募集。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16/nEO_IMG_IMG_9595.jpg

虔诚上供

 

  基金会的忧心是为了远在内蒙素不相识的乡亲,大寮的困惑是关于工作的,最近有义工生病不能到斋堂用斋,就开缘给送饭,最初是由住宿的两位义工给病号送饭,可是送了不到两天,文化组的义工也来给的病号送饭,然后是基金会义工也加入送饭行列,送饭用的盆、桶、碗送过去之后,大寮出坡前不能拿回来,好多时候是早晨的中午十二点多才送回来,送回来时,大寮义工已经收坡了,放在外面行堂的桌子上,下一顿行堂前就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剩饭剩菜出现,开始大寮的人、行堂的人都不知道这些菜饭是怎么回事。送饭的人多了,就会碰车,一个病号会收到两、三份饭菜,吃不了自然是再拿回大寮,面对这些剩菜剩饭,该怎么处理,是由大寮、行堂这些最后吃饭的人发心继续吃,还是大众一起来吃。护理病人是善心好事,可是一个善念、一件善事也要分工有序,才能既利益人,又不给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善巧就在生活的点滴中。

  这个月行堂的是弘宣部和编辑室,不过现在用斋与以往的感觉不一样,经过上个月一个月的行堂,内心是对师长三宝同行深深的感恩,没有承担行堂以前,很多时候认为一切似乎是都是理所应该的,到点吃饭、到点睡觉、到点工作。义工孙凤仙说:”行堂看起来很简单,只需要将饭菜行到大众的碗中。但实际上要想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打水、分组、分配饭菜,行堂,收拾器具,每天至少要三个小时,如果遇到人多行两堂的话,时间会更长。刚得到通知要行堂一个月时,认为自己不太可能把一个月坚持下来,没想到一个月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内心很欢喜,布施的心、舍心、恭敬心,也逐渐增强。很感恩有这样的机会来成长。虽然彼此之间也会有观过、也会去争论,还会气势汹汹的与组长说:有人会这样,有人还那样。但都是反省自己问题的最佳时候,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去避免、去改过,彼此也加强了了解,增进了业缘。看到平时在办公室很难发现的对方优点,行堂时互相补位,整体关顾;与大众加强了互动,最初行堂时,更多的是语言交流,渐渐转换为眼神交流,配合越来越默契;虽然行堂很辛苦,在辛苦中开始成长。有承担就有成长。”

  晚上在德尘居佛堂有《孝经》课,文化部长倪居士,说起话来像个谦谦君子,上课前,倪居士请义工们复习一下上堂的内容,复习的方式是像古人一样背书,每组一个代表流利的背出”诸候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候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门《孝经》课很受义工们欢迎,最近大寮组义工聚在一起就会背上一遍课上学的内容,东西背下来,再去思惟,行持就不一样了,所谓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