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5日龙泉日记

(2009-12-08 08:17:56)
标签:

宗教

义工

铲车

居士

大寮

龙泉日记

僧团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2月5日龙泉日记

 

 

被罚跪香的法师

  丛林生活管理严格,但是,个人的行持基本是靠发心,有了错误就自己忏悔,或者在大众前忏悔,到了需要惩戒的时候就很严重了。

  一般就罚跪香。

  在教室里默默地跪,是初犯,到佛堂里跪,就是再犯。

  丁班的净人从夏天进入僧团开始,一直是由贤地法师带。那时在接待室,有些发心出家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目光游离,虽然都在山上的居士系统里做了一段时间的义工,但举止和言谈还是带着很重的世间习气。

 

  整个接待室里,贤地法师一个人在二十人中间搭衣正坐,带着大家上课,看佛教题材的影片,讲出家功德,座谈交流。后来,贤俊法师辅助班导法师也成为丁班班导,整个接待室里就有了两位在盛夏里严谨搭衣,一丝不苟地给净人上课的法师,一堂课下来,僧服内外都被汗透。这一幕,给后来的净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贤俊法师,其威仪、谦恭的状态令人仰望。

  课后出坡,净人们图凉快,基本上都是裤衩背心。随着慢慢的引导,大家逐渐才开始改编,直到统一穿净人服之后,言谈举止在法师的引导下都有了一些收摄,再一排班,有点像那么回事了。而且很多人的眼神开始明亮、有神。

  搬进了“见行堂”,初期,法师引导净人们的目标是使大家身心稳定,身心稳定从作息稳定开始。都是年轻小伙子,精力旺盛,有的人在工地上干了那么重的活,回到寮房还有力气说话,还是活蹦乱跳的样子,忍不住就吼一嗓子,做几个武术动作。

  要求是九点半睡觉,谈何容易。

  况且,这个九点半不是世间的那个概念,世间的概念是大概,前后差个十分钟二十分钟都无所谓,睡觉前还有洗洗什么的。怎么可能到点就躺下啊。

  但是,丛林里要求九点半就是九点半,就是说,九点半就得躺在床上。过了就不行。听到打板声,赶紧熄灯、睡觉。

  过了,你在走廊里,或者在洗手间,或者在盥洗室,那就不行,那就要跪香,一开始,规矩建立不起来,后面就不好弄了,没有稳定的作息,肯定就难以有稳定的身心。

  刚开始,立刻就有净人被查到过了九点半,还在走廊里,往洗手间跑。还有人不知道在干什么,总之是没上床睡觉,一个被澄清是出来关灯,被免跪香,另一个中标,被罚。

  法师说这是第一次,法师也有责任,陪着跪。

  从一开始,净人出坡,法师也出坡,排班时,排在第一个,后面按年龄排,当然,干活也是在第一个,除了比个别力气超猛的净人干的要差一些,其干活之勇猛、之用心基本上是无人能敌的。但劈柴例外,虽然法师很喜欢劈柴,觉得劈柴是传统寺院文化中比较有情怀的事情或者串习了劈柴喂马的诗句而分外亲睐,但劈的确实比较业余,却总觉得自己劈的还挺好。

  要求净人按时睡,和出坡一样,法师也如此要求自己,但是比净人晚十分钟,因为两个班导法师要谈一些课程上的事情。就是九点四十,两人互相监督。过了点,就罚跪香。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早上,贤地法师说,要自罚跪香了,因为前几天和贤俊法师说话,晚了一分钟。这样,大众就会看到丁班的班导贤地法师会在佛堂里跪香。受惩戒。

  不过,法师说要自罚跪香的是时候,没忘了提醒大家,你们要是再犯了,我可就不陪你们跪了,就得你们自己跪啦。

 

  又是一个周六,可以上山共修啦

  磬声响,起立、合掌、礼佛,开始上课,这是寺院里上课前的仪式,寺院里开设的是一门关于人生的课,这些来自各地的人聚集在北京这个都市里,在周末又从北京的各个角落,聚在西郊这座古刹中。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5/nEO_IMG_DSC09675.jpg

周末学员

 

  一个人在喧嚣的闹市,和在一个千年古刹中,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有什么不同呢?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可以去爬山、打球、游泳、健身、品尝美食、聚会,或者干脆就在家里放松看电视睡觉。为什么要坐这么远的车,顶着寒风跑到京郊山里来上一门人生的课?

  因为有一个信仰,相信有一个圆满伟大的佛陀存在,相信这位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觉者,愿意帮助我们把人生也变得圆满,相信寺院晨钟暮鼓的修行生活,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圆满人生,永远脱离痛苦,得到快乐。

  周末除了已经上了一两年的学佛班外,最近日语、英语、韩语是新开的,虽然几个语种学佛小组是新开设的,学员却并不都是刚学佛的。韩语课的讲师薛园春开班时说:“听说来听课的都是一些大德,我紧张了一周。”引得学员们一阵笑声,薛居士也笑了,讲师幽默风趣的带动,学员默契地配合。为了解学生的需求,便于备课,薛居士请学员们写回馈,这样可以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今天有两位来参加日语学佛小组的学员,分享自己的体会:

  一位说:“参加日语学佛小组课,每次的感受都有所不同,第一次感觉懵懵懂懂,第二次略有通晓,第三次有了很大的收获,首先是今天有日本朋友押田先生的加入,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乐趣,其次是有幸得到悟光法师的开示。听了法师的开示后,感触颇多。法师讲到:皈依,是让生命有了期许和依靠。金钱名利以及物质上的依靠,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我们无情的抛弃。只有皈依了佛法,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归宿,找到心的归属。对佛的相信程度,与这生命的净化程度相连,只有不断的与佛法接近,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净化,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所谓因缘是非常巧妙的东西,我们通过日语学佛小组学习的机缘,把我们大家集合在一起。法师说:我们虽然可能在山上学习的东西不多,但是比在山下忙碌着,会少造许多恶业!”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5/nEO_IMG_DSC09704.jpg

 

  另一位第一次来参加学习的大四学员分享:“学习的课文是关于日文的佛教概况,内容我很喜欢。还能把不同的人聚到一起,也许这就是缘分。

  法师说的话叫我记忆深刻:依靠是十分温暖的,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但是什么东西是值得依靠的?其实很多东西是无情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留下的,只有心灵的成长和净化是可以留下美好的回忆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5/nEO_IMG_DSC09700.jpg

  翁跃春居士、贾晓媛居士带动日语班,翁居士说:大家的业缘拉近了,这节课上得很圆满。有些同学平时会打瞌睡,今天听得特别精神,感觉特别有意思。

  悟光法师下午巡视上课的几个班,每到一个班,法师都要站在门外听听,里面上课属于什么环节,这个时候进去会不会打扰上课。进去后在学员的位置上先坐下来听讲师讲,或者跟着学员继续听录音,到日语班听完一段录音,讲师祈请法师开示,法师注意到正在上皈依的部分,就给大家讲为什么要皈依佛。因为佛陀是完全解决自己问题的人,他不只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他还具备帮忙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他有了这些还不够。如果一个人虽然有这些能力,可他不肯帮助我们,那我们皈依他也没有用,所以佛还具有慈悲,愿意帮助我们。那愿意帮助了,人是不是相同的呢?不是,有的是和自己亲的人,有的是一般人,不论什么样的人他都要救,佛的心是平等,他对待所有的人一样,还有是因缘,佛观到谁的因缘成熟了,先救谁。我们在世间的努力,是为了物质保障,学佛是寻找心灵依怙。特别是法师关于对佛的信心有多少,决定法入心多少,净化心灵程度有多少。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5/nEO_IMG_DSC09691.jpg

 

  甲2班在学暇满,法师问学员:“如果一个人活六十岁,他有多少时间是可以用来修行的?”学员们猜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法师告诉大家:五年。北京市有1700万人,像我们这样每周坐在这里学佛能有多少人,不过就是寺里这么几个学佛小组,市里也就只有那么几个,大家能够在寺院这样一个环境,不被外缘打扰,这就是暇满,大家要珍惜要坚持。

  乙二班的刘志华,因为生病,上周没来寺里,他说,上来之后好亲近,站在上课的德尘居佛堂外,与来上课的同学打招呼。签到的桌子上,放着两摞作业,一摞是交上来的,一摞是发回来的,刘居士说,他有三个本,轮换交上来,保证每次上课都交作业。问忙着发作业的班委,那如果交不上来怎么办,班委说:我们有一个表,每次会填,这个表反馈多的,会表扬,反馈少的,班委们会去关怀他。关怀,听着就是很温暖的一个词。中药大学的学员徐佳奎站在桌子边的样子比较特别,一手拎着一个袋子,原来他们在集资供养;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勤修供养,积聚资粮才能纳法入心。桌子的后面,还贴了一张关于供养功德的纸。这样的发起,更多是为了造一份共业,多少随缘,即便没有供养,也可以随喜别人的供养。学员们到寺里来,上午没课,也是到处自己找事做,学法入心后,都懂得福慧双修。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5/nEO_IMG_DSC09677.jpg

学员签到

 

  老义工、老学员周末到寺里来,最大的感受是寺里变化,不过是很短的时间,就会发现寺里的人、事、物都有改变。第一个是挂单,夏天的时候,挂单、住宿分开,要跑两个地方,特别不方便,现在合在一起既方便又有效率,而且这周上来,发现挂单卡也重新设计过了,信息更清楚,昨晚住到宿舍,平时在山下没有止熄这些习惯,到了寺里过点还在点灯聊天,住宿组的毛萍敲门来提醒大家关灯,止语,声音都和以前不一样了,特别柔和,虽然是提醒的话,但听起来很舒服,除了这些提醒,还有生活上的关怀。

  英语的讲师居东明,去年在寺里做了一段时间常住义工,今年下山工作,上午没有课,跟随客堂义工去打扫斋堂,他最大的体会,是寺里越来越有序了,清扫用的工具都是分类使用,分类存放在不同的容器中,还有生活学修,各个部组分工很明确,每个岗位都有特定的人来负责,包括他们现在的学佛小组,规划的非常合理,讲师 带动的轮置,学习委员的配合。

  除了参加学习,还有周末赶到寺里来工作的义工,龙泉之声的英文版编委们,利用周末齐聚龙泉之声办公室围桌而坐,商谈英文版改版,和人才引荐的事项。宋柏青居士英文非常好,在社会上来说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皈依已经十几年,通过网络知道了龙泉寺、师父,为了承担寺里的义工工作,一直在做自由职业者。他说是一种力量的推动,而且师父的理念他特别相应,所以他愿意放弃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来做这份承担。主编王硕则是一到了寺里就干劲十足,她说寺院对于她来说,是一块圣地。

  许多学员都和王硕有相同的感觉,来寺里一次,心灵就像被清洗了一次。龙泉寺,一个佛子们向往的地方,一个触手可及的地方,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5/nEO_IMG_DSC09680.jpg

周末学员 

 

  寺院的上空云在游走着,变幻着各种造形,眼神从空中抽回来,那片片白云还在眼前晃动了片刻才离去,凤凰岭的云总是这样多彩,仿佛云们也有一个随时变现无常的世界,也许云本没有变化,只因为我们是以不同的心,从不同的时空因缘去观它,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向去看它,它才变得不同,如果有一个角度,可以让我们 一眼望尽所有过去、未来、现在的云,那这一片片一朵朵的云会是一幅什么景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