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宝如眼目

(2009-10-29 07:52:18)
标签:

宗教

眼识

开示

功德

班德瑞

龙泉寺

义工心得

文化

分类: 俗众弟子

三宝如眼目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0/28/nEO_IMG_IMG_6612.jpg

 

  “十一黄金周精进共修法会” 进行到第六天,8:30师父为我们开示《百法明门论》第十七讲:眼识和广论中的法功德及僧功德。

  一个小时的法雨甘露的沐浴与滋养,使我们从内心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有了较前深刻的感受和认识。随着师父的开示引导,我也不禁忆起上山来做义工的点点滴滴,其心路历程正如师父开示中所指出的那样。

  初住寺里,山高天蓝,心旷神怡,满心欢喜,满眼菩萨。几个月后,山低天灰,心情黯然,满心痛苦,满眼异样。

  这是怎样发生的?

  师父开示道,我们说的眼睛它就是眼根,眼识必依止眼根才能产生了别色尘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讲“看人家脸色行事”,脸色就是面部表情。同参道友也如此,怎么知道他(她)高兴不高兴,看他(她)的表情(脸色)好不好:喜悦,喜笑颜开……这皆与眼睛有关系。我们说对人要和颜悦色,这样让人感觉非常亲切。眼根和眼识是不可分离的,眼识依止眼根,眼根是我们人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对外去缘色法的境界,意识再加以判断、分别好不好、是与非,善恶美丑。我们一生当中,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很多,有些观念受佛法影响是好的,有些是佛法与世俗相同、共通的部分。我正是用我的眼睛(眼根),随着我的眼识,看着、攀缘着外面的人、事、物,然后又去用我所接受的世俗观念(意识)去分别、判断,得出前面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http://www.longquanzs.org/b/wp-includes/js/tinymce/plugins/wordpress/img/trans.gif

  为什么同样的人、天、山、寺,给我的感受是那样不同?今天的我才明白那是没有自我反省,是不懂怎样用法去真正地反省。原因“是我们的心不深细,对佛法了解不够,常把外相当成真实相,不能自拔解脱”。结果就“常常埋怨环境”,“责怪别人”,师父说“这是不对的心态,在佛门是错误的行相……如果我们能够自我反省,情况就很不一样。能自我反省,才能净罪集资,才能够知道种种方面都是自己的业障罪障,是自己资粮不够的表现,产生皈依心。”我记得当工作进行不顺利,同修拜忏时,我竟然想不到我也有恶业参入其中,从同修惊愕的大眼睛中,我终于有所觉醒,惭愧之心渐起,第一次开始从内心深处反思,并最终认识到自己是有业障和罪障的,而且这份业早已不知不觉地融入团体的共业之中。从那时起,我好像才开始把眼睛由向外转向内,虽不习惯但勉而强之,渐渐地净罪集资成了深入我心的法门。

  尽管和同学们一样拜忏了,但我仍有困惑和迷惘,扎进苦恼里出不来。想下去又不甘,不下去又苦连连。偶然得到两首班德瑞的乐曲,它们真是猜透了我的心,将我久远以来的孤独、委屈、忧伤、疑惑、无助和恐慌一下子释放出来,在这清净安和的三宝地,我伏在桌上大哭了一场,心里渐觉一丝清凉、一点透亮。“如果我们内心平静、安全、和乐,就不会被外界所动;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办法平静、安全、和乐,则心就随着境界走。随着境界走,就是随着自己的习气走,随着习气走,就是随着自己的习惯走,就是随着过去世、前几年几十年的习惯走。修行的目的就是扫除内心的尘垢,解决内心里的问题。要解决问题,通过外境、眼识都能得到检验。”师父的开示如镜。

  提及团体,师父开示道:佛教的团体“是一个以教育、培养、凝聚(为方法),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觉悟为目的,作自利利他,自觉觉人,提升生命境界这些事情的团体。在世俗社会做事情,是用我们的身体在做事情;而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觉悟为目的的佛教团体做事情,我们是用心在做事情。这是佛教团体与世俗团体不一样的地方。团体与团体不一样,做事的方法也不一样,这样我们就知道在寺里怎样做事,怎样用心。”的确,来寺里做义工,明确地知道没有财物上的报酬。虽不会太在意物质上的优劣多寡,但努力做事之后,常有“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之感,那就是所期待的结果没有如愿出现,“我的理想”“我的价值”没有实现。当时就想,不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吗?博客书是承事师长建教、弘法、利生的事业,诸佛菩萨、龙天护法一定会倾力护持,为什么还会允许违缘障碍在那里存在着?我们做的是善事,也不可以有自我期许吗?那用什么来检验结果呢……带着这些疑问,在法师们的带领、教授和陪护下,跟着同行善友一起,经过十三个月的工作,终于看到《和尚博客》文集中又增添了十四册(第一套留言博客书7册和第二套博客书7册),同时我的疑惑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解决。

  对于在这个佛教的团体里集资净罪,有一个比喻或许可以略表心中之意。就好像炉火上高压锅里煮着的八宝粥,我们是各种豆子和各类米等,大小不一,品种不一,耐火强度不一,营养价值也不一。然而我们要成为祛人饥寒,益人心脾,济人生命的一锅热粥,就要经历水洗火烧,把坚固封闭的自我渐渐变得柔软开放,慢慢慢慢消散融化自己,在水、火和气的共同作用下,在这个封闭的锅里,与其他的豆和米等,由陌生、对立、碰撞到相知、调柔、和合。看似没有了个体,却拥有了整体;好像没有了自我价值,却获得了团体的功德。团体功德越大,个人价值也就越大。这粥熬制的过程,就是我们调心、修心的过程,是“世俗心转到佛法心”的过程,是个体融入团体的过程。个人价值符顺了团体的价值走向,就会在团体里自在、自如、自主。目睹和经历过心调不过来时的状况,处处障碍、时时不顺,工作事相也不圆满;再加上每个人“往昔所造诸恶业”汇聚一处,各种烦恼和情绪搅合一起,心中又没有多少正法的力量对治,内心和外境真是乱成一锅粥了。而锅里的“宝贝们”是真正地在煎熬和苦熬——能出几宝粥可就难说了。所以,不是佛菩萨不为我们排忧解惑,救苦救难,而是我们的别业和共业太重,善净之业的力量太弱,不足以超胜恶业,因此,必须要我们自己向佛菩萨忏悔、祈求,集聚福慧资粮,消除罪障业障;业消智朗,才有可能接受佛法的教育,才有可能按照佛法的要求去用心,去行持,这样以充满了佛法的心去做的事业,才有可能做与佛菩萨的悲愿相应的佛法事业;而真正与佛法相应的事业才能感得诸佛菩萨、龙天护法威德神力的慈悲摄护。

  “长期以来,我们最大的错误是‘我’‘我的’”,师父开示说。个人的期许,大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体系做思维和判断,所以不能解脱。”由此,“我的理想”“我的价值”其实是“我的执着”。而我执是修行要破除的。

  另一方面,粥越好,需要的人会越多。相应的,需要煮粥的锅会越大,需要的豆和米等也会越多。而要想粥好,豆和米等的质量很重要。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巧妇遇上一堆糙米瘪豆,也难变出色、香、味、营养俱全的“宝粥”。所以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觉悟”。

  就个体来讲,过于关注自己的人,在这个紧密到似乎没有“个人空间”的团体里,可能会觉得不适,甚或窒息和痛苦(后来领会这是一种在团体中“土豆撞土豆”的修法)。因为他会本能地一直担心自己的改变和他人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好像一粒小米,若它总是看护着自己,就会发现时常会被一团不知那里来的粘米铺天盖地地包围住,不得超脱,而这时小米正好想独处(后来领会这时应该个体服从集体);或者突然被一颗巨无霸式的大豆子,撞了个四脚朝天,而大豆子瞥都不瞥小米一眼(后来知道这叫恶业感果);更有时,不知那里来的一股合力,挟着小米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后来知道这叫共业的力量)……开始共住时,我一次次地要冲出去,一次次地因为作博客书太忙而未遂,内心就这样潮起潮落着。有一天中午去晾洗过的衣服,忽然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在正午暖阳的照耀下,我的心如大海般平静下来。不知不觉中,又是一个春去秋来。

  一个紧抱着自我不放的人,就像一粒坚硬的小小米粒,当出锅的粥开始滋养他人,周济四方时,它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沙子给剔出去。自我保护恰恰把自己保护出局,隔离出团体。虽然它也曾在锅里,他也有一份共业的功德,但终将没有使自己有多少改变,没有做多少实实在在利益他人的事,如此走一遭,难道不可惜?!师父开示说 “自我保护就是保护我执”。

  师父在开示《广论》中“法功德”时说:“法在任何时候都是能够体悟的,法是一种方法,可以启发生命的意义,可以转变心态,让我们从烦恼的深渊走出来。所以要念法的功德。”

  中秋普茶晚会上,参会的嘉宾、学员和义工,每一位都得到一本(套)师父亲笔签名的新出版的《和尚博客》文集。山上的义工们意外地发现了自己和同修的形象出现在书中的插图上,惊喜地相互传阅,喜不自禁;山下的新学员和义工,有很多是第一次看到博客书,那眼神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细心翻阅,爱不释手。这正是法的功德啊。一位曾经常住,现已下山工作的师姐,从法会专集上看到了自己和大家一起表演节目的照片,心潮起伏,感慨地说“原来佛菩萨一直在关心我,从来也没离开过我呀!”

  真实记录龙泉寺的发展过程,以期为后来人提供经验和启发,同时注重顺应现代读者喜爱图文并茂、文字深入浅出为特点的《和尚博客》文集,是师父带领僧俗二众将佛法引入社会大众的一种重要尝试,是开创佛教新文化,塑造佛教新形象的一个品牌,也是法功德中证正法(即佛法的实践经验)的载体,具有史料价值。这种契合时代缘起,因应众生根机,具有原创性的弘法理路,是师父和僧团的法师们从一个字一个字地录入电脑,一句话一句话地审核校对,直至印刷成书,面向读者,这样全程“追综”,亲力亲为,高效务实地实干出来的。正如师父开示“僧功德”时说:“佛宝、法宝依靠僧宝体现、落实。” 师父说的都是他做的。

  今晨,即将出升的太阳将东边的天空映红,也感染得我想听点东西,以配合这依报带来的喜悦。我随意点开的是班德瑞的那两首曲子。一阵啾啾的鸟鸣中,珍珠落玉盘似的弹拨一下下地拨动着我的心弦。我心静极了。随着弦乐轻轻地响起,仿佛看到自己正被引领着,到了一个十分祥和安宁的地方……倏然泪水盈眶,我想我被三宝领回家了……

   三宝,我的眼目!我的皈依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