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龙泉日记

将近九点,师父又去工地视察了。
一位净人正在工地坡下捡柴火,面对着地面正在发呆,师父从坡上下来,帮助他一起捡,问他:“你刚才在想什么?”那位净人木木地看着地面,师父又追问了好几声,那位净人一直没有吭声,周围法师以为他没有听清,把师父的话又重复了一遍,他还是没有回答,师父说:“是不是在胡思乱想?”看似师父轻轻地说着,但感到其间的威慑力,想必师父利用这个机会加持一下这位净人。净人一直低着头不敢喘一口大气,师父也不再多问,一直忙着捡散落在各地的木棍、柴火,捡够一车,就帮着他一起往坡上推,师父教育弟子总是很有一套办法。
师父看到从福建过来的一位居士,说:“你怎么还没有走?”那位居士说:“不走了,一辈子也不走了。”看到师父正在捡柴火没有戴手套,就赶快递过来一双手套,师父说:“好啊!住这里好啊!”刷瓦的居士们听到师父这样说都非常欢喜地笑起来了。

法会辅导部的辅导员有一位来自无锡,她今天也要离开寺庙返回无锡,清晨,在同行的相伴下,来到大殿前供灯祈愿,她说:“这次因缘真是不可思议!在我来庙里参加法会的前两天,开始带学佛小组,自己还打算什么时候来庙里请益师父,看看需要该怎么做?没想到,那天师父在接见我们辅导员时,就给每一个辅导员带一个班的任务。”

是的,师父把握缘起,认为机缘已到,居士带动转向以教育型为主,平时修学与法会衔接,法会与周末共修衔接,山上与北京衔接,北京与外地衔接,国内与国外衔接,这个次第一步步实现。师父说,教育做好了,人才培养起来了,其他的一切都好办。学习大乘佛法,打造一个汉传佛教弘传的品牌。这种教育与世俗有共同点,也有不共的地方,不共的是佛法。未来佛法教育推广任务艰巨,当大家共同发心一起来做。
上午十点,台湾佛光山觉泰法师来寺参观,并拜见师父,请益有关寺院教育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龙泉日记创作团队今天组建,成员包括僧俗二众,采用信息汇总,编辑轮班制;僧众部分由法师安排人撰写,俗众部分由指定的各组特约记者,把本组当天发生的事件新闻,学修体会感悟记录下来,每天16点前交给当周值班的编辑,再由编辑汇总整理修改后,20点前交给总编做最后的校对审稿,然后上传师父审定。下午三点在寺里接待室创作团队召开第一次会议,贤启法师带领大家缘念后开示说:造业以意乐为先导,造业做事,种因时总是默默无闻的,师父以前在修广化寺时,一个人看材料啊,善知识示现,如理种因,靠自己的良心,为众生为报恩,在佛法大厦填上自己那块砖,大家现在也是隐形的手造这些业,昨天有客人来,很羡慕这里的人,能够参与道场建设很难得,历史不可能重演,我们遇到的都是新的,每一天写自己的历史,写团队的历史,这时代有更多手段记载历史,师父也说,开博客宣传佛法是一方面,团队成长历史记载下来,给后人以鼓舞。
团体的历史需要团体中的每个人一起来承担,一起来记载,寺院的生活看似每天都很平常,但要在平常中体现不平常,以新的眼光看待平常事件,让龙泉日记成为新版的见闻觉知,每天有意识地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博客,出版成书,就成为了文化传播。写龙泉日记的过程,也是体会把个人消弭于团体中的一个历程。
特约记者以前大多没有写作经验,担心自己写不好,不能胜任,但不用担心,只要真实的记录,不需要太多的文采修饰,记录历史,越真实越好,贤启法师也告诉大家不用担心,还很用心的问了几位特约记者的情况,然后说像这些事情都很有价值,可以记录下来,在写作中可能还会遇到问题,那也没关系,以后我们每周做一次结行,就大家遇到的问题来解决。
寺里每天都有新事,因为见行堂入住,居士厨房和僧团大寮合在一起,今天典座师对大寮做了新改革,也采用轮班制,不过这个班排的很新颖,一日三班分别承担做早、中、晚三次斋饭,每班当值人员组成都不同,早斋由僧团净人承担,工作时间从4点到8点;午斋由居士承担,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4点;晚上药石由僧团沙弥承担,工作时间由下午4点开始,居士班的组长李春莲说:这样排班后很清晰,上一班为下一班备菜,班和班之间不碰面,我们有一个本,各班写工作日志,备菜情况,剩菜剩饭有多少在哪里,都写在日志上面,到点就离开,下一班来了看日志就知道有多少东西,放在哪里。
居士斋堂的墙边,几组刚搬过来的消毒柜整齐排在那里,上面贴着消毒区,大寮里的义工说,这是准备给义工放碗筷和消毒用的;斋堂里的桌子也进行了整理,按照用斋人数进行摆放,多余的撤了下来,整个斋堂看起来宽敞顺眼了许多。

东配楼的工地和大寮比起来,似乎更紧张些,11月2日东配楼要封顶,买回来封顶用的旧瓦,还有很多瓦没有刷出来,工地机动组的义工吴志超今天给每周来寺里诵《般若经》的居士打电话,请他们来帮忙,居士们放下家里的事情,到寺里立即去工地跟着吴志超去工作,因为居士们喜欢诵经,吴志超很用心的把十·一法会从213教室搬走的桌椅又请人搬回来,中午恢复了一直坚持诵的《药师经》,看居士们中午诵经时的欢喜和专注,想来她的用心居士一定可以体会得到。

住宿组的工作似乎流程性,实际则需要更大的耐心,因为最近一直在搬家,先是法会,许多义工要从原来居住的宿舍搬出来,到法会系统安排的地方住,法会结束后他们又搬回来,这两天经常整体调整规划,他们需要再搬一次家,路上遇到许多准备搬家的义工,问他们搬家什么感受,回答都是:很烦;义工周志娟今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通知组织义工搬家,然后耐心的向大家做解释,她说:以前自己也反感搬家,觉得很麻烦,会想怎么就我们搬,你们怎么不搬,现在承担住宿,才明白每一个决定,都是从整体考虑来做出的。贤启法师在谈到僧团搬家时说,最初是为了对治贪着,因为人都喜欢积聚,经常搬家,就会想反正搬家时也要扔掉,也就不积攒了,搬家也是无常,通过无常,对外境越来越不依靠。
栗子园今天很轻松,张绍先老居士带着义工们运完建茅棚用的铁管,有事下山了,剩下的义工主要是调整,义工蒋於殷说:以前法师安排给自己的工作,是做组里的后勤保障,主要是给大家打水啊什么的,这次参加精进共修,觉得自己资粮不够,就开始和男义工一起去搬砖头,铲沙子;组里还有一位男义工胡伟杰,这次也是做共修的同学,在精进共修中非常有收获,提升得特别快,发心要出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