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十一黄金周精进共修法会
至诚用心读诵听闻
领纳入心真实受用
——如何读诵听闻佛教经论

10月6日是精进共修法会的第六天,上午师父在《百法明门论》中重点开示了八识中的耳识,众所周知,耳的主要功能就是听,通过听闻来获得信息,了别外境,进而引发思维判断,造作成业。但是不同的人的听闻的感受不一,听后的效果就不一样。这关键就在于我们内心的状态是否与佛法相应。开示中师父最后讲到了听闻的功德,《广论》上讲“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可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由此《广论》在道前基础阶段的讲了本论殊胜之后,第一个法类便是讲听闻规理。听闻非常的重要,但是我们往往容易走偏。如何听闻,这是初学者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听闻要做的好,其前提在于要对经论有基本的了解。这就要落实在对经论的读诵上。因此读诵经论便成为最基本的功课。十法行中的其中的一法行就是诵经,诵经本身就是修行的一种的方式。如何诵经,如何听经,成为佛弟子修行的两个基本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在晚上学员研讨课上,贤立法师应学员的祈请而做了精彩的开示。
读诵即修行
栽植成佛心
精进共修期间,每天上下午都要各诵一卷《广论》,针对有些学员不知道怎么诵读,很多人反映跟不上速度,或者诵的过程中容易走神,或被他人带跑,或读而不知其义等问题做了详细的回答
论的体与经的体不一样,所以诵读起来感觉和难度也不一样,尤其广论义理甚深,又是由藏文翻译过来,且文本为繁体字,所以诵起来比较吃力,就此法师做了说明:
【法师】诵论和诵经不一样,诵论不能唱念。我自己把《广论》学过了三遍,但一遍都没诵过。有一次师父告诉我要把《广论》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结果通读下来之后,感觉果然完全不一样。我们当时学的时候就像蚂蚁啃骨头,或像瞎子摸象,一点一点地摸。摸到哪里都挺有感觉的。但对整体的概貌不是很清楚。佛法叫四方道,什么叫四方道?《广论》里讲,任何一点提起来,完整的佛法都能提起来。就好像抓气球,抓哪一点都可以把气球抓起来。最后就能做到“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什么叫通达?就是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完整地契入佛法。我们既可以讲皈依,也可以讲发菩提心成佛。修出离和解脱,推己及他,发心也需要。调伏烦恼,净化烦恼,这些都是成佛的资粮。都是成佛所必需的修行和学习的。
读《广论》,尤其学得久的,通读的意义非常大。怎么用心?简单地说,就是多诵。多诵之后,文字上的困难就突破了。有很多人学《广论》觉得文字太拗口,消文翻译很吃力。法师的经验就是多读几遍,熟悉了文字就很容易看懂了。就像我们读古文,虽然艰涩难懂,但是读多了,会背了,那个意思就慢慢地就明白了,正如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虽然诵读《广论》和其他大乘经论的难度很大,但是其功德也非常大。诵经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方式,能在我们内心种下大乘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心读诵,再祈求佛菩萨加持,就会为成佛种下正因。
【法师】:诵《广论》的意义非常大。即便你以前没学过,现在通诵一遍,也便种下了很好的善根。所以龙泉寺的僧团每年保证至少诵一遍。另外,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这样的大论,一般人不一定有信心去读,但僧团也整个读下来了。读诵和不读诵完全不一样,诵了一遍,善根福德就种下了。诵大乘经典是龙泉寺道场的一大特色,是师父开创出的方法。大乘经典一般没人诵,一般人都诵《金刚经》、《地藏经》,大多数人不诵《华严经》,能诵的人大家都觉得很厉害。
我做居士的时候一位法师告诉我,闭关15天,诵一部《华严》,自己觉得是非常神圣的事,要是在家里诵根本诵不下去。修学的环境也很重要,像现在我们有这个集体环境,这叫因缘条件。有了这个因缘条件,人自然就学会了。所以出家修行、团体修行、学佛小组,价值就很大。有了这个环境,人的进步非常容易。没有这个环境靠自己的毅力去提策,那是难的事情。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诵经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再谈怎么用心。有的人学《广论》学得久了,科判都能背下来,每段的内容都大体知道。诵一遍就串习一遍,那佛法的意义就会在头脑里现起,这是比较理想的状况。但是在对《广论》还不是很熟的情况下,我们要好好皈依祈求,祈求佛菩萨加持,让我们在背的过程中能够领纳,然后发希求心,发愿心,在未来能够把佛法的完整内容学通达,能够把《广论》的内容能够学通达。进一步能通达一切圣教,像文殊菩萨一样。
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的愿,种下的就是正因,是成佛的正因,其他的都是方法的问题,认识论没解决,方法论的价值也不大了。认识论是第一位的。抱着什么心态来做这个事,这个事有什么价值,心态摆正了,我们的兴趣就会趣入进去了。
断除过患勤听法
积福祛病方听懂
师父从安居期间便开始为僧团和山上常住义工开讲《百法明门论》,并发愿圆满一百讲。师父的讲法非常有特色,师父没有照本宣科,也没有讲很多过深过细的法相名词,更不是学术的角度对文字加以条分缕析。而是结合我们的心相,结合我们的问题、烦恼来讲,来切实的解决我们现实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很受大众欢迎。但具体效果如何,还与我们听讲者的听闻状态有关。
佛法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我们去研究,而在于我们要去实践,用听到的佛法去对治烦恼。动机的端正是做好听闻的第一个前提。
【法师】:《广论》前边有听闻轨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听,要避免哪些错误和过失。第一个就是见地,即为什么要听。首先就是要解脱一切痛苦,要成佛。那就要知道成佛的方法,就要听闻,不是我自己拿佛经去研究。佛法真正的价值是修行经验的口耳传递,要是自己去搞一套,那是盲人摸象,很容易走偏。那么,从哪去听闻呢?从真正有经验的人那里去听,这样得到的教授才能帮助我们。我们学的目的就是透过学来了解怎么样做才对。学佛要先把动机搞清楚,就是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发心成佛,发愿成菩萨,这便是我们的动机,动机调整对了,那我们的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一样了。菩萨和光同尘,和大众打成一片,但内心还是菩萨的境界,而我们凡夫则一直是凡夫的境界。
听佛法是要得到大智慧。大智慧得到了,小烦恼自然就解决了。佛法就是心灵的体操,练久了就会了。过去我们的心理是排斥、恐惧、嫉妒,但练过之后就变得善良、包容,慈悲、怜悯。教练就是会这个动作的人,教我们如何去做心灵体操。心灵境界上去了,外在就会显现出来。

要将法听进去并领纳于心,要保持一个无我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要先放下自己先入为主的知见,排除自己的邪知邪见,保持一种空灵,谦下的心去听,才能听得进去。
【法师】:听法要断除器过,器过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己的知见。就说这个杯子,我们要往里倒水,你要保证这个杯子有容积,假设杯子装满了,你再倒,倒不进去。假设我们心里有太多的个人的想法,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认为如何如何,那这个佛法实际上不容易听进去的。他不是一个虚心接受的态度,是一个裁判的态度。用我们先入为主的知见,世间人是用他不学佛的知见来批判学佛人的想法和说法。学佛的人也不一定,假设我们心里对这个法师没有一个很好的恭敬心,实际上我们就在评价他,用我们学过的概念来评价他讲的对不对,讲的好不好,这样不容易得到佛法的利益。
听法学法都是佛法的心灵体操。就是这个心要怎么调整,要怎么认识。自己的慢心要放低,否则这个心升起来实际上得不到利益,不但得不到利益,还容易出毛病。喜欢用法来评价别人,评价完了之后,就会升起慢心,排斥别人,瞧不起别人。假设你面对的是一个福田对象,是三宝的一个境界,那我们自己无形当中就把自己的资粮亏损了。不观对方如何,我们都要随时保持一种恭敬心,自己都能获得福德资粮。
作为凡夫的我们其实都是有缺陷,有问题的病人,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还反以为自己健康无比。佛法是良药,能对治我们心灵的一切烦恼。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病症之所在。
【法师】:前面具六种想,最重要的一个想是什么想?病想!这是最关键的一个想。就是说佛法是药,药是治病的,治心里的病,假设没毛病我们就不用吃这个药,对不对?那世间人他不晓得自己心里有毛病,他也不想自己吃这个药,不学佛的人不管这个。他是有病不晓得有病。我们学佛的人是不是晓得自己有没有病呢?这也很难说,我们也可能是带病工作。说实在话,现在大部分人就是带病工作。当你没有提起正念正知的时候,我们的觉照力不够的时候,基本都是带病工作。但听法不一样,听法知道我是无明凡夫,无明就是一种病,我们对自己的病象不了解,我们对自己的烦恼不认识,我们对自己的心态不能很自如的去调整。我们心里种种的波动、种种的躁动、种种的散乱……这个是需要调整的,需要治这个病的。我们对很多人和事儿我们看不清、看不惯。那怎么样去调整自己?怎样角度去观察?我们需要佛法,需要这样的药,我们是有病的病人。所以有了这个心力,我们听法才比较容易听进去。
福报资粮对于每一个学佛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地积集资粮,净除业障,才能在听闻的时候有感觉,才能听懂善知识讲的内容,才能自己有真实的受用。
【法师】:听法这个事情是缘起法,佛法讲一切都是缘起法、因缘法。意思在于讲法的人到底能不能讲出法来,和我们听法的人有直接的关系。你福报够可能就是佛菩萨给你讲法,就是说我们个人的条件够,那可能直接我们领受的就是佛菩萨讲法。
我们到底能听到什么法,这个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在场这么多人,每个人听闻的结果和听闻的这种效用和你内心之间对这个事情的认知,可能差别都不一样,有的可能差别非常大。所以有的人听了佛法之后非常相应,非常有感受;有的听就听过了,觉得挺有道理,挺有道理是道理,但是心里不会有什么感触;有的听完了就听完了,可能连感觉都没有,回头讲讲听到什么了,忘了!这个初学者最容易发生:“法师讲的真好!”,“好在哪里?你讲一讲。”……能说出一句就不错了。
佛法是个长久的熏习过程,是个长久的学习过程,是个长久的练习过程。第一步要知道道理,道理不知道根本谈不上去锻炼。知道了道理,第二步要去练习,俗话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学习人生的智慧,不断地在生活当中去实习它,去练习它,真正的快乐。有人问怎么让佛法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生效用,体会受用的佛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练习,去练。拿那个佛法道理来练自己,而不能用佛法的道理去监督、去评价别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