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十一黄金周精进共修法会
三遮三修明教授
无限生命修皈依

10月2日上午九点四十,刚刚开光的见行堂金碧辉煌,佛像庄严。两序大众排班站齐,对立恭敬合掌,等待着作为一个佛弟子的最庄严和最神圣时刻的到来——皈依。
九点四十五分,师父身着大红袈裟,缓步进入见行堂,为前来求受皈依的佛弟子传授三皈依。在清净的梵呗和庄严的唱诵中师父向佛像顶礼三拜,走上法台,于法座落座,正式为大众受皈依。在正受皈依之前,师父为大众做了十分重要的开示,结合《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示了皈依的遮止学处和修行学处,对我们在学佛过程中的很多错误观念做了澄清,将佛法正知见如甘露法语般降落到我们的心田,一时间,如醍醐灌顶,内心欢喜无比。

就遮止学处,也就是作为一个佛弟子不应该做的事情,师父讲了三个方面:
首先“皈依佛终不皈依余天神等”,师父讲到皈依了佛陀,皈依了佛教就不能在皈依其他宗教,不仅现在不能,未来不能,一辈子也不能。如果一个人今天皈依了这个宗教,明天再皈依那个宗教,本身就是不虔诚的表现。同时师父也对此作了说明,不皈依其他宗教并不代表不可以和其他宗教的人做朋友。师父的开示是为了防止像其他宗教般的极端原教旨主义的作为行为,比如其他宗教的人,盘腿坐在床上,他的教友就说这是佛教的做法,绝对不可以这样做,想来甚是可笑,做的方法本来不具备任何宗教内涵,此人却如此因噎废食,岂不可笑?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圆融和谐和合,没有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于是有三教合一的圆融不二;有高僧大德、儒教名士和道家道长的虎溪三笑,流传至今。
而国人向来的实用主义精神和功利主义倾向,也是国人骨子里缺乏信仰的虔诚心的根源之一,于是就出现了求神拜佛的求福佛教,甚至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式的“临时抱佛脚”,于是今日拜佛,明日求道,后日有跑到教堂做礼拜的也大有人在,不是真的有信仰,求解脱,而是有病乱投医,抱着实用主义的心来欺骗自己。如是之心态,想建立起真正的信仰想来是可能性不大了。

其次,“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师父讲“什么叫做皈依法,就是你不能有起心动念,去损人、去害人,不仅是人,诸有情的心。损害蚂蚁、苍蝇、蟑螂等等的心,都不能有。这样才能够长养我们人的慈悲心。那如果说,我们人一边皈依法,一边我们没有这种舍离损恼诸有情的心,那就不是皈依法”
五戒中以戒杀为首,戒杀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平等的对待一切生命体。在世间中我们接触了太多的暴力的信息,特别是现在的电影游戏甚至将暴力作为吸引人的主要内容,如此这般不知害了多少人。人如果常常熏洗这种恶的杀的种子,内心就会变得十分冷漠,十分残忍,而没有半点温暖和慈悲,而不称之为人,而成为恶魔,这样的人不仅仅是杀人不眨眼的希特勒之类的法西斯头子。即使是看来温文尔雅的现代人,因为受着种种暴力的熏习,在文明的外表下也藏着一颗残酷的心。而且现代的科技,网络所造成的人的虚拟化生存,隔阂化生存,都加速了人心的异化。就如同一个人他不敢面临血淋淋的场面,但是却可以在看不到人的时候,按动一个按钮,投下一颗原子弹杀害无数的众生。而学习佛法,就是要培养我们对一切生命,一切事物的平等不二的慈悲心。有了这颗慈悲心,就不会去残害一切生灵,不会因为如《孟子》里的“见牛未见羊”而“以羊易牛”使之“无罪而就死地”。

三者,“皈依僧伽不共外道共住”。师父讲到强调要不要和信仰不一样的人经常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受到影响。外道自不外论,就是居士们在一起学习,不是时常亲近三宝,时间长了就没有了力量,学不上去了。
因为居士们生活,学习的环境都是在世间,没有寺庙里这样清净和合的环境,人和人之间很难真正的敞开心胸,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时间一长就很难缘到法上去,如同师父说的“跟社会上面的人,大家之间心跟心是很远的,表面客客气气,其实说的话都不搭杠的事情,……一个礼拜聚一起,就等于聊聊天一样,聊完了回去,人的行为改不过来。”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区别,讲到在家学佛犹如漫漫长夜中一个人独自行走,即使有路也是踯躅而行,甚至徘徊不前。稍不留神便会走上歧路甚至歪路邪路,最会就会随顺自己的习气喜好在自以为正确,实际上错误的道路上狂奔。而且奔的心高气傲,不亦乐乎,殊不知已于成佛之路偏了十万八千里。而出家学佛犹如飞机上路,前有雷达导航,内有航班机长,既能保证路线不错,又有人时时提策,刻刻指导,便不会欲去欧洲,反到美国。也不会开往印度,却一路往东绕过太平洋,穿过大西洋,做个环球旅游再到印度。方向不错的同时我们也会比平日行路快上千万倍,不至于我们走走停停,反反复复,来回曲折,将心跑散,只要目标坚定,便会加速而行,不断增上,甚至一生成办,再来接引他人,岂不快哉!
在开示了遮止三处后,师父有详细讲了修学三处:

第一个学处是佛宝,师父讲到我们皈依的学处在那里呢?在我们看到的佛像。佛像为什么是我们的学处呢?师父做了说明:“如果把佛像当成佛的话,那就是佛的法身,就是法了,就是佛了。你如果把它当成木头了,那就不是。历代祖师大德做佛像的目的、供奉佛像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容易观想,如果没有佛像,我们就不容易观想。那么我们看到佛像本身,就是需要我们这么去观想,而不是说佛像本身是不是佛,我们要把它观想成是佛,我们要这么想,我们要这么作观、我们要这么作意,这个就是皈依了。我们才会有这种殷重心、虔诚心、恭敬心,信心才能够培养起来。”可见惟有如此我们对佛的恭敬心,信心才能培养出来,才能修的上去。
我们汉传佛教因受禅宗影响很多人认为拜不拜佛都无所谓,只要内心恭敬就可以了,都知道禅宗有所谓的“苛佛骂祖”,将佛像当做木材烧,那都是祖师大德的一些示现,是引导我们不要执着于相。但并不是教我们不去恭敬佛,礼拜佛。像都是在表法的,我们以虔诚的心去礼拜佛,就是在礼拜佛的法身。对于一般根器的人来说要从修恭敬开始,我们内心有几分恭敬,我们学法就会收益几分。禅宗大德“苛佛骂祖”他能成佛作祖,是因为他们都是上上根器,菩萨化现。我们如果如此便会堕无间地狱。

第二个修行学处是法。师父讲说“就是对所有的经文、经卷,都应该断除一切不敬。为什么《广论》里面告诉我们、佛法告诉我们,要断除一切不敬,就是因为我们会经常不敬,所以它才会让我们要断除一切不敬。我们不容易对三宝有恭敬心,所以说你修皈依本身要培养恭敬心。不是说这个经本、佛像、出家的法师需要我们去恭敬,而是说我们应该去恭敬,我们佛法才会学的进去。如果我们对三宝的这种恭敬心培养不起来,就是说我们皈依心没有修起来,我们对皈依认识有偏差,我们又打了折扣,所以内心就没有正法。”
禅宗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讲的是在悟入实相的角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因为是实相无为法,是无形无相的,是无法语言表达的。但是对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还在幻相的此岸,还需要文字作为渡船来度化我们,所以我们就必须靠文字,靠经文,靠经本。正如公案讲的“指月之指”,要看到月亮就必须靠指头的引导,没有指头我们甚至连抬头都想不到,就会在地上找月亮。所以我们对经本必须要恭敬,只有真正的恭敬了,才会用恭敬地心去看,去听,去诵,才会顺着指头找到月亮。
第三个修行学处是一切贤圣僧。师父重点对居士学佛过程中的一些恭敬僧人方面的误区做了澄清。“皈依僧,就是皈依法界一切贤圣僧,诸佛菩萨,不仅仅是说,只是说我们眼前的这些僧,这种功德,它是包括一切的,一切贤圣僧都包括进去了。那你分党,乃至视如怨敌,哪个法师对我不好,哪个法师不给我说法,哪个法师说的我听不懂,不喜欢听,都是毛病。”

记得师父在法会第一天的开示中在讲“有序”,的问题时,提到“僧俗有序”,这种有序本身就包含着对僧众的恭敬,不仅是居士要恭敬僧众;就是僧众之间根据“戒别伦理”也要下座恭敬上座,净人、沙弥恭敬比丘。只有以虔诚的心恭敬出家众,我们的依师才能依好。以前法师曾开示说,如果我们对法师们一点恭敬心也没有,那法师能安排我们做的事就不可能做好。如果这个法师安排的事欢喜的干,那个法师安排的事不去干,那就是没有平等心,不是在与法相应,而是与某个人相应。这样久而久之内心就内有了动力,做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皈依是一个仪式而已,是一个学佛入门的仪式而已,从来没有思考的过皈依的深意,也没有好好地、认真地、一步一步的去修皈依。没有将皈依作为一个法门专门去修。我们为什么要要修皈依呢?因为我们的心还在游荡,还在漂泊,还不能与三宝相应,十分没有力量,那怎么办呢?师父说:“那就要学佛法,需要三宝对我们的帮助,吸取能量。那么皈依就非常重要。皈依三宝就要靠三宝的力量,就要靠三宝对我们帮助,才能够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
我们每天都在念皈依发心偈,有时也是念念却也不知其意,偈中讲到“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直至成佛前我们都要修皈依,连每日不休息忙着度众生的菩萨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这些凡夫就更要加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