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龙泉日记

早上八点半,师父来到栗子园,看到土坡上有一堆栗子,义工们正坐在那里剥栗子。于是,师父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剥栗子,随行的法师、净人们也迅速围成一个圈坐下来,法师很细心地把在菜地锄草的师父妈妈请来,让她休息一会,一起过来剥栗子。
师父看到后,连忙把自己坐的板凳递过去,自己坐在一个小木墩上,因为板凳比较高,方便年长者。
师父一边剥栗子一边和贤明法师谈栗子园的事情。

师父问:草都锄完了?
贤明法师说:是。
师父:那现在接下做什么?
贤明法师一项一项地和师父说:现在工作量最大的有两项,一个是收栗子,还有一件比较急的事情,就是锄下来的草和灌木要从栗子园里运出来,灌木可以用来做烧柴,草就比较麻烦,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师父说:草可以埋在地里做肥料,柴多很好,见行堂使用后,会需要很多柴。
师父妈妈听到法师要运柴,笑道:“柴要用担担出来,师父小时候每个星期放假都去担柴,星期六担两担,星期天担三担。”看到法师笑,还很认真的加了一句:“是真的,不骗你。”师父也笑说:那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贤明法师说:那以后我们周末的时候,也请义工们每人周六担两担柴,周日担三担柴。
大家都被贤明法师给逗笑了。一堆栗子,一边用木棍敲一边剥,很快就剥完了。
师父听贤明法师说栗子树上的栗子已经自己往下掉了,好多义工、学员有时间的时候就会过来捡栗子,便也找了一个筐到山上去捡栗子,法师和净人也拿了筐跟上去,有些栗子是整个带着壳掉下来,有些张开嘴的栗子,紫檀色的栗子就直接掉了出来,躺在树下,因为树下的草锄净了,看的很清楚,捡起来也很方便。

栗子园中的师父

走过栗子园要盖茅棚的地基时,师父一边往上走,一边和法师说:以后有客人来,就带到栗子园来,大家在市里,每天都呆在写字楼,来寺院带他们看一看在市内看不到的东西,可以请他们到栗子园来参观,还有菜地。

师父又问:可以捡到头吗?
贤明法师说:几百米呢,开始看到这么多的地,很犯愁什么时候能够干完,结果现在竟然整理完了。熟透的毛栗子圆圆的挂在枝头,师父伸手一边摘树枝上的栗子,一边和大家说:以前都是拿着竹杆打栗子,现在可以直接摘。几位法师也笑着说:以前师父来打栗子还戴个草帽。

师父捡栗子

师父在栗子园

贤明法师看到师父来栗子园当义工,犹如解决了他所有的栗子问题一样,欢喜无比
几个筐转了一圈就摘满了。从栗子园出来,路过仁爱基金会的衣物分拣处,贤启法师正带着文化组的义工在分拣衣物。师父很欢喜地和贤启法师说:去摘栗子了。
师父随后又去了工地,最近工地赶工,见行堂必须在十一法会中启用,法师和义工每天都在工地出坡。十一法会报名工作也一直在统计分组中。
今天,师父的妈妈特别欢喜,她说:自从师父到广化寺出家,就再也没有这样和师父坐一起干活说话过,就是没剃头之前也没有,三十多年了,这是唯一的一次。在寺里师父妈妈看到师父的机会也很少,有人会问她到寺里也没有机会和师父说话,生不生气?她说:那不能生气,他是出家人嘛!很忙,没有时间。

今早师父来栗子园的时候,师父的妈妈正在锄草,她说:菜刚上了肥,现在要上草木灰,这样菜长得快,十·
一法会好供养大众,昨天刚摘了两筐菜供养给僧团和大众。这种菜叫芥菜,菜籽是从福建老家带过来的,菜叶长大了就可以摘下来吃,吃的时间很长,可以吃好几个月,吃素的人吃这个很好。她每天都是那么勤快地出坡劳作,菜地、栗子园、香灯、工地,这些地方每天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也很关心工地进展,她说每天去看看,就很欢喜。

栗子园的义工们也特别欢喜,师父早晨八点半到栗子园,和大家一起出坡直到九点多离开,这是师父在栗子园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义工们说: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过师父,虽然以前师父也有来过菜地,不过都是转一圈就走了,只能远远地给师父问讯,今天和师父一起出坡,感觉很亲近。
栗子园除了有毛栗子,菜地的旁边还有一颗红枣树,枣也到该收的时候了,枣树周围的东西很多,打起来不方便,贤明法师今天爬到树上,站在胳膊粗的树杆上,样子像少林寺的武僧,脚用力摇动,红红绿绿的枣就哗哗的从树上掉下来,张老居士和杨居士的小孙子杨铭浩在地上铺了一块布,接法师摇下来的红枣。

爬上树的法师

小义工捡枣子
大寮里今天也很热闹,山下的刘淑霞居士和靳淑琴居士又带着老居士们来包饺子,她们供饺子已经有三年,最初是因为看到法师们忙着修学和寺院的建设,没有时间去包饺子,老居士们便发心每个月来包一次饺子供僧,包多的就给山上的义工吃,义工很多,每人每次只能吃几个,老居士们看到义工们常年在寺院护持,也忙的和法师差不多,大寮的几个人也没办法为所有义工包饺子吃,今年包饺子每次就多包,带出义工们的,让义工们每月也能吃一顿饺子。老居士们在斋堂里摆开案板包饺子;大寮里的义工也在忙碌的准备饭菜,预备给不吃饺子的义工和居士吃,还特意用栗子园送过来的栗子,炒了糖炒栗子。

老菩萨们供养饺子

洗栗子
台头村的居士今天又特意上来缝被罩,他们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穿针,推布,看他们娴熟的动作,应该以前是专业做过缝纫的,不过他们手眼都很专注,没有敢去打扰,怕影响他们,听库房的于清华师姐说他们做的很快,昨天一下午就做了三十多套,看今天的样子至少也有五十套吧。

为十一法会筹备被罩

这两天,流通处的义工也是每天隔一段时间,就出来捡银杏果,他们甚至有一天早上四点半就出来捡银杏果,因为发现早上来晚了,地上干干净净的,银杏果都被别人捡走了,而这些人都不知道这是属于三宝物,不可以顺便拿走的,为了不让他们造不好的业,义工们看似跟他们抢银杏果,其实是在保护他们。
香灯处新来一位义工徐越甲,她做得特别欢喜,特意把手机关了,想过一周的清净寺院生活。
她说在打扫院内的地面的时候:“把地面当成自己的心,来清净,把杂尘,不好的东西都清扫掉,有时就在心里想我是在扫着三宝地,可以让佛菩萨有一个清净的道场。因而没有一天落下,心里也由衷高兴,中午的时候开手机给妈妈打了电话,在和妈妈说希望她也能皈依,谈了很久,虽然我很渺小,愚顿,但因借着三宝地,有佛菩萨的加持,妈妈最后终于说,她觉得皈依也是正道,决定皈依三宝。当时自己开心的不得了,恨不能分享给每一位师兄。下午继续工作,借着这份欢喜,工作热情自是不必多说,就在4点多的时候,来了一位才几岁的小男孩,孩子看着桌上摆的经书,口里念念有词的说着:‘我要请两本,一本让爷爷奶奶抄,一本我来抄。’当时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孩子福德无比,这么小就有这么殊胜的心。后来上香,更是虔诚的很,让我感动的同时也惭愧,自己以前愚痴那么多年,真真是浪费了青春,然而我们能来到道场里承担,让更多的人认识佛法,修习佛法。每个年龄的人都在加入着我们的队伍,感恩诸佛菩萨,小小的骄傲一下,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心,阿弥陀佛。”
下午两点左右,香港中华佛教文化院的总干事普慧艳女士前来寺院参访,由贤健法师和贤威法师负责接待,法师带领普女士参观了龙泉之声网站、仁爱慈善基金会和博客出书组。普女士对于网站多元并包的特色和基金会的慈善理念都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五点,师父在德尘居接待普女士,普女士就佛教文化的传播,佛法的弘扬等问题请教师父,师父对此都做了精辟的开示,师父讲到弘扬佛教文化,必须以信仰为根本,本身没有信仰是不可能做下去的;而信仰的根在寺庙里,在僧团里,通过僧团一代代的传下去。在谈到文化时,师父说就各种文化的存在基础和本身的内涵而言,佛教最具普遍性,能够超越时空国界,适合各个国家和民族。而佛法的传播必须要契理契机,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要结合其时空因缘做新的诠释,现在是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时代,就必须考虑佛法全球化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相应的弘法形式,才能将佛法发扬广大。
最后师父语重心长的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就在寺庙里,一次次的法难,运动,都没有被灭掉;就是应为有一群有信仰的人在坚持、在固守。只要有信仰的人,就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有信仰的人才能聚在一起,并且是尽行寿来做这个事。”
师父的一席话令普女士犹如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对自己以后佛教文化事业的开展也有了更加清晰地思路和更坚定的信心。
晚上,僧团甲班学习研讨师父百法开示。
常住居士今晚也是分组学习师父百法开示,今晚也是十一法会之前的最后一次百法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