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2009-08-22 12:23:04)
标签:

宗教

素可泰

僧人

泰国人

威兹塔玛尼泰

法门寺

分类: 寺院报道

慈悲智慧化导世间,出世入世同证菩提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8月22日)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享有“千佛之国”的美誉。现在泰国信奉佛教的人数在五千四百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95% ,寺庙有四万余座,出家僧侣50余万,佛学院近千所。泰国佛教现在已基本成为了南亚、东南亚各佛教国家的主导力量,也是世界佛教中重要力量之一。

    佛教成为泰国人民的精神核心,这是与泰国历代君王的推崇和法律的保证分不开的,如泰国人至今采用的纪年是佛历,泰国的旗帜泰国的国旗是红白蓝相间的五道条纹组成,红色代表国家和民族,蓝色代表王室,代表佛教的白色占据在国旗的上首。泰王国的国徽是一只展翅的大鹏金翅鸟,都是与佛教密切相关的。

    这次有幸走近来华的五位泰国僧人,在法会之余能与之亲切地交流,从交谈中了解了不少有关泰国佛教的方方面面。

                                                ——题记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介绍泰国佛教现状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泰国佛教的具体情况,我们借法会之余时间找到泰国僧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道亮法师:素可泰是泰国第一个王朝的古都,能否说说素可泰的含义是什么?

    威兹塔玛尼泰(泰国僧团代表):在我们泰国人心目中,素可泰,意味着一个平等的、纯净的时代。 “素可泰”的翻译是:素可,平静、快乐、幸福;泰,太阳升起。素可泰的大意:平静是真正的快乐,平静能提升境界,犹如太阳升起,给万物带来光明。

这“素可泰”的寓意本身就含着佛理。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中泰僧人亲切交谈

 

【关于素可泰佛像】

    我们对来自泰国的佛像的独特造型有些不解,特别是泰国的佛像头顶都塑成尖长的,威告诉我们,那是圣火光环,因为佛陀成佛后无时无刻不在放射万道光芒,这样的佛光是无法用有形的物质来表现,所以就用尖的圣火来表示了。

    佛陀双耳垂肩,表示佛弟子不信任何的邪魔外道。眼睑下垂,双目俯视,表示要注重自我的修行。还有表示通晓过去现在未来的智慧之意。

    这尊素可泰佛含有通晓一切智慧之意。佛像高170厘米,肩宽77厘米,重70公斤,底座200公斤。佛像的塑造还是沿用素可泰时代的工艺制作而成,目前能制作此造型的佛像仅剩一人,此佛像的风格还是十三四世纪时的风格。现已把整个制作过程的每一道工序都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并制成光盘。将赠送给法门寺,作为中泰友好往来的另一历史见证。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观看《法门寺简介》后的交谈

 

【关于修学佛法】

    作为佛教徒,泰国的社会环境可名副其实地称为修行者的天堂。因为佛教是该国的国教,受着法律的保护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崇敬。僧人的地位很高,广受人们的尊重,而且他们的弘法修行事业,不会有什么特定的限制。宽松的环境,使佛教事业的发展方兴未艾,而佛教的兴盛给泰国社会带来的良好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僧人的弘法,消除了社会中的许多阴暗面。

    道亮法师:泰国出家人是如何弘扬佛法的,以及在家人是如何实践佛法的?

    威兹塔玛尼泰:在泰国,人们将佛法融入了现代社会,应用在生活之中。我们泰国人对佛法的应用,主要在于大家普遍接受禅修训练。社会各界人士都把禅修当成了必需的精神生活,也当成了提高自身能力,造福社会的精神训练,而我们出家僧人,也将推广禅修作为接引大众,广泛弘扬佛法的方便。我们泰国政府的机关、学校、企业等,各个领域的人员经常集体参加禅修训练。

    他们在家人尚能如此重视实修,我们出家人怎么能碌碌无为地浪费时间呢?北传佛教历来是重视入世的大乘佛法弘扬的,然而我们面对现代社会,该以何种有效的方便广泛接引大众呢?佛法与世法,本来不二法,佛法为任何时代的人们提出了如何生活的智慧原则,如果能契入佛法,那绝不会有与社会不适应的结果。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关于泰国的教育】

    道亮法师:佛教在泰国教育中的地位如何?

    威兹塔玛尼泰:泰国的社会教育机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军校,都设有佛学课程,要求学习佛教的基本教义,有的学校还安排学生参加坐禅的训练。
    佛教是我们泰国道德礼教的准则,维系社会和谐及推动艺术的原动力。大部份泰国佛教家庭,必需有一位男丁入住寺庙修道,短期出家,接受严格的佛教教育与僧团生活的训练并研习佛理。自国王至平民,每一个男子在21岁以后必须出家一次,时间最少3个月,以实践僧侣生活,否则会被认为资历不完整。

    因为泰国没有女众的出家人,而男孩子能出家修行,就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并为母亲和家族中的女性积功德。至于学业,不用担忧,寺庙为孩子们免费补习功课和英文。再穷的孩子也能上学。在泰国,除了12年义务教育,几乎所有的寺庙都为孩子们提供免费食宿和教育。至于医疗费用方面,所有公民,只要付30铢(约合人民币5.8元),就可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大病小病包治到底。

    在中低收入国家中,这是一个为数不多的、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国家。

    我们的学校都会以佛教的慈悲、谦恭、孝敬、助人为乐等道德观念来教育小孩,许多地方设有佛教幼儿园,教导儿童先认“佛陀、三宝”之类的字。从小就熏习起对三宝的崇敬与信仰。

    他还引了泰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达目努博士的话:“一旦你信仰佛教,它就会引导你往正确方向前进,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不管你要做什么,往哪儿去,佛法都将给你智慧,让你以最好的方式来行动和思考。这样一来不仅使你自己,你周遭的世界也会变得吉祥,获得安乐。”

    我想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孩童时代的教育可以说是根本。因为在幼年时代,人们所受的教育熏习,很容易成为他一生中所秉持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念等这些基本的人生观。如果在孩童时代,受到了佛教慈悲智慧的熏陶,人们无疑会变得善良而正直,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虽然只和他们相处不到两天时间,但我感受到了泰国僧人的慈悲和淳朴。

    如果我们中国的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小孩时,也让小孩从小接受佛法慈悲智慧教育,对孩童的成长、对人类的明天,那将会有多么积极的意义啊!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了解“法门之光”

 

【关于戒律、礼仪】

    南传佛教的出家人,非常注重律仪,比丘们的衣食坐卧,无不遵循别解脱律仪,一举一动稳重而安祥,使人见而生敬。比丘们的三衣,托钵乞食等,都没有改变传统,使人不由得联想起经典中所叙述的佛陀在世时的情景。

    威兹塔玛尼泰:我们泰国的佛弟子对礼仪方面非常重视。在出家人之中,依受戒年数的长短而确定长幼,幼者见长者时,须恭敬作礼;行路时,长者先行,幼者随后;坐时,长者上座,幼者下座;这些礼仪遵守得很完整。在家人见僧人时,必须先顶礼或合掌问讯,合十时要稍稍低头,口说"萨瓦迪!"(Sawattdee,即"您好")。而僧人不能回礼,只说“愿吉祥”之类的话。

    在泰国不仅一般的平民百姓对三宝非常恭敬,国王与政府要员也不例外。我们当地的电视、报刊每天都要报道佛教新闻,这些新闻片中经常有国王、王妃、太子或政府要员晋见僧王、长老时,五体投地礼拜并跪坐恭听教言的场面。不但对僧王长老如此,国王在见到普通僧人时,也会合掌问讯。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精心呵护

 

    泰国人自幼就皈依三宝,因生活中处处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大家对学佛、皈依、行持十善等感到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那种特别或突出的感觉。对所有的僧人(包括外国的僧人),都会同样的恭敬。

    我想在这些礼节的深层中,表现的是人们对佛法的尊重,对人类精神或和心灵的尊重。

    他们说,泰国僧人如果破了根本戒,即会被赶出僧团,不能重新受戒,不能共住,只能还俗。

    我们还是坚持过午不食的戒条,过午后僧人不能出去化缘,因为那里的在家人都知道这条规定。在食物方面,开许出家人食三净肉,在托钵乞食过程中,得到什么就吃什么。”

    不过威兹塔玛尼泰方丈告诉我们,他坚持素食已经有三年了,还有部分华宗的寺庙中,出家人坚持着素食,南传佛教的有些信徒对此也很赞叹,认为素食有极大功德。

    威兹塔玛尼泰:泰国的出家人不能与女众共坐共食,也不能亲手递送物品,女士若想将东西奉给僧侣,托男士转交,如果要亲手赠送,那我们便会张开一块黄袍或手巾,承接该女士交来的东西,过程中僧侣是不容许碰触女性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张开黄袍给我们做示范。

    在泰国,所有的女性,大概都知道这条传统戒规,形成了共同遵守的民俗,这对僧人的持戒,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还说到,戒条是约定俗成的、是工具。没有必要去学习所有的名相或认识所有的戒条。要在森林中开辟一条道路,不必把所有的树都砍掉啊!只要砍一排,就能带你到另一边了。一切修行的意义,是要导引我们至解脱,导引我们成为一位一切时中都觉知光明的人。唯一能达到戒行圆满的方法,就是使心清净。

他在告诉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佛学院留影

 

  【关于僧人的学位】

    通过泰国僧人的谈话中了解到,泰国佛教界对僧人的学问方面,非常重视,全国有千余所佛学院,开设着不同层次的课程,僧人可以学习从世间基础文化到高深的佛学知识。因此出家人之中有不少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这次来华的五位僧人学位都在硕士以上,其中一位获得博士学位。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中泰僧人代表汇聚一堂

 

【泰国僧人很注重回向】

    威兹塔玛尼泰:泰国的出家人受供后,必定会为施供饮食衣药的居士念经回向,哪怕只是一杯小小的凉水,或小小的礼物,我们出家人在接受后也是如此,都会很庄重地念回向偈文回向给他们。

    要么他们就会把对方的名字记住,回去之后为对方诵经回向,这种做法很符合世尊的教法,而施主们也因此心满意足,始终保持着对僧宝的尊敬。

    这次我给他们结缘的佛珠,就是要求把我的名字和地址留给他们,以便为我诵经回向。看到泰国僧人能这样做,我由衷地赞叹随喜,也很希望所有的修行人都能如此,因为作为出家人,如果受供后不回向,施主与自己都无益。

    还有去舍利塔地宫瞻礼佛指舍利并绕塔后,僧人最后带着所有的泰国代表团一行一起回向。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虔诚诵经

 

 【关于僧衣】

   他们同国内一些在家众一样,也会问到我们:你们穿的僧衣颜色不同,在职位上有区别吗?

    道亮法师:正如你们身上所穿的一样。(他们中有一位僧人的衣服颜色与其他四位不同,但都是比丘身份)

    谈到僧衣,他们告诉我们,他们只有三衣,分为寺院内穿着和出门在外乞食行禅等穿着两种。亮师用调侃的语言说他们这样穿着很酷。

    所有这一切的交流唯有依赖袁导游的翻译。当袁翻译一时不在身边,我们的交流就只好中断。只能用手比划着,并看对方的表情来判断、猜测所要表达的意思。虽然很多不能准确理解其意,但也很有意思。所以不时传来阵阵的笑声。泰国民族热情和礼貌的性格早已闻名于世,尽管泰国人看来很腼腆,实际上他们很容易与陌生人融洽相处,而且总是脸带笑容,故泰国有"微笑国度"之美称。 

    事后想想,当时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时,走过 130多个国家,并掌握170多种语言。在他所游历的130个国家中,不论僧徒或俗士、外道或正教,听到玄奘名字的人,没有不敬仰他的道德、皈依于他的,从而使佛教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信仰。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真是不可思议啊。反观自己,感觉自己的智慧太有限了。如《庄子·养生》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看来有机会还是要学习泰语,而且据袁翻译说,只要3个月就可以学会六年的泰语,说话和写字就没有障碍了。

    还有,他们很讲卫生,很注重环保,自己用过的垃圾都会尽力找到垃圾桶并放进去。可见他们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都在修行啊。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走进法堂

 

【关于经典、佛舍利、出家、僧人】

    问及他们所诵的经典时,由于翻译对佛教的经典以及佛教专有名词还比较陌生就不好翻译。所以,他们就大概提到念诵的是小乘佛教的经典,如《阿含经》、《吉祥经》。

    他们对佛的理解用三个词表述就是:智慧、慈悲、涅槃。

    道亮法师:泰国现在是否也存有佛陀的舍利?

    威兹塔玛尼泰(思考了一会儿):原来也散落在个别僧人或民间等各处,后来经过40多年的收集,也用很多层宝函保护,现已统一安放在博物馆供大家瞻礼。

    道亮法师:佛陀出生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威兹塔玛尼泰:佛教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

    我和亮师对视而笑,这与我们汉传佛教的经典说的相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威兹塔玛尼泰:你们出家的那天,是否也请高僧大德前来参加仪式?

    道亮法师:类似,也请居士们参加。这天还要礼拜父母。出家以后就不再向父母顶礼。

    在这样的交谈中,自然地会忆起往事,出家时的一幕幕又再次在浮现在眼前,也会重温当时的发心,检查自己是否退心,这也是个警策自己很好的机会。面对来自异国他乡出家已有二三十年戒腊的高僧大德,这是最好的一种策励。

    道亮法师为了让他们种下度众的菩提因,说道:只要是佛教徒,都很恭敬玄奘大师,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习玄奘精神。多学几种语言,把佛陀的教法弘扬光大,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我想多学一门语言”

 

    威兹塔玛尼泰:我们会尽力去做的。

    威兹塔玛尼泰:现在泰国也有假僧人出境,所以我们这次来华也是经佛教最高机构的检查审核通过的。

    贤空法师:从威仪看出,你们都很有道心很有修行。那你们出家都多少年了?

    威兹塔玛尼泰:分别是33、32、27、26、22年。

    智超法师、贤空法师:哎啊,都是老修行了。泰国佛教现在还是保持佛陀时代原始佛教的修行方式,有些还是森林道场。泰国的僧团现在最多的有多少人?

    威兹塔玛尼泰:3000人左右。因为泰国的学校和寺院是一体的,每个学校都有几百人小沙弥。所以加上这些就更多了。当然最少的也只有两个。全国有30多万僧人,不包括学校里的小沙弥。

    听听他们的谈话,想想自己,刚刚出家几年,就开始有懈怠的迹象,此时内心很是惭愧,马上提醒自己可要加把劲儿了。

法门寺中泰僧人一席谈

阅读汉文经典

 

【关于泰国人的性格】

    谈到泰国人时,他们笑着说,泰国男人的性格都比较平静,心态也平和,所以都比较帅气。的确,因为泰国有“黄袍佛国”之美称。

   “没关系”,是很多泰国人的口头禅。他们随和、乐天知命,自在,不会急躁,碰到问题时,也尽量做到轻松面对。还有因为泰国地处热带,气候炎热,行动一快,就容易冒汗,所以泰国人的节奏都比较慢,什么都慢慢来,说话也较轻声细语,不慌不忙的平静心态已成为一种习惯。

    他们也问到佛教怎么传入中国,亮师一一作答。当提到唐代玄奘大师时,他们对他也是无比的钦佩和崇敬,玄奘大师在泰国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位高僧。

    通过短短的不到两天时间的接触,我们发现,他们很细心,我们一直边走边谈,已经晚上九点半了,他们还要到大殿看看准备第二天供佛的供品是否合符要求,发现少了蜡烛。亮师解释说,蜡烛第二天会在大殿里面供,看来在供佛的供品上基本是一致的。

    他们提到像带刺的、土里长的、有臭味的水果都不能供佛,我们这里也有类似的说法,还有黑色的水果也不用于供佛。供的都是最好的而且内涵也吉祥的,长在高处的庄严好看的水果。

    因为时间很有限,语言也存在隔阂,只能在此作简单的叙述了。

    愿以此区区发心,回向一切有情,愿大家能以短暂的暇满人生,沐浴佛法甘露,终获无上菩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