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亲尊师

(2009-08-19 06:05:17)
标签:

拜忏

晚课

随喜

法师

玉琳

龙泉寺

净人日记

分类: 僧众弟子

孝亲尊师

(8月19日)

 

亲离尘垢,子道方成(2009年6月22日)

    今天下午想打电话给父母报平安,让父母放心,不用为远在异乡的我担心。后向班导法师请益,法师不同意,因为担心我会因为情执而还俗。

    只告诉我说:“出家修行才能报答现世父母及一切如母有情,而在家只能提供物质方面的孝养,甚至可能连物质方面的孝养都有心而无力,自己要娶妻生子,常常是给父母增加负担。出家后好好修行,父母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让他们早日脱离六道之苦。生命是无限的,我们修行有成,诵经回向给他们,让他们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报恩。”

    自我反省,自己在家确实不能给父母带来什么,必定是远离父母,去外面打工,这一生的暇满就浪费了。只有出家这条路,才能真正报答父母的深恩。“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父母脱离轮回之苦,孝道方算真正成就。我一定要坚定出家的道心,出家的前几年里不给父母打电话,等自己道业有成之后,引导父母修学佛法,早日解脱。

 

 

千里之行,行于当下(2009年6月23日)

    今日放逸,正念不具,没有去参加拜忏,违背了圣贤教诲。《弟子规》中讲:“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时间易逝,如不精进,道业难成,一定令父母师长伤心。孟子也讲:“四体不勤,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从明天起再也不放逸了,一定要坚持随众,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慰父母之心。

    下午送一批防水粘到见行堂,苏师兄开铲车,我们把防水粘抬到铲车上。我一时兴起,自己也坐在了铲斗里,没有考虑到危险,万一摔下来怎么办?如果受伤了,父母师长一定要为我担忧。正如《弟子规》中云:“身有伤,怡亲忧。”《孝经》里也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以后一定要防止贪玩的心生起,收摄自己的身心,止于正念。止而后能定,定而后有慧,戒除散乱和放逸,是修慧的阶梯,千里之行就是从当下的每一个行为做起的。

 

 

净化己心,完善人格(2009年6月24日)

    今日随众的修行我都参加了,没有太大的放逸,四书又背了两页,学习计划也完成了,挺充实的,随喜自己。

    下午出坡时,法师安排我洗石头,我有些不情愿,自己喜欢干重活,不用动脑筋,尤其怕麻烦。虽然勉强答应了,但内心有待调整。一方面,如《弟子规》所说,“长者命,行勿懒”,这一条就没有做到。另一面,自己没有耐心,不能堪忍,这是一种不好的等流。修行就是要去除分别心,就是要培养意志力。下次遇到这种事情,自己越是不情愿,越要勉力去做,不能顺着自己的习性,习性只会让一个人堕落。

    下午观一位同行的过失了,冷静下来后很后悔。“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众生愿成佛。”既然发愿度众生,又为何要去观过呢,又为何要去与同行作对呢?这不是与自己的誓愿违背了吗?我真是颠倒,自己的过失如山一般高,却看不见,别人有一点点过失就揪住不放。更糟糕的是,别人的进步不去随喜,反而嫉妒,我的心是多么的丑陋!真惭愧,“德有伤,怡亲羞”,如果让父母知道了,他们不知道会有多么伤心。“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我一定要努力修善,涵养自己的德行。否则自己的心胸会越来越狭小,这岂是大丈夫所为。既发心出家,就要以人天导师来要求自己,岂能如此这般模样,我一定要好好净化自己的心灵,让人格完善。

 

 

善观缘起,代人着想(2009年6月25日)

    今天中午犯了一个错误:从工程组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位准净人和一位师兄在讨论工作上的事情。师兄头上戴着草帽,正好自己也戴了一顶,是从工程组借的,放工时要还回去。于是我便走过去,请那位准净人帮我捎回去。

    走过之后,我才想起一句话:“人不闲,勿事搅。”我又错了,不善观缘起,没有代人着想,别人谈话时我是不能随便打扰的,以后一定要在这些小事情上注意,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念,要心心念念保持正念正知。

 

 

法师慈悲,破我习性(2009年6月27日)

    今天下午又有一个过失。出坡16:50才回来,身上出了一身臭汗,想先洗一个澡,偷懒不去上晚课。洗完澡后,正好碰见纠察师,他问我为什么不去上晚课,我便以出坡为理由来辩白。法师要我立即去上晚课,我后来仍没有去。法师要我向大众忏悔,并写保证书。法师其实是为我好,我却显得一副很无奈的样子。随众可以令身心稳定,可以破除放逸习性,而自己这段时间常常不随众,基础功课都不做了,修行还能上得去吗?更糟糕的是,师长指出我的过错,我不能立即接受并发心改正,还在心里责怪师长刁难,这是具足弟子相了吗?

 

 

虚心假意,雪上加霜(2009年6月30日)

    中午,看见林师兄和贤甲法师在谈话,我听见了一个词:住院。师兄的病是不是严重了,我在心里想。于是我便走过去问他,他笑了笑,没有回答我。我又问了一次,他说:“我若住院,你是不是要照顾我?”初时不理会我,现在又来了这么一句话,我心里有些不高兴。我说:“我有时间一定会照顾你。”接着还跟了一句:“以后不要再说自己脑子进水了,否则会弄假成真的。”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多么糟糕。当时问候的心就不诚,只是随便问一问,否则怎么会因为别人的“冷淡”就起烦恼呢?还有那句“脑子进水了”,会让一个生病的人怎么想呢?此时他要的是关怀,而不是雪上加霜。还有,师兄一直以来都如兄长般照顾我,我怎么能伤害一个于自己有恩的人呢?

 

 

净罪集资,善结人缘(2009年7月6日)

    今天早晨又犯了一个错误,出坡时我忘了自己还是净人,妄自调动沙弥师和法师,吩咐他们干活。这本是应该由带队法师来安排的,自己只是负责把事情交给组长就可以了,有什么建议应该向组长提议,这是属于越级行事。因一位师兄的提醒,我才知道自己的过失。在净人阶段应该是净罪集资,善结人缘,言行稍不注意就会种下违缘。感恩师兄的点醒,以后一定要多听多看多学多思考,不可冒冒失失地说话,如何与人应对也是修行的重要主题。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2009年7月7日)

    这段时间以来上早晚课时都很散乱,导致自己下课后心力很低。早晚课、拜忏,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我不想参加,但又不得不参加,很无奈。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慢慢反省,才发现原来是因为自己太急于求成了,想立刻在早晚课和拜忏中找到觉受,进入那种寂静轻安的状态。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依照次第才能走上去,试问现在自己连持戒都未能做好,怎么可能得到定呢?欲速则不达,我要在点点滴滴中培养专注力,种了因才会有果。法师告诉我们:现在要做到一堂课不起妄念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能在起了妄念之后能立即拉回来,就相当不错了。思维至此,心才稍稍平静了一些。感恩法师,如果没有法师的引领,我想我们的修行一定就像走夜路一样,茫然恐惧。

 

 

真实快乐,莫向外求(2009年7月9日)

    今日按照法师的教诫实践后,下殿之后的感觉比前一段时间好多了,感恩法师!

    近阶段对饮食很贪着,有时吃多了,肚子吃撑了,很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是对苦乐认识不清楚。昨晚班导法师讲:“快乐并不来源于物质,而是内心,所以莫向外求。要把对物质的希求转为对法的希求,只有法入心,才能得到真实的快乐。”很惭愧,出家人衣食无忧,为的是让我们好好从心灵上提升,将来可以引领大众,自己却贪着饮食,这岂是佛弟子的行径。

 

 

嫉妒生苦,随喜生乐(2009年7月10日)

    今日看见一位同行用功背书,嫉妒心又从内心里升起了,怕他超过了我。我总想高人一等,看见别人不如我,我才高兴。法师常常教诫我,要学会随喜功德,这是刚出家时最好的积资粮的方法。我为什么不能把嫉妒变成随喜呢?嫉妒的当下就是苦受,我为此郁闷了好久,这不是自寻苦受吗?哎,我真是太愚痴了!明知是火坑,还要往里跳。嫉妒苦,而随喜呢?不仅可以令自己快乐,还可以令他人快乐,这样师友缘就会不断地变得融洽,这样我就可以得到师友的拉拔,生生增上,何乐而不为?经过这样思维以后,内心的郁闷才消除。

 

 

报答双亲,立志成就(2009年7月12日)

    这几日,心力提不起来,不想参加早晚课、拜忏和诵经,有放逸的心。下午看了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其中讲:为人子者,能够出家办道修行,了脱生死,让父母及过去一切先亡能借光超出六道轮回,这才算是真孝,这才算是大孝。不然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能对他们尽孝养之事,却在死后捏着鼻子痛哭,这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莲池大师在《七笔勾》中头一条就说:“恩重山丘,三牲五鼎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嚓!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

    出家人,若不能用功办道修行,在世俗人情来讲,对父母没有尽到生养死葬的心,在出世的方面来讲,也没能让祖先离苦得乐,超出轮回,这样反倒不如一个世间人。因为在世间人,当父母在的时候,早晚晨省昏定尽侍奉之责,父母还能得到一点好处。出家人,离俗之后,东奔西跑,父母一点受用都得不到,如果再不能办道修行,那简直太辜负出家的意义了。

    玉琳国师的母亲,在玉琳国师出家之后,曾寄给他一封信说:“我与汝夙有因缘,始得母子情份,恩爱从此永绝!怀汝时,祈神祈佛,愿生男子。怀胎满月,命若悬丝。生下男子,如珍宝爱惜,乳哺不倦,辛勤劳苦,稍为成人,送入书堂,或暂时不归,便倚门悬望。父亡母存,兄薄弟寒,吾无依无靠,娘无舍子之心,子有丢母之意,一时汝往他方,日夜常酒悲泪,苦哉!苦哉!既不还家,只得任从汝便,再不望汝归也。不愿汝学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愿汝如目莲尊者,度我生西,如其不然,郁结犹存。”

    读到此刻,内心非常愧对双亲,日常之中,放逸散乱,何日方成道业,救双亲出轮回之苦。要立志,今生一定要有成就,报答双亲生育之恩,要不然禽兽不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