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殿堂
——随师赴大同参观考察见闻记之四
(8月7日)

7月26日下午,师父和程二雁副局长在安大钧主任和马维平副主任等人的陪同下,前往云冈石窟,约15:40到达。耿彦波市长迎接师父,先到石窟管理处的演播室观看云冈石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用的短片。
短片中介绍说:从北京西行150公里就到大同,云冈石窟坐落在大同西十六公里。石窟东西绵延一公里,开凿于公元460年到525年,现存主要石窟45个,小窟龛209个,全部造像51000余尊,雕刻题材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是北朝艺术集大成者。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第16窟到第20窟是早期开凿的五个石窟,因为是著名高僧昙曜法师主持开凿的,因此叫昙曜五窟。主佛都在13米以上,身躯高大,气势雄伟。石窟充满皇家气息,主次分明,和谐统一。
第18窟是早期造像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主尊高达15.5米,表情庄严宁静,眼神中流露出智慧的神态。两胁的弟子神态各异,笑容可掬。大弟子迦叶深眼高鼻,具有典型西域人的特征。带宝冠的菩萨端庄秀美。整个洞窟布局合理,雕刻艺术独具匠心。第20窟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早期的代表作,高13米,佛像广额高鼻,两眉细长,嘴角深沉,袒露右肩,斜披袈裟,衣纹质地厚重,这都是当时中亚地带,也就是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地区的造像特征,但是大佛那挺拔健硕的身躯,宽阔的肩膀,又有当时中国北方鲜卑族拓跋氏游牧民族彪悍与强大的特点,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昙曜五窟是巴基斯坦健陀罗艺术、印度马土拉艺术与中华民族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公元5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云冈石窟开凿的顶盛时期,主要洞窟有十余个,形式出现了中国殿堂式的结构,题材内容极为丰富,雕刻造型工整华丽,中国化的趋势发展迅速,这一进程在中国石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色彩华丽的第9窟到第13窟,俗称五华洞。这些洞窟内的人物造型富于变化,装饰图案特色鲜明,被后人称为清新雅丽的太和风格。人们从这五个洞窟中仍然可以看出外来文化怎样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装饰纹样里有中国的勾栏纹,也有波斯的忍冬纹,有中国建筑的斗拱造型,还可看到带有古希腊廊柱式建筑,这些高耸的立柱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第5窟、第6窟是北魏开凿的工程浩大、雕饰华丽的典型洞窟。第5窟是坐佛高17米,两腿盘坐横宽14.6米。洞窟四壁还有2300余尊雕像,或端庄和蔼,或典雅含蓄,姿态各异,无一雷同,表现了古代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才能。第6窟最为雄伟和壮观,14.4米高的中心塔柱直达窟顶,中心塔的四面和洞窟四壁几乎没有一块没有雕刻的地方。第6窟中有保存完整的佛教故事,反映释迦摩尼佛从诞生到成佛的三十多副浮雕,主题突出,形象生动,既独立成章,又互相联系,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现存最早的石刻佛教连环画珍品。从第6窟看,佛教雕像已经完成中国化、民俗化、世俗化的过程。佛像一改袒露右肩、斜披袈裟的服式,演变成褒衣博带式的服装。菩萨的服装也不再袒露上身,而是穿长袖上衣,下身是带皱折的长裙,这都是当时南方上层贵族的服饰。

参观第六窟内景
云冈石窟的第12窟也叫音乐窟,雕刻着很多飞天和伎乐天,伎乐天即是古代的音乐神和舞蹈神,手中拿的乐器有十多种,像箜篌、琵琶、排箫、古琴、古筝、笙等,为研究中外音乐史、舞蹈史提供了形象的资料。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大规模营造工程基本结束,而小规模的开凿仍在延续。晚期的造像一改中期雍容华贵的风格,呈现出清秀俊逸的风貌,佛像面容清瘦,菩萨体态修长。

观看音乐窟外壁
约二十分钟看完短片,然后一位导游带着我们参观石窟。导游还介绍说:每年来的游客六十多万。石窟雕了一些二佛对坐像,出自《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北魏时期盛行《妙法莲华经》和《维摩诘经》。还有小佛像,最小的只有两厘米,现在已经有些风化,而风化前的记录显示小佛像的眉毛都雕出来了。在砂岩上雕得这么精细,非常不容易。
参观完了,他们请师父题词留念,师父在题词本上题写:“中华文化瑰宝,佛教艺术殿堂。”
然后大家前往云冈工程指挥部。耿市长说:“这里迁走了六个村子,原先住平房、窑洞,现在住楼房,老百姓很高兴。”
师父:“工程浩大。”
耿市长:“云冈村不迁走,‘世界文化遗产’的帽子会被摘掉。原先的云冈石窟研究院也要迁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周围一定范围的环境有要求。”
师父:“保护任务繁重。在大同,佛教的胜地很多。”

耿市长介绍云冈建设规划
耿市长:“北魏时期,佛教是国教,以佛教立国。”
师父:“拆的多少面积?”
耿市长:“拆的接近30万平米。总共一万多人,大概三千多户吧。”
殷宪副会长:“都是今年拆的。”
耿市长指着工程规划图,说:“我们看新的规划。西边是一个演艺中心,放在地下,地面只看到屋顶,因为不能影响云冈的主体建筑。”
程副局长:“这个设计得很好!”
耿市长:“入口后,是游客中心,游客中心前面有个广场,广场上有个雕塑,叫做‘马识善人’,‘善人’就是昙曜法师,云冈石窟的主要组织者、创造者。然后是佛光大道,,二十六根石柱,做了雕刻。然后是广场,有菩提树,两边有雕刻。那边有个岛,历史上云冈有‘山堂水殿’,恢复起来。……”
程副局长:“真漂亮!这走完一圈至少得半天。”
耿市长:“我们云冈最大问题:有寺庙,有佛像,但是没有主人,没有方丈。”
马副主任:“有寺没僧就没有灵魂啊!”

耿市长引领师父参观
耿市长:“等一会儿我们去看华严寺,就知道我们怎样按古典造我们的建筑,完全是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技术、原尺度,整旧如旧,没有搞水泥。大木头是从巴西、刚果进口的。”
师父:“这个工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耿市长:“我们要今年的10月15号就完工。”
师父:“这些全部盖完吗?”
耿市长:“全部盖完。所以现在都在加班嘛!”
程副局长:“是基础工程吧?”
耿市长:“是全做完。”
一位工程指挥:“入冬之前必须完。”
耿市长:“10月15号是最后时间,必须把瓦扣上。不能冻了。”
师父:“那你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耿市长:“是。今年不开光,明年一起开光。明年善化寺要做泥塑佛像,要做壁画,要精工细作,不赶时间,所以给了一年的时间。”
师父:“你在创造奇迹。精神感人!一般要几年时间,你这不到三个月。”
马副主任:“市长超人的干劲儿!”
安主任:“只要在大同,几天就会来现场办公。”
师父:“您这要多少个工程队在这里干?”
耿市长:“现在分拆开了,地下搞基础结构的是一家,上面搞木结构的是另外一家。现在搞木结构古建的有五家在这里同时干。搞木结构的在外围加工。搞这个岛,要装水,做防渗工程,又是两支队伍。”
师父:“这个工程的技术难度很高吧?”
耿市长:“山西的古建队伍是全国比较好的。他们这几年在搞纯粹的古建,没有搞文物装假仿制。”
师父;“那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
耿市长:“是。”
安主任:“‘一窟三寺’工程的竣工典礼和佛像开光仪式明年八月份举行。”

皆大欢喜
耿市长:“明年还要将窟边的煤矿拆了,把山绿化起来。夏天来大同比较舒服,现在北京像蒸笼一样。”
师父:“建设速度这么快,怎么保证质量?”
耿市长:“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速度。”
殷副会长:“别人做不成的事,耿市长能做成。”
师父:“把大同建设成一座佛都!”
耿市长:“嗯,佛都!”
耿市长又说:“现在我们有庙,但是没有灵魂,没有法师。”
师父:“佛教文化需要人去弘扬。”
耿市长:“大同信佛的人非常多。”
相关链接:
大同人的福气
善人与恶人的区别
中华文化的瑰宝
佛教艺术殿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