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现代僧侣求戒之旅系列报道之三十一
戒会第二十五天:从其大体为大人
——2009年西方寺传授三坛大戒见闻(20090428)

晚上茶话会
不能不承认,无论是显意识,还是潜意识,人们都在追求一些东西。无欲无求,清净无为,这是圣人的境界,是觉者的风范。对一般人而言,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所求的目标,无形之中,便成了人们的所缘境。无时无刻不是,无处无所不是。因凡夫之心,常随境转,所以这所缘境或所求目标的安立,就变得极端重要。
所缘境清净光明,那么人的内心便会慢慢被净化;所缘境污浊蔽暗,那么人的内心就会慢慢被染污。所缘境明确稳定,那么人的内心就会慢慢变得很专注有力量;所缘境模糊不定,那么人的内心就会慢慢变得散乱没有力量。
一般来说,欲乐是很普遍的,每个人都曾体验过,而且希望一直能得到的。因此,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吸引的力量,让人们去追求。而这欲乐,通常都是要仰仗五根对五境时方才产生,这是由外而内的快乐,外是源头。当没有外在的源头时,空虚、孤独与寂寞便会来临。
实在来说,法乐是极稀有的,这并非每个人都体验过,但体验过的都会被它深深的吸引,因为它是那样的刻骨铭心,一旦经历,便不再被遗忘。而这法乐,无需五欲的境界,靠着内心的思维和觉照就能产生,这是由内而外的快乐,内是源头。对于体验着法乐的人来说,外在的生活可能会很清淡简朴,但从来也不会觉得空虚与寂寞。
记得孟子的弟子公都子曾经有个疑惑:“钧(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既然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成为大人,而有的人就是小人呢?孟子回答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其实大人和小人无非是个人的选择而已,选择了体之大者,便成为了大人;选择了体之小者,便成为了小人。公都子确是一个好学善问的学生,他继续问:“钧(均)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为什么有的人能选择体之大者,而有的人却选择了体之小者?孟子的回答也极其精彩:“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简言之,人们的眼根耳根本身不能思考,因此常被外物所蒙蔽,而受制于外物;但人们的心却能够思考,用心去思考,便能有所得,不用心思考,便不得也。但不管怎么样,这些也都是上天所赋予的,就看你先立哪个了。如能先发挥心的功用,那么物欲就不能使人迷茫;反过来,若是被物欲先缚,那么心的功能也就很难再发挥了。充分发挥心的功能的人,是大人,可以驾驭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不能发挥心的功能的人,是小人,常被万物所奴役而不能自拔。

傍晚打手印(起势)
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想到上面孟子的论述,再联系《大学》中相传为孔子所著的开宗明义章,就不难体会到这一点。孔子谈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物之本即为“明明德”,这物之末便为能“亲民”;这事始于“格物”,而终于“平天下”;这所先者应为“本”,应为“始”,而这所后者应为“末”,应为“终”。对这种种关系的安立能通晓无疑,便是“致知”,即为“近道”。
其中这“明明德”,无非是开显心的无限功能,而这只有通过“格物”才能做到,也就是让眼根耳根不被外物所蒙蔽。那么如何才能不蒙蔽呢?一开始就要有“止于至善”的人生终极目标,一旦建立了终极的人生目标,一切都随之而来,因为“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能定则不为外物所动,能静则躁动热恼自消,能安则心住善所缘,至此便成“格物”。心既能安住善所缘境上,更进一步,“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便是“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这所“得”即为“致知”,也就是通达“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的道理。如果真能“致知”,便是“近道”,正所谓“立乎其大者”,那么“其小者不能夺也”,从此人生便可以不为次要目标所困惑,一往无前,走上生命境界提升的康庄大道。
一路下来,不难发现这“知止”的重要性,它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更贯穿了整个过程。不学习佛法,不明了所“止”的内涵,学习了佛法,尤其是受了三坛大戒,更清晰地感觉到,原来这所“止”全通于“戒”。戒,上达于无上正等正觉之境,下通于凡夫之一善言一善行之做业。以戒行持,下者在家三皈五戒乃至八戒,中者出家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上者在家出家六重二十八轻乃至十重四十八轻戒,便渐能从“格物”而“致知”,以立体之大者,成就“充实而有光辉”之“大人”也。
以孔孟之圣法,策励自己对“戒”的殊胜性之认知者,概至于此。
早斋后,宽运法师继续开示四威仪中的坐卧二威仪。上午,自由安排。午斋后,由地下室搬到二楼僧寮房,为在家菩萨戒子们腾出住宿空间。稍事休息之后,下午2:30,觉真法师为戒子们做第二次开示,继续上一次讲《般若》之性空部分。开示结束后,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的曙正法师,为大家宣导以后几天外出参访的注意事项。傍晚,十几位戒子来到万佛宝塔下继续练习打手印。晚上,教授阿阇黎宽运法师、开堂心平法师、陪堂传肇法师和带队长顺法师与众戒子们一起开了个茶话会,畅谈近一个月来大家的心得和体会。
茶话会结束后,与一位戒子聊天。

傍晚打手印(供烛)
我:“你受戒前和受戒后身心有没有变化?”
某戒子:“有一点变化,受戒以后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你可以是个小孩嘛,你成人了以后,那你就应该担负起你所应担负的一些责任。你懂得了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有时候付出也是一种回报。”
我:“你(觉得)受戒之后会有这样一种担当的精神?”
某戒子:“担当的能力,至少你心里有一个担当的影子种下来了,有一种责任感在肩上,就觉得自己是担着担子走的。这个担子是什么呢?就是在我们受戒宣誓那一刻起的时候,我们觉得我要对得起自己,你想不杀生罪不是对着你来说的,是对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一切万物来说的,如果我要是(犯一下戒)……,这不是一个人来找我的,而是所有的人都过来找我的,(笑)这就要有担当的一种精神。而且出家人都是讲因果的,如果说我有犯了一些细微戒,那我不去忏悔的话,那我觉得唉呀……就是心理上有一种压力,为什么呢?比如我在晚上睡觉的时侯,“咔嚓”想起来,我今天做错事情了!“咔”,起来一下磕两个头——忏悔,为什么呢?觉得,如果我不忏悔的话,我不是对一个人许诺,而是对所有人许诺,这个债不好还。”
我:“你说的这个担当是我们受戒时的一个承许——我承许要持戒,主要是这种担当,还不是我对当前佛教界这方面的?”
某戒子:“有!为什么呢?当你持戒的时候,对戒律是一种担当;当你对众生的话,那是对众生是一种担当。同样是担当,只不过是担当的力度不一样,对戒律,是我对自己的一种担当;对佛法,我是对众生的一种担当。因为对戒律,我个人持戒,那我担当就是:我发愿我去这么做,当然可能会有错的,但我会以最大的力量去做,做好这件事情——持戒这件事情,它也是一种担当;比如说对佛法的担当:那我在我这个年龄、这个阶段,我去学习佛法,当然用我最虔诚的心去学习它。在我学习佛法以后,我认为我学习有所证、有所悟的时候,那我会把我所学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当然,可能会有偏差,但我希望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因为有交流才会有进步,这个交流是很大的,人与人之间有交流才有进步呀!我想的跟你想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我想的肯定有想不到的地方,因为我和你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想出来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我把我想的和你想的拿出来,一沟通,原来这件事情还可以这么看、这么做,那就可以。就是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换位思考,它也是一种担当。对众生,那就是十方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呀,那我只能说我会用我所学到的,尽最大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其实不是帮助他们,是帮助自己来完成自己的一种使命。”
我:“请谈谈受三坛大戒分别有什么体会?”
某戒子:“沙弥戒感受的话,说句实话,跪得膝盖有点吃不消(笑),太长了,忍一忍就过去了,咬一咬牙嘛,其实也没什么。
(比丘戒呢?)比丘戒就是,我们登坛的时候,紧张。看到十师在上面嘛,展大具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展下去的时候,它老是不平!跪在那儿有点儿紧张,当念白文时,有一点喘……气有点接不上来,确实有一点紧张。下来以后觉得,哎呀!成了一个真正的比丘,觉得戒和尚在上面说:“得戒时刻时间是……”时,确实很开心,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一名真正的比丘,应该做符合自己比丘身份应该做的事情,当受完菩萨戒的时候,你自己不但是比丘而且是菩萨戒的比丘,而且菩萨戒不仅是尽形寿,是尽未来际的,所以说,这个愿发得很大,(即使)不受戒,发愿也是种成佛之因,发菩提心也是这样子。从那一刻起自己就要对戒律有一个担当,对自己有一种交待,其实是对自己也好,对自己的父母也好,都是一个交待。因为你出家的话,不好好修行,不好好学习,你不仅对不起自己,更主要是对不起自己父母,因为父母生你养你不容易,你没有照顾他们,那你还不如回家呢,还不如回家好好侍奉双亲,也是一种修行。我们真正选择了出家,就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要明白“此应作,此不应作。”那里需要,哪里不需要,就是这样子。当我们这身衣服穿在身上,那我们就是出家人。我们代表的不是个人,代表的是整个僧团。如果你外面有所做的话,他们不会说你这个和尚怎么样,他会说你看佛教现在都是这样子。”
我:“我们受戒时会得到一个戒体,(请谈谈)这个戒体在以后行持中它会发生的作用。”
某戒子:“会有!会有,当我们逾越雷池半步的时侯,它就会出现。比如说当我们有一些不如法的时侯,你心理上,从你的内心深处就会有一种制止的力量出来:“我不能这样做。”就回来了,会有这种情况,为什么呢?它就是给你打一针防御针!当我们受戒的时候、在念三皈的时侯我们会观想,有一片清凉从我们顶门直接进来,以至周遍全身,然后感到身心安逸。当我们有所毁犯的时候,它就会有一种制止的力量,特别是四根本。当你一开始想犯的时候,当你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它就会出现,从你的内心就会涌现一种,你(当初)许下承诺的制止力,它就是所谓戒体,它就会从内心深处即刻生起来。”
我:“能否再谈谈你受菩萨戒时的感受。”
某戒子:“在受菩萨戒的时侯,那好像不是你在回答一样,有这种感觉!但是确确实实是自己在回答的。有很多事情,我们之前不管做过多少复习,听过多少法师来讲如何如何,当我们亲自上去的时候,那感觉就是不一样。我敢相信一百个人上去有一百个感受,我不管别人怎么跟我说,但我自己上去的感受,我自己最清楚。这就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是体会不到你的感觉,它是你发自你自己内心的一种震撼。就好比说你发多大的愿,那你得到的戒就如何,为什么戒有上中下(品)?只是因为你的发心不同嘛!所以受戒功德很殊胜的,正如佛经上也说过嘛,这个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它的功德也是无量的;沙弥戒也是一样的;比丘戒和菩萨戒功德更是无量的。我们不管在以后我们是否有所毁犯,但是在我们受戒的时侯,在这一刻,我们发的心是很大的。我们来受戒首先发心都是很猛烈的,也是值得随喜赞叹的。”
戒会第十七天:发心与智慧的交汇
戒会第十八天:一份珍贵的礼物
戒会第十九天:正受比丘戒
戒会第二十天:丰收的一天
戒会第二十一天:来自同行的加持
戒会第二十二天:正受菩萨戒
戒会第二十三天:恒常发心何处觅
戒会第二十四天:海会塔里的沉思
戒会第二十五天:从其大体为大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