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会塔里的沉思

(2009-07-01 20:54:28)
标签:

戒子

菩萨戒

大戒

塔里

西方寺

北京龙泉寺

海会塔

杂谈

分类: 僧众弟子

●2009现代僧侣求戒之旅系列报道之三十

戒会第二十四天:海会塔里的沉思

——2009年西方寺传授三坛大戒见闻(20090427)

 

    “当!当!咚!咚!”,清脆的早板之后,便是浑厚有力的钟鸣鼓响。钟声可以觉醒人,鼓声可以使人振奋。《毗尼日用切要》中有两首偈子,一首是关于鸣钟的:“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另一首是关于闻钟的:“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帝耶娑诃。”据说地狱道的众生听到洪钟鸣响的瞬间可以暂时止息痛苦,所以佛弟子鸣钟或闻钟时都要缘想地狱众生,祈祷他们能离苦得乐。

    5:30,众戒子排好班,开始上早课。今天法堂里恢复了拜垫,因为三坛大戒已经全部授完,考验期已结束,大家就不用再跪水泥地了。早殿时,收摄身心,眼不旁视,身不动摇,内心便逐渐沉静下来,可以在心念上下功夫。

    早斋后,宽运大和尚开示行住威仪。做了比丘,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含食语,不能嚼食有声,不能碗钵作响;走路的时候,不能东张西望,不得走路太急……以前总觉得,这么多的规定,真是束缚人。但真正去体验,去做的时候,发现这是有它特殊的好处。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个不曾有过修心体验的人来说,他的心都是随境而转动的。对境界的种种分别,就会引发内心相应的情绪。比如,遇到认为好的境界,就会有乐受,从而产生贪恋的情绪;遇到认为不好的境界,就会有苦受,从而引发排斥的情绪;遇到没有感觉的境界,会产生舍受,内心处于痴痴呆呆的状态。但对于一个持戒净心的人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他明了人心对各种境界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烦恼,所以对各种境界就有了一种预先防范的力量,以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如此以来,就能做到心不为境所转,心不为境所动。在这种状况下,才有可能认识境界,并转化境界。《坛经》中说:“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便是众生。”由此可见,这也是一个转凡成圣的过程。

    上午,继续练习打手印。经过一天的摸索,手印打起来已经不那么生疏了,手也感觉比以前灵活多了。刚开始看起来是很难的事情,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摸索,也能慢慢有所长进。这让我想起清朝彭端淑在《为学》中的一句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看来的确如此,很多事情,不在于它难不难,而在于自己愿不愿意去做。只要愿意去做,并坚持去做,就一定能慢慢走出一条路来。胆怯和退缩的结果,只能是永远也不会做,不但不会做,而且也留下了胆怯和退缩的后遗症。

    11:10午斋。因为戒子们多来自北方,很不适应香港的湿热气候,多亏戒常住以及护法居士们辛勤细心地照料,大家都能慢慢调适过来。这不,今天中午,大寮又特地煲了降火的汤,还准备了凉茶。午斋之后,有些同学已经开始收拾衣物了,因为马上就会有很多居士来西方寺受在家菩萨戒,而我们也要搬出地下室。我注意到有一张空床上堆积了一大摞书,有关于西方寺的,有关于香港佛教的,都是一些很宝贵的书籍资料,这也是同学们共同搜集起来的,以丰富将来的龙泉寺图书馆。

    下午,长顺法师开示将近两个小时。法师是这次大陆戒子组团的总领队,对戒子们也是恩威并重,这也让大部分戒子对法师也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在整个戒期中,法师只给大家训了两次话:一次是受了沙弥戒后的第二天,一次是受了菩萨戒的第三天。第一次训话的缘起是:来到西方寺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对环境慢慢熟悉了,对基本的威仪规范也比较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懈怠,因此需要做比较严厉的督导。第二次训话的缘起是:认为三坛大戒都受完了,无形中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并开始疏忽常住的各种规定,甚至私自走出寺院。法师对出现的种种不如法的现象,也是做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并向我们简明扼要地讲解了佛法各宗大意,以策励戒子们不要满足,发起那颗好学的心。这些训话很及时,并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因而也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药石后,看到不少戒子在搬床架和床板,就禁不住向前帮忙。嘿,好久没出坡了,一看见搬东西就想上前,卖卖力气。以前在家里娇生惯养,不爱干活儿,出家以后经常跟着团体出坡,成了习惯,长时间不劳动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而且现在也尝到了出坡的好处,既可以培福报,又可以锻炼身体,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傍晚的时候,来自东南亚的戒子们要搬到东林念佛堂去住,很多戒子出来为他们送行。缘聚缘散,世事无常,不知这一别,又何时能再相逢。尽管在这之前,大家彼此都不相识,但经过近一个月的生活,竟然也有了一份手足之情,而且事实上,大家也都已成了戒兄弟了。我也随着大家出了山门。来西方寺这么久,今天还是第一次出山门。在另外一位戒兄的陪同下,我沿着门口马路上下经行。无意中看到寺门口还有个商店,卖一些食品和香烛纸钱,店门口墙上贴着大字:“拜太岁,$20一份”。我不晓得什么叫拜太岁,不过看来,这在香港还是蛮流行的。

    西方寺所在地叫老围村,隶属荃湾区。荃湾附近有不少小庙、精舍、禅院等。我沿着马路往下走,路边的铁围栏上有一些大幅的儿童蜡笔画,长宽均超过一米。还有区议员的公示画报,上面有议员的半身画像,清晰逼真,并附有办公地址、电话号码,还有宣言,诸如“实事求是,为你服务,听取意见,接受投诉”等等。路上偶尔有公共小巴士来往,车里的方向盘都在右边。

    转回身来沿着路往上走,发现西方寺正门口对面是圆玄护理安老院,面积挺大,有一幢大楼,很宽。我透过围墙的栅栏往里看,见到两排平房,有一个门口写着“护士办公室”,不过里面好像是空的,可能都下班了。有一个白头发老婆婆,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一个碗,正从这排房步履蹒跚地走向那排房。我在想,不知道她在这物质丰富的香港,过得幸不幸福?后来我在另一个地方还见过一个瘫痪病人,西装革履,坐在一个电动轮椅上,左手边是电脑屏幕,可以自己任意控制轮椅去向,很高级,就像英国科学家史蒂文·霍金用的那种。轮椅驶到一辆商务车的后面,商务车后门打开,放下一个升降板,轮椅走上去,升降板上升至车厢水平面,轮椅再驶进车厢,车厢里还坐着一个人,看样子像是菲佣。我们几个戒兄看得目瞪口呆,头一回见到这场景,真是开了眼界。以前见到高科技产品,常有去尝试一下的想法,但这次丝毫没有。虽然他那套高科技设备可能是进口货,但我还是觉得我这套“纯天然原装国产”的“手脚”好用一些。也不知道他一天到晚坐在上面快不快乐?

    香港的大寺庙多有一幢建筑叫做“海会塔”,是用来放置已去世人的骨灰与牌位的。西方寺的海会塔里有不少名人:有我曾经爱看的喜剧明星,也有非常喜欢的歌星;有士、农、工、商;也有老、少、贫、富、美、丑。但不管在世时怎样,现在都成了一样的了,就像赵本山小品说的那样:“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啊!”当走进海会塔时,浮躁的内心忽然沉寂了下来,而出家的初衷与道心也提了起来,我体会到了为什么大迦叶等头陀僧选择墓林为修行地。也可以想象,也许几十年之后,或是几年之后,或是几天之后,可能这里又多了一个小盒,牌位上就有我贤某的名字。一切有为法,无论是好是坏,是繁荣还是衰败,都如梦幻泡影一般,被这小盒无情地吞噬了。人们往往都会向往繁荣,追求繁荣,但是繁荣远不如衰败那样更容易策发人的出离心,反而让人更易沉溺其中,让人意识不到面前的危机。有几个人能像佛那样有超前的意识,放弃王位而去追求实相真理呢?

    当我见到苦难的人时,常会发愿以后要用佛法去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但见到福报大我很多的人时,就不容易想到要去度他。其实,他们仍是沉溺在苦海之中的同胞,需要三宝去帮他们觉悟。我明白了香港僧人肩上的责任。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戒会第十七天:发心与智慧的交汇

戒会第十八天:一份珍贵的礼物 

戒会第十九天:正受比丘戒

戒会第二十天:丰收的一天

戒会第二十一天:来自同行的加持

戒会第二十二天:正受菩萨戒

戒会第二十三天:恒常发心何处觅

戒会第二十四天:海会塔里的沉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