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92,519
  • 关注人气:66,1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演讲纪实(六)

(2009-06-23 21:15:53)
标签:

宗教

师父

佛教

义工

出家人

广济寺

北京龙泉寺

杂谈

分类: 随师行记

演讲纪实(六)
——师父于2009年6月13日在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上演讲随记

 

    演讲结束后,本来吴主席有专门为师父准备素斋,但因为师父下面还有安排,就提前离开了,还是由宋主任亲自送回广济寺。

演讲纪实(六)

 

    宋主任:“最后一个提问的是《中国检察报》的社长,本来是要请法师多给他开示一些,但有些东西还要自己回去悟。”上了车,刚坐定,就谈起刚刚结束的演讲的一些情况。

    师父:“培养人的悟性,培养人的兴趣就可以了,道理也讲不完。今天差不多有一百人?”

    宋主任:“有,最开始通知了三十人,但截止昨天报名的就有五十到六十人,今天还有很多没有报名的也来了。”

    我:“演讲最后刚进入高潮,就结束了,留一个希求在后面。”师父整个演讲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题为《佛教的公益事业及其教制建设》的演讲,第二部分是自由问答。据主持人介绍,很多人也都是有备而来,带着问题而来,所以实际上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师父做自由交流。但在整个讲座将近两个小时中,这个部分也就安排了二十分钟。

    师父:“前面理论部分非常重要,他们听了虽然未必会完全接受,但会引起他的兴趣,启发他的思考。这样的话,人的视野和思路就会打开。这些人也都不是等闲之辈,都是国家的精英,要有比较高的定位。”

    我:“师父安立的重点不一样。”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就听说的一句俗语,说看戏时“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师父:“这些人的悟性都很高,如果一直讲喻不行。有投影仪会好一些吧?”

    我:“是,里面还是有很多的专业名词,有投影仪就能够辅助理解。不过有几块内容是师父临时加上的,就没有了。”

    师父:“那部分也不需要。没有稿的时候,讲佛法。有稿的时候,讲佛教知识和教理。这两种情况不同。”

    我:“影响也不一样。没有稿的时候,所讲的内容当下直指人心,现在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疑惑,当下可能印象会很深刻,但过去以后,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也很难讲。如果有稿子系统的话,确实可以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启发听众的兴趣和悟性。”

    宋主任:“我觉得佛教主要是讲因果,很多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当下的行为将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师父:“这就是断灭论。实际上,没有把前生和后世联系起来,只是照顾到这一生。这就如同说,只是管今天,没有把今天与昨天及明天联系在一起。”

    我:“可能很多人也有自己所认为的因果,但并非佛教里所讲的因果,常常是歪曲或片面的因果。”

    师父:“机械的因果论。”

    宋主任:“你为什么会出家呢?是不是觉得出家以后对社会更有意义?”听说我的一些求学经历之后,宋主任也对出家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趣。

    我:“是这样,否则也很难做出这样的决定。”

    师父:“出家之后,至少第一个方面,他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天地就更宽。第二个方面,他没有家庭的包袱。这个就很重要,他可以完全去追求人的精神价值。”

    我:“这个天地太宽阔了,你想做什么确实可以做得出来。”

    师父:“如果有家庭,有世俗的工作,人在很大程度上就被局限住了。你必须要考虑你的家庭,必须要考虑到你工作的职责。如果出家了就不同了。”

    我:“在那种状况下,不得不考虑眼前很世俗的利益,这样一来,眼光就会变得很短浅。为了得到这些,就必须努力,而且眼前就要做得很好。但很多事情,眼前做的好,不一定就意味着将来做的好,结果把很多真正重要的事情都舍弃了。”

    师父:“至少出家以后,他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说在世间,很多人选择工作,并不是说自己真正喜欢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无奈,不得不去做。”

    宋主任:“现在的出家人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

    师父:“总体上来说,出家人数量在减少,但素质在提高。就每个庙来说,有的庙出家人在增加,有的庙出家人在减少。再加上现在新修的庙又越来越多,所以情况也比较复杂。”

    我:“像龙泉寺,在2005年刚开放的时候,还不到10位僧人,现在已经40多位了。”

    宋主任:“那周末的话,居士是不是可以到庙里面?”

    师父:“可以。寺庙里专门有居士学修区,晚上可以住在庙里,白天也有讲座。我们也是非常注重居士的教育。”

    我:“在我们汉地佛教历史上,像这样长期居住在庙里面,护持僧团学修的常住义工团体,也是比较少见的。”

    师父:“义工是佛教联系社会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义工,出家人到社会上就非常不方便。只是靠在家的信徒还是不够的,因为在家信徒,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工作,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护持。台湾佛教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很大的一个原因也是靠这些义工。现在基督教发展这么快,它也是靠义工。”

    我:“这些都是全职义工,以护持佛法为职业。”

    师父:“对他们来讲,进退自如。进的话,可以选择出家,可以去修行。退的话,如果觉得在庙里住得不适应,还可以回到社会上去工作。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中间地带。但这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接受,现代的人都很理性,也不是说住在庙里就能够安心。”

    我:“要有东西能够吸引住人。”

    师父:“年轻人思想都是很活跃的。”

    我:“如果有因缘的话,也欢迎宋主任到山上住上几天,体验一下。”

    宋主任:“是,我正在考虑。”

    师父:“可以带朋友们一起去,到时和山上的义工们做个交流。”

    我:“很多义工在社会上也是很有头面的人物,现在都把工作辞掉,来做义工。”

    宋主任:“把工作辞掉?如果有工作不是更好吗?这样有更多的财力来支持。”

    我:“更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不是财力。”

    宋主任:“真的?竟然有这样的事情?”

演讲纪实(六)

 

    我:“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如果一件事情能让人找到内心的快乐和充实,那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很自然的事情。”

    宋主任:“我确实觉得,学了佛法以后,能够超越恐惧了。因为知道了生命是一个过程。”

    我:“了解真相了。

    我:“我看历史上记载的,东晋时期的庐山慧远大师,那也是比较少有的这么稳定的护法居士团体。”

    师父:“实际上我们汉地有三个层面的佛教:第一个层面是围墙内僧侣的佛教;第二个层面是士大夫的佛教;第三个层面是平民百姓的佛教。僧侣的佛教以修道为主;士大夫的佛教是研究佛教;平民百姓的佛教是消灾免难、祈福求平安。”

    宋主任:“士大夫的佛教是?”

    我:“神道设教。”

    师父:“这是必须这么做的,不能说对或者错,他所考虑到就是如何管理国家,如何管理社会。”

    我:“无论谁到了这个位置上,都会这么去做的。”

    宋主任:“我觉得寺庙里的宗教,是自我完善,觉悟他人。”

    师父:“我们国家一直在讲,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或者说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今天我所讲的公益事业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点滴,都是很好的安立和契入点。如果真正想做一件事情,就需要找到历史上相应的根据。如果有根据再去做,就比较顺理成章。没有根据,当然也可以去做,只是会冒比较大的风险。历史上的经验,如果没有一定的研究的话,就很难讲得清楚,意义也很难开显得出来。如果把所有佛教在世间的事业归纳到公益事业里面,就成了教育、文化、慈善和福利四个方面。比如说,我们比丘持不捉金钱戒,这是作为比丘修道的行为规范,但为了开展佛教事业,那又有所不同。”

    我:“不同层面的问题。”

    师父:“一个是个人持戒,一个是公益事业。那么,对于你自己来说,要不要参与公益事业,这是你个人的选择问题。”

    我:“个人的发心问题。”

    师父:“这些方面也都是比较深比较复杂的问题。”

    宋主任:“其实我觉得出家是选择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我:“外在生活简单了,内心世界丰富了。”

    宋主任:“对于研究和认识世界来说,又多了更多的角度。”

    师父:“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超越世俗世界,进入佛教世界。”

    宋主任:“我接触佛教,主要与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的压力有关。认识佛教以后,才知道顺其自然。”

    师父:“用智慧去关照,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开了。如果老把这些问题放在心里,就会越来越执着。”

    我:“就像那个杯子,如果拿在手里,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其实放在那里,顺其自然,它也会很好。”

    宋主任:“我们这个《英才》杂志,都是做成功人物的。我发现,实际上一个人越成功,他的烦恼也就越大,因为他遇到的无常也就更多。他手下有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乃至几万人,每天都会遇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已经超越了他固有的知识体系。当他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一个信仰。我认为,宗教是每一个民族价值观的集大成。中华民族的信仰,就应该是佛教,因为它是以中国人的价值观、地域文化以及思维模式为基础提炼出来的,所以它能够安抚中国人的心。我们小时候都看过《圣经》,但很难引起共鸣,因为它与我们的价值观没有共振。”

    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曾经被基督教徒的热情和真诚所打动,但真正想深入,却发现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宋主任:“没有共鸣。基督教是西方的价值观。就像小时候说的是这样的方言,现在再听起来,就会觉得很亲切,并不是说,这个语言所表达语意有什么区别,而是说它用的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来解决我们内心的疑惑。”

    我:“《坛经》也是佛教最汉化的一部经典。”

    宋主任:“我喜欢《坛经》主要是觉得它让我找到我自己,后来我又读了《心经》,我只能读些浅的,太深的读不了,像《楞严经》啊,读不了。其实,就像刚才法师说的,你找到你的方便之门就行了,不管从哪个门进。”

    师父:“没错。”

    宋主任:“法师提到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说大乘就像一个司机,他所考虑的是全车的人,不分彼此,只要在你的车上,无分别心,无亲疏。小乘佛教,等于自了汉,先度自己,才想到度他人。其实,大乘也是在度了自己的过程中度了他人,但他想到的是以利他为目的的,其实是同样的一件事情。”

    我:“那个时候,自他就成了一体的了,因为都在同样一辆车上,休戚与共。如果是一个人的话,就容易产生自他对立的一种关系。如果想帮助别人,自己就会难免遭受损失。”

    师父:“‘乘’本身就有运载的意思,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乘’也是一个过程,从一个地方运载到另外一个地方;第三‘乘’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确,车要开到什么地方,必须非常清楚。”

    宋主任:“感觉法师特别乐观,有亲和力,您在的地方气场都不一样。亲和力,实际上是一种包容,世界万物与你共振,这些能量都与你成为一体。”

    师父:“有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会想又多了一天去工作,去努力,去用功,去学修。而有的人看到太阳落山,就会想又少了一天,又少了一天。这是两种不同的心态。”

    宋主任:“是,完全不同的心态。”

    师父:“小乘的人,常想我今天又少了一天,又少了一天。大乘的人,常想我今天又多了一天,又多了一天。那么,对我们自己来说,要选择什么心态,是希望每天都是多了一天,还是每天都是少了一天?这对一个人的影响就很大。”

    我:“好的心态,就能让人乐观,充满力量。”

    宋主任:“实际上是一种接纳。不好的事,逆来顺受,接受了,它就变成顺的力量了。”

    师父:“是,你说的对!”

    车到了广济寺门口,精神聚餐也到了一个段落。师父下了车,宋主任将预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师父。看着我们进入广济寺,宋主任才离开。

 

 

 

相关链接:

演讲纪实(一)

演讲纪实(二)

演讲纪实(三)

演讲纪实(四)

演讲纪实(五)

演讲纪实(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