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系列(第十二讲)(中)

(2009-06-17 21:21:46)
标签:

宗教

自性

习气

大乘百法明门论

任运

学诚法师

北京龙泉寺

杂谈

分类: 学修笔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系列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十二讲 中)

(6月17日)

 

    丙四、修正习气的方法:取代而非对立

【错误现行】常讲要去对治习气,不仅没有对治习气,反而增长了习气,增长了内心中对治习气的欲望。老讲要去对治,不知不觉又增长了另外一种心态。

【立正破邪】学佛法、学唯识,就是要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养成一种好的习气,而不是说我们要拿一种习惯去对治另一种习惯。

    好的习惯培养起来,自然而然不好的习惯就没有了;好的习惯养成了,我们的心念就住在法上,我们就有轨持,习气自然就慢慢淡化了、没有了。

【用法不当】一旦我们对自己的烦恼采取了对立、对抗的方法,最后都是对治不了的。

【此生彼灭】只有我们把这个烦恼、习气放一边,不去作意,不去挂碍,去培养自己闻思的能力,获得智慧(,才能真正消除烦恼习气)。我们有了智慧之后,烦恼习气就不可怕了。反过来说,我们没有智慧,剩下的就是烦恼与习气。

    烦恼跟智慧是相对的:有智慧就没烦恼,有烦恼就没智慧;烦恼多,智慧就少,烦恼少,智慧就多。

 

    丙五、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以希求心学习佛法

【认识智慧】这些智慧从什么地方来呢?智慧是什么?智慧对人有什么作用?必须要很清楚。

如果我们不知道智慧是什么,那我们开智慧干嘛?必须很清楚。

【二无我】学百法明门论,我们认识到人最后要无我;学到法,法也要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人无自性,法也无自性,众缘和合而成、五蕴和合而成,因缘和合而成。

    为什么叫任持自性呢?

   “任持自性”是任持我们自己的自性,“轨生物解”就是我们自己的名言任持了我们自己的自性——我们自己这么认为的。

【共通性】我们这么认为,有可能你、我、他,大家都这么认为,这就变成了世间上面公共的这么认为。

【差异性】也有可能你这么认为,他这么认为,第三个人又这么认为,各自任持的东西不一样。

    各自任持的东西不一样,怎样让别人理解,就很费事,必须要跟别人说得非常清楚。

【喻】盖房子,有五个、八个方案,你要怎么去表达,让大家觉得这个方案最好,才会接受。

每一个人任持了自己的自性,每一个人也能表达、叙述自己任持自性里面的内容。

   (盖房喻)是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就不会有疑义。比如说:“你去拿一把钢笔”,他知道钢笔是什么,就不会有疑义。“你去拿一把蓝色的圆珠笔”,有可能这把圆珠笔只要一块钱,也有可能一百块钱,但肯定是圆珠笔,不会有大的疑义。

【矛盾发生】如果比较复杂的,就会产生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面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起伏,心所的反应,一下子这个心所在反应,一下那个心所在反应,一下子是哪几个心所在交叉反应,都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种起伏,内心的一个状态,在对立。

【如理认识】只要我们一说某某人、某某事、某某地方,等等,实际上我们就在任持自性,就是我们有去想这些事情。

【法尔如是】任持自性就是一种法,不是说这个就是好或不好,就是人心里的行相,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如理·非理】任持对了就是好,任持不对就是不好。

【修行内涵】修行,(就是)我们怎么来培养这种改变任持事物自性的动力。因为我们认识错了,所以我们要去改变,怎么改变呢?要去学。不学,怎么改变呢?

【喻】直播,刚开始大家也不会,但是大家很用心去学,现在就播得很好。

    我们要有好学的心,好学心的前提是希求心。

    所谓希求心,就是喜欢这么去做,这个是很关键的问题。

    好学,不希求,学起来就不容易用心。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如此。

    希求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欲望,善法的欲望。

 

乙二、破除种种现行误区

     丙一、破除自我否定博取他人同情的错误发心

【错误现行】有时,有些人没有认识到苦与乐都是在我们心里,有没有问题也是在我们心里,智慧烦恼也是在我们心里,就会变成说:“我是最差的人,文化、能力、经验,都最差,习气又很重。”在庙里我们常常遇到。

【透视发心】他讲自己最差目的在哪里呢?“我最差,我就这样子”,“我最差,你们要来关怀我,大家要来给我说好话”,很多人表现出这样状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理解。我就不吃这一套:“你差就差,差就学去,你不学来这里干嘛?你越差越要学啊!”

 

    丙二、破除只说不做内心缺乏观照力的无能表现

【行持最要】我们学佛法,不是说“我知道了”,知道了跟做到是两件事情。

做到了,才是一种功夫;知道了不算什么功夫。知道又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做到就不同。

    做到,肯定要提升我们内心的力量,内心没有力量怎么做到呢?

    我们时时刻刻要有这种高度观照的能力和如理如法思维的方式。

    如果我们没有观照力,我们怎么来通达缘起呢?事物时刻不停在变化。

【喻】直播,哪里没弄好,就会有影响,如果我们没有去观照,就做不好。并且要非常如法去思维:必须要怎样做,要避免哪些问题,才能保证我们直播工作做得好。

做其他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丙三、破除日常生活中随自好恶处理事情的恶习

   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烦恼在伏藏,隐藏的意识。

【错误现行一】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意思,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自己九点钟要做什么、十点钟要做什么,很清楚,但是因为有伏藏的心相,就会说“这个记不清楚,说不清楚”,或者说“我忘记了”,“搞不清楚”。这就是说,不愿意轨生物解,不愿意把这个事给人讲清楚。

    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烦恼在作祟。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行为、习惯,都随着我们自己的好恶而来。

【错误现行二】这个同修看得比较习惯,他问什么问题就多跟他讲,五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都可以);这个同行我看不惯,你问我什么,我知道也不给你说,知道也说不知道,我有时间也说没时间。

    人的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没有真正去剖析的话是看不出来的。

 

    丙四、破除在团队中依赖懒散的工作作风

    我们在一个团体中,同参道友,大家的互相观照、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和合共事是必要的,但不能有很强的依赖感,这就不对了。

【以喻说明】所谓很强的依赖感,就比如:我们上面负责的法师或者带动的义工没有说,我就不去做,他也不催,我就不着急。认为“反正人这么多,多做一点少做一点,多学一点少学一点无所谓。”这就是依赖感越来越强。

    依赖感越来越强,最后就导致人越来越懒惰。

    一个人依赖于团体中,没有非常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团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处在什么位置,今天要做什么,这个“今天要去做什么”不在于我们上面的人有没有说的问题,他是任运的——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任运无间】眼、耳、鼻、舌、身、意。眼睛要看,你说“心没有下命令,没有让我看”;鼻子要呼吸,你说“心没有下命令叫我呼吸”,(你不会这样认为。)(因为)它都是任运的。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呼吸、嘴要吃东西、脚要走路、手要拿东西……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对我们人来讲是任运的。

    人对外在的境界(的感受)是任运的,我们的修行也是任运的。

【何谓任运】所谓任运,就是自然而然就该这么做,而不是外在的人非要让我们如何如何。(如果这样),那修行就越来越麻烦、越来越苦恼,最后就修不动了,越来越惰性,怎么可能走得动?

【原因所在】这就是不通达二无我,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法是什么。

【分分明明】佛是觉者,是觉悟。觉,就是非常清楚现在自己做什么,每天要做什么。

 

 

 

 

 

    丙五、破除团体中自他对比的错误心态

【参照系】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师友的经验能够作为我们反观的对境,就犹如一个参照系一样,有了这样的参照系,就可以避免我们一个人摸索。

【举例说明】看看别人为什么做得好,经验在哪里,就能来反观自己。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心,认为别人做得好、学得好、修得好,换一种心态,说“为什么某某每一次都比我好?”这个心就会有问题,“考试比我好,走路比我快,做事情比我做得利索……”我们的心态就有问题。

很多烦恼都是由此而生,就是我们对法的任持有问题。

【错误现行】一旦有这些问题出现,在一个团体中出现种种分别、比较、轻慢、轻忽等问题后,我们没有来想改变自己,反而常想怎么改变别人,这个就不好。

这是常常会发生的,没有注意还发现不出来。有时候给别人找些麻烦都不知不觉。

【如法行持】我们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有差距的时候,无论是好是坏都要想办法来改变自己。

◇比别人好,我们要想办法来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善巧,用慈悲心、善良心去帮助别人,能有更多的善巧方便,并去学习这些善巧方便。

◇比别人差,我们要反观自己,善巧学习别人为什么比我们好,他的能力和方法(是什么)。

 

相关链接: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系列(第十二讲)(上)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系列(第十二讲)(中)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系列(第十二讲)(下)

 

百法讲座系列视频

百法讲座音频下载

 

 

 

学诚法师系列讲座视频链接: 

《感悟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苦乐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认识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信仰与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心的世界》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