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谈拾零(二)
——中国佛学院2005级本科生毕业典礼随记
(6月16日)
师父:“最近讲《百法明门论》,甲班讨论得很认真!”
我:“乙班和丙班也都有讨论。”
师父:“要研讨,否则,知见统一不了,业也转不了。”
我:“是!”
听师父谈到这一点,想起上午从佛学院回来的路上,我曾代佛学院的学生祈请师父给授课:“师父要是能抽出时间,给佛学院的学生授课就好了。他们毕业以后,也将会回到祖国各地,对全国的佛教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我记得当时师父的回答是:“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授课也不是那么简单,要备课,而且也要有体会才行。目前佛学院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相对来说,学生的知见也比较杂。”
的确如此,上午看到本科班二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就学了四部不同宗派经典:《中论》、《天台止观》、《摄大乘论》和《大乘起信论》。整个四年八个学期下来,不知道要学多少部经典。这样一种课程的安排,除非授课的老师有相当的证量,否则,要融会贯通起来,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因此,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所学的内容不能贯通,再加上授课老师本身在认识上的不圆满,甚至出现所学彼此矛盾的情况也不鲜见。
师父:“现在讲一讲,就要停一停,否则讲的人和听的人都受不了。”
我:“这可能与师父讲的方式有关。师父所讲,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其实每次听师父讲法,能领纳三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真正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得上,绝对会有不可思议的变化。但实际情况是,师父讲的一些话,往往都是在半年一年后,才真正在弟子心里发挥作用,这个滞后性也真是够大的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内心也够复杂的。说实在话,每次听师父讲座或者看师父开示文章,都不愿意多听或多看。这并不是不希求,而是不忍心糟蹋这么好的法宝。这种情况就像是进入一座宝城,因为到处都是宝,所以也就不知选哪个好了,索性拿起一个宝就走。当完成使命之后,再来取下一个宝,就这样一点点取,一点点用吧,那能有什么办法呢?
我:“如果师父换一种讲法,或许就可以一直讲下去。比如,依着经论解释义理的方式。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一部经论一部经论地往后学。”
师父:“如果是这种方式的话,其实根本不用讲,现在图书和网络资源这么丰富,只要愿意学,都可以自学。”想想也的确如此,只要愿意学,这些都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如果不愿意学,即使师父讲,又能怎样呢?
我:“不过听师父讲法,常常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只是觉得好。以前习惯了听日常老和尚的讲法风格,觉得条理非常清楚。”
师父:“日常老和尚讲法以破为主。”
我:“对治现行。”
师父:“而我在讲的时候,常常是四种方式同时用。”
我:“四种方式同时用?原来这样!内心的频道不能灵活转换,所以就收不到台了!”师父提到的四种方式应是四种悉壇,即世界悉壇、为人悉壇、对治悉壇以及第一义悉壇。世界悉壇,即为随顺世间护众生故,令生欢喜;为人悉壇,即为生善;对治悉壇,即为灭恶;第一义悉壇,即为能令正法久住。
师父:“实际上,如果把所讲的内容整理成文字稿,再去看的时候,每部分都很容易懂,这就是一个在听法的时候能不能相应的问题。人内心所思所想,与他所说的话,以及所写出的文字,所传递的信息都是有很大的差异。”
师父说的这种状况,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因此,最高的相应,应是内心世界的相应;最有效的交流,也是无言的交流。这是心与心的相应。但因为不是一般的境界,所以也就不是轻而易举能得到的,那靠什么呢?就要靠语言来交流,靠行动来展示,所谓言传身教、耳提面命,靠一种身语的造作来传递内心的一种业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因缘,那只有通过阅读文字记载来了解了。但文字所传递的信息,确又减少了许多。因此,很多时候,看似看懂了,但实际上离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还很远,可能连边都没有挨着。
师父:“但对于有修证的人而言,他所说的话,往往就代表着他内心的境界,也就是说,他的言教,代表的就是他的证量。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有失偏颇的认识,认为既是权巧方便,即非究竟真实。实际上,权巧方便所体现的,恰恰就是究竟真实的一面。”
我:“圣言量。”这让我想起《中庸》中有对以道而行的君子的描述:“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了天下永恒的法则,不就是一种人生内在境界的外在体现吗?
师父:“实际上,就我们修学佛法而言,你说要规定读多少经典,学多少经论才可以?在日本和韩国,很多宗派也都只依着一部经典去修学。经常诵这部经典,再由祖师做适当的诠释,然后就在实修中去观照。”
我:“在质不在量。”慢慢意识到师父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树立纯正的见解,并能在生活中实修佛法。在邪见增上的大时代背景里,如内心不信佛法,行为不惧因果,那么无论学多少的佛经典籍,实际上都是在辅助增长邪见,更无任何大益。相反,如能建立深切的信仰,培植坚定的道心,那么广览群书,岂不如虎添翼。就连师父自己,自从出家之后,都已不知读了多少的佛经典籍,以及世间名著。否则,如何能显发深邃的智慧?又如何能开展广大的事业?
师父:“现在《百法明门论》已讲十二讲,还在总纲部分。后面每种法讲一讲,就是一百多讲。每一讲一个主题,每一讲也都相对独立,最后都回归到一个宗上。《百法明门论》讲完之后,还有《八识规矩颂》、《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摄大乘论》、《解深密经》以及《瑜伽师地论》,这些都是唯识的经论。”
我:“主要是佛、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著作,绝对纯正的传承,原汁原味的佛法。”
师父:“这还要看如何去诠释。”
是啊!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二难之间,后者尤难。虽难能遇,又怎能不倍加珍惜!
相关链接:
新的征程,新的起点——中国佛学院2005级本科生毕业典礼随记
学诚法师在中国佛学院2005级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随谈拾零(一)——中国佛学院2005级本科生毕业典礼随记
随谈拾零(二)——中国佛学院2005级本科生毕业典礼随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