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征程,新的起点
——中国佛学院2005级本科生毕业典礼随记
(6月13日)

合影留念
6月10日对坐落在法源寺的中国佛学院来说,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44名本科毕业生完成了四年的学业,即将离开母校,前往祖国各地,为祖国的佛教事业增砖添瓦。
早晨8:10,我陪师父从广济寺出发,前往法源寺,参加佛学院的毕业典礼。8:30赶到目的地,离9:00典礼正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佛学院教务长向学法师陪同师父来到会客室,商议一些毕业典礼及佛学院的一些相关事宜。因为是第一次来佛学院,我就趁这个机会四处转转,也领略一下作为国家最高佛教学府的风情,而这里也正是师父二十几年前曾经读书的地方。
佛学院是二层建筑,一层主要是教职员工的办公室、会客室、阅览室和会议中心,二层则主要是教室和图书馆。比较有特色的就是阅览室,在一层本来就不算大的空间里,阅览室占了整整一个大的角落,里面摆放各种经书和佛教期刊和报纸。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被尊为万物之灵,其灵就灵在其智慧和经验可以不断的累积和传承,而这凭借的载体就是书籍。在历史上,佛教曾经进行过六次大的结集,其中四次是在古代的印度,最后两次是在近代的缅甸。除此之外,在佛教兴盛的藏地和汉地,为了使佛教典籍得以完整地保存,也都曾多次编定过大藏经。单单这些汗牛充栋的佛教典籍,就是人类一笔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恐怕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不曾留下如此浩瀚的记载。当面对这些典籍的时候,谁又能轻用“迷信”一词来掩盖它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呢?

阅览室内摆满典籍的书柜
后来在佛学院觉真法师的带领下,我来到2007级本科班的教室,看到一些学生正在座位上看书和交流,书桌上摆满了书籍。觉真法师指着墙上的一张纸,提醒我这就是他们的课程表。这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很想知道佛学院的学生都是学些什么课程。看到课程表上从周一到周五都排满了课程,有关于经论的,比如:中论、天台止观、禅典导读、摄大乘论、大乘起信论等;有关于佛教历史的,比如:佛教造像史、南传佛教、名人与佛教等;有关于文化知识的,比如写作、书法、古代汉语、历史、时政、英语、音乐等;也有丛林生活的内容,比如早殿、晚殿等;晚上则一般为自修时间。而这仅仅是一个学期的内容,总共四年有八个学期,从此也可以看出,佛学院的学习内容相当丰富。据向学法师讲,明天佛学院即将举行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就是本科毕业之后,有想继续深造的学僧,还可以继续在佛学院攻读研究生。
关于僧才的培养,早在1930年,太虚大师就提出过学僧、职僧和德僧教制理念。其中学僧制包括两年的律仪院(相当于高中)、四年的普通教理院(相当于大学)、三年的高等教理院(相当于研究院),以及三年的行脚参学(相当于社会实践)。这样整个学僧制(或称比丘僧制)教育就需要十二年的时间。之后就可以进入职僧制(或称菩萨僧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以致用,做广大承担,以修菩萨行,比如在佛教有关事业单位或寺庙各岗位任职,时间长短不限。最后一个阶段为德僧制(或称长老僧制),即经过前二僧制的年长僧众,可进一步选择适宜的山林茅蓬等,就自己选定的行门,一门深入地专修,并可作参学丛林的指导师,成为四众归仰的对象。

阅览室内整洁的书桌
太虚大师所创的教制体系,结合了古代丛林以及现代学院的优点,可以说是自成体系,有一定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但这样理想的教制,要在实际中落实,却远非易事。最重要的是僧才及教职员工的缺乏,使教制失去了它的可操作性。根据时代的因缘特征,及“学修一体化”的理念,师父提出人才培养的三个方向,即学业、事业和德业。对于一个僧团或佛教团体来说,这三方面的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出家僧们也都各有自己的特长。因此,在一个和合的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某一个方面趣入,作为自己成长的起点,然后慢慢做到三业圆满,终能成就独当一面的法门龙象。
这样在佛学院游览的时候,二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参加毕业典礼的嘉宾也陆续前来,主要有:中央统战部二局袁莎局长、国家宗教局四司张剑副司长、国家宗教局四司匡盛处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兼中国佛学院院长一诚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兼中国佛学院第一副院长学诚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那仓活佛、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老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蘧俊忠先生、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陈文尧先生、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清远法师、佛教协会办公室主任张厚荣先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杨曾文先生等。
8:50,集体在佛学院前的台阶上合影。9:00,毕业典礼在大礼堂正式开始,典礼由教务长向学法师主持,流程如下:起立奏国歌——介绍嘉宾——诵经礼佛——一诚院长讲话——中央统战部二局袁莎局长讲话——国家宗教局四司张剑副司长讲话——一诚院长为毕业生颁发证书——学诚副院长讲话——2007级学僧然正同学向毕业班学长致贺辞——2005级毕业班弘印同学代表毕业班学僧致答谢辞。10:20分,典礼在浑厚庄重的三宝歌声中结束。

奏国歌
在一诚院长为毕业学僧们颁发毕业证书以后,由师父做开示。为了让学僧们能更好地面对人生新的起点,师父站在树立健全的世界观的高度上,对学僧们做了意味深远的开示。师父说,人们常常生活在用自己的观念所构建的世界里面,而这些世界归纳来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二是神话世界与科学世界,三是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
理想世界总是很美好、很光明,充满公平和正义的,但现实世界都是讲利益的。提出这个层次的认知,师父主要是希望学僧们回到寺庙或者工作岗位上以后,能够很好地面对现实世界,并逐渐缩小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差距,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都要用所学到的佛法知见来不断调整。科学世界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是可以验证的;而神话世界往往是不能被实验所验证的。提出这个层次的认知,师父主要是希望学僧们能够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工作中能很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好地为弘法利生服务。宗教世界以信仰为根本,而世俗世界更多地是依靠世间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来生活。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两套不同的名言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提出这个层次的认知,师父主要是希望学僧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宗教与世俗的这种差异性,一方面,不能将宗教的标准降低成为世俗的标准来生活,这样也就不称为宗教了;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处处相矛盾,处处相抵触,否则的话,宗教或许连最后在社会立足的空间都没有了。站在世界观的角度上,来指导日常的行为规范,我想,这也是师父给予即将走出校门的学僧们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和高度。

颁发毕业证书
在毕业典礼结束回来的路上,师父说:“其实还有一个世界,叫做童话世界,你说这个世界与什么世界相对应呢?”师父问我。
师父这样一提,也引发了我的兴趣。确实,童话世界,这是孩子们的世界,前面所提到的六种世界都没办法涵盖这个领域。不过师父忽然问起,我一时想不起如何回答。
“老人世界!”师父笑着说。我和小刘司机也都笑了,那种气氛,好像我们一起进入了童话世界一般。
“经验世界!”师父又说。我觉得这个比“老人世界”要恰当。
“我总觉得理想世界是虚无缥缈的。”快回到广济寺时,小刘司机说。
“有理想,人才不会活得太苦。”师父说。
下午5:30,中国佛教界的老朋友日本则竹秀南长老一行19人参访中国佛教协会,师父在广济寺怀远堂接待。
加载中,请稍候......